今年春節,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攜手河北廣播電視臺特別策劃傾情推出融媒體節目《我的家鄉在河北》。和您一起溯鄉源、憶鄉景、述鄉俗、覓鄉味、及鄉物、拾鄉技、念鄉藝、聞鄉曲。雲端話年滿載思念,家鄉故事帶您暢遊京畿福地,樂享美麗河北!
演唱者:郭玉紅(河北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演員)這裡是古北口以北、京北邊牆外第一縣,是京津遼蒙的交通要衝。清代是皇帝往來北京與承德的必經之地,滿清皇家文化積澱深厚,境內有御路五條、行宮八處、敕建廟宇八座、官驛四所,各類遺址、遺蹟及古建築360餘處,康熙、乾隆、嘉慶、鹹豐等四位皇帝秋獮避暑往返此區域230次。
這裡也是中國發音最標準的地方,是新中國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採集地,人人一口標準普通話。
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舉世聞名的金山嶺長城是我國萬裡長城的精粹;素有「天然氧吧」之稱的白草窪國家森林公園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原始次生白樺林;民間傳統技藝「掄花」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講述人 承德市灤平縣旅遊和文化廣電局副局長 曹景舞
今天很高興和大家聊一聊我的家鄉——承德市灤平縣。灤平縣南臨京津,北倚遼蒙,歷史上一直處於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草原文明的過渡地帶。隨著不同民族的往來交流,這片土地不僅在民族文化融合方面發揮了橋梁紐帶作用,同時也在六千八百年的社會發展進程中,積澱了厚重綿長的歷史文明。紅山文化、山戎文化、使遼文化、長城文化、皇家文化、根祖文化、普通話文化豐富多彩。
金山嶺長城,作為萬裡長城的精華地段,素有「萬裡長城、金山獨秀」之美譽。中央電視臺各頻道每天早晨開播前,播放國歌中的長城,就是坐落於我的家鄉的金山嶺長城。
世界文化遺產、 國家5A級旅遊景區金山嶺長城西起龍峪口,東至望京樓,全長10.5公裡,被譽為「攝影愛好者的天堂」。金山嶺長城一年四季變換著不同的景色供遊人觀賞。
春到金山嶺,滿山遍野一片嫩綠,桃花、杏花、映山紅、山丹丹,以及各種不知名的野花,一叢叢,一簇簇,競相開放,散發出濃鬱的芳香;入夏,鬱鬱蔥蔥的樹木,潺潺的山間溪水,五顏六色的彩霞和雨後天空出現的彩虹,把金山嶺長城打扮得絢麗多姿;金秋時節,長城內外,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各種野果掛滿枝頭;嚴冬雪後,這裡變成了銀色的世界。
蜿蜒起伏的長城,宛若飄落在萬山叢中的一條玉帶,忽高忽低,忽隱忽現。一座座敵樓,在陽光的映照下,就象一顆顆鑲嵌在玉帶上的珍珠。在這如詩如畫的天地間,處處是美景,處處有奇觀,令人流連忘返!
我的家鄉還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下面我重點和大家聊一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掄花」。「掄花」是流傳在承德市灤平縣及其周邊地區的傳統民俗。早在清朝康熙年間,梁氏世祖遷移至此,為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祭祀「火神」,開始研究並表演此項技藝,至今已流傳三百餘年。
每逢春節和重大節慶,「掄花」當代傳承人梁志福先生和他的團隊就會開始他們的表演。掄花表演一般都選在黃昏之後夜幕降臨時,這樣才能保證達到最佳視覺效果。掄花時,搖動花架要消耗大量體力,需20多個小夥子分組輪流替換。首先點燃花筒表層木炭,掛在花架兩端,由三、五個人緩緩轉動搖臂,兩個花筒在空中畫出優美的圓環。火借風勢,越燒越旺,開始會出現「流星閃閃」,接著出現「小魚兒」飛竄,十幾分鐘後,開始甩花。這時,20多個小夥子分組輪流快速轉動搖臂,隨著花架的轉速逐漸加快,金色的鐵水被一層層甩出來,這時表演開始進入高潮。鐵水源源不斷的被甩出來,形成一個巨大的金缽,倒扣在半空中,放射出萬丈光芒,耀眼奪目,氣勢恢宏。給人以極強的視覺衝擊力,令人嘆為觀止!
今年春節,因為疫情防控需要,國家號召「非必要不返鄉」,很多遊子舍小家為大家,都選擇就地過年!希望我今天分享的家鄉故事,能帶給大家一些關於家的溫暖記憶。同時也誠摯地邀請大家待疫情過後來我的家鄉做客,這裡還有國家森林公園白草窪、山戎文化專題博物館、熱河中藥花海小鎮等諸多自然人文景觀……熱情好客的灤平兒女等您來!
《我的家鄉在河北》用河北故事喚起對家鄉的多彩記憶,用聲音傳遞暖意與思念,無論您身在哪裡,這個春節溫暖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