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江南風物可以賦人以清秀的姿容,婉約的辭藻,那麼塞北的山巒與曠野就會給人以結實的體魄,雄厚的靈魂,亦如長城。依山憑險,起伏跌宕於山水之間的長城,以蜿蜒萬裡和氣魄雄偉而享譽世界,多種耀眼的光環纏繞使它成為中國的象徵和驕傲,金山嶺就是其一。
登上金山嶺,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一步步走來,空曠、孤寂、靜默、冷硬,正是想像中的樣子,如同歷史賦予它的特有氣質。輕輕撫摸著長城上一塊塊青灰色的方磚,仿佛能觸摸到千百年的歷史。不知它承受了幾多風雨、戰爭與炮火的摧損,卻依然佇立在浮雲輕煙間。
開闊的視野、密集的敵樓,站在這裡不僅可以飽覽千姿百態的北國風光,最喜的是可以欣賞那蜿蜒曲折的長城,猶如一條昂首擺尾的巨龍,飛騰在綿延起伏的奇峰峻岭之巔。龍頭高揚在東面聳入雲端的老虎山頂峰,仿佛再一縱身就能躍上天宮,而龍尾還搭載西面的銀帶般的潮河岸邊。京通鐵路和京承公路,就像兩條長蛇,從龍身下面爬過。
位於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境內的這段金山嶺長城是現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長城,它與北京市密雲區相鄰,距北京市區也不過百餘裡,實屬明長城之精華。沿途經過很多敵樓,形式各樣,有的保存完好,構築精巧,有的破敗不堪,殘垣斷壁,每一段都有著它獨特的風貌,歷史的印記,成就了中國這片廣袤的大地上一個建築與自然景觀完美融合的典範。
行走其間,能時不時看到帶文字的城磚。文字磚上記載著燒制城磚的年代和部隊番號,如"萬曆五年山東左營造"、"萬曆五年寧夏營造"、這些文物也佐證了金山嶺長城確係戚繼光主持修築。秦磚漢瓦,歲月如歌,長城的背後,實在有著許許多多我們不知道的豐厚文化和教育價值。
佇立於將軍樓前,舉目顧盼,只見重巒疊嶂,無邊無際。長城隨著迴還的山勢向遠方的天際延伸,平添了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現出了四面邊聲連角起的古戰場,千障裡,馬蹄聲聲。烽火臺上濃煙滾滾,直衝天穹。守城明軍,吹起號角擂起戰鼓,奮勇迎敵,戰鼓咚咚,箭羽紛紛,敵軍潮水般地湧來又潮水般地退去……
旅行的美感在於邂逅。陣陣喧鬧聲把我的思緒從血雨腥風的古戰場拉回現實。一支年輕人組成的舞龍隊伍迎面而來,一張張充滿朝氣的面孔,或紅或黃的衣著與翻飛的巨龍瞬間裝點了心情。萬裡長城,龍脈綿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無論是「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的詩句,還是「萬裡長城永不倒」的歌謠,或是這支巨龍飛舞的隊伍,無不展現著長城在我們國人心中的分量。
長城一直被賦予龍的神奇色彩,象徵著吉祥與騰飛。今天的金山嶺,已經沒有了往昔的生死較量與兵戎相接,昔日荒蕪蕭索的邊塞戰場已經成為今天雄奇瑰麗的風景,我們無法體會到大明戍邊衛士奮勇禦敵的悲壯情懷和背鄉去國的離愁索緒,有的只是對美景的目不暇接和欣喜!一年一年春草綠,一年一年城門舊。歲月綿綿,不知道明長城還會與天地共存多少年?
《中國國家地理》曾這樣描述金山嶺長城:世界上最奢侈的山際線,最唯美的觀景臺,最深刻的歷史廢墟。來金山嶺之前,我還特意翻閱了作家李許編著的《遇見,最美金山嶺長城》,從中山王徐達到總督譚綸與一千五百座敵樓的故事,從文武兼備的劉應節,到戚繼光、張居正,在他講述的與長城有關的這些歷史人物和事件中,能深刻感受到金山嶺文化才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更是金山嶺文化的載體。
如今, 中國傳統文化及長城鄉土文化相結合的主題隨著四季的變化出現在金山嶺不同的節慶活動上,每年一期的杏花節、徒步大會、馬拉松、國際攝影展,也日漸成為京津冀文化旅遊最大的亮點,這不僅豐富了長城的文化內容,還賦予了金山嶺新的生機與活力。
自古以來,殘破的東西總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長城是一部書,永遠也讀不夠,讀不透。細數這幾年,我曾登上「天下九塞之一」的八達嶺,到訪了「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的九門口,體會過嘉峪關那「大漠孤城」的蒼涼,最愛的卻是我們河北境內「萬裡長城,金山獨秀」的金山嶺。2020年冬天的金山嶺已經迎來了第二場降雪,看著旅遊圈的朋友們於白雪皚皚中漫步於長城之上,在銀裝素裹中尋一份獨特的趣味,好不羨慕。期待,今冬再次登上金山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