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萬裡長城在河北留下驚鴻獨秀
運河湯湯在河北傳唱出千年史詩
這片慷慨、厚重的熱土上
鐫刻著中華文明的印記
書寫著燕趙大地的傳奇
就讓我們走近長城、大運河
尋找那些深藏不露的河北印「冀」
巍峨宏偉是它
自然低調是它
當長城在綿綿崇山峻岭中
以另一種原始、古樸的姿態出現
在大自然雕琢的滄桑美感中
依稀可見當年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風骨
走進河北那些鮮為人知的野長城
發現另外一種長城印「冀」
野長城,指沒有被修葺過或者人為開發的長城,它們保留著長城的最原始形態,具有保護和開發的歷史價值。
車軲轆坨長城
車軲轆坨長城
圖/靈壽縣文保所
在人們慣常印象裡,明代萬裡長城是一條東西走向的長城。然而,石家莊周邊的太行山上也有豐富的明長城資源。以太行青石壘砌的車軲轆坨敵臺位於太行山巔,是石家莊靈壽縣明長城的制高點之一。儘管現在敵臺只殘留下3米左右的基座,但抬頭仰望,依然能想像當年「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
鶴度嶺關
圖/王謙拍
長城——中國人刻骨銘心的歷史印記,未經修葺的野長城,正如「巨龍」最真實的模樣,蜿蜒曲折,橫於天地之間。位於邢臺內丘的鶴度嶺關,修築在1400多米的高山之巔。懸崖峭壁、山川奇石,「險」是它不可逾越的威嚴。而摩崖石刻中所說的「萬年天險」、傳說中只有仙鶴能飛過的千古傳奇又為它的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倒馬關
倒馬關村口殘存的下城
圖/高麗紅
「單于痛哭倒馬關,羯奴半死飛狐道」說的就是位於河北省保定市太行山東麓的倒馬關。古老的城牆,斑駁的磚石,浸染著歲月的滄桑。「六郎碑」殘破的碑體、模糊的字跡下,是將士們冷峻鎧甲的歷史底色。烽火歲月已過,英雄的身影不朽。
六郎碑
圖/苑永濤
西域樓
金山嶺長城西域樓
圖/屈冠華
它們不只是一塊塊沒有生命的磚頭,它們是中國歷史的縮影。沿著承德金山嶺長城的將軍樓繼續往東走,遇見了斷壁殘垣的西域樓。歷經數百年的歲月洗禮,敵樓木製樓板已經腐爛消失,只餘角落裡堆著些掉落的不完整的牆磚和斷牆邊微動的雜草,好似在嘆息烽火狼煙的故事,又好似等舊人歸來。
羅文峪
彈痕累累的羅文峪長城
圖/蘇小虎攝影作品《滄桑》
長城越群山,經絕壁,穿荒原,橫瀚海,人們看重它抵禦侵略、保衛家國的重大意義。因而用「萬裡長城永不倒」來象徵、比喻中華民族地生生不息,數千年一直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形象。唐山遵化市的羅文峪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它是明軍抗擊清軍的前沿,歷經幾百年風雨之後,中國軍隊也在這裡奮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當年英勇抗敵的戰士已老去,彈痕累累的羅文峪依然守護著這片土地。
時間流逝,野長城孤傲冷峻的走過無數春秋,這實實在在的、可以觸摸到的歷史心跳,令人溫暖和感動。泰戈爾眼中的它「因殘破而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蜒而影射著古老的國度。」而在河北這片土地上,家國情懷、離別悽婉、雄渾山河,在野長城的殘缺和拙樸的映襯下,又有了更多的故事和意境。行走河北,尋覓不為人知的野長城。
- End -
來源 | 河北旅遊
提早預約,錯峰出遊
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
正式啟用文旅分時預約平臺
推行門票預約管理制度
引導遊客提早預約、錯峰出遊
1
樂享冀
2
暢遊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