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的貨幣寬鬆、低利率,到頭來往往重創發展中國家
撰文|張銀銀
去年我去了一次土耳其,感覺還挺好的。轉眼間,土耳其不斷加劇的貨幣危機,引發了全球關注。
特別是國內如此大的關注,超乎槓桿遊戲的意料。今天,槓桿遊戲也來談談土耳其貨幣危機,以及對我們可能的啟示。
1、任何過度的債務都是值得警惕的,特別是過多的外債,新興市場國家尤為明顯
相對大部分新興市場國家,我國外儲是較多的,關鍵時候很有用。而土耳其不同,儘管過去十多年,土耳其取得到了年均6%左右的增長,但其經常帳戶長期赤字。
最新的數據顯示,一季度,該國經常帳戶赤字超過GDP的6%。
過去十年,土耳其發行的歐美外債超過5000億美元,但其GDP2017年也才不到9000億元。這個負債率可以想見。
而外儲方面,土耳其只有800億美元,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讓其法幣裡拉麵臨困境。
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數據顯示,30個大型新興市場的債務總額與GDP之比由2011年底的163%上升至今年第一季度的211%。
所以,如我們所見,阿根廷、巴西、南非等,日子都不好過,道理完全是一樣的。
有趣的是,我國各類外債,按照美元計價雖然超過一萬億美元,但這和我們3.1萬億美元的外儲比起來,還是相對少。
而槓桿遊戲要說的是,我們的債務更多是人民幣債務,是國內債務。比如去槓桿,金融機構、大中型企業槓桿、債務得到了穩定,地方政府債務也正去隱形化,明顯加的是居民負債,簡單說房貸為主。
長期來說,這肯定也有壓力。但通過居民加槓桿,個人資產、權益、利益,完全和我國經濟、人民幣前景綁定在一起。我國有房居民形成堅實的利益共同體。
通過較強的外儲、一般貿易順差、嚴格的外匯管理,資產不能隨便全球跑。那麼,短期內,我們就有能力承壓。
2、長期的貨幣寬鬆、低利率,到頭來往往重創發展中國家
過去十年,全球都是寬鬆為主,應該說經濟都取得了一定恢復性增長。土耳其舉債發展無可厚非。
但,當主要發達國家開啟貨幣正常化之時,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體量有限的國家,應該跟著變化。
遺憾的是,土耳其繼續維持非常低的利率。
外界被欺騙的是,當美國量化寬鬆退出,貨幣政策逐步收緊時,美元並不算強。但噩耗慢慢到來,近幾個月美元一直強勢,聯儲加息、縮表不斷。於是從阿根廷比索,到土耳其裡拉,註定承壓。
即便是我們,擁有3.1萬億美元的外儲,有意或無意,都出現了壓力。
阿根廷算是聰明的,跟著加息,比美國動作還大,同時向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比裡拉相對幸運。
但是土耳其,不需要槓桿遊戲說,強人反對加息。他甚至認為,加息會加劇通脹。而且他非常自負,不需要IMF的援助……
倒黴的是,長期的低利率,早已滋長了土耳其的通脹。目前CPI超過15%,想想都難受。你說這樣的貨幣能不貶值嗎?
一方面是債務畸高,特別是外債;一方面通脹壓力。疊加之後,外部拋售是必然,進一步導致貨幣危機。而拋售後,裡拉進一步貶值,又形成輸入性通脹,國內外信心坍塌……
不僅如此,土耳其本身還被制裁。所以,這樣一個國家,發生貨幣危機,一點不奇怪。很大程度說,也怨不得別人。
3、我們貨幣政策應該考慮國內外實際情況,房地產價格不能再高
很明顯,無論如何,我們的債務壓力也是不小的。比如其他領域穩槓桿後,房價如果繼續,居民房貸債務如果繼續攀升,這會大大增加風險。
所以,提出遏制房價是非常必要的。
在槓桿遊戲看來,目前雖然經濟開始顯示出一些壓力,但是就業數據是不錯的,甚至失業率持續幾個月都在改善。注意,這還是完善失業率統計標準後的情況。
如我一直堅持的,只要就業無憂,適當放慢增速和負債,是可以的。近期,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有類似態度,詳見《央行最新報告關鍵四點》(8月13日)。
同時,近期主要經濟體都在貨幣正常化,我們貨幣政策強調穩健中性,強調前瞻性、預調微調,維護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適度的社會融資規模,把握好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之間的平衡,同時要求把握好貨幣供給總閘門。
這是相對克制的,只要不滑向放水的極端,就不是壞事。
今年是金融危機、量化寬鬆(QE)啟動十年。過去10年的經驗表明,危機時必須要出手,而潮水退去時,為了長期的經濟穩定,債務和金融紀律監管必須跟上。
之於我國,那就是地方債務要堅持透明化、規範化;之於企業債務,應該穩中有降;至於房子,房價沒必要管太多,而是要從供給入手,市場歸市場、保障歸保障。無論市場還是保障,都應該多給地。
同時,保障流動性的同時,通過利率調節,讓資金和舉債人自己明白應該怎麼辦。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文系槓桿遊戲創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另,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註明出處和作者,謝謝!槓桿遊戲任何文章之觀點,皆為學習交流探討用,非投資建議。用戶據此進行的一切投資,請自負責任。文章如有疏漏、錯誤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