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一碗麵

2021-02-17 星期二

有句北方的俗話,叫「長接短送」,大概說的是,送行要吃餃子,接風要吃麵。除此以外,婚喪嫁娶、過年過節、生日滿月,都離不開一碗麵。我總抱怨我的城市沒有一間好吃的麵館,但也從來不愁吃不上好面,因為好像所有的人都覺得,最好吃的那碗面一定在家裡。

天津的家常面叫「撈麵」,天津話會把第一個字讀成二聲,其實就是拌麵,不帶湯。滷子有這樣幾種:西紅柿雞蛋;芝麻醬配果子滷和花椒油;炸醬;三鮮打滷;另有一些比較特別的如魚滷、醋滷、羊肉白菜之類的,那是各家的拿手絕活,但前四種,是每家都會做的。


西紅柿雞蛋滷子最忌諱做成西紅柿炒雞蛋,我家一般都會把雞蛋打散飛在滷子上,個人小癖好,就是另加一點用水和開的芝麻醬,味道非常和諧。夏天不願意忍受烹飪酷熱的人家,常會做麻醬麵圖省事,把芝麻醬用水慢慢調開——一定要分次加水耐心調勻,加適量鹽,就可以拌麵了。講究一點的還要做「果子滷」,就是把早飯吃剩的油條切碎,將腐乳用香油調稀,加香菜碎,把這幾樣放在大碗中,面煮好後,用滾開的麵湯澆在碗裡即成。另炸花椒油一小碗,與芝麻醬和果子滷配合,是非常好的素麵。

炸醬和三鮮打滷在選料和做法上各家都有自己的法寶,因此做出來才會家家不同。特別要說的是,因為這兩種是葷滷子,所以菜碼就要多才能不膩。黃瓜、各種蘿蔔切細絲,豆芽、菠菜、豆角黃豆煮熟,其實準備菜碼遠比打滷子費事,而真正吃的時候,一碗麵中,面只佔很少一部分。


過節過生日或者有客到,在家裡吃麵就不能只是滷子和菜碼了,還要有「四碟」,關於究竟什麼是「四碟」,說法很多,比較家常的就是四個熱菜,也是用來拌麵的,標配是炒蝦仁、香乾炒青椒、炒雞蛋和糖醋麵筋絲。如今我家已經很少吃這種「四碟」撈麵了,因為太費事,而且你可以想像一下,滷子、菜碼、炒菜,每樣一點點,碗就已經滿了,面放在哪兒呢?但是結婚辦喜事,這是必不可少的,我們這裡的風俗,婚禮在下午,婚宴是晚飯,午飯要在家裡吃麵,必須是四碟撈麵。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到家門口的飯館子裡去訂喜面,小時候的記憶中,提前兩天就要在胡同裡搭起涼棚,準備桌椅杯盤,剝蝦仁就要剝上好半天。


最後,撈麵想吃舒服,還必須有兩樣東西,就是獨流老醋和四六瓣的當年新蒜。我覺得必須得有,要不哪裡叫吃撈麵啊。


好像忘了說面,父親說以前家裡吃撈麵都是曾祖母手擀麵,後來大家都去切面鋪子買機器切面,偶爾心血來潮會擀上一回。切面分寬條細條和圓條,各家喜好不同。老家的親戚發現他們鎮子上一家切面鋪做的切面耐煮又筋道,送給我們嘗了就一發不可收拾,總是特意去整袋面的壓了來,各家分一點,確實好吃。面煮熟了,過水還是不過水,也是看個人口味,我反正吃過水麵,還得是涼水。


最後的最後,一碗麵吃完,還應該喝點煮麵的湯,老話叫「原湯化原食」,有人喜歡就這吃麵的碗,有鹹淡味道,或者乾脆另加小蝦皮,但我得還乾淨碗喝清湯,香香的純麵湯。

以前家裡來客人總覺得不能用撈麵招待,太簡單,但現在常有客人點名要吃撈麵。街上各式館子那麼多,卻越來越覺得沒有什麼太想吃的,這個時候就總是想著回家吃碗麵。夏天是吃麵的好季節,哪天搞個撈麵局,把各家拿手的滷子菜碼攢到一起,肯定贊。

蟲子 求密固難求少亦不易, 畫梅寫字過日子都如此

相關焦點

  • 散文||那一碗澆頭面
    在徽州各種精緻的麵食中,澆頭面是每個徽州人都愛吃且百吃不厭的麵食之一。徽州的澆頭面最具特色的當然就是澆頭了,這裡的澆頭必須用春筍的筍乾切絲與徽州特有的豆腐乾加上半瘦半肥的五花肉紅燒而成。光是那一碗湯汁濃厚,味道鮮美的澆頭就足以香飄十裡,誘人腸胃了。澆頭面的第二個特色就是麵湯,麵湯需用煮麵的滾水先取一勺裝入碗內,然後用豬油,醬油調味。
  • 學生作文:一碗牛肉麵
    成天吃家裡的所謂清淡而健康的飯食,實在有些發膩了,雖說人間有味是清歡,但我覺得這句話絕不是用在吃飯上的,蘇東坡是位美食家,他是不會喜歡我們家寡淡滋味的,我有時覺得,這就是我身材瘦小的根本之因了。這也不是怪父母之意,我的瘦小自然是與我不好好吃飯有關,我的味蕾總挑剔地要吃外面飯店的濃烈有味的東西,比如,今天的現在,我就想吃一碗牛肉麵了。為什麼想吃牛肉麵?這是沒有理由的,那就是一時的感覺,沒有科學的論據去論證,只是想吃而已。
  • 簡簡單單一碗麵,白象老雞湯早餐面
    簡簡單單一碗麵,白象老雞湯早餐面大家好,這裡是萱寶美食。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道營養美味的早餐面--雞肉湯麵。這道雞肉麵,是用熬製的雞湯和雞肉烹製而成。眾所周知,雞湯的營養價值是很高的。特別是在秋冬季節,早上越發寒冷,來一碗熱乎的營養湯麵,暖心暖胃,美好的一天就是這樣開始的。那麼如何做一碗既有營養又好吃的雞肉麵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喜歡的小夥伴趕緊來看一下吧~做法:將提前熬製好的雞湯盛入碗中備用,準備好掛麵備用。將油菜洗淨,雞蛋煮熟剝殼切成兩半備用。把雞湯放入鍋中燒開,將油菜放入鍋中煮至微軟後撈出備用。
  • 美食筆記|在皖北,好吃不過一碗麵
    過去,我有一鄰居,一大家老少8口人,中午天天做湯麵吃,他的小兒子喜歡端著飯碗串門,第一碗幾乎都是麵條,湯很少,第二碗卻都是麵湯。問其原因,他說因為家裡人多,如果第一碗不撈這麼多麵條,等吃第二碗的時候,鍋裡的麵條都被家人撈走了,鍋裡只剩下麵條湯了。麵條好吃,但各地的烹飪的方法不一。可以說是一個地方,一種吃法。
  • 蘇州人的一碗麵,鮮得眉毛脫落
    蘇州人的一碗麵是有歷史傳承的。歷史上的蘇州是達官貴人的退隱之地,文人薈萃。他們把「風雅」二字揉成了花瓣化作了深巷中的清風。而世上最大的風雅就是把是把俗事做到極致的優雅。因此,蘇州人做的一碗麵,精緻程度恰如蘇州園林裡廳堂陳設中的盆景。蘇式盆景樁、盆、幾三者是作為一個整體來呈現的。
  • 我的命是一碗牛肉麵
    我把它具象成一碗牛肉麵,也許能捕捉一二。在中國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中,山珍海味不足為奇,而總有人,獨愛這口牛肉麵。牛肉麵是樸素無華的,是隨和可愛的。在我國的很多地方都有牛肉麵,比如蘭州牛肉拉麵、臺灣牛肉麵、內江牛肉麵、襄陽牛肉麵,還有紅燒牛肉麵……不同的牛肉麵風味不同,或清湯、或香辣、或紅燒,麵條有粗有細,口感有勁道有綿軟,你看,這是不是像極了一個人的命運:有悲傷有歡樂,有高漲有跌落,難怪有人說:「人生如過眼雲煙,浮華名利終究沉寂為一碗日常的牛肉麵。」
  • 一碗素雞面,面健點!
    我不知道中國有多少城市有早飯吃麵的習慣,但在我家鄉無錫,這個江南小城卻有早飯吃麵的習慣(至少我早飯去吃麵的時候,麵館總是蠻多人的)。中學時代上課早,每天起得也早,剛起床不想吃早飯,便每個月問父母討個一百塊,自己到外面去吃早飯,或生煎饅頭,或餛飩,或面。面其實是這三樣裡面最貴的,自然也是每個月只有一百塊早飯錢的我吃的最少的,但是不妨礙我最喜歡的就是:素雞面,面鍵點!(面硬一點)
  • 扈學秋散文:人生一碗麵足矣
    麵條有多種,這次的麵條因為裡面有了方便麵的調料包,更是別有一番風味,面吃得我很是滿足,湯喝的我很是舒服。我最喜歡吃麵條,也許就是因為有湯有面,有吃有喝吧。小時候家裡窮,記事的時候,記憶中還是吃的棒子麵窩窩頭,經常喝的就是玉米糊糊。我特別不喜歡喝玉米面粥,那時候的玉米面磨得特別粗,我總感覺玉米面粥總是拉嗓子。小時候偶爾吃一次白面,就是喝麵條了。
  • 蘇州人的一碗麵
    滄海桑田,蘇麵坊的變遷中藏著蘇州人的童年,如今創始人的後代歸國,置身於蘇州託尼洛·蘭博基尼書苑酒店,大隱隱於市,升級了品牌,以高端、私密來彰顯一碗麵的價值所在。蘇州人吃麵是有傳統的,老蘇州們把喝茶,吃麵,聽評彈當成了每日的必修課。蘇州人的一碗麵,早已超出了一頓簡單的早飯的範疇,且早已深深融入了「蘇式生活」之中。蘇式面講究精、巧、細、雅,一碗麵足以展露江南的風情萬種。
  • 跨越1800公裡,只為咥一碗牛肉麵?家裡有礦!
    我竟然為了一碗麵跨越1800公裡,暫別了家人和我可愛的女兒們……幾乎沒有45歲以下的青年人在踐行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時,會把蘭州作為首選。下車前還大聲告訴我「牛肉麵要在黃河北岸吃才正宗」。那一刻我內心是抗拒的,大爺隨性這點像我。蓬灰是天然鹼或土鹼,由灼燒後的蓬草木灰中得到鹼性和鹽性物質,二百多年來一直是蘭州牛肉麵的傳統添加劑。20多年前,拉麵劑才代替了它。難怪下飛機後的第一碗牛肉麵治癒了我一周的便秘。
  • 一碗牛肉麵的愛情
    郝東家裡很多金,三室一廳的房子在大連有兩套,另外還有一棟別墅是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地段,據說,住在那裡,連夢都可以是藍色的。所以,媽媽和張姨都是極力希望我能和郝東在一起,張姨甚至說,如果她有女兒,她一定會先緊著自己女兒去撮合。我無奈的笑了。我不仇富,因為誰的錢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郝東家的錢再多,沒有我努力的半分,我不認為因為以後我和他在一起了,我就不用努力或者說少奮鬥十年二十年。
  • 青菜雞蛋面,這在家庭中非常常見的一碗麵,可是卻是最美味的!
    不知道大家是習慣吃米還是吃麵呢?我小的時候每天都要吃麵條,家裡每頓飯都給我吃麵條,倒不是因為我家從來沒有你,而是因為我個人太喜歡吃麵條了,我感覺一碗麵條吃起來特別的爽口,就算是最簡單的青菜雞蛋面,我也能吃的很開心。
  • 百年焦家巷,來一碗有溫度的餃面~
    說起餃面,絕對是揚州人早茶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一碗麵條,為什麼自己做的麵條很渾濁,麵館裡的湯是湯,面是面
    不過有趣的是,在南方飯館裡吃麵,可以加澆頭,在北方飯館裡吃麵,可以加面,澆頭那可是得另外花錢的。北方人眼裡的四季面大家都知道北方人拿麵條當主食的,南方人聽了,可能就接受不了了。頓頓吃有什麼花頭啊?北方人是根據一年四季更改吃麵的方式的。
  • 蘭州牛肉麵:一碗麵40年的傳承蛻變
    一碗麵40年的傳承蛻變正是一代又一代傳承人的堅持,蘭州牛肉麵正在從家庭作坊向標準化、品牌化、規模化、國際化邁進,藉助改革開放的東風和「一帶一路」建設,每一位蘭州人對於牛肉麵最大的感觸,就是日新月異的改變。馬學明、馬有布、馬汀三位牛肉麵從業者,見證了蘭州牛肉麵40年發展歷程。  傳承:對於一碗麵的執著  蘭州人的一天,是從一碗牛肉麵開始。
  • 馬路牙子|牛肉麵,一碗麵的傳承,一代人的習慣
    縱然去過許多地方,吃過千千萬萬的美食,我卻依然忘不了那一碗,香到骨子深處的牛肉麵。是的!就是那碗蘭州馬路牙子牛肉麵。正宗牛肉麵加盟、加盟牛肉麵店在蘭州,每天早晨,馬路邊最熱鬧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遍布大街小巷的1200多家牛肉麵館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蹲的站的,那麼多的人一爬起床,就衝著那一碗馬路牙子牛肉麵。
  • 尋找松江一碗好面 第八至第十四季
    卻唯有這一種美味又親民尋找松江一碗好面是農大嘴親探的一個欄目第二期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農大嘴親探的幾十家麵店.「尋找松江一碗好面」系八,飛航廣場阿能麵館;發前七期麵館探店時,不止十多位朋友讓我去瞧瞧阿能麵館,得空去了,卻意外發現店主還是多年的老兄弟;店面不大,生意爆滿,品種明檔,每鍋現點現做的麵條一份份出,需要等候;特色是腸肚腰肝和鱔魚黑魚之類平常喜歡吃家裡又懶得去洗的澆頭
  • 一碗麵的牽掛
    一碗二兩面,加牛肉或加肥腸,曰「花面」,生動形象。口味有「家常、麻辣、清湯」三種,還是習慣選麻辣的,沒有「紅油」(辣椒油)還叫小面嗎?不僅僅是辣,那一點麻才是精髓。一碗麵配上本地的安琪酵母酸奶,妥妥的。小面以北門夜市的排擋出名,本地青年夜宵愛去的地方。現在北門改造後估計都不認識了,很多家常店就很好,如「江媽麵館」,一般是母子店,兒子(老公)主力煮麵、老媽撒佐料收錢,忙碌有序,溫馨平淡見日常。
  • 一碗清湯牛肉麵
    兩片薄薄的牛肉,一碗清湯,浮在上面的一些蔥段。這碗面,賣二十元,心想有點貴了。土豆看到有吃的,起了身磨蹭在我腿邊,於是,我慷慨的給了它一片牛肉。眼睛一眨它吃完了,用哀求的眼神看著我,於是,我把碗裡餘下的那一片肉,用筷子夾起來,再次給了它。它吃完,嘴都不抹,謝都不說,又去找下一個人了。
  • 生活不過一碗麵
    後說小巷子的手工面,最有特色的數兩摻面,軟硬適中,好吃耐消化,可惜第二次吃的時候,店裡跑出個老鼠,後來再沒去過。最後說寶雞削筋面,新同事介紹的,勁道、厚實、耐餓,最時候我這種愛吃有嚼勁事物的口味,時不時惦記著跑過去咥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