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北方的俗話,叫「長接短送」,大概說的是,送行要吃餃子,接風要吃麵。除此以外,婚喪嫁娶、過年過節、生日滿月,都離不開一碗麵。我總抱怨我的城市沒有一間好吃的麵館,但也從來不愁吃不上好面,因為好像所有的人都覺得,最好吃的那碗面一定在家裡。
天津的家常面叫「撈麵」,天津話會把第一個字讀成二聲,其實就是拌麵,不帶湯。滷子有這樣幾種:西紅柿雞蛋;芝麻醬配果子滷和花椒油;炸醬;三鮮打滷;另有一些比較特別的如魚滷、醋滷、羊肉白菜之類的,那是各家的拿手絕活,但前四種,是每家都會做的。
西紅柿雞蛋滷子最忌諱做成西紅柿炒雞蛋,我家一般都會把雞蛋打散飛在滷子上,個人小癖好,就是另加一點用水和開的芝麻醬,味道非常和諧。夏天不願意忍受烹飪酷熱的人家,常會做麻醬麵圖省事,把芝麻醬用水慢慢調開——一定要分次加水耐心調勻,加適量鹽,就可以拌麵了。講究一點的還要做「果子滷」,就是把早飯吃剩的油條切碎,將腐乳用香油調稀,加香菜碎,把這幾樣放在大碗中,面煮好後,用滾開的麵湯澆在碗裡即成。另炸花椒油一小碗,與芝麻醬和果子滷配合,是非常好的素麵。
炸醬和三鮮打滷在選料和做法上各家都有自己的法寶,因此做出來才會家家不同。特別要說的是,因為這兩種是葷滷子,所以菜碼就要多才能不膩。黃瓜、各種蘿蔔切細絲,豆芽、菠菜、豆角黃豆煮熟,其實準備菜碼遠比打滷子費事,而真正吃的時候,一碗麵中,面只佔很少一部分。
過節過生日或者有客到,在家裡吃麵就不能只是滷子和菜碼了,還要有「四碟」,關於究竟什麼是「四碟」,說法很多,比較家常的就是四個熱菜,也是用來拌麵的,標配是炒蝦仁、香乾炒青椒、炒雞蛋和糖醋麵筋絲。如今我家已經很少吃這種「四碟」撈麵了,因為太費事,而且你可以想像一下,滷子、菜碼、炒菜,每樣一點點,碗就已經滿了,面放在哪兒呢?但是結婚辦喜事,這是必不可少的,我們這裡的風俗,婚禮在下午,婚宴是晚飯,午飯要在家裡吃麵,必須是四碟撈麵。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到家門口的飯館子裡去訂喜面,小時候的記憶中,提前兩天就要在胡同裡搭起涼棚,準備桌椅杯盤,剝蝦仁就要剝上好半天。
最後,撈麵想吃舒服,還必須有兩樣東西,就是獨流老醋和四六瓣的當年新蒜。我覺得必須得有,要不哪裡叫吃撈麵啊。
好像忘了說面,父親說以前家裡吃撈麵都是曾祖母手擀麵,後來大家都去切面鋪子買機器切面,偶爾心血來潮會擀上一回。切面分寬條細條和圓條,各家喜好不同。老家的親戚發現他們鎮子上一家切面鋪做的切面耐煮又筋道,送給我們嘗了就一發不可收拾,總是特意去整袋面的壓了來,各家分一點,確實好吃。面煮熟了,過水還是不過水,也是看個人口味,我反正吃過水麵,還得是涼水。
最後的最後,一碗麵吃完,還應該喝點煮麵的湯,老話叫「原湯化原食」,有人喜歡就這吃麵的碗,有鹹淡味道,或者乾脆另加小蝦皮,但我得還乾淨碗喝清湯,香香的純麵湯。
以前家裡來客人總覺得不能用撈麵招待,太簡單,但現在常有客人點名要吃撈麵。街上各式館子那麼多,卻越來越覺得沒有什麼太想吃的,這個時候就總是想著回家吃碗麵。夏天是吃麵的好季節,哪天搞個撈麵局,把各家拿手的滷子菜碼攢到一起,肯定贊。
蟲子 求密固難求少亦不易, 畫梅寫字過日子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