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徐克導演的《智取威虎山》熱映,其中激烈的打鬥場面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20多人的解放軍小分隊全殲東北土匪座山雕一眾千餘人,十足抗匪神劇的架勢。但在歷史上,楊子榮等在該戰役中面對的東北土匪僅20餘人,楊本人也在「智取威虎山」僅16天後就因槍扳機失靈而犧牲在一場小戰鬥中。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綜合梳理公開史料,為您還原歷史上的"威虎山之戰"。 楊子榮和座山雕先介紹一下本文的兩大主人公:楊子榮和座山雕。這兩人有名到連《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都記載了他們的生平。
楊子榮,原名楊宗貴,1917年出生於山東省牟平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3歲時隨父母闖關東,先後在鴨綠江上當船工,在鞍山、遼陽一帶當礦工,因此對東北的三教九流、風俗人情、行幫黑話等都有所了解。1943年春,因反抗日本工頭,被迫跑回山東老家。1945年參加八路軍。同年10月隨部隊開赴東北,被編入牡丹江軍區第2團某部炊事班當戰士,不久調到戰鬥班當班長。194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由於在戰鬥中的突出表現,榮立特等功,並被團裡評為戰鬥英雄,後提升為偵察排排長。
「座山雕」本名張樂山,原籍山東昌濰,兩歲時隨堂兄到牡丹江,15歲進山當土匪,18歲便當上了匪首,有50多年的土匪生涯,歷經清末、北洋軍閥、偽滿三個時期。此人老謀深算,詭計多端,在匪徒中頗有聲望,內部人稱「三爺」。當年,張作霖和日軍都曾想消滅他,但都沒成。日本投降後,他接受國民黨的委任,當上了「國民黨東北先遣軍第二縱隊第二支隊司令」。
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劇照原來座山雕手下只有20多人關於「威虎山之戰」的規模,徐克的電影將其演繹成20多人的解放軍小分隊全殲座山雕千人匪幫的「抗匪神劇」,激烈到連坦克這樣的重武器都用上了;小說《林海雪原》的規模略有下降,座山雕手下大約有兩百人左右;而在真實的歷史上,楊子榮只不過帶了5個人,座山雕手下更不過僅在20人左右。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是如此記載的:
1947年1月26日,農曆正月初五,楊子榮一行6人接到命令後,立即出發,向海林北部的密林深處開拔。
他們在深山老林裡一連轉了好幾天,才在一個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一座工棚。工棚裡住著十幾個人,樣子像是伐木工人。楊子榮先是用土匪手勢和黑話試探,意思是自己遇了難,走投無路,想請人幫忙牽線,投奔個山頭。開始沒人搭理,後來,一個自稱姓孟的工頭搭了腔,答應領他們去一個地方。他先從屋裡拿出一把鋸、一把斧子、一把小鐵鍬和一個盛著半桶苞米麵的小鐵桶,交給楊子榮等人,然後,把他們帶到了20裡外的一個空木棚子,交待了幾句後就走了。
楊子榮他們在工棚裡一連等了兩三天,也不見孟工頭的影兒,僅有的一點兒苞米麵也吃完了,心裡不免有些著急,擔心情況是不是有什麼變化。正在著急的時候,孟工頭回來了,這回他把楊子榮一個人領到了附近的一個屯子,並在屯長家裡見了兩個人。兩人先是一番土匪黑話試探,見楊子榮對答如流,才亮出了真實身份。一位自稱姓劉,是「座山雕」的副官,另一位被稱為連長,兩人表示同意引薦楊子榮等人上山,並說要下山辦些酒肉,準備在山上過元宵節,等稟報「三爺」後,再來接他們上山入夥。
兩天後,兩人如約來到楊子榮他們住的工棚。楊子榮讓戰士把兩個土匪給綁了,並假意解釋說:現在不知道是否是自己人,只好先委屈一下,到了山上再說。兩個土匪覺得到了山上自會見分曉,也沒太在意,就領著楊子榮他們直奔「威虎山」。
「座山雕」確實真夠狡猾的,一路上設了三道哨卡,當初要是派大部隊清剿,不論驚動了哪一道哨卡,土匪都能逃得無影無蹤。楊子榮他們每過一道哨卡,都由兩個土匪上前搭話,然後,把崗哨也一塊綁了,一同押上山。過了第三道哨卡不遠,就到了「座山雕」的老巢——一座被當地人稱做「馬架房子」的木棚。
楊子榮命令三個戰士在外面看好土匪,他帶領另外兩個戰士衝進棚子,各自佔據有利位置,槍口對準土匪。棚子裡一共7個土匪,其中一個白頭髮、黑臉膛、長著一副鷹鉤鼻子、留著一把山羊鬍子的瘦小老頭就是臭名遠揚的「座山雕」。楊子榮命令戰士把「座山雕」和其他幾個土匪一起綁了。
這次剿匪可謂大獲全勝,沒費一槍一彈,端了土匪的老窩,活捉了陰險狡猾的「座山雕」和土匪13人。
楊子榮活捉「座山雕」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海林鎮,當地老百姓無不歡欣鼓舞,奔走相告。《東北日報》以《戰鬥模範楊子榮等活捉匪首座山雕》為題,進行了報導,稱這次剿匪戰鬥「以少勝多創造範例」。團裡也召開慶功大會,給楊子榮記功,給其他戰士也分別記了功。
座山雕原來手下只有十幾個人。不過,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的另一篇文章「《智取威虎山》主角原型楊子榮」(曾載於《人民日報》)中,戰績變成了「一舉將『座山雕』及其聯絡部長劉兆成、秘書官李義堂等25個土匪全部活捉」。
無論如何,座山雕手下最多也不過就二十多人了。相比楊子榮的6個人,這當然也算是以少勝多了。
《智取威虎山》固然誇張,但在真實歷史中,楊子榮的確有著堪比神劇的傳奇表現。在杏樹底剿匪戰鬥中,楊子榮曾創下孤身一人勸降400匪徒的奇蹟。
「智取威虎山」當月,楊子榮就犧牲了電影中的楊子榮自然是英勇無敵,充滿革命浪漫主義色彩,能殺死的子彈似乎還沒製造出來。但真實的戰爭是殘酷的,「智取威虎山」僅僅16天後,也在1947的2月,楊子榮同志就犧牲了,年僅30歲,而犧牲原因竟然因為是槍的扳機意外失靈。
楊家保留的楊子榮唯一一張遺照《解放軍報》2004年04月12日的文章《楊子榮犧牲的一瞬間》將犧牲過程寫的很清楚:
1947年2月23日夜,楊子榮奉命帶領孫大德、魏成友等5名偵察員到當時的海林縣北部梨樹溝一帶偵察匪情。在深山,他們發現有火星閃爍,走近發現了一處被當地人稱為「馬架子」的窩棚。通過偵察、分析,楊子榮意識到,這是一股殘匪的據點。他果斷地命令孫大德等人把皮大衣上的毛皮撕下來裹在腳上以減輕踏雪的聲響。
當他們以扇形隊列包圍「馬架子」時,「馬架子」的門突然開了,借著雪地裡微弱的亮光,楊子榮發現有個人背著槍出來解手,行動十分警覺。就在那人轉身走回「馬架子」的時候,楊子榮用手勢指揮幾名偵察員各守「馬架子」一側,自己突然起身,順坡而下,衝到「馬架子」跟前,一腳把門踹開同時大喝一聲: 「上。」便巧妙地以「馬架子」旁的一棵大樹為「掩體」,把槍口對準了睡夢中的群匪。
一切都發生在瞬間。「馬架子」裡的敵匪劉維章等人從睡夢中驚醒,還沒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楊子榮便扣動了扳機。但是,槍卻遲遲沒響。這時,一發子彈從楊子榮側前方打來,正中楊子榮的左胸。緩過神來的群匪從「馬架子」裡瘋狂向外射擊,門被火舌封住了。楊子榮明白,決戰的時刻到了,他後退幾步,使出最大的力氣向偵察員下達了最後一道命令:「連窩端!快點結束戰鬥!」話剛說完便倒在血泊中。
偵察員魏成友幾步躍上了「馬架子」頂部,從腰間拔出了兩枚手榴彈,順著 「馬架子」的煙筒擲了下去。爾後順勢從頂上滾落到雪地上。隨著「轟」地一聲巨響,「馬架子」頓時成了墓穴,6名敵匪血肉橫飛。
一場小小的戰鬥就這樣結束了,然而,令人扼腕嘆惜的是,偵察英雄楊子榮卻因槍的扳機意外失靈,而被敵匪罪惡的子彈擊中,這一瞬間成為英雄永遠的一個遺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