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草原,會被其遼闊寬廣所震撼;看過大江大河,會為它磅礴氣勢而慨嘆;四月芳菲盡,身處在安吉東塢林連綿起伏、錯落有致的茶山,為茶香所迷倒,為碧浪滔天的茶海而折服。
從安吉龍王山茶葉有限公司出來,車朝東北方向駛去,一路綠色之景,春色之花景象,道路由寬闊的大路變成了鄉道,鄉道走著走著,又成了更窄的「村道」,車當然也越來越少,只有一輛車在山裡前行,10來公裡後,終於到了茶山。
置身於茶山中,被滔天的綠浪包圍,一層一層的茶樹疊向遠方。
如果說,漫長的等待用望穿秋水來形容,艱苦的追尋用踏破鐵鞋來描繪,那碧浪的茶山,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美麗、漂亮過於簡單、蒼白。美術上顏料色彩的形容,墨綠、深綠、黃綠、翠綠……綠到找不到更多的詞來表述茶山所見。目之所及,處處皆景,處處可作畫。陽光下的黃金葉,像夏夜裡的螢火蟲,撲閃光芒。黃金葉、白葉一號、金觀音、金牡丹、黃觀音、千年雪……這是茶樹的品種園。茶山上的茶農們,跟著時間賽跑,搶著採摘茶青。茶山下,黛蘭、翠綠的水庫,誤以為是撒下了燃料暈染開來的水。實際上卻是本來如此。
難怪好山好水出好茶。
20年茶企櫛風沐雨
安吉,地處浙江西北部,北靠天目山,面向滬杭寧,從杭州出發,一小時便可到達,進入安吉境內,層巒疊嶂、翠竹綿延。
安吉,是竹鄉,也是茶鄉。據考證,早在宋朝,安吉白茶就已有歷史。
安吉龍王山茶葉開發有限公司是安吉白茶的代表企業之一。初聞龍王山,「霸氣十足」,人中龍鳳,茶中之王,大抵才配得上這樣的美名。
潘元清是安吉龍王山茶葉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在安吉白茶的發展史上,他是親歷者、是見證者。從上世紀90年到如今,已走過了20年風雨。
上世紀90年代,時任三官鄉銀灣村黨支部書記的潘元清臨危受命,接起了連連虧損的鄉辦茶企安吉三官天目實業公司(主要從事茶葉生產經營),一年時間扭轉負債。1998年企業改制,公司解散。和茶「結緣」的潘元清負債接下了茶山茶園,開始安吉白茶創業路。
20年,安吉龍王山茶葉開發有限公司朝著標準化,規模化的道路發展,在茶葉生產標準、技術規範上下苦力,保證了產品的穩定性。公司規模由小變大,廠房由1.0版本發展到4.0版本。註冊了「龍王山」商標,延生了產品的開發產業鏈,在安吉白茶、安吉紅茶的基礎上,創新研發茶香月餅、茶香粽子、茶香酥餅、茶泉等白茶衍生產品。
從村支書到茶葉種植,從負債企業到如今品牌價值千萬,20年來,一步一腳印穩紮穩打。20年,對一家茶企業來說,這是一場耐力賽,一場個人情懷的夢想賽。
致富之葉的安吉白茶
「公司帶動多少戶農戶發展?老百姓人均收入多少?……潘元清說,「2018年4月,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來安吉龍王山茶葉開發有限公司視察,還未進門就問了我這幾個問題。」對於茶產業助農增收致富情況,潘元清如實回答。
一杯安吉白茶,拉近與總理的距離。潘元清向總理匯報了公司的發展歷程、公司帶動茶農增收情況。在加工車間,總理詢問了手工茶與自動化流水線有什麼區別?安吉白茶怎麼加工的?潘元清給總理詳細介紹。
同年10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安順視察安吉白茶產業,再次來到了安吉龍王山茶業開發有限公司進行實地調研。
鄉村振興,產業不能離開鄉村。安吉龍王山茶葉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發展訂單農業涉及50餘戶,3000餘畝。通過訂單模式,積極幫扶帶動周邊茶農,指導分散小戶標準化、規模化生產,解決生產中的農資、生產技術和加工技術,收購合作基地的全部產品,幫助分散小戶代加工及銷售。在企業示範帶動下提高了散戶小戶的畝產量、產品質量,提高了畝均經濟效益;此外茶葉的採摘、加工及銷售提供1300多個農村就業崗位。龍王山通過白茶實驗區,不斷研發新品種,帶動附近600餘戶村民更新白茶種植,面積接近兩萬畝,茶農收入接近1.8億,已經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4月的安吉茶山,茶農們喜笑顏開採摘「致富之葉」。縣城裡的安吉中國茶城也熱鬧連片,茶商與茶農們在這裡交易茶葉,茶商們的茶店裡一批批訂單發往全國各地。
茶,為安且吉兮的安吉,帶來幸福,帶來歡樂。茶,是農民的發展的「黃金葉」,是農民致富的搖錢樹。在安吉高速公路進出站入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廣告語醒目。茶鄉、竹鄉的安吉,以實際行動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做了最好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