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歷史文化 | 兩千二百多年前,武威先民西遷萬裡,建立強大貴霜帝國,吞併印度等國

2021-02-12 數字涼州

      

       兩千多年前的武威這塊地方,跟現在的武威完全是兩副模樣。現在是綠洲農田、林立城鎮、林渠路網,可是,兩千多年前,武威就是一塊水草萋萋的半草原半沼澤地貌,是牛啊羊啊馬啊的天堂,天空中飛滿了色彩豔麗的鸞鳥。現在的武威城、古浪城、民勤城,都是一片沼池澤鄉,一座高高的土塔叫阿育王塔,孤零零聳立在谷水河西岸的小島上,後來成為姑臧建城的人文依據。現在的308線、312線連個毛都沒有,是純粹的沼澤地。祁連山的北坡上,現在的磨嘴子、旱灘坡、長流溝,扎滿了氈房,是上古武威放牧的先民聚居地。祁連山六渠來水大得很,水流量是現在的百倍以上,一點都不誇張的。民勤的沙井灘、連古城這一條線上的高地,布滿了上古的水紋,有著濃烈的魚腥氣,生長著遠古的蘆葦蕩。這些地方的土質基本乾燥了,先民們從事著魚獵,休屠(chu )燥地在漢武帝時期,迎來了鋤頭,開荒墾田。四野裡都是沼澤水國,你說最早的武威郡不建在谷水下遊的高地上,難道建在阿育塔所在的沼澤上?

       就在祁連山北坡這長約二百裡的山坡上,西周時期放牧的人,被中原王朝泛稱為西戎,連自己的族姓都沒留下。這裡是地球北緯38度左右的區間,上古小冰河時代結束,地球迎來溫暖期,能在這個氣候環境和緯度裡存活下來的植被,都蘊涵著優良的品質。草質太好了,反映上古河西走廊地理的古籍《西河舊事》,說武威這的草吸附力很強,牛羊把奶子遺落在草葉上,它不流瀉,而是聚成珠團,方便牧人收拾。西周時期,河西走廊西部的先民有了族姓,叫烏孫,烏孫人留在史書中的評價,就是馬養的特別好,富戶一般都有二千匹左右的馬。還有一支居住在武威東面,族姓月氏。秦前到漢初百年,武威這地方換了族姓人口,原有的烏孫人在自東而來的月氏人的攻擊下,向西轉移,跑到了伊犁河這一帶,成了大器。月氏人就以武威、張掖這些地方為中心,建立王庭,類似匈奴的制度、習俗,其儀禮帶有秦隴西郡漢族的特性。 

    

       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用在武威這塊地皮上蠻合適。你烏孫人厲害,攆走了西戎人,可有更厲害的月氏人,他又攆走了烏孫人。不像漢族人,你趕他走了,可是城郭和農莊還在,烏孫與月氏人就不一樣,他們走時,牛背上馱著帳篷,趕著牛羊整體走,啥都不留下。秦朝初期,月氏人能組織起十萬騎兵,是河西走廊的強大王國,匈奴在今天的阿拉善、額濟那旗這一搭,不敢貿然南顧。月氏人和匈奴人老是打仗,這仇越結越深,後來,月氏人把地盤擴到了酒泉這裡,匈奴的單于把太子當人質留在武威,才求得個和平的趨勢。歷史時間定位,月氏最強時 ,在公元前220年時代。
       月氏人有多厲害?《漢書》卷94上說:「 當是時,東胡強而月氏盛。匈奴單于曰頭曼,頭曼不勝素,北徙。」匈奴在頭曼單于在武威佔不到絲毫便宜,用太子冒頓當人質,轉頭去打秦朝的蒙恬大將軍去了。冒頓是個恐怖之人,他在武威的山坡上當囚徒,脖子上拴著狗鐵繩,住在狗洞中。後來,他偷個馬騎上就跑,月氏人去追,沒追上,給逃了。月氏的王庭建在現在的青嘴子、老爺山、蓮花山這一帶的山坡上,滿山坡都是白花花的帳篷。月氏,現在念yu zhi,又讀rou zhi 。月氏王站在蓮花山上,遙望逃跑的冒頓像個黑米點,在水草地上蠕動,頗為輕視。他的大臣們說,這個胡兒今天跑了,遲早還會回來。他回來的時日,就是我們月氏人的災難之時。可汗他聽了,很生氣。       到了漢文帝四年,就是公元前176年,是個乙丑牛年。成為匈奴可汗的冒頓,果然率領大軍沿著阿拉善方向殺了過來。月氏可汗倉皇出戰,結果不敵匈奴的兵鋒,給敗慘了。公元前174年,冒頓兒子當了可汗,再徵月氏,匈奴的兵馬把王庭團團圍住,月氏王被活捉。這冒頓之子老上單于為報其父當年囚徒之辱,把月氏王的頭顱割下來,拿燒紅的鐵箍套在頭顱上,取下月氏王的頭蓋骨,命令工匠鑲上金玉,畫上採飾,做成了個酒盞子。老上單于在蓮花山上,用頭蓋骨酒盞子盛酒,慶祝破滅月氏國。他的座下,跪著月氏的宰相、稗小王、妃子等一幹俘虜,看到這一幕,傷心哭泣。史書上目前大致的說法,月氏人在武威、張掖間生活了近三百年。

      月氏雖破了國,但還有數萬帳的百姓。他們退入祁連山中,有的去了湟水,留下不走,史稱小月氏;大部分由月氏國太子寄多羅率領,順著祁連山南坡西移,進入青海地界,到了新疆的若羌,短暫停留,收拾舊部,計點人口與畜產。這一停留,就到了公元 前174年。太子聽到父親慘死,悲傷不已,在若羌即位新可汗。後來,月氏大部由於被崑崙山西部各國阻擋,改為繼續西北行,到了疏勒國的西北,又遭到休循國、捐毒國聯軍的阻擊。月氏人面對強敵,退無立身之地,進又被大兵攔路。在生死存亡關頭,王后挺身而出,激勵月氏人奮勇進攻,月氏人在這一仗打出了威風,順道滅了休循國、捐毒國這兩個塞種國,在這裡留居了下來。       

       平靜的日子沒有過上多久。40年後,被月氏王在敦煌這一帶活捉而殺的烏孫王的兒子長大了,他要報殺父之仇,帶兵出伊犁河上遊,來找月氏新王。兩軍擺出陣勢,二王出列,在陣前互相揭短,互相辱罵,前代人的仇恨在後代人的口裡數說,話到恨處,兩軍惡戰,烏孫國的軍隊獲勝。月氏人只好棄地繼續流浪,越過蔥嶺,到了阿姆河北岸,看到此處水草頗似河西,就居住了下來。       就在月氏人流浪到阿姆河的時候,漢朝與匈奴長期的和親政策破裂了,新皇帝漢武帝決定與匈奴來個大拼拼。遠交近攻是古來王者不二法則,漢武帝也一樣。他的一個小臣子張騫獻計,陛下吶,臣有一計,可使匈奴後方受敵。漢武帝說,那你說說。張騫說,現在的西方國家中,誰最仇恨匈奴?是月氏。如果派人前往月氏,說服月氏人出兵報仇,那麼,匈奴將後背受敵。漢武帝一思想,真還是個好辦法。張騫於是自告奮勇前往西域,要找月氏人來給匈奴背後支刀。
      張騫千辛萬苦,找到了月氏國。這時候,月氏王寄多羅死了,王位由王后繼承,是個女王之國。張騫見了女王,用超冷峻的語言,敘述流傳在漢地的月氏王頭蓋骨酒盞子的往事,表達漢朝將替月氏人報仇的願望,敦促女王抓住機會,復國回武威,為先王血恥。一席話,把女王說得是熱淚縱橫。最後,女王徵求國中大臣意見後,召見張騫,賜給他金銀,說,承蒙漢朝的好意,我們月氏國就剩這點人種了,折騰不起了,人民不願打仗了。我們這地方,挺像河西走廊家鄉的。你們漢朝打就打吧,我們月氏國聲援。      這話把張騫給噎住了。《漢書》卷61上就說:「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張騫不甘心,在月氏國遊說了一年多,女王就是不答應。雖說張騫在月氏國碰了個透心涼,為了回國好交代,就沿途標畫西域諸國地理,獻於漢朝。漢武帝也沒追究,問起月氏人的情況,張騫唾沫星四濺說,陛下,大月氏國啊,他的首都叫監氏城,離咱們長安一萬一千六百裡。不屬我們的都護管轄之國。有戶十萬,有人口四十萬,有可戰勝兵十萬人。東至都護治所四千七百四十裡,西至安息四十九日行,南與罽賓接。這個女子當朝的國家,出產一封橐駝,騎上飛快。她國有錢幣,正面鑄著這個女王的頭像。       漢武帝說,那朕看看她的錢。張搴就把月氏錢幣呈上。錢面上一個美婦人,河西走廊女子膚色特徵。

       張騫描述的月氏國的這段話,時間是公元前126年。月氏人離開武威故土,已經快五十年了。  

       公元前120年代,居住在阿姆河南岸的大夏國老是欺負北岸的月氏國,月氏國女王很生氣,她悄悄聚集力量,一舉過河,滅了大夏國,置休靡、貴霜、肸頓、高附五部翕候。阿姆河,前涼國地圖上把它標記為媯水,是前涼的河流。消滅了大夏國後,月氏人又打敗了糾纏不休的塞種各國,逼迫塞種人南下北印度。這樣,由於月氏國鑿通了西域通往中亞的陸路,又與漢朝結好,才有了張騫的第二次出使西域之行。 公元前118年,張騫二次來到月氏國,受到國人的歡迎,兩國自此通使。       西漢中晚期,月氏國五部翕候中的貴霜一支勢力做強做大了。「貴霜」是吐火羅音譯,實際就是「姑臧」或「蓋臧」的異音。就在東漢在涼州「市日四合」,創建「河西完富」的時期,公元40年後,貴霜的領導人邱就卻擺脫了希臘人的控制,大肆南下,進攻北印度。「侵安息,取高附地。又滅濮達、罽賓,悉有其國。」公元55年,武威先民月氏人建立起強大的貴霜王朝,定都高附城,就是現在阿富汗的首都喀布爾。       邱就卻是佛教徒,很欽慕漢朝,聽到烏孫人向漢朝求娶細柳公主的消息,他也派人前往西域都護,遞交國書,求娶公主。西域都護班超看到邱就卻態度蠻橫,不經上報朝廷,就加以嚴詞拒絕。邱就卻很惱怒,派兵七萬去打班超,結果為班超伏兵所敗。自此,月氏人與中原王朝斷絕了使節往來,轉身與希臘人建立了同盟關係。這就是本為中原人種的月氏人染上歐洲基因的緣故。
       東漢百年間,邱就卻的兒子閻膏珍在擁有中亞的大片疆域基礎上,向印度用兵,消滅印度,大興佛教。貴霜帝國版圖東起巴特那,西達赫拉特,南至納巴達河,北盡鹹海。都城遷至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人口1380萬,同漢朝、羅馬、安息並列亞歐四大國。三國上演英雄殺的時期,貴霜帝國的皇帝波調也在冷眼看戲,他看到曹魏得勢後,於228年派遣使者赴洛陽通好中原。中原王朝明知道貴霜帝國是超級大國,但仍然稱他們的皇帝為大月氏王,提醒你月氏人還是咱中華古人哩。對此,貴霜帝國也欣然認同。       十六國時期,貴霜帝國同西晉亂世一樣,走上了下坡路。前涼國趁其衰敗,派出大軍,越過蔥嶺,佔據了貴霜帝國的北方疆土。425年亡國。貴霜帝國共有9個皇帝,有國370年。

       貴霜亡國後,月氏人逐漸有了東回的跡象。隋煬帝時,月氏人中的史國向中原示好,進獻了舞女和獅子皮、火鼠毛等奇物,隋煬帝很高興,令裴矩在張掖與武威之間置昭武城,引誘月氏人東歸。隋煬帝西巡焉支山時,月氏等四十餘國都派遣使者去張掖。昭武城安置的月氏國的分支小國主要有九個,後世稱為昭武九姓,即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唐代,這些內遷的月氏人中的九姓已經漢化,基本都是胡商富豪世家。比如,定居在武威的安姓,就是月氏人,後改為李姓了。

相關焦點

  • 若鮮卑也選擇西遷,它是否會和匈奴、突厥一樣,建立強大的帝國?
    這三個遊牧民族在歷史上都曾經非常強大,多次在中原王朝邊境挑起戰火。而令人不解的是,匈奴、突厥戰敗之後,都選擇了西遷並在中亞等地建立了強大的王國。可是,鮮卑卻沒有西遷,自始至終都留在了中國境內。那麼,這種不同是為什麼呢?我們不如一一來說。
  • 甘肅武威的涼州美食
    涼州歷史悠久,這裡早在4000多年前,涼州先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群星燦爛的遠古「古天山文化」,這裡成為炎黃先民血脈發端的根基,是中華民族神話傳說時期最豐富的文化寶藏,此期周穆王和西王母的傳說成為千古佳話。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後,這裡便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驛站和商埠。
  • 【中國旅遊報】武威涼州:打造全域文化和旅遊集結地
    涼州,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東端,全區總面積4907.1平方公裡,聚居著漢族、藏族、回族、蒙古族等38個民族,總人口104.26萬人,為武威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葡萄酒城、絲綢之路甘肅段黃金節點城市
  • 中國古民族在印度大陸建立的國家——貴霜帝國
    貴霜帝國是印度歷史上比較強盛的帝國,他鼎盛時期在公元127年-230年,這一階段恰好是東漢中後期和三國時代,此時的東漢王朝正面臨著多重的危機挑戰。而當時的貴霜則是國力強盛,文化發達,佛教獲得了極大發展,當時流入東漢三國的僧人和佛典大都出自貴霜轄下的領地。鼎盛時期的貴霜帝國雖然未能具有整個印度,但是卻整合了中亞、南亞的大片土地,曾擁有人口近七百萬,士兵三十多萬。
  • 涼州行:武威苗氏家族尋親記
    苦水苗氏家族文化系列報導:尋根問祖系列篇涼州行:武威苗氏家族尋親記作者:苗汀2020年7月27日,筆者踏上了去涼州武威的尋親之旅行。據史書記載:武威,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彰顯大漢帝國的&34;而得名。甘肅省下轄市,中國地級市。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的東端,東臨省會蘭州,西通金昌,南依祁連山,北接騰格里沙漠。武威古稱涼州,歷史上曾經是著名的&34;要衝,河西四郡之一。有「銀武威」一說。
  • 武威故事 | 李軌建立大涼國
    《武威故事(第一輯)》由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組織市內20多位作者編寫,於2020年7月由讀者出版社出版。該書內容涵蓋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天祝縣的歷史、名人、地名、傳說等故事,融史料性、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於一體,內容生動活潑,情節引人入勝。
  • 行走武威:日本清酒與中國米酒的淵源,以涼州美酒觀中國酒文化
    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徵河西,擊敗匈奴,為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命名武威,到如今已有近2200多年的歷史。武威在歷史上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驛站和商埠、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融匯傳播之地,所以歷代王朝都曾在武威設郡置府。武威不僅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商埠之地,它還是「人煙撲地桑柘稠」的富饒酒鄉之地。
  • 涼州攻鼓子:威武雄壯,粗獷豪放,涼州特有的地域歷史造就的鼓舞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後來,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除京城周邊的幾個郡外,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個州,史稱十三刺史部在西北設置涼州,轄武威、酒泉、金城、敦煌、隴西、漢陽、武都、安定、北地、張掖等郡以及張掖屬國和居延屬國,其中涼州的政府駐地在武威郡姑臧城。此時的涼州為廣義的涼州,行政級別跟如今的省級別差不多。
  • 第四屆涼州文化論壇21日在甘肅武威舉辦
    新華社記者 白麗萍 攝新華網蘭州8月21日電(記者白麗萍)8月21日,主題為「挖掘研究五涼文化,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第四屆涼州文化論壇在甘肅省武威市舉辦。21日上午,專家學者、旅遊從業者等齊聚論壇,旨在進一步深挖涼州文化內涵,提煉其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讓文化資源「活」起來,文化旅遊「旺」起來。據介紹,第四屆涼州文化論壇共舉辦10項系列活動。前期已經啟動了2項活動,分別是《話說五涼》微視頻文化節目展播和五涼文化系列講座活動。
  • 涼州歷史文化|復我涼州古名片!「中華樂祖之地」,史書白紙黑字在涼州,千年無人問津
    咱武威物華天寶,老祖宗遺留下的文化遺產,有些就流失掉了。60年代,咱涼州社稷象徵「靈華紫閣金措泥筒」,楞是被人以幾鬥麥子賣給了西安,成了西安博物館的國寶王牌。還有些歷史文化遺產,比如今天我要說的「伶倫洪崖」,自唐代以後,武威人無人問津。太可惜了!
  • 緬甸最強大的朝代,打敗大清滅掉暹羅,最後被大英帝國強行吞併
    緬甸歷史上的朝代大多尚武,一直致力於開疆拓土。在緬甸所有朝代當中,後世公認的最強大的朝代是貢榜王朝。同年,出身今天緬甸主體民族緬族的雍籍牙,登基稱王建立貢榜王朝,與緬甸境內多個割據勢力對峙。雍籍牙是緬甸歷史上被後世尊稱大帝的三位君主之一,另外兩個是蒲甘王朝阿奴律陀、東籲王朝莽應龍。既然雍籍牙被後世尊稱大帝,可想而知他肯定有顯赫的歷史貢獻,他最大的歷史貢獻正是統一了四分五裂的緬甸。
  • 文旅推薦丨1600年前的石窟鼻祖,原來在武威涼州
    雲岡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是中外文化、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藝術與石刻藝術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藝術寶庫。《中華文明史》(第4卷)這樣寫道:「大同雲岡石窟中年代最早的16—20窟,即著名的『曇曜五窟』,是來自涼州、當時身為沙門統的僧人曇曜所開。」
  • 武威楊姓流源與涼州楊家將述略
    三、有關涼州楊家將文物及文化遺產述略1.蜻蜓村涼州楊家將墓葬及楊氏碑刻。1958年,全國各地進行平墳開荒整地運動,武威六壩鄉蜻蜓村(今屬高壩鎮)同樣如火如荼地開展此項運動。蜻蜓村,原名北唐洪寨,古稱楊家墳莊子,從明代至清,一直是涼州楊嘉謨家族的佳城(祖塋)之地,規模較大。在那次平墳運動中,蜻蜓村楊家墳被無情開掘。
  • 說不完道不盡的涼州(武威)葡萄酒文化
    說不完道不盡的涼州(武威)葡萄酒文化 2020-06-19 05: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匈奴嚇跑的一支「中國人」,竟建立了印度帝國,還與漢朝齊名
    但張騫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大月氏國之後發現,大月氏卻已經被匈奴打怕了,根本沒有了復仇之心。那麼,這個漢武帝一心聯合的大月氏結局如何?鮮為人知的是,大月氏後人並不慫,其中一支建立了一個大帝國,威震中亞,規模竟然與漢朝齊名。
  • 弘揚涼州文化,推動文旅融合——前三屆涼州文化論壇成果綜述
    為深入挖掘研究武威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充分展現涼州厚重的文化積澱、歷史內涵和當代價值,更好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促進文化交流合作和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從2017年開始,我市開始舉辦涼州文化論壇,開啟了涼州文化研究、傳承、弘揚的新徵程,加快涼州文化開發利用步伐,創新和拓展文化發展路子,打響了「天馬行空·自在武威」的文化旅遊品牌,有效提升了武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 武威文廟——涼州儒家文化的坐標
    武威文廟就建在城東南隅。文廟曾經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坐標。讀書人云集的地方,自有一種特殊的氣場,他們成為秀才後在此學習,從這兒出發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  明代涼州儒風尤盛,南方和內地隨戍邊將士來的學者,見涼州子弟「明秀好學」,便有了教書的欲望,可惜沒有大的學校。明英宗正統二至四年(1437—1439年)三年間,兵部右侍郎徐晞鎮守涼州衛,在城東南隅修建了涼州衛文廟及儒學。
  • 涼州歷史文化丨真史:涼州也有個祝家莊,怪哉!
    此地不遠處就是磨嘴子漢墓群,地下漢文化資源遺存豐富,符合《中國古代歷史圖集》的定位標記。東漢末年的平羌戰爭長達數十年,涼州刺史部在「祝家莊」等處設防扼守,「祝家莊」遂成目前河西地區稀見的平羌戰爭的「歷史活標本」。武威文化學研究者王玉祥稱,「祝家莊」在武威舊史志中記載為「祝姓武將所築外宅」,址遺蹟今已不存。
  • 【涼州美食】武威美食散論
    武威美食,在水,在食材,在廚藝。祁連雪山之水,適宜其地的食材,綿延傳承的廚藝,使武威美食一直受到人們青睞。武威自古為多民族聚集之地,各民族飲食文化相互交融,使武威美食呈現多元、多樣化的基調。漢唐時,絲綢之路暢通,中西文化交匯,為武威飲食文化注入了世界性元素,使武威飲食品種更加豐富。明、清兩代,在西北地區,有「吃在武威」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