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的武威這塊地方,跟現在的武威完全是兩副模樣。現在是綠洲農田、林立城鎮、林渠路網,可是,兩千多年前,武威就是一塊水草萋萋的半草原半沼澤地貌,是牛啊羊啊馬啊的天堂,天空中飛滿了色彩豔麗的鸞鳥。現在的武威城、古浪城、民勤城,都是一片沼池澤鄉,一座高高的土塔叫阿育王塔,孤零零聳立在谷水河西岸的小島上,後來成為姑臧建城的人文依據。現在的308線、312線連個毛都沒有,是純粹的沼澤地。祁連山的北坡上,現在的磨嘴子、旱灘坡、長流溝,扎滿了氈房,是上古武威放牧的先民聚居地。祁連山六渠來水大得很,水流量是現在的百倍以上,一點都不誇張的。民勤的沙井灘、連古城這一條線上的高地,布滿了上古的水紋,有著濃烈的魚腥氣,生長著遠古的蘆葦蕩。這些地方的土質基本乾燥了,先民們從事著魚獵,休屠(chu )燥地在漢武帝時期,迎來了鋤頭,開荒墾田。四野裡都是沼澤水國,你說最早的武威郡不建在谷水下遊的高地上,難道建在阿育塔所在的沼澤上?
就在祁連山北坡這長約二百裡的山坡上,西周時期放牧的人,被中原王朝泛稱為西戎,連自己的族姓都沒留下。這裡是地球北緯38度左右的區間,上古小冰河時代結束,地球迎來溫暖期,能在這個氣候環境和緯度裡存活下來的植被,都蘊涵著優良的品質。草質太好了,反映上古河西走廊地理的古籍《西河舊事》,說武威這的草吸附力很強,牛羊把奶子遺落在草葉上,它不流瀉,而是聚成珠團,方便牧人收拾。西周時期,河西走廊西部的先民有了族姓,叫烏孫,烏孫人留在史書中的評價,就是馬養的特別好,富戶一般都有二千匹左右的馬。還有一支居住在武威東面,族姓月氏。秦前到漢初百年,武威這地方換了族姓人口,原有的烏孫人在自東而來的月氏人的攻擊下,向西轉移,跑到了伊犁河這一帶,成了大器。月氏人就以武威、張掖這些地方為中心,建立王庭,類似匈奴的制度、習俗,其儀禮帶有秦隴西郡漢族的特性。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用在武威這塊地皮上蠻合適。你烏孫人厲害,攆走了西戎人,可有更厲害的月氏人,他又攆走了烏孫人。不像漢族人,你趕他走了,可是城郭和農莊還在,烏孫與月氏人就不一樣,他們走時,牛背上馱著帳篷,趕著牛羊整體走,啥都不留下。秦朝初期,月氏人能組織起十萬騎兵,是河西走廊的強大王國,匈奴在今天的阿拉善、額濟那旗這一搭,不敢貿然南顧。月氏人和匈奴人老是打仗,這仇越結越深,後來,月氏人把地盤擴到了酒泉這裡,匈奴的單于把太子當人質留在武威,才求得個和平的趨勢。歷史時間定位,月氏最強時 ,在公元前220年時代。
月氏雖破了國,但還有數萬帳的百姓。他們退入祁連山中,有的去了湟水,留下不走,史稱小月氏;大部分由月氏國太子寄多羅率領,順著祁連山南坡西移,進入青海地界,到了新疆的若羌,短暫停留,收拾舊部,計點人口與畜產。這一停留,就到了公元 前174年。太子聽到父親慘死,悲傷不已,在若羌即位新可汗。後來,月氏大部由於被崑崙山西部各國阻擋,改為繼續西北行,到了疏勒國的西北,又遭到休循國、捐毒國聯軍的阻擊。月氏人面對強敵,退無立身之地,進又被大兵攔路。在生死存亡關頭,王后挺身而出,激勵月氏人奮勇進攻,月氏人在這一仗打出了威風,順道滅了休循國、捐毒國這兩個塞種國,在這裡留居了下來。
平靜的日子沒有過上多久。40年後,被月氏王在敦煌這一帶活捉而殺的烏孫王的兒子長大了,他要報殺父之仇,帶兵出伊犁河上遊,來找月氏新王。兩軍擺出陣勢,二王出列,在陣前互相揭短,互相辱罵,前代人的仇恨在後代人的口裡數說,話到恨處,兩軍惡戰,烏孫國的軍隊獲勝。月氏人只好棄地繼續流浪,越過蔥嶺,到了阿姆河北岸,看到此處水草頗似河西,就居住了下來。 就在月氏人流浪到阿姆河的時候,漢朝與匈奴長期的和親政策破裂了,新皇帝漢武帝決定與匈奴來個大拼拼。遠交近攻是古來王者不二法則,漢武帝也一樣。他的一個小臣子張騫獻計,陛下吶,臣有一計,可使匈奴後方受敵。漢武帝說,那你說說。張騫說,現在的西方國家中,誰最仇恨匈奴?是月氏。如果派人前往月氏,說服月氏人出兵報仇,那麼,匈奴將後背受敵。漢武帝一思想,真還是個好辦法。張騫於是自告奮勇前往西域,要找月氏人來給匈奴背後支刀。張騫描述的月氏國的這段話,時間是公元前126年。月氏人離開武威故土,已經快五十年了。
公元前120年代,居住在阿姆河南岸的大夏國老是欺負北岸的月氏國,月氏國女王很生氣,她悄悄聚集力量,一舉過河,滅了大夏國,置休靡、貴霜、肸頓、高附五部翕候。阿姆河,前涼國地圖上把它標記為媯水,是前涼的河流。消滅了大夏國後,月氏人又打敗了糾纏不休的塞種各國,逼迫塞種人南下北印度。這樣,由於月氏國鑿通了西域通往中亞的陸路,又與漢朝結好,才有了張騫的第二次出使西域之行。 公元前118年,張騫二次來到月氏國,受到國人的歡迎,兩國自此通使。 西漢中晚期,月氏國五部翕候中的貴霜一支勢力做強做大了。「貴霜」是吐火羅音譯,實際就是「姑臧」或「蓋臧」的異音。就在東漢在涼州「市日四合」,創建「河西完富」的時期,公元40年後,貴霜的領導人邱就卻擺脫了希臘人的控制,大肆南下,進攻北印度。「侵安息,取高附地。又滅濮達、罽賓,悉有其國。」公元55年,武威先民月氏人建立起強大的貴霜王朝,定都高附城,就是現在阿富汗的首都喀布爾。 邱就卻是佛教徒,很欽慕漢朝,聽到烏孫人向漢朝求娶細柳公主的消息,他也派人前往西域都護,遞交國書,求娶公主。西域都護班超看到邱就卻態度蠻橫,不經上報朝廷,就加以嚴詞拒絕。邱就卻很惱怒,派兵七萬去打班超,結果為班超伏兵所敗。自此,月氏人與中原王朝斷絕了使節往來,轉身與希臘人建立了同盟關係。這就是本為中原人種的月氏人染上歐洲基因的緣故。貴霜亡國後,月氏人逐漸有了東回的跡象。隋煬帝時,月氏人中的史國向中原示好,進獻了舞女和獅子皮、火鼠毛等奇物,隋煬帝很高興,令裴矩在張掖與武威之間置昭武城,引誘月氏人東歸。隋煬帝西巡焉支山時,月氏等四十餘國都派遣使者去張掖。昭武城安置的月氏國的分支小國主要有九個,後世稱為昭武九姓,即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唐代,這些內遷的月氏人中的九姓已經漢化,基本都是胡商富豪世家。比如,定居在武威的安姓,就是月氏人,後改為李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