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國以人興,政以才治。我市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選好人用好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新時期好幹部標準推進幹部培養和選拔任用體系建設,加大實績突出幹部提拔使用力度,鮮明樹立重實幹重實績的用人導向,樹好選人用人「風向標」,為加快推進鐵嶺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證。即日起,鐵嶺日報推出專版——「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實績突出幹部提拔使用篇」,展現我市廣大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勵廣大幹部勇於擔當時代使命,不負美好年華,提振精神,展現新作為,建功新時代。
將苗圃面積由原來的100餘畝增加到377餘畝,打造3條萬米綠化美化帶,新建兩個村級集體苗圃,苗圃產業累計實現收入463萬元,精準扶貧務工人員人均工資達8000元,除2019年新識別的9戶13人外,其餘531戶1097人全部脫貧,兩個貧困村全部實現脫貧摘帽……在昌圖縣鴜鷺樹鎮擔任黨委副書記、鎮長期間,張新希與班子成員密切配合,將苗木產業帶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在2019年收穫了一張亮眼的扶貧成績單,探索出的產業扶貧典型經驗做法受到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的表揚通報。
「鴜鷺樹鎮取得的脫貧攻堅成績,是歷任鎮領導開拓進取、不懈奮鬥的結果。將產業扶貧與土地確權、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建設、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鴜鷺模式』,更是鎮領導班子成員集體智慧的結晶。」面對不俗的工作成果,這位85後年輕幹部顯得謙虛又謹慎。
現場查看扶貧酒廠
攻堅•做大總量提升質量鞏固成果
「只有穩步擴大苗圃面積,把盤子做大,才能有效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張新希介紹,高度重視精準扶貧工作是鴜鷺樹鎮黨委、政府的一貫作風。2016年,經鎮黨委會研究討論,決定把苗圃作為全鎮的扶貧產業,由鎮裡統一經營,保障項目實施的穩定性、安全性和長效性。通過牢牢抓住產業、就業兩個牛鼻子,把產業、就業作為鄉鎮精準扶貧工作的聚力點,使產業成為穩定脫貧的有力保障。同時,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正確處理外部幫扶和貧困群眾自身努力的關係,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建立「黨委+基層支部+協會」的精準扶貧模式:成立了鴜鷺樹鎮精準扶貧協會,下設精準扶貧苗圃分會、貧困人口務工分會兩個分會;貧困人口全部入股精準扶貧苗圃實現入股分紅,有勞動能力的還可以加入務工分會掙工資。通過幾年的謀劃,逐步探索出了一條見效快、回報高、真正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以工代賑的精準扶貧之路。對於到鴜鷺樹鎮工作後面對的扶貧工作基礎,他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形容,表示唯有苦幹實幹、努力擴大戰果才不負前人積累、百姓所託。
說幹就幹。2019年4月,正是植樹造林的黃金時間,張新希帶領部分村幹部、村民組長和務工分會貧困戶,起早貪黑地泡在鴜鷺湖對面新開墾的苗圃裡,一幹就是20多天。期間,一隻眼睛開始發炎,大家勸他到縣裡的醫院看看,別耽誤了病情,他總是說:「沒事兒,能挺住。現在正是栽樹的好時候,時間不等人吶。再說了,不守著這新苗圃,我也不放心。」硬是挺了10多天才去的醫院,醫生聽說這位患者這麼長時間才來醫院,把他好一頓批評:這隻眼睛的視力可能受到極其嚴重的影響。
一年多時間裡,張新希帶領幹部群眾擴建苗圃面積277.11畝,栽植苗木花卉40餘萬株。不斷擴大的苗圃種植面積讓全鎮貧困戶收入有了保障,更讓樸紅豔這樣的「技工」有了用武之地。樸紅豔之前主要是在村裡的苗圃基地幹活,無論是剪枝、栽樹還是扦插,樣樣拿得起放得下,因為手藝好肯吃苦,今年開春,她被調到鎮上的苗圃基地幹活,「天天車接車送還管飯,這待遇是真不錯。現在俺不光能靠雙手改善生活,還覺得自己活得特別有意義。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鎮裡的領導。」幾年前,她的愛人因病失去了勞動能力,家裡3個孩子都在上學,進項少、負擔重,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苗圃基地不僅幫助家裡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更帶來了美好生活的希望。面對張新希的來訪,樸紅豔一臉自信。
2020年初,張新希和班子成員商議後,全鎮脫貧工作又有了新打法:在繼續擴大苗圃規模、保證村屯綠化使用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高端精細化苗圃,爭取使總面積達到600畝。同時,發展觀賞中藥、宿根花和高端花卉,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由政策主導向市場化運行轉型升級。
在苗圃產業基地與貧困戶交流
融合•一個戰場四個結合五大成效
張新希深知,農村工作千頭萬緒,既相互獨立又不可分割。他與班子成員大膽進行工作方式創新,把精準扶貧與省、市、縣重點工作充分結合,做到「四個深度融合」。
與土地確權深度融合:在土地確權工作中,創造性地推廣還路、還林、還河湖、還花草「四還原」工作法,把農戶擠佔的集體土地全部歸還給集體。充分利用土地確權成果,把房前屋後確權出的土地作為苗圃產業基地,綠化苗木全部由精準扶貧苗圃提供。一方面擴大了苗圃基地的規模,另一方面直接跟村屯綠化結合起來。同時方便了貧困戶管理苗圃,實現務工不出村。與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深度融合:淨化、綠化、美化相結合,牢固樹立綠化優先的人居環境建設工作理念,實現以綠治亂擠髒、促進垃圾分類等工作。與生態建設深度融合: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通過發展精準扶貧苗圃打造生態鴜鷺。全鎮106個自然屯,2019年已完成綠化70個,今年春季將完成全部106個自然屯的綠化工作,初步形成村屯在林中、林在村屯裡的立體生態模式,爭取把鴜鷺樹鎮建設成為森林鄉村、花園城鎮。2019年已打造萬米綠化美化帶3條。通過劃河指界生態撫育工程,治理河道7.82公裡,在鴜鷺湖流域種植楊柳樹12萬棵,切實改善生態環境。所有苗木由精準扶貧苗圃提供,由務工人員栽植。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生態紅利,發展林業經濟。2019年建設兩個村級集體苗圃,用於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打造「綠色銀行」。同時安排精準扶貧務工人員到本村苗圃務工,讓他們擔任護林員、護路員、環境保潔員、監督員,真正實現產業與就業相結合。
「精準扶貧工作猶如一根線,把土地確權、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建設、鄉村振興等農村重點工作串聯起來,實現了一個戰場同時打贏多個戰役的目標。促進了脫貧成效、生態建設成效、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成效、鄉村治理現代化成效和鄉村振興成效五大成效共同體現。」對於產業扶貧的牽動作用,張新希一語中的。
走訪貧困戶
拓展•豐富形式多管齊下持續發展
2020年,鎮裡要在「完成、鞏固、提升、預防」上下足功夫,密切關注未脫貧的9戶13人和124名已脫貧群眾中人均純收入不足5000元的邊緣戶,使扶貧產業得到有效持續發展,為貧困群眾創造更多收益,實現貧困人員的穩定脫貧。
「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精準扶貧也不能單靠「一條腿走路」。在張新希和班子成員的推動下,多管齊下促脫貧的有益嘗試已經在東堡村悄然展開。2019年,東堡村在集體土地上建起了扶貧酒廠,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增加貧困戶收益。今年,又一項脫貧舉措在年初提上了日程:村裡準備利用現有林地資源,建設溜達雞養殖場,正在與包扶單位商議具體實施細節。
「張新希雖然是一位年輕幹部,但是作風非常踏實,工作上既有想法、又勇於實施,而且善於團結同志。和他在一起工作,我非常愉快。」曾經與他搭班子的鴜鷺樹鎮黨委書記宿曉明如是說。
今年4月,張新希開始擔任市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雖然到了新的部門任職,但是他依然關注鴜鷺樹鎮發展,關心貧困群眾生活,表示會立足新崗位,支持鎮裡扶貧事業,在推動我市醫療扶貧工作上下功夫。「成績屬於過去,未來任重道遠。新崗位就是新奮鬥的起點,我要重整行裝再出發,奮力展現新作為。」對於未來,他躊躇滿志。
鐵嶺日報記者 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