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鴜鷺模式」 鋪就產業脫貧鄉村振興路

2021-01-12 中國鐵嶺

編者按:國以人興,政以才治。我市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選好人用好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新時期好幹部標準推進幹部培養和選拔任用體系建設,加大實績突出幹部提拔使用力度,鮮明樹立重實幹重實績的用人導向,樹好選人用人「風向標」,為加快推進鐵嶺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證。即日起,鐵嶺日報推出專版——「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實績突出幹部提拔使用篇」,展現我市廣大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勵廣大幹部勇於擔當時代使命,不負美好年華,提振精神,展現新作為,建功新時代。




將苗圃面積由原來的100餘畝增加到377餘畝,打造3條萬米綠化美化帶,新建兩個村級集體苗圃,苗圃產業累計實現收入463萬元,精準扶貧務工人員人均工資達8000元,除2019年新識別的9戶13人外,其餘531戶1097人全部脫貧,兩個貧困村全部實現脫貧摘帽……在昌圖縣鴜鷺樹鎮擔任黨委副書記、鎮長期間,張新希與班子成員密切配合,將苗木產業帶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在2019年收穫了一張亮眼的扶貧成績單,探索出的產業扶貧典型經驗做法受到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的表揚通報。

「鴜鷺樹鎮取得的脫貧攻堅成績,是歷任鎮領導開拓進取、不懈奮鬥的結果。將產業扶貧與土地確權、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建設、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鴜鷺模式』,更是鎮領導班子成員集體智慧的結晶。」面對不俗的工作成果,這位85後年輕幹部顯得謙虛又謹慎。


現場查看扶貧酒廠


攻堅•做大總量提升質量鞏固成果

「只有穩步擴大苗圃面積,把盤子做大,才能有效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張新希介紹,高度重視精準扶貧工作是鴜鷺樹鎮黨委、政府的一貫作風。2016年,經鎮黨委會研究討論,決定把苗圃作為全鎮的扶貧產業,由鎮裡統一經營,保障項目實施的穩定性、安全性和長效性。通過牢牢抓住產業、就業兩個牛鼻子,把產業、就業作為鄉鎮精準扶貧工作的聚力點,使產業成為穩定脫貧的有力保障。同時,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正確處理外部幫扶和貧困群眾自身努力的關係,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建立「黨委+基層支部+協會」的精準扶貧模式:成立了鴜鷺樹鎮精準扶貧協會,下設精準扶貧苗圃分會、貧困人口務工分會兩個分會;貧困人口全部入股精準扶貧苗圃實現入股分紅,有勞動能力的還可以加入務工分會掙工資。通過幾年的謀劃,逐步探索出了一條見效快、回報高、真正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以工代賑的精準扶貧之路。對於到鴜鷺樹鎮工作後面對的扶貧工作基礎,他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形容,表示唯有苦幹實幹、努力擴大戰果才不負前人積累、百姓所託。

說幹就幹。2019年4月,正是植樹造林的黃金時間,張新希帶領部分村幹部、村民組長和務工分會貧困戶,起早貪黑地泡在鴜鷺湖對面新開墾的苗圃裡,一幹就是20多天。期間,一隻眼睛開始發炎,大家勸他到縣裡的醫院看看,別耽誤了病情,他總是說:「沒事兒,能挺住。現在正是栽樹的好時候,時間不等人吶。再說了,不守著這新苗圃,我也不放心。」硬是挺了10多天才去的醫院,醫生聽說這位患者這麼長時間才來醫院,把他好一頓批評:這隻眼睛的視力可能受到極其嚴重的影響。

一年多時間裡,張新希帶領幹部群眾擴建苗圃面積277.11畝,栽植苗木花卉40餘萬株。不斷擴大的苗圃種植面積讓全鎮貧困戶收入有了保障,更讓樸紅豔這樣的「技工」有了用武之地。樸紅豔之前主要是在村裡的苗圃基地幹活,無論是剪枝、栽樹還是扦插,樣樣拿得起放得下,因為手藝好肯吃苦,今年開春,她被調到鎮上的苗圃基地幹活,「天天車接車送還管飯,這待遇是真不錯。現在俺不光能靠雙手改善生活,還覺得自己活得特別有意義。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鎮裡的領導。」幾年前,她的愛人因病失去了勞動能力,家裡3個孩子都在上學,進項少、負擔重,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苗圃基地不僅幫助家裡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更帶來了美好生活的希望。面對張新希的來訪,樸紅豔一臉自信。

2020年初,張新希和班子成員商議後,全鎮脫貧工作又有了新打法:在繼續擴大苗圃規模、保證村屯綠化使用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高端精細化苗圃,爭取使總面積達到600畝。同時,發展觀賞中藥、宿根花和高端花卉,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由政策主導向市場化運行轉型升級。


在苗圃產業基地與貧困戶交流


融合•一個戰場四個結合五大成效

張新希深知,農村工作千頭萬緒,既相互獨立又不可分割。他與班子成員大膽進行工作方式創新,把精準扶貧與省、市、縣重點工作充分結合,做到「四個深度融合」。

與土地確權深度融合:在土地確權工作中,創造性地推廣還路、還林、還河湖、還花草「四還原」工作法,把農戶擠佔的集體土地全部歸還給集體。充分利用土地確權成果,把房前屋後確權出的土地作為苗圃產業基地,綠化苗木全部由精準扶貧苗圃提供。一方面擴大了苗圃基地的規模,另一方面直接跟村屯綠化結合起來。同時方便了貧困戶管理苗圃,實現務工不出村。與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深度融合:淨化、綠化、美化相結合,牢固樹立綠化優先的人居環境建設工作理念,實現以綠治亂擠髒、促進垃圾分類等工作。與生態建設深度融合: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通過發展精準扶貧苗圃打造生態鴜鷺。全鎮106個自然屯,2019年已完成綠化70個,今年春季將完成全部106個自然屯的綠化工作,初步形成村屯在林中、林在村屯裡的立體生態模式,爭取把鴜鷺樹鎮建設成為森林鄉村、花園城鎮。2019年已打造萬米綠化美化帶3條。通過劃河指界生態撫育工程,治理河道7.82公裡,在鴜鷺湖流域種植楊柳樹12萬棵,切實改善生態環境。所有苗木由精準扶貧苗圃提供,由務工人員栽植。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生態紅利,發展林業經濟。2019年建設兩個村級集體苗圃,用於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打造「綠色銀行」。同時安排精準扶貧務工人員到本村苗圃務工,讓他們擔任護林員、護路員、環境保潔員、監督員,真正實現產業與就業相結合。

「精準扶貧工作猶如一根線,把土地確權、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建設、鄉村振興等農村重點工作串聯起來,實現了一個戰場同時打贏多個戰役的目標。促進了脫貧成效、生態建設成效、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成效、鄉村治理現代化成效和鄉村振興成效五大成效共同體現。」對於產業扶貧的牽動作用,張新希一語中的。


走訪貧困戶


拓展•豐富形式多管齊下持續發展

2020年,鎮裡要在「完成、鞏固、提升、預防」上下足功夫,密切關注未脫貧的9戶13人和124名已脫貧群眾中人均純收入不足5000元的邊緣戶,使扶貧產業得到有效持續發展,為貧困群眾創造更多收益,實現貧困人員的穩定脫貧。

「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精準扶貧也不能單靠「一條腿走路」。在張新希和班子成員的推動下,多管齊下促脫貧的有益嘗試已經在東堡村悄然展開。2019年,東堡村在集體土地上建起了扶貧酒廠,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增加貧困戶收益。今年,又一項脫貧舉措在年初提上了日程:村裡準備利用現有林地資源,建設溜達雞養殖場,正在與包扶單位商議具體實施細節。

「張新希雖然是一位年輕幹部,但是作風非常踏實,工作上既有想法、又勇於實施,而且善於團結同志。和他在一起工作,我非常愉快。」曾經與他搭班子的鴜鷺樹鎮黨委書記宿曉明如是說。

今年4月,張新希開始擔任市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雖然到了新的部門任職,但是他依然關注鴜鷺樹鎮發展,關心貧困群眾生活,表示會立足新崗位,支持鎮裡扶貧事業,在推動我市醫療扶貧工作上下功夫。「成績屬於過去,未來任重道遠。新崗位就是新奮鬥的起點,我要重整行裝再出發,奮力展現新作為。」對於未來,他躊躇滿志。

鐵嶺日報記者 吳可


相關焦點

  • 英山縣中藥材產業鋪就 「致富路」 唱響「振興曲」
    這家藥材企業產銷兩旺,是英山縣整個藥材產業,蓬勃發展茁壯興起的一個縮影。種植藥材、加工藥材、營銷藥材,是我縣農村由來已久的生財門道。我縣以政策支持、科技扶持,將全縣的藥材產業做大做強做活,形成特色明顯、優勢突出、有種即收的良性發展態勢,並打造出一大批以吉利公司、辰美藥材、宏圖中藥等為代表的藥材企業,帶動全縣千家萬戶農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 「四好路」鋪就脫貧振興「康莊道」
    村裡的路通了,大家發展特色產業的思維活了,龍蝦養殖成了規模,獲益的不只是他一個人——如今村裡及周邊大小龍蝦養殖戶有幾十戶,形成了集聚效應,真正成了鄉村的特色產業。 四塞之固,舟車不通;土貨不出,外貨不入。銅陵市境內地形地質變化較大,低山、丘陵交結,河溝、湖沼廣布。受其影響,歷史上銅陵市農村公路基礎條件薄弱,一直制約著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 小河莊村:產業振興 鋪就鄉村振興路
    原標題:小河莊村:產業振興,鋪就鄉村振興路   仲秋時節,記者來到寧晉縣賈家口鎮小河莊村。
  • 【中醫藥扶貧】涼山艾草鋪就貧困鄉村致富路
    由於地處雲貴高原西北邊緣的大山深處,在這個與雲南交界的小城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增添了更多的艱辛,而艾草產業的發展和興起,為當地鋪就了一條獨特的脫貧致富之路。羅葉介紹,2018年,會東發出了「產業支撐鄉村振興,艾草帶動脫貧致富」的號召,積極尋求科研院所及企業的科技支撐,針對該縣高二半山區15萬畝缺乏經濟作物支撐的耕地,發展新興的艾草產業。  曾經被山裡老百姓當作野草的艾草,如今搖身一變,成了種植戶們眼中的「黃金草」。  「艾草產業是個有發展前景的產業。」
  • 脫貧攻堅|生態美、產業美、人文美 打造鄉村振興「蔡巖模式」
    近年來,在西安市新城區委組織部幫扶組和小寨鎮黨委政府的指導下,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按照生態美、產業美、人文美的建設總要求,多管齊下、重點突破,紮實開展「三美」工作,全面推進鄉村環境整治、大力開展產業發展、涵養人文底蘊,美麗村莊建設水平顯著提升。
  • 生態美、產業美、人文美 打造鄉村振興「蔡巖模式」
    近年來,在西安市新城區委組織部幫扶組和小寨鎮黨委政府的指導下,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按照生態美、產業美、人文美的建設總要求,多管齊下、重點突破,紮實開展「三美」工作,全面推進鄉村環境整治、大力開展產業發展、涵養人文底蘊,美麗村莊建設水平顯著提升。
  • 產業幫扶助力鄉村振興
    這些建在群眾家門口的合作社不僅發展了村集體經濟,而且能讓群眾就近就業,實現顧家掙錢「兩不誤」,在促進群眾就業增收、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扶貧民宿 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鄉村旅遊產業是朝陽產業,發展鄉村旅遊扶貧民宿是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
  • 從「築巢引鳳」到「借雞生蛋」,淄博這裡產業振興鋪就小康路
    農民要脫貧,鄉村要振興,發展產業是長效保障。山東省派沂源縣鄉村振興服務隊在多次調研、走訪中發現,該縣魯村鎮徐家莊片區的7個村,原先產業基礎薄弱,農民收入只能依靠打工和種地。2018年以來,在省派鄉村振興服務隊的多方協調和積極爭取下,沂源縣魯村鎮千方百計招引外來資本投資興產,做好土地流轉、閒置資產盤活、高標準農田建設「三篇文章」,為企業「拎包入住」提供「店小二」式服務,先後有七河生物、楷源農業等多家企業入駐片區,蹚出了一條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在家門口致富的新路子。
  • 瑞金:「四好農村路」鋪就鄉村振興快車道
    要致富先修路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鋪就了一條條鄉村振興快車道12月18日,記者在黃柏鄉龍湖村坳背崗萬畝臍橙園看到在沙洲壩鎮群峰村,同樣有一條「四好農村路」,長度為2.5公裡,瀝青路面5米,於2019年開工建設,當年就建成通車。記者乘車來到這裡採訪時,路況順暢,坐在車上沒有一點顛簸的感覺。在村委會門口下車後,只見道路沿著村莊主要居民聚集點一路延伸過去,沿途房屋整齊、牆面乾淨,樹林掩映其間,鄉村美景盡收眼底。
  • 山東諸城蔡家溝村:文化賦能脫貧攻堅 產業助推鄉村振興
    近年來,南湖區蔡家溝村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引,深入挖掘自身特色資源,通過吸引工商資本下鄉,推進發展果品旅遊產業,培育文化藝術業態,開展生產園區、生態景區、生活社區「三區」共建共享,對全體村民「授之以魚」的同時「授之以漁」,加強對貧困群眾輸血、造血能力,真正實現致富路上一個也不能少,走出了一條「工商資本下鄉、文化引領振興」的發展之路。
  • 彭州:「四好農村路」鋪就鄉村振興路
    質 以路惠民 以路興業 打通鄉村振興「最後一公裡」讓交通真正成為發展的「先行官」,彭州注重讓農村公路建設成果惠及更多農村百姓,共享「出行紅利」。彭州在成都市率先實現公交、農村客運雙國有化運營的基礎上,一方面,著力打造鄉村發展「產業路」,舞東風、雨潤、九尺冷鏈物流產業園和102家快遞企業、189組快件智能櫃依託農村公路基礎「骨架」,實現全市物流快遞服務全覆蓋;九尺板鴨、軍樂白瓷等彭州特色產品搭乘電子商務渠道暢銷全國;在桂花鎮龍門山柒村打造集養護、路政、客運、電商、郵政、物流「六位一體」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服務中心,
  • 「1+5+2」深度觀察|做旺特色「產業村」 激發發展「潮動力」——「潮州模式」繪製鄉村振興新圖景
    而昔日遍布著破舊危房、廢豬牛欄、違章建築的破敗村莊,如今能夠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村民們深知,這不僅是「面子」的改善,更是「底子」的提升——原本村口105畝「大魚塘」成了荷花搖曳、鷺影蹁躚的「白鷺湖」,在吸引大量遊客的同時,通過配套項目和娛樂項目聚「人氣」為「財氣」,去年光是遊客採摘蓮子一項就換來了30萬元的銷售額;作為該村另一主打產業的漁業養殖,更是通過實行「公司+基地+農戶」,打造產銷對接新模式
  • 建立多維梯度幫扶機制 打造鄉村振興閉環模式
    聖農公司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把助力光澤縣鄉村振興當作責無旁貸、時不我待的天職。公司發揮龍頭企業引領,因地制宜實施產業幫扶,多維度匯聚支農助農興農力量,建立、完善精準施策層次清晰、幫扶內容相互銜接、多方發力各有側重的的多維梯度幫扶機制,打造能量傳導、作用疊加、環環相扣的民企帶村助力鄉村振興閉環模式。
  • 馬鈴薯、豆製品、文旅體融合,山亭區城頭鎮特色產業鋪就鄉村振興路
    、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全力實施農業轉型、農村進步、農民富裕戰略戰策,鎖住域內實體經濟、培育發展特色產業,為當地群眾鋪就了一條鄉村振興之路。除此之外,該鎮還採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先後與東航伊人,鶯歌澱粉等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籤訂了生產銷售合同,並成立了50多個馬鈴薯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目前,全鎮年銷售馬鈴薯可達7.2萬噸,銷售額1.4億餘元。
  • 平泉「四好農村路」建設成為脫貧攻堅排頭兵
    編者按:近年來,平泉市以服務經濟建設為目標、以改善民生為根本,統籌推進「四好農村路」創建和城鄉交通一體化發展,助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等國家重大戰略落實,取得了「戰略得落實、群眾得實惠、政府得民心、經濟得發展」的良好效果。
  • 日照| 莒縣探索實施交通「1+6」工程打造特色鄉村振興路
    +路域環境+運輸服務+人居環境」六大工程,實現修一條公路、造一片景觀、帶一方發展、富一方百姓,為加快縣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提供了交通運輸保障。嶠山鎮大石頭村、庫山鄉解家河村等57個省定貧困村,通過發展沿路集貿市場、旅遊採摘、光伏發電等項目,推動村民脫貧增收。二是實施「交通+產業發展」工程,構建鄉村產業振興路。圍繞莒地瓜菜、果品、中藥材、烤菸、桑蠶、茶葉等特色產業,建設以農業「新六產」為主的田園綜合體產業路。
  •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 禹城辛店鎮下足產業發展「繡花功夫」
    大眾網·海報新聞德州11月14日訊(記者 趙鳳瑞)近年來,德州禹城市辛店鎮堅持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融合發展,在工作思路、政策支持、工作力量、領導體制、運行機制等方面統籌安排,將鄉村振興資金、項目、人才、技術等方面政策資源,優先向脫貧攻堅任務傾斜,找準聚焦點和結合點,強調協同性和系統性,以脫貧攻堅促進鄉村振興,以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實現兩大戰略同頻共振、同步實施。
  • 淮安市漣水縣:「四好農村路」鋪就鄉村振興「快車道」
    漣水縣「四好農村路」示範路  近年來,漣水縣把建設「四好農村路」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引擎,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著力提升全縣農村公路暢通漣水縣交通運輸局局長張俊介紹,2017年底漣水縣躋身全省「四好農路」示範縣,通過制定「路長制」工作措施,把全縣主幹路網、農村公路明確「一路一長」,落實屬地管理。加強督檢查,確保公路設施完好、使用功能良好、路容路貌美觀,全縣農村公路列養率100%,縣道經常性養護率100%,鄉道經常性養護率80%以上,好路率達90%,著力打造縣域公路路網2.0升級版。
  • 鴜鷺樹鎮開啟「造林扶貧」新模式
    昌圖縣鴜鷺樹鎮將造林綠化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精準扶貧緊密結合,形成良性循環,助力鄉村振興。近年,鴜鷺樹鎮將發展苗圃產業作為主導產業,鼓勵全鎮100多戶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村民參與到植樹造林工作中,同時安排他們做護林員、護路員,讓這些貧困群眾依靠自己的雙手實現脫貧致富的願景。
  • 從「築巢引鳳」到「借雞生蛋」,淄博這裡產業振興鋪就小康路
    農民要脫貧,鄉村要振興,發展產業是長效保障。山東省派沂源縣鄉村振興服務隊在多次調研、走訪中發現,該縣魯村鎮徐家莊片區的7個村,原先產業基礎薄弱,農民收入只能依靠打工和種地。2018年以來,在省派鄉村振興服務隊的多方協調和積極爭取下,沂源縣魯村鎮千方百計招引外來資本投資興產,做好土地流轉、閒置資產盤活、高標準農田建設「三篇文章」,為企業「拎包入住」提供「店小二」式服務,先後有七河生物、楷源農業等多家企業入駐片區,蹚出了一條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在家門口致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