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貧困地區一村小提供早餐 學生增加一倍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在貴州貧困地區,紅旗小學是「幸運的」,經過營養幹預,學生們的生長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但身高和體重發育仍相對滯後。

  5月8日,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新發布依族鄉開興村,一場持續兩天的暴雨剛剛結束。不足兩米寬的山路,早已被來往通行的車輛碾成了爛泥。早晨5點45分,9歲的小學三年級學生徐向懷(化名)背著書包從家裡出發了。儘管本村有小學,他仍要花一個多小時徒步走山路,到相鄰的紅旗村上小學。

  一年前,外出打工的父母聽說紅旗小學有「愛加餐」項目,便將他從家門口的小學轉到現在這所學校。《工人日報》記者在5月6日~9日在貴州威寧縣各個鄉鎮探訪發現,在貧困山區,兒童就餐難和營養不足問題仍然突出。

  「雞蛋是換錢的,哪捨得吃」

  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走一個多小時,就到了學校門口。徐向懷隨手撿起校門口的一塊小石頭,刮掉鞋子上的泥巴,整理一下身上的背包走進了學校。今天輪到他負責搬運班裡同學們的早餐——雞蛋和學生奶。

  翻開課本讀了一陣書,就聽見一陣急促的鈴聲。他彈簧一般從凳子上站起,拉上另外一個同學直奔門外。

  「這就是爸媽給我轉學的原因。」徐向懷告訴記者,在此之前的兩年裡,他早晚餐都在吃烤土豆。「那時候,我出發前都會從爐膛裡拿出兩三個烤洋芋(土豆),帶著充飢。現在我在學校能吃到早、午餐,感到很幸福。」

  徐向懷和另一名同學把裝滿雞蛋和牛奶的兩個箱子搬到教室後,其他孩子迅速排成兩列,等待領取。班裡年紀最大的12歲,最小的9歲。記者注意到,這些孩子比一般城市孩子明顯瘦小,平均身高在1.2米左右。

  「儘管他們體格還是瘦小,但比我剛來到這裡的時候,還是有很大改觀。」特崗教師張龍江看出了記者的心思,介紹說。3年前他通過招考來到這所學校,進班的第一天發現,班上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身高還不及標準小學課桌的高度。「很多孩子就只在學校吃一頓營養午餐,早晚都吃烤土豆。吃飽都成問題,更別提營養了。」

  「貴州貧困在畢節,畢節貧困在威寧。」記者了解到,我國2011年啟動了營養改善計劃,每個孩子每天有3元的午餐補貼。2014年,財政部進一步將營養餐補助標準提升至每生每天補助4元。但是對於貴州威寧這樣的深度貧困地區來說,多數家庭年淨收入僅1000元,而建檔立卡貧困戶收入水平更低,僅依靠午餐項目無法保證孩子的營養均衡。

  「在威寧,家裡的雞蛋要拿到街上換錢,哪捨得吃。牛奶更是一年到頭都喝不上一盒。」威寧縣教育局學生資助中心主任李紅梅說,2012年,縣裡到雲南宣威參加優質課培訓,意外發現那裡的孩子早餐有捐贈的雞蛋和牛奶。「通過縣裡的評估和努力,2013年我們正式向中國扶貧基金會申請了『愛加餐』項目,成為這個項目在貴州省的首個試點縣。」

  「直接減輕了家長的經濟負擔」

  「全縣一共有566所學校,30多萬名學生。但是目前惠及到的學校也不過195所,還不到全縣的一半。」威寧縣教育局學生資助中心工作人員李文燕說,「紅旗小學算是幸運的,因為條件允許,他們既配備了營養加餐,也配備了愛心廚房設備。」

  記者了解到,目前有很多村小存在營養餐加工場所和學生用餐場地受限、食堂設施不完備等問題,導致國家營養改善計劃打了折扣。中國扶貧基金會愛心廚房設備正是配合國家營養改善計劃的一項舉措,主要是給貧困地區小學提供標準化的廚房設備,提高營養午餐的衛生、安全和健康程度。

  「廚房設備陳舊落後在我們鄉並不少見,當年的紅旗小學也不例外。不是不管,而是條件差的學校太多,管不過來。」新發布依族鄉教育管理中心副主任馬明輝說,2012年,紅旗小學全面實施改善計劃,但因為不是中心小學,基礎設施投入相對較少。「當時的食堂特別簡陋,是用學生教室改造的簡易食堂。只有一臺電冰箱、一隻炒菜鐵鍋和幾個桶。做起飯來很費勁,來了好幾個廚師都走了。」

  「不僅廚師難招,花在燃煤上的費用也很多,每年將近8000元。這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聽到這話,一旁的紅旗小學校長夏嗣興插話道,當初在申請愛心廚房設備的時候,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難。

  「項目對於廚房結構、面積和電力增容都有很高的要求,對於我們這種貧困縣來說,就『三相電』這三個字都滿足不了。」 夏嗣興說,用電要求最少要達到380v/50kw,還要單獨安裝安全變壓器,栽電線桿,拉電纜線。「這都不是靠我一己之力能夠解決的。」

  眼看費勁申請的項目就要停滯於基礎設施短缺上,威寧縣教育局和項目負責人著了急,找到分管教育的縣長。經過商議,威寧縣決定趁著這個契機改善基礎設施,投入2000萬元進行學校周邊的水電路改造。目前,改造還在陸續進行中。

  夏嗣興告訴記者,改造之後,學校在燃煤項目上的支出變成了電費支出,一年降低了5000元。「孩子在學校吃好,最直接的影響是減輕了家長的經濟負擔。長遠來看,是扶貧扶智的一個方面。鄰近的開興村、貴坪村、六盤水鄉元村家長都把孩子轉學到我們學校。學生從100多名,增加到現在的244名,多了一倍。」

  「貧困地區孩子營養健康仍有缺口」

  有調查顯示,在我國農村地區,有近一半的學生不能保證三頓飯,一個月中80%的學生喝不到牛奶。

  根據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我國6~17歲農村兒童青少年的生長遲緩率是城市兒童的3倍;6歲以下農村兒童的生長遲緩率和低體重率是城市兒童的2~3倍,而貧困農村兒童的生長遲緩率和低體重率又是一般農村兒童的1.5倍。有很多農村地區兒童的家長對於孩子成長期營養供應重視不足。

  「應該看到,這些孩子是我國的未來。重視他們的營養健康,就是重視我國的未來。」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教授劉善槐說。

  中國扶貧基金會於2008年啟動「愛加餐」項目,旨在通過營養加餐、愛心廚房和營養宣教等方式,有效改善貧困地區兒童的營養狀況。自啟動以來,項目累計覆蓋雲南、四川、廣西、貴州、湖南等14省44州/市87個偏遠山區的縣/區,受益學生超過79.2萬人次,為學生提供了4480餘萬份的營養加餐,建立了1445所標準化的愛心廚房。

  評估表明,經過營養幹預,學生的生長發育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但身高和體重發育仍然相對滯後。這也表明,貧困地區孩子的營養健康仍有缺口。

  中國扶貧基金會健康發展部項目人員告訴記者,農村學生營養改善是一項長期工作。她呼籲全社會共同關注,為他們的健康成長伸出援助之手。

相關焦點

  • 寫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召開一周年之際
    新華社北京6月23日電題:打好脫貧攻堅「硬仗中的硬仗」——寫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召開一周年之際新華社記者董峻、侯雪靜「脫貧攻堅本來就是一場硬仗,而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這場硬仗中的硬仗。」一年來,中央有關部門強化支撐體系、加大政策傾斜,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精準發力、攻克堅中之堅,確保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甘肅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村民閆霞亮(左)和妻子一起給孩子試穿過年新衣服(2018年2月11日攝)。
  • 中國農行發布貧困地區網點「雲開業」
    本報訊(記者 王小川)12月15日,中國農業銀行在北京舉行「貧困地區網點『雲開業』」發布會,通過現場連線貴州畢節野馬川支行和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螺髻山支行等方式,集中展示了2019年以來新建開業200餘個鄉鎮人工網點的風採,介紹了農行服務脫貧攻堅,特別是推進貧困地區金融服務網絡建設的最新進展及成效。
  • 千企幫千村|畢節市民營企業扶貧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
    畢節市在「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中,引導民營企業幫扶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截至2020年7月20日,全市共有858個民營企業幫扶1116個村,累計投入資金54.02億元,受益貧困人口28.31萬人。畢節市以產業扶貧為核心,抓好產業引進。
  • 河南貧困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超10% 義務教育學生輟學清零
    來源:河南商報原標題:我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清零 來源:大河網累計培育貧困村致富帶頭人5.07萬人;貧困地區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萬多元;全省實現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動態清零……12月14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
  • 農村學生營養不良:10%貧困地區學生只吃兩餐
    1/10貧困地區學生每天至多吃兩頓飯  「目前營養不良依舊困擾農村學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馬冠生介紹,貧困地區農村學生的就餐存在四大現狀:首先是「三餐達不到」,這部分學生約佔1/10,他們每天僅吃1-2餐;其次是「主食填飽肚」,主要以米飯、饅頭和鹹菜為主;再次是「蔬菜吃不到」,他們約佔1/10,每天很少吃新鮮蔬菜;最後是「肉蛋成奢望」,超過1/3學生在校每周吃不到1次肉或雞蛋。
  • 網易嚴選啟動「美好盒子」公益捐贈行動 為貴州貧困兒童送溫暖
    計劃發布後,杭黔兩地婦聯決定授予嚴選「一枝獨繡」杭黔婦女對口幫扶聯絡站牌匾,並與網易嚴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未來以電商幫扶方式,一同整合優質資源,共同為黔東南州繡娘提供訂單式培訓、設計、製作、銷售,幫助黔東南貧困地區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提高生活水平。
  • 32.5%埃及人口生活在貧困中,所有地區貧困人口均增加
    一、家庭支出與收入居民戶年均支出增加到5.14萬埃鎊 ,而 2015 年為3.67萬埃鎊。居民戶年均收入增加到5.8萬埃鎊,2015年為4.42萬埃鎊。88.5%的家庭享受食品配給補貼,2018年食品配給補貼增至每人2000埃鎊,比2015年的880埃鎊大幅增加。
  • 阿里釘釘用戶行走捐出「陽光跑道」,圓貧困地區學生體育夢
    來源:人民網-IT頻道12月26日,河北省赤城縣雲州鄉小學的學生們迎來了嶄新的「陽光跑道」,該跑道是「益起來」項目的001號跑道,由阿里巴巴釘釘平臺的愛心網友捐步數建成,釘釘平臺用戶合力共捐出了1.13億步,成為孩子們眼中「一道美麗的彩虹」。
  • 茂名電信為幫扶村貧困學生家庭免費安裝寬帶
    茂名網訊 為貫徹落實「停課不停學」的工作要求,充分利用網絡保障疫情期間教育教學活動有序開展,日前,茂名電信工作人員為掛鈎幫扶貧困村——高州陳大嶺村的貧困學生家庭免費安裝寬帶網絡,以解孩子居家上課之急。
  • 貴州發文鼓勵機關事業單位食堂採購貧困地區農產品
    央廣網貴陽4月3日消息(記者孟海)近日,貴州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貴州綠色農產品銷售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提出,要建立貴州綠色農產品的長期穩定產銷對接機制,在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動農產品進公立學校(幼兒園)、公立醫院、機關事業單位、駐黔軍警單位、國有企業、開發區
  • 貴州貧困地區花巨資建造雕像,被美國媒體指責:用於減貧會更好
    貴州貧困地區花巨資建造雕像,被美國媒體指責:用於減貧會更好提起貴州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貴州本地人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戀愛豆腐果。將豆腐烤得外皮酥脆劃開一個口子夾入特調的折耳根醬汁。外皮酥脆,內餡卻柔軟綿密,吃起來又巴適又美味。貴州的鍋巴餈粑。酥脆的餈粑包上香甜的餡料,可謂是美味加倍。
  • 湟中上新莊聽障人士貧困學生獲捐助
    10月19日,省婦聯在湟中縣上新莊鎮舉行香港何崇本先生愛心助學基金及澳大利亞魏基成「天籟列車」助聽器捐贈儀式,為上新莊鎮13個貧困村聽障人士捐贈了總價值200萬元的助聽器100臺,為47名貧困學生發放了愛心助學金。
  • 越窮越生、越生越窮:貴州「花季媽媽」為何陷入貧困循環?
    在貴州部分農村,為了方便提早結婚,女孩子普遍會被父母多寫3至5歲。這些年紀輕輕就已是幾個孩子的媽媽,越窮越生、越生越窮,陷入看得見的「貧困循環」。在一些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受傳統觀念和現實環境影響,重男輕女、早婚早育等陋習仍難革除,有些地方甚至還有搶婚的習俗。
  • 貴州電網:用初心和責任鋪就同步小康路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不斷找差距、補齊電力基礎設施短板,一場場農村電網改造攻堅戰在貴州崇山峻岭間接連打響——  超過「十二五」期間1.4倍的電網建設投資,繼續向農村傾斜、向貧困縣傾斜、向集中連片特困區傾斜、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確保貴州於2017年實現村村通動力電,農村電網戶均配變容量、供電可靠率、綜合電壓合格率等用電指標均高於國家目標值,貧困地區供電能力大幅提升。
  • 安寶樂給貧困地區學生捐鞋,收到感謝漫畫
    日前,浙江安寶樂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鄭國超收到了貧困地區的學生發來的感恩漫畫,漫畫中沒有五彩蠟筆、沒有豐富多彩的水粉,只有黑色鉛筆描繪的圖畫,簡單明了、真實感人,畫中樸實的語言雖然不華麗,卻深深地打動了鄭國超。
  • 中組部、團中央博士服務團走訪慰問延壽縣壽山鄉長志村貧困學生
    近日, 在哈爾濱市委老幹部局駐延壽縣壽山鄉長志村工作隊的積極聯絡下,中組部、團中央第20批博士服務團成員、博士團黑龍江負責人、中國旅遊集團投資與運營公司總經濟師、省文旅廳副廳長章華強博士帶領省文旅廳產業發展處處長楊帆、省婦女兒童中心副主任全紅霞一行三人,深入長志村走訪慰問楊瑩瑩、王晶兩名貧困學生
  • 英國大學海外申請學生中大陸和香港學生佔比最大
    中新網2月2日電 據歐洲《星島日報》報導,1月15日為英國2013年秋季大學入學申請截止日期,儘管大學從今秋開始再增收學費,申請入學的貧困學生人數卻是歷來最高。中國大陸和香港學生仍佔海外申請學生最大比例。  英國大學和學院招生服務最新統計顯示,將近55萬9千名高級程度會考生遞交申請,比去年同期增加3.5%。  按學生背景劃分,居住在最貧困地區的18歲學生中有1/5申請今秋入學,該數目在十年內增加一倍,這類學生往往合資格申領助學金和學費折扣。
  • 貴州山區歌樂小學學生在企業資助下吃上"免費午餐"
    (許康平 攝)新華網貴州頻道5月13日電 5月12日,貴州省畢節地區納雍縣羊場鄉歌樂小學的孩子們,吃上了第一頓熱騰騰的免費校園午餐。在杭州鴻雁電器有限公司的愛心幫助下,又一所山區學校的孩子,結束了不吃午餐的歷史。
  • 陝西義務教育階段困難補助向深度貧困地區四類學生傾斜
    圖片來自網絡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張彥剛)1月10日,省教育廳發出進一步規範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補助的通知,明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補助向省內深度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學生等四類學生傾斜
  • 貴州馬幫愛心幫扶:丹寨20名貧困學子獲資助6萬元
    本次活動捐助資金主要是由愛心馬幫、愛心企業及貴州馬幫出資的,而貧困學生都是2017年參加中考及高考的優秀學生,並且這些學子都是班上成績名列前十、品學兼優和家庭貧困,共有20 名分別獲得3000元助學資助,10名民族手工匠人分別獲得2000元幫扶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