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買賣如同玩命,38年過去了,很多人恐怕對溫州「八大王」沒有多少印象了,畢竟,溫州民企成長那段「倒春寒」歷史也已翻篇。
對於溫州樂清人李方平來說,被譽為「合同大王」、成為著名的「八大王」之一,已是一個特殊的符號,但他對商業世界的敏感神經並不會因一時波瀾而停止跳動。躍身時代熔爐、鍛就「耳蝸大王」,李方平書寫了更為精彩的「溫州樣本」。
溫州「八大王」:躁動年代的倔強「螻蟻」
李方平(左1)與鄭元忠(左3)、劉大源(中)、鄭祥青(右3)、葉建華(右2)
提及溫州乃至浙江的民營經濟發展史,不能不提及一個歷史性名詞「八大王事件」。也許,「八大王」已是逐漸讓人淡忘的特殊符號,但他們當年敢為人先的故事,仍激勵著一批又一批的溫州商人。
著名的「溫州八大王」,更確切的是「柳市八大王」。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溫州樂清的柳市出現了一批個體私營戶,也因他們在不同領域「冒尖」,被稱之為「王」,於是就有「柳市八大王」之說。
造成1982年「八大王」入獄的「投機倒把」罪,已於12年前宣告「壽終正寢」了。1997年3月,《刑法》修訂案中刪除了「投機倒把」罪這一罪名,適用了20年的《投機倒把行政處罰暫行條列》,也於2008年1月23日被宣告無效。
1982年4月,浙江省組成了以省委常委、省公安廳廳長為組長的70多人工作組,在後來號稱「溫州模式」發祥地的樂清抓住了兩大典型案例:一是縣二輕局企業登山鞋廠問題,二是眾所周知的所謂「八大王」事件。
當年被抓的「八大王」,分別是「五金大王」胡金林、「礦燈大王」程步青、「螺絲大王」劉大源、「合同大王」李方平、「舊貨大王」王邁仟、「目錄大王」葉建華、「線圈大王」鄭祥青以及「電器大王鄭元忠」。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開放東風吹起,個體經濟春萌初動,然到了1981年卻遭遇一場「倒春寒」,國務院兩次發出緊急文件打擊投機倒把,個體私營企業(家族企業的雛形)成重災區。「柳市八大王」都是草根起家之人,寒流摧殘下,身如螻蟻。
溫州「八大王」之一、「合同大王」李方平
李方平,1955年生於溫州樂清。當年他創業時,走到哪裡都隨身帶著合同,被稱為「八大王」之「合同大王」。
1982年「嚴厲打擊經濟領域犯罪活動」展開,李方平等「柳市八大王」以「投機倒把」罪入獄,史稱「八大王」事件。其中,「合同大王」 李方平,被公審判刑後關了四個月才放回,從此他遠走上海,後又僑居加拿大。
「八大王」事件,直接導致柳市鎮當年工業生產暴跌了57%,直到1984年才出現轉機。時任溫州市委書記袁芳烈派聯合調查組複查後,以「符合中央精神」定性,還了他們一個公道,「八大王」也變成了「溫州模式」探索的「領頭羊」。從探索者到階下囚,再到平反後被高調宣傳,他們8個人的命運被深深打上了時代烙印。
客觀來說,李方平等人,是改革開放早期一批有眼光、有膽量,利用商品經濟流通的落差率先致富的弄潮兒。事實上,整個1982年,「八大王」僅是典型事件之一。那一年,全國立案的各種經濟犯罪高達16.4萬件,結案8.6萬件,有3萬人被判刑。
「八大王」事件,是法律、制度缺失下的無規則躁動,滄海橫流,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也正是這類突出事件,促成了後來的經濟體制大變革,這也是我們今天重溫那段歷史的意義之所在。
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
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曾說過,他是1984年才開始辦廠的,「八大王」不平反,他是不敢辦廠的。
換句話說,「柳市八大王」事件,是後來溫州模式、或者稱「浙南模式」的催化劑,30多年來,柳市湧現了正泰、德力西、人民、天正等一大批知名民企,他們後來居上,也成為當下溫州經濟的實業代表。敢闖敢做、敢為人先的「柳市八大王」精神,成了後來者創業的傳承基因。
「八大王」中,有的已去世,有的還在做小本經營,「電器大王鄭元忠」自從莊吉集團破產重整後已一蹶不振,「五金大王」胡金林曾是1976年「柳市首富」,目前在柬埔寨從商,也有的受此消磨而鬥志全無了。相比之下,重整旗鼓,再回巔峰的是「耳蝸大王」李方平,他和胡金林等是「八大王」中的幸運者,也是個奇蹟。
李方平,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小時候家裡很窮,1973年,18歲的李方平跟著鄰居到上海跑推銷。當時的上海,是全國推銷員「大本營」,李方平後來說,為了推銷產品,晚上他在火車過道上睡覺,白天醒來,看到立有大煙囪的城市就下車跑業務。有次晚上和天南地北的供銷員聊天,經人介紹,他在山西籤訂了第一份價值萬元的大合同。
1978年,已小有名氣的李方平,受聘於樂清防腐器材廠,僅短短3年,他就從供銷科長當到副廠長,當時他們通過掛靠或與個體戶合作,將柳市電器銷往全國各地。
到了1979年李方平結婚時,嘗到致富甜頭的他在村裡公路邊,有了一棟四層小洋樓,1980年他又買了小轎車,是當時溫州最早擁有小車的一批人。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如果不是投機倒把,哪裡來的錢住這樣的房子!」1982年夏天,他入獄了。
李方平日後回憶此事,曾苦笑稱,他原已「逃過一劫」,未料是小洋樓讓他「誤傷」了。當年形勢緊張時,工廠雖限制他出差,但時任樂清領導覺得他年輕,想「保」他,只要求調查談話時必須出席,並沒有限制他的生意。結果,後來省裡「打擊經濟犯罪工作組」的車從國道經過,看到他那棟新蓋的小洋樓,就下了「結論」。
諾爾康創辦人李方平(左)
「我交了9,500元的罰款,終於回家了」,平反後,李方平於1983年初,隻身一人驅車去了上海。他依然「重操舊業」,從樂清的個體戶或家庭作坊進貨,再將電器從上海賣到各地。
上世紀80年代末,適逢再次整頓經濟秩序,上海有關部門也開始調查李方平的收入來源,即便做的是合法生意,被「抓怕」了的李方平,只好帶家人遠走泰國,後來去了加拿大。
上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進入快車道,在加拿大過著「半退休」日子的李方平,40歲都不到,自然過不慣那種與世無爭的悠閒日子,於是,又產生了回國創業的念頭。
再此走上創業路,李方平已非一人,當年的「合同大王」身邊也多了個海歸新青年——兒子李楚,李家父子齊上陣,創辦創辦諾爾康,突破層層阻礙,他們帶領團隊創造出了中國人自己的人工耳蝸,為無數聽障患者架起了希望橋梁,使中國成為第四個能夠生產人工耳蝸的國家。
溫州商人,以靈活經營管理機制見長,伴隨經濟市場化、全球化應運而生,形成了以家族為核心的創業形態。其發展是建立在「地緣、親緣、血緣」基礎之上,有個顯著特點:「創業者就是企業,企業就是創業者。」
父子交接班,「耳蝸大王」要衝刺A股了
李方平(右1)、李楚(左1)父子
今年11月,諾爾康與國泰君安籤訂上市輔導協議,擬A股IPO,實現首次公開發行並上市。2018年,李方平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也談及上市。不過,他當時表示,已啟動赴港上市的計劃。
當時,李方平表示:「由於在內地上市需要盈利,因此雖然有很多風投機構看好我們的產品,但仍持幣觀望,這也使得我們的現金流一直不充裕,影響了新產品的研發。」他還說:「香港資本市場公開透明,如果能在港股上市,不僅能解決資金問題,也能吸引更多的投資機構,極具吸引力。」
從上述信息來看,諾爾康最有可能的應該是尋求在科創板上市。
一代會老,二代當立,長子李楚,現為諾爾康總經理,李方平、李楚父子這兩代人,算是傳承中創業,在創業中也布局交接棒。
2019年「雙創周」,諾爾康總經理李楚(右1)在展臺向總理匯報工作
1996年,在加拿大定居的李方平歸來,從事的是房地產生意。2006年他先後在美國和杭州創辦諾爾康公司,研究開發人工耳蝸,也與長子李楚有很大的關係。
當時,留在加拿大的長子李楚,200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比較冷門的人工耳蝸技術。與父親李方平父子二人一合計,覺得這項技術科技含量高,如果能在國內生產,一定會有商機。另外,讓聽不到的人聽到」,幫助患有重度、極重度耳聾的成人和兒童獲得或恢復聽力,也是件好事,是在積德。
後來,李方平認識了曾凡鋼和傅前傑兩位教授,當時專利開發權在美國加州大學,父子倆去美國談判時,起初對方開出的條件也很苛刻,談判僵持了一年。
此外,對方也不解:「你一個房地產商,既沒有醫學背景,又沒有科學技術,怎麼會去做這種高科技?」李方平也誠懇回應:「中國有2000多萬聽障人群,我想把這個技術引進到中國,讓他們可以買得起,用得起。」後來,對方不單消除了疑問,也降低了前期資金投入的門檻。
二年前,李方平受訪時透露,當時他問兩位教授,需要投入多少錢,可以把設備做出來,對方說500萬美金,三年可以做出來。李方平心想,他當時已實現了財富自由,「我算了算,500萬美金就算賠光了,也不會影響我的生活質量,但如果做成了能幫助那麼多失聰者,還是很划算的,就決定試一試。」
事實上,後來項目進展,遠非李方平所能預料到的。2009年12月,國產人工耳蝸終於正式進入了臨床試驗,然到這年年初,已花掉了1個億了。2018年受訪時,他表示:「12年來,公司累計投入超過5億元,至今仍虧損6,000多萬元。」
創業,通常是一步步苦著過來。2006年諾爾康初運營時,李方平年過半百,面臨的難題是現實的技術瓶頸,當時專家低估了技術產業化的難度,原預計投入3000萬即可有產出。後來,產品3年上市的計劃被一推再推,而且投入的資金也變成了過億,資金短缺也是個問題,連李家的長輩也開始質疑這種超計劃研發會不會成功。
李方平(右1)與傅前傑(左1)、曾凡鋼(中)二位教授
從諾爾康現有的股權結構上看,公司持股數最大的股東李方平,持股數僅13.43%,通過「香港諾爾康」間接持股9.43%,此外,間接持股7.18%的第三大股東「杭州誠源投資」,是李方平的一致行動人。另外,與李方平形成一致行動人的其他自然人股東,持股比例為13.32%股份。
以上股份,合計為43.36%,不過,從股份數看,作為諾爾康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李方平,持股比例不高,這也與當初因缺錢稀釋股份有一定關係。
為了人工耳蝸的臨床實驗,李方平曾在上海某大醫院的門口,等主任醫師好幾個小時,靠一腔真誠打動了對方。公司為研發資金運作不靈時,他就賣點股份給親戚、朋友。要知道,諾爾康最初股東僅7人,後來變成上百人後,李方平持股數也剩下不太多了。
十年之功,2016年諾爾康開始扭虧為盈,也開拓了國際市場,成為國內唯一能自主研發人工耳蝸的企業,並使中國成為全球第四個擁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國家。截止於目前,諾爾康人工耳蝸,憑著出色的聽聲效果,已銷往全球20多個國家,遍布各大洲。
李方平後來回憶說,創業路上困難重重,沒有韌勁也走不到今天。當時兒子李楚、李昊兄弟倆在美國負責配合專家們進行生產研發時,一家四口人每月生活費,還不如當地的最低標準。
「讓聽不到的人聽到,讓看不見的人看見,讓站不起來的人站起來!」當年李方平的慷慨陳詞,讓諾爾康應運而生。對於李家二代李楚、李昊來說,他們更幸運,父輩「八大王」歷史及所經歷的一切,對於他們來說,彌足珍貴,這是一筆可傳久遠的精神財富!
本文內容為一波說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摘錄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