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澳漁村:海邊的「浮城」往事

2020-12-12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香港11月11日電 題:香港大澳漁村:海邊的「浮城」往事

  新華社記者 洪雪華 朱宇軒

  伴隨著喜慶的民樂和鑼鼓,一場別開生面的水上婚禮吸引了眾多遊客駐足觀看。一對新人甜蜜相擁,乘坐掛著紅布的舢板,駛過大澳湧行人橋,沿著水道緩緩抵達婚禮現場……

  水上人家,以海為生,以船為家,一艘小船承載了他們的苦樂年華。為了延續傳統婚禮習俗,從2000年起,大澳鄉事委員會每年都會舉辦一場水上婚禮。

  今年10月下旬,港珠澳大橋開通,大澳成了「距離大橋最近的村莊」。沿著山路階梯抵達虎山觀景亭,遊龍般的港珠澳大橋便映入眼帘,令人嘆為觀止。

  曾經的「水上人家」 如今漁民變導遊

  站在大澳湧行人橋往下看,只見三兩隻船停靠在岸邊,船上整齊地擺放著數十個座位。「這些船是專門載遊客去看港珠澳大橋和白海豚的,漁民們現在變成導遊了。」大澳鄉事委員會主席劉焯榮介紹說,部分大澳漁民自發成立客船公司,將漁船改造成20多艘遊客船,尋求轉型。

  香港電影《浮城》講述一個普通香港漁民成長為社會名流的傳奇經歷,影片中水上人家的畫面,也是昔日大澳人生活的寫照:一家人蝸居在一艘小船上,漂泊在一片汪洋大海上,海望不到邊際。

  在大澳,水、陸兩種居住形態和諧共生,生活在棚屋或者漁船上的人們自稱「水上人家」。然而,上世紀50年代末,大澳漁業式微,這些「水上人家」站在了生活的十字路口。

  「漁民們沒有很多魚可捕,只能另謀出路。」劉焯榮回憶說。

  目前,大澳約有100多間店鋪,大部分為花膠店,還有小吃店、手工藝品店。沿著永安街、太平街,一股獨特的腥鹹氣味撲面而來,掛在店鋪門口的魚乾和花膠、擺在攤位上的蝦醬,成為遊客們必買的大澳特產。店老闆熱情地吆喝著,言語間有著水上人家的直爽。

  76歲的黃來敏在大澳太平街經營著一家花膠店,他當了近40年的漁民。「12歲我就出海捕魚,常年住在船上。」黃來敏說,「後來魚變少了,我們賣掉了漁船,上交捕魚證,拿著補貼離開這裡。」

  上世紀90年代初,黃來敏離開了大澳,到市區成為一名搬運工。退休後,他還是回到這片熟悉的故土:「祖輩們都是大澳漁民,我還是想回到這裡繼續生活。」

  「幸運的是,大澳擁有天然的美景和獨特的民俗文化,發展旅遊業也許是大澳人生活的新出路。」劉焯榮說。

  「百年漁村」 棚屋承載大澳興衰

  棚屋是大澳的標誌,是18-19世紀漁民們的智慧結晶。上世紀80年代以前,大澳共有10個棚屋區,而一場嚴重的火災燒毀了二湧、三湧、沙仔面三個棚屋區的部分棚屋。「有些居民不願意放棄原來的住所,他們又原地重建了。」劉焯榮說。

  「2000年7月2日凌晨2點半,那場大火燒毀了100多間棚屋。」劉焯榮在大澳生活了近60年,他仍然記得,那日大火足足燒了五六個小時,最後只剩一片豎立於海灘的木樁。

  「以前,漲潮的時候,漁船可以停靠在棚屋旁,每戶棚屋都是一個碼頭,一個補給維修的地方。」黃來敏介紹,大澳常有數百艘漁船停泊,因此有「東方威尼斯」的美稱。

  大澳位於珠江出海口以東,香港的西陲,與澳門之間是遼闊的伶仃洋。伶仃洋曾是一個理想的漁場,以出產黃花魚而聞名。

  20世紀50年代初期,大澳漁業鼎盛,有多達500多艘大小漁船。後來,推動漁業機械化,漁船數量迅速增加,但隨著附近海域黃花魚產量的下滑,到上世紀50年代末,大澳整體漁業開始式微。

  大橋通車 「路」在何方

  今年10月下旬,港珠澳大橋開通,這對大澳發展旅遊業是個好消息。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也一直支持大澳發展旅遊業,如大澳與昂坪360合作推介大澳漁村文化及特產、增加私家車和旅遊大巴進入大嶼山的配額等。

  10年前,在法國生活了5年的陳慧之回到大澳開辦民宿「歸田園居」。「大澳發展旅遊業,民宿能解決遊客們的住宿需求。」她說。

  陳慧之的父親13歲就離開大澳到市區謀生。如今她將祖輩們留下的三層老樓房重新翻修,有香港市民、內地遊客或外國遊客來此短租。

  「去年,民宿關門了一整年,原本的兩三個員工都到市區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我找不到合適的員工。」陳慧之有些失落,大澳大多是長者,年輕人不願意留在這裡。

  「大澳經濟乏力,無法吸引年輕人,是因為我們沒有一條路。」劉焯榮解釋,大澳在香港地處偏遠,一直為交通問題所擾。每逢颱風季,前往大澳的山路常會被倒下的樹木阻隔:「最嚴重的一次,路被封了一個多月,我們只能乘船出去。」

  為了改善交通,香港特區政府於2007年提出了大澳改善工程,包括在遠離大澳市中心的寶珠潭和鹽田建造水都雙橋,讓行人和緊急車輛通過。

  隨著遊客日益增多,大澳的基礎設施承載力出現不足:巴士站、公廁總排起長龍,除了大澳文物酒店和數所民宿可提供住宿,能讓遊客過夜的景點很少。「大澳只是遊客們半日遊的目的地。」劉焯榮說。

  「大橋雖然在旁邊,但沒有一條直接通往大澳的路。可路通了,大澳又能否承受得住呢?」劉焯榮和部分村民很糾結,大澳解決交通問題的同時,需要提高旅遊承載力。

  「我們希望特區政府能為大澳開發一條便捷的公路,在保留自然風光和民俗文化的基礎上開發大澳。」劉焯榮說。

相關焦點

  • 香港大澳漁村:海邊的「浮城」往事!
    香港電影《浮城》講述一個普通香港漁民成長為社會名流的傳奇經歷,影片中水上人家的畫面,也是昔日大澳人生活的寫照:一家人蝸居在一艘小船上,漂泊在一片汪洋大海上,海望不到邊際。在大澳,水、陸兩種居住形態和諧共生,生活在棚屋或者漁船上的人們自稱「水上人家」。然而,上世紀50年代末,大澳漁業式微,這些「水上人家」站在了生活的十字路口。
  • 大澳漁村:別樣的香港印象(組圖)
    在香港的某個角落,我邂逅了她的另一種美。那是一個叫大澳的地方,位於香港大嶼山的西北端。漫步在大澳漁村木質的小橋上,看著往返的悠悠的小船和漁民……小村故事也很多。  「香港威尼斯」漁村真面貌  大澳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漁村,仍保留了香港開埠初期那古樸的漁村面貌。
  • 香港大澳漁村:海邊的「浮城」往事
    香港電影《浮城》講述一個普通香港漁民成長為社會名流的傳奇經歷,影片中水上人家的畫面,也是昔日大澳人生活的寫照:一家人蝸居在一艘小船上,漂泊在一片汪洋大海上,海望不到邊際。 在大澳,水、陸兩種居住形態和諧共生,生活在棚屋或者漁船上的人們自稱「水上人家」。然而,上世紀50年代末,大澳漁業式微,這些「水上人家」站在了生活的十字路口。
  • 香港大嶼山、大澳漁村(一日遊)
  • 香港最古老的漁村——大澳和「香港仔」
    作為一名兒時充滿考古夢的記者我在港幾年裡,遍尋香港漁村的原始面貌,期望能描畫這座傳奇城市的發展軌跡。香港最古老的漁村在哪裡?我到過香港仔尋找,那裡100多年前是漁村,也是港島發展最早的地方,至今仍有不少漁家居住在水上。香港仔在港島的南區,雖然如今城區已經與香港其他地方一樣,高樓林立,但百年漁村的痕跡已經深深鑲嵌在這塊土地上。
  • 香港篇-大澳漁村
    如果想找個原生態的地方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欣賞自然風光,慢悠悠的度過一天,大澳是非常值得推薦的地方。大澳是大嶼山上最早被開發的漁村,現在依然保留了當年古樸的風貌:縱橫交錯的水道,碼頭,密密麻麻的棚屋。此外還有寺廟,餐廳,小吃,海鮮,特產店,還有這兒著名的大澳文物酒店,都是必逛的地方。大澳位於機場方向,距離市區就挺遠了。
  • 最後的大澳漁村——香港金融之城另一面
    佇立海邊,遙望漁村的彼岸,那是喧囂的都市港島。而古老的大澳漁村,想必是都市人久違的一份記憶,一個返璞歸真的寧謐港灣。夕陽下,漁村中參差的水上棚屋,仿佛是大澳漁村的守護神,守望著在時光中漸漸老去的村落。  疍家分布在兩廣和海南一帶,都以水為生,雖然所在的地域環境和社會環境不同,但他們維持的傳統都在幾百年間不間斷地保存下來。
  • 走在大澳的那片天空下——香港大澳漁村自助遊攻略
    棚屋又稱「高腳屋」,是大澳漁村的代表性建築,也是香港的一道獨特景觀。大澳的歲月,令人唏噓。這裡雖然只是一個香港古老漁村的縮影,卻也讓我們還能看到即將從現實中消失的歷史。如果這些看似破舊的建築物消失了,留在文字上的歷史將會有多麼的蒼白。。
  • HK.大澳漁村
    大澳漁村,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美稱,因其獨具特色的水上棚屋而出名,也是感受香港另一面的絕佳去處。
  • 香港大澳漁村~香港威尼斯,棚屋,交通路線分享
    疫情期間的香港,周末遠離城市的喧囂,去離島走走也是很好的解壓方式。當然還是要戴好口罩的。好久前就想去大澳,大澳的路途較為奔波,我是暈著車走進大澳漁村的,密密麻麻的水上棚屋,縱橫交錯的水道於橋梁,到處晾曬的蝦醬和海鮮,這些都是大澳標誌性的風景線,沉積著香港漁區歷史文化。大澳漁村給人淳樸和悠然的感覺。在大澳,可以租漁船遊覽大澳,近距離觀看棚屋。大湧橋,一座鐵製的吊橋,也是大澳的標誌之一,還可以出海看白海豚,至於能不能看到海豚,就得拼運氣了。
  • 大澳漁村 堪比迷你版的水上「威尼斯"
    中國有兩個建在海上的海上浮城(水上漁村),一個是我們昨天說過的三都澳漁排村,另一個就是香港大澳漁村(我們去年去玩過),今天就來講一講大澳漁村。        想親睹香港難得一見的水上棚屋,就必須到位於香港北端的香港「威尼斯"——大澳漁村過去親眼看看,這是香港離島遊中的華彩段。
  • 香港威尼斯,大澳這個最後原生漁村
    大澳,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西部的大澳島上,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漁村。大澳漁村全部都是在水上搭建的「棚屋」,是現代繁華的香港難得一見的水上棚屋了。由於大澳漁村依舊保存著過去的風貌,所以成為香港現存最著名的漁村景觀,2006年香港舉辦的「香港十大勝景選舉」,大澳名列香港十大勝景的第七名,被譽為「東方威尼斯」。香港大澳是一個具有悠久的歷史的漁村,大澳邊上鹽田遺址據說可上溯至石器時代,有史可考的人類部落則只有三個世紀的歷史。
  • 香港大澳漁村的轉型之路
    一對新人甜蜜相擁,乘坐掛著紅布的舢板,駛過大澳湧行人橋,沿著水道緩緩抵達婚禮現場……  大澳是香港著名的漁村,被譽為「東方威尼斯」,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西部,珠江出海口以東,與澳門之間是遼闊的伶仃洋。水上人家,以海為生,以船為家。為了延續傳統婚禮習俗,從2000年起,大澳鄉事委員會每年都會舉辦一場水上婚禮。  今年10月底,港珠澳大橋開通,大澳成了「距離大橋最近的村莊」。
  • 大澳漁村隨想
    今年「七一」期間,我陪伴黨員父母親,帶著廣東省作協的「海上絲綢之路」創作項目走進陽東大澳漁村。  大澳漁村,是中國古村落,千年漁村,廣東省內唯一保持著原始漁家風貌的漁村,廣東省人文歷史最美鄉村旅遊示範區。大澳漁村也是古老漁港,在國家級中心漁港東平漁港東側海邊,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必經港口。
  • 香港大澳漁村2017端午節龍舟賽
    香港2017端午節龍舟遊湧及龍舟競賽  時間:2017年5月30日  地點:香港大澳漁村  端午龍舟競渡是香港最有特色的節慶傳統之一,香港半島酒店為了豐富住客文化體驗,將於端午當日(2017年5月30日)安排住客到大澳觀賞富地道漁村色彩的龍舟遊湧及龍舟競賽,更深入了解賽龍奪錦賀端陽的傳統與習俗。
  • 【香港旅遊】去大澳漁村,看看100年前的香港!
    充滿漁村人家味道的水上棚屋、瀰漫著海水鹹香味的老街道、風味獨特的當地小吃、老香港遺留至今的文物建築……這才是最真實的老香港寫照……大澳村落被一條河道分隔,河堤兩旁是百多年前由漁民蓋搭的棚屋。棚屋建築在豎立於水面的木柱之上,戶戶相連,櫛比鱗次。漁民多以舢舨出入,漁村的淳樸風貌歷歷可見,使大澳享有「東方威尼斯」之美譽。
  • 大澳漁村:這裡有你未曾見過的香港
    在香港大嶼山西北端,藏著一個原汁原味的小村莊--大澳漁村。那裡是蜑民世代棲息之地,是香港最後一片完整保留的水上棚屋。▼大澳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漁村,仍保留著香港開埠初期古樸的漁村面貌。想親睹香港難得一見的水上棚屋,就必須到這裡的大澳漁村看看。
  • 香江漫話:大澳——最後的漁村,香港的威尼斯
    中新社香港2月5日電 大澳——最後的漁村,香港的威尼斯  中新社記者 江家岱  漫步於泥濘的水道,一排排古老的木棚屋有秩序地穿插於河湧之間。「新鮮出爐的蝦醬咯,快來揀快來買!」循著遠處略帶嘶啞的吆喝,筆者無意中闖入了海味的天堂。
  • 【尋找香港最後的「威尼斯」】探訪大澳漁村+紅樹林溼地
    費用不含:各地往返香港交通費與個人消費活動流程:10:00 家長帶小朋友準時在沙田地鐵站集合10:00-12:30 前往大澳漁村,走訪水上威尼斯-穿越大澳船屋,並親子製作大澳馳名美食——生曬鹹蛋黃。走訪大澳漁村——香港最後的水上人家大澳是最早被開發的漁村,全部都是在水上搭建的「棚屋」,大澳漁村被三條通海的湧分為兩地,棚屋區由橋和水上木板走廊連接在一起,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水上人家
  • 【香港旅遊】探尋香港威尼斯大澳漁村(地理位置、美食、周邊景點)
    香港大澳漁村,香港最著名的漁村,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西部,村落地處大澳島,有著「香港威尼斯」美譽,是香港十大勝景之一。作為最有水鄉情懷的地方,大澳漁村遍布縱橫的水道與水上人家,這裡的居民多以客家人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