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大澳人住在船上或岸邊的「棚屋」,自稱「水上人家」。 |
伴隨著喜慶的民樂和鑼鼓,一場別開生面的水上婚禮吸引了眾多遊客駐足觀看。一對新人甜蜜相擁,乘坐掛著紅布的舢板,駛過大澳湧行人橋,沿著水道緩緩抵達婚禮現場……
大澳是香港著名的漁村,被譽為「東方威尼斯」,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西部,珠江出海口以東,與澳門之間是遼闊的伶仃洋。水上人家,以海為生,以船為家。為了延續傳統婚禮習俗,從2000年起,大澳鄉事委員會每年都會舉辦一場水上婚禮。
今年10月底,港珠澳大橋開通,大澳成了「距離大橋最近的村莊」。站在大澳湧行人橋往下看,只見三兩隻船停靠在岸邊,船上整齊地擺放著數十個座位。「這些船是專門載遊客去看港珠澳大橋和白海豚的,漁民們現在變成導遊了。」大澳鄉事委員會主席劉焯榮介紹說,部分大澳漁民自發成立客船公司,將漁船改造成20多艘遊客船,尋求轉型。
昔日,大澳人一家蝸居在一艘小船上,漂泊在汪洋大海之中,自稱「水上人家」。上世紀50年代初,伶仃洋以出產黃花魚而聞名,大澳漁業鼎盛,有多達500多艘大小漁船。後來,漁業推行機械化,漁船數量迅速增加,但隨著附近海域黃花魚產量的下滑,不過10年時間,大澳整體漁業開始式微,這些「水上人家」站在了生活的十字路口。「漁民們沒有很多魚可捕,只能另謀出路。」劉焯榮回憶說。
轉型後的大澳,目前約有100多間店鋪,大部分為花膠店,還有小吃店、手工藝品店。沿著永安街、太平街,一股獨特的腥鹹氣味撲面而來,掛在店鋪門口的魚乾、花膠和擺在攤位上的蝦醬,成為遊客們必買的大澳特產。店老闆熱情地吆喝著,言語間有著水上人家的直爽。
76歲的黃來敏在大澳太平街經營著一家花膠店,他當了近40年的漁民。「12歲我就出海捕魚,常年住在船上。」黃來敏說:「後來魚變少了,我們賣掉了漁船,上交捕魚證,拿著補貼離開這裡。」
上世紀90年代初,黃來敏離開了大澳,到香港市區成為一名搬運工。退休後,他還是回到這片熟悉的故土。「祖輩們都是大澳漁民,我還是想回到這裡繼續生活。」
「幸運的是,大澳擁有天然的美景和獨特的民俗文化,發展旅遊業是大澳人生活的新出路。」劉焯榮說。
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對大澳發展旅遊業是個好消息。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一直支持大澳發展旅遊,如大澳與昂坪360合作推介大澳漁村文化及特產、增加私家車和旅遊大巴進入大嶼山的配額等。
在法國生活了5年的陳慧之於2008年回到大澳開辦民宿「歸田園居」。「大澳發展旅遊業,民宿能解決遊客們的住宿需求。」她說。
陳慧之的父親13歲就離開大澳到市區謀生。如今她將祖輩們留下的三層老樓房重新翻修,有香港市民、內地遊客或外國遊客來此短租。
隨著遊客日益增多,大澳的基礎設施承載力出現不足:巴士站、公廁總排起長龍,除了大澳文物酒店和數所民宿可提供住宿,能讓遊客過夜的點很少。「大澳只是遊客們半日遊的目的地。」劉焯榮期待大澳能夠提高旅遊承載力,在保留自然風光和民俗文化的基礎上開發和發展。
(據新華社香港電 記者洪雪華、朱宇軒)
(責編: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