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界如何看待易中天?

2020-12-24 挖歷史

首先表明,此文來自知乎及轉載,不代表本公號觀點。

01.答主 陳小槑

如果你關心的是易中天,那麼沒有必要在意歷史學界的態度。

如果你在意的是歷史學,那麼沒必要關心易中天。

02.答主:老楊叔聊志願填報

前兩天有個朋友問我要不要買《易中天中華史》這套書,我問他是自己看還是給孩子看,是休閒娛樂順便了解點歷史故事還是想了解點歷史知識和歷史觀,為什麼會這麼問?一定要有這麼多講究嗎?

易老師的本職工作研究藝術學、美學的,不是搞歷史學研究的,如果你想對美學和藝術學感興趣,那他的書可以作為半專業書籍來看,比如《〈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人類學藝術原理》《中西美學比較論》《藝術的特徵》等作品。但是在歷史這個領域,和上過《百家講壇》的嘉賓相比,他和紀連海、袁騰飛、王立群沒有本質區別,比不上毛佩琦、錢文忠、閻崇年等,屬於高級票友性質,受到專業人士的批評,經常出現常識性謬誤和先入為主的觀點也比較正常。作為歷史評書、古代故事會,優點是娛樂性比較強,比較接地氣,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可是本職工作太過小眾,比較清苦,無法名利雙收,所以當央視向易老師拋出橄欖枝時易老師欣然接受,事實證明他在普及歷史知識,講述歷史故事方面天賦很強,聲情並茂、手勢和表情非常豐富,極具感染力。但是這不代表他有歷史學造詣,他也知道自己寫的《品三國》《品三國前傳之漢代風雲人物》《易中天讀史》《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易中天中華史》,都是為了銷量而迎合市場的暢銷書,跟歷史學沒有關係。

這也屬於無心插柳柳成蔭吧,在美學、藝術學學術領域沒得到承認,卻在普及歷史方面收穫甚豐,但是很明顯他膨脹了,重視有意無意的以歷史學家自居,雖然沒像六小齡童那樣走火入魔但也產生自我錯覺了,如果你看過他的演講這種感覺會更深,甚至觀眾和讀者也誤以為他是著名歷史學者了。

以至於他膽子大到去以一己之力寫《易中天中華史》,當我第一次聽說這個事時驚呆了,那麼多歷史學家還沒有人敢以寫史之名編寫一套叢書,因為中國歷史太過博大精深,一朝一代都經得起汗牛充棟的研究,不要說通史專家,就是斷代史專家都不多。就連田餘慶、閻步克這樣的世界級的歷史學家,也只敢在自己熟悉的魏晉南北朝領域發言,對其它朝代不敢輕言一二,何況易老師這個研究美學和藝術學的中文系教授?

要不要買《易中天中華史》這套書,如果是給孩子看著玩,培養點歷史興趣,開闊點眼界和知識,或者是休閒娛樂順便了解點歷史故事那沒問題,完全可以買,但如果是本著歷史學書籍去的,那趕緊打住。我也翻過這本書,基本上是歷史故事的堆砌,是典型的學生歷史知識課外書,但寫的比較生動活潑,對於孩子來說可讀性比較強,但對於想深入了解點歷史的大人就沒必要了。

回到問題本身,歷史學家拿自己的標準看易中天,評價差再正常不過。

03.答主:一篇讀罷

四川大學 中國史碩士在讀

補上作品分析:如何評價易中天近幾年陸續出版的《中華史》系列圖書?

原文:

因為歷史學家無論從歷史學的哪個維度來評價,易中天都差。這不是文人相輕或者羨慕嫉妒恨,而是歷史學者的良知。

廣義的歷史學,不僅包括對歷史細節的考證、歷史典籍的校證、歷史專題的寫作、歷史理論的探討、歷史學術史的清理,還包括歷史教材的書寫、歷史知識的傳播、歷史觀念的普及、歷史功能的應用。

01同老梁、高曉松比,易中天似乎有點不屑,但《老梁故事匯》和《曉松奇談》兩檔節目直言不諱自己就是講故事,就是服務於普羅大眾,就是茶餘飯後的一個消遣。

02同單田芳、袁闊成比,易中天似乎仍是不及格,就易中天那種陰陽怪氣的語言風格,真比不上單田芳、袁闊成這類專業的說書人。拿他跟說書人相比,似乎又高抬了。單田芳、袁闊成們在講評書的時候,除了獨具魅力的語言風格外,還在輸出傳統的綠林俠義與三綱五常價值觀,易中天在輸出什麼?

03同柏楊、當年明月比,易中天似乎也不行。柏楊寫《中國人史綱》之前曾親自整理了《中國歷史年表》、《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寫《白話資治通鑑》親自畫了各種示意圖,這類苦功夫,易中天做過嗎?當年明月寫《明朝那些事》是依託《明史》,人家起碼把《明史》讀了很多遍,然後在此基礎上用自己的風格寫出來。易中天寫《品三國》之前,通讀過幾遍《三國志》?要知道,《三國志》比《明史》好讀多了。同樣是以現代價值衡量古代,柏楊起碼是站在人的角度來批評,而易中天的眼裡全是權謀或厚黑。

04同羅貫中、蔡東藩這類演義作者比,易中天似乎聯演義都算不上,《三國演義》是演義類作品的巔峰,蔡東藩以一人之力把中國史全部演義了一遍。易中天的《品三國》和《中華史》連一個章回體的回目都寫不出來,有什麼資格談演義。

05同林漢達、張蔭麟這類歷史故事相比,易中天在語言敘述上仍是比不過。林漢達的淺顯易懂的語言,張蔭麟在普及背後對中國通史寫作的探討,易中天在寫書時深入思考過嗎?

06同閻崇年王立群這類百家講壇學者比,易中天還是不行。閻崇年雖然受人詬病,但人家研究努爾哈爾也是國內一流,百家講壇上講歷史的學者,大多有研究某個斷代領域為基礎,然後將該時段的歷史,試問易中天研究過哪個斷代?沒有研究過某個斷代的學者也有,如王立群、於丹,這些人也遭到專業學者的批評了,但人家行己有恥,也沒見他們要寫中華史啊。

以上一六十三遭把易中天和這些專業的業餘者們比了個遍,下面重點談談為什麼易中天遭人煩。

核心就是:易中天給普通讀者以及專業學者造成了認知偏差。

當普通讀者把他當成嚴肅學者時,他提供的確實業餘作品。當專業學者把他當業餘選手看待,他偏又要說自己有學術價值。當你擺事實、列證據指出他的錯誤,他又說這是自己的寫作自由。這tm不是無恥是什麼?

普通讀者不會對老梁故事匯、曉松奇談這類節目有太高期待,人家定位很清楚。但易中天明顯是業餘的內容和能力,偏偏要把自己裝成嚴肅的歷史學者。

柏楊的普及輸出的是一張張圖表,當年明月和林漢達的普及輸出的輕鬆的敘述風格,黃仁宇輸出的是自己對歷史真問題的思考,單田芳、袁闊成輸出的是傳統的價值觀,張蔭麟輸出的是自己融合學術成果後的通史寫作思考,請問:易中天在輸出什麼?無非是輸出自己靠品三國帶來的名氣。

作為一個票友,基本史實錯誤,可以原諒。輸出價值觀、解構傳統歷史價值,也可以理解。作為一名公民,你寫易中天中華史,沒有違法,你就寫唄,這都是你的公民權力和自由。老梁故事匯,曉松奇談,這類節目,我們都能容忍,為什麼容忍不了易中天?

因為對老百姓來說,易中天的形象不是普通的普及選手,而是嚴肅的歷史學者。而易中天並沒有提供與其名氣相匹配的作品。他仗著自己的名氣,偏要和整個歷史圈對著幹。我是沒有能力考證,我是價值觀輸出錯誤,我是文筆不行,但我就寫了,怎麼招?我寫了還能賣出去,還能掙錢,你們能把我咋地?

既然易中天從商業角度來看待他的作品和行為,那唯一方法就是調整普通讀者對他的認知,把他還原成到老梁、高曉松一類。當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一點,易中天據以傲視歷史圈的本錢也就沒了。

任何一個有志於深入學習歷史的朋友,看穿易中天的把戲後,都要儘自己的能力去糾正易中天模糊定位給一般讀者帶來的偏差。

共勉。

04.答主:

子夏

旗幟鮮明地反對一切雙標

4,451 人贊同了該回答

有些話今天我就直說了,易中天做的一些事丟讀書人的臉面,這些事不能因為時過境遷就不提。

易中天十年前寫過一本:《費城風云: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

這書咋寫的呢,就是把尹宣先生翻譯的《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用自己的話重新表述了一遍。

《費城風雲》的開篇易中天寫了這麼一段話:

2003年1月,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尹宣先生翻譯的美國「憲法之父」詹姆斯·麥迪遜所著《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一書。麥迪遜的這部《辯論》,記錄了1787年5月25日至9月17日制憲會議的全過程,自始至終,一天不缺;尹宣先生的譯筆又好,且注釋極為詳盡,因此讀來不僅歡快流暢,而且驚心動魄,受益良多。所以我實在忍不住要把這個故事重講一遍,以便有更多的人來分享這種感受。重講的原因,是因為尹宣先生翻譯的這部《辯論》,不但是研究美國憲法和歷史的重要文獻,而且是一部標準的學術著作,閱讀起來並非沒有一定難度;而像我這樣關心憲政問題,卻又並非研究憲法,更非專門研究美國憲法史的人,還真是不在少數。他們未必有時間和耐心讀完這部長達63萬字的巨著。我一向認為,學術是一種好東西,好東西就應該有更多的人分享;而要讓更多的人分享,就只能換一種表述方式。這就是我寫作本書的初衷。我想把這段過程寫得像偵探小說或者電視連續劇一樣好看。當然,為了忠實於歷史,我不能不大量引述《辯論》一書中的材料,但限於體例,恕不能一一註明,只能在此做一總注,即制憲代表的所有發言,均引自尹譯本《辯論》一書。而且,為方便讀者閱讀計,不少已經改寫,但求傳達其意而已。如撰寫研究論文,請引用尹譯本,勿以本書為憑。我希望這不至於侵犯尹宣先生的著作權。

遺憾的是,易中天從來沒有直接跟尹宣先生說過這件事。尹宣先生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是2007年一位朋友把《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放在他的案頭。尹宣先生寫道:「麥迪遜的作品是經典,是精品,我譯時,認定它難以暢銷,但必定長銷,只要能在智者之間漸行漸遠,哪怕藏之名山,也會存之久遠。擔心的就是根底不足的人,隨意改編,弄得不好,通俗很容易流為庸俗,要是抵不住譁眾取寵的誘惑,搞些不三不四的類比,發些似是而非的議論,可能墮為媚俗。精品可能變成贗品。我越讀越覺得書中的詞句過於熟悉:我反覆推敲而成的譯文,字斟句酌寫出的注釋,星星點點化為易中天先生的'著作'。」

有人粗略估計,《美國憲法的誕生》有六到七成篇幅,抄自《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2009年1月17日,尹宣先生因心臟病去世,這事當事人提不了了,但我們不應忘記,罵一句易中天欺世盜名我覺得不為過!

附上尹宣先生當年在中華讀書報上寫的一篇文章:易中天先生,如此「著書」當否?

朋友把一本書放上我的案頭:易中天著《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易中天先生在「後記」裡說:「令人高興的是,2003年1月,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尹宣先生翻譯的美國『憲法之父』詹姆斯·麥迪遜所著《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一書。麥迪遜的這部《辯論》記錄了1787年5月25日至9月17日制憲會議的全過程,自始至終,一天不缺;尹宣先生的譯筆又好,且注釋極為詳盡,因此讀來不僅歡快流暢,而且驚心動魄,受益良多。」

早在100年前,特納給他的朋友、《辯論》英文版編者法蘭德寫信說:「再無一人像我這樣明白,你這樣的作品,會把你的姓名與世界政治史中最有生命力的記錄永遠連在一起,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解說將如鴻毛飛逝,而我獨具慧眼所見之書,卻會走進尋常百姓之家,成為百談不厭的話題,我自以為明白卻未真懂的內容,將幸運地散落於街頭巷尾,排成長隊的學者,將會感戴你的這份深恩厚德。」

《辯論》的英文封面上,麥迪遜的姓名後面,沒有「著」字;這本書的內容,是美國制憲會議代表的「群言薈萃」,麥迪遜是記錄。《辯論》漢語譯文初版,只署「尹宣譯」,再版時,要改成「尹宣譯註」:我為此書寫了600多條注釋,構成上、下兩本書的格局;注釋是此書的重要內容,佔有相當篇幅,說明以示負責。

我譯《辯論》並為之作注時,心想:都雲譯者痴,誰解其中味?現在,易中天先生至少解出兩味:譯筆還好,注釋詳盡。我覺得:遇到知音。《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後記」接著說:「我實在忍不住要把這個故事重講一遍,以便有更多的人來分享這種感受。」過去,有許多人曾經把經典著作通俗化,後來,人們發現,其中不少對原著作了閹割和曲解。為此,許多先賢一再提倡:要讀原著。

《辯論》一書,線索眾多,彼此縱橫交錯,制憲代表們在四輪辯論中,又爆發出許多靈感火花,大小故事,逸聞軼事,不一而足。要想理順,然後綜合敘述,需要功力。不少朋友勸我做個縮寫本,把譯文和注釋中的重要內容,濃縮拉順,講個好故事。我做事慢,喜歡琢磨。好在,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保護。第十條下,列舉了著作權受到保護的十七個方面。沒想到易中天先生是個快手,招呼也不打,捷足先登,就著起《美國憲法的誕生》來。其實,韓愈先生早就說過:「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通俗並非易事。我在紐約圖書館讀過英文版「世界領袖」叢書。那套叢書以美國中學生為主要對象,每本百頁左右。我記得讀過其中近二十位美國總統傳,外加漢密爾頓傳。叢書的主編,是美國史學界泰鬥小阿瑟·施萊辛格,他在每本書前都有的「總序」裡說:作者多是研究傳主的專門人才。他們深入一個人物、掌握資料太多以後,就覺得一百頁不夠用,許多材料捨不得丟。施萊辛格看過許多初稿,認為問題多半出在取捨不當,有時反而抓不住要領。可見,越是深入,越難淺出。

麥迪遜的作品是經典,是精品,我譯時,認定它難以暢銷,但必定長銷,只要能在智者之間漸行漸遠,哪怕藏之名山,也會存之久遠。擔心的就是根底不足的人,隨意改編,弄得不好,通俗很容易流為庸俗,要是抵不住譁眾取寵的誘惑,搞些不三不四的類比,發些似是而非的議論,可能墮為媚俗。精品可能變成贗品。

花了兩天,讀完《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易中天先生的手法,是夾敘夾議。敘述部分,即基本內容,包括情節推進、人物評介,大體從一本書中提取:《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包括譯文和注釋。我越讀越覺得書中的詞句過於熟悉:我反覆推敲而成的譯文,字斟句酌寫出的注釋,星星點點化為易中天先生的「著作」。

易中天先生把他的書稱為「著作」,這就向讀書界和書評界提出一個富於挑戰性的問題:何謂著作?何謂改寫?改寫等於著作?或者,二者之間有明確界線?如果有明確界線,如何劃分?或許,研究版權法的法律專業人員,會給我們一些啟示。議論部分,往往信口一開,各種各樣的時髦新論,便從嘴裡流淌出來,令人嘆為觀止:諸如「婆婆媳婦論」,「防官如防賊論」,還有「半路裡殺出個程咬金」,「連環扣與防火牆」。「我的翻譯原則,是儘量避免使用漢語中的現成詞語,尤其是由典故生成的漢語成語,以免不必要的思維混同。希望有助於讀者把捉和品嘗制憲代表發言的原汁原味。」(《辯論》,「譯者例言」,第12頁

這就提出第二個問題。如果有人說:「霸王別姬肯塔基」,「李白醉臥迪斯尼」,讀書界和書評界會認為這是通俗、庸俗,媚俗?還是不倫不類?還是異想天開?

易中天先生在書中提出「防官如防賊論」(《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第103頁),應該是一個為了通俗化而作的比喻。但是,比喻,要貼切,要恰如其分。誇大、縮小、拐彎,都可能引起質的變化。尤其理論問題,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裡」;似是而非,易生誤導之弊。

現代文明社會,講究法治。管住官員,主要用憲法;打擊盜賊,主要用刑法。這是兩個範疇,不能隨意混淆。官不等於賊。官員即使「不作為」,也可能危害一方;盜賊如果都「不作為」,就一方太平。防官的辦法,不同於防賊的辦法。——中華讀書報2007.1.31

更新:大家評論區裡爭得很厲害,如何評價當然可以有爭議,但我想有幾點事實是沒有爭議的。

《費城風雲》對《辯論》一書存在大量引述,其中制憲代表的所有發言,均引自尹譯本《辯論》一書(這是易中天原話),其實質是對《辯論》一書的通俗化改編。易中天有在《費城風雲》的序言中提到尹宣先生的《辯論》,但寫書前沒有徵求尹宣先生意見,出版後也未通知尹宣先生。易中天從《費城風雲》當中名利兩收,但除書中的序言外,並未在其他公開場合向公眾提起尹宣先生,也未從版費中拿出一部分感謝尹宣先生。----

易中天是一個典型的投機類公知。別的暫不論,他很蛋疼的認定中華民族的歷史是3700年,而不是5千年,就很投機,也很應景。易中天在他最為人所知的三個方面其實都很外行:講憲政,品三國,中華文明史——其觀點都是拾人牙慧,悄沒聲息的從別人那裡拿來之後,假裝是自己的新創,大喊大叫,讓人都誤認為是他首創的。至於大家反對他還是贊同他,是無所謂的,最好是反對和贊成的人吵吵的越兇越好,那樣,就沒少人注意他那些「學問」都是撿來甚至偷來這個事實了。

來源:美國史教學與研究

相關焦點

  • 對話易中天:讀書,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央視網記者專訪知名學者、作家易中天,聊聊讀書那些事兒。  央視網記者:人為什麼要讀書?  易中天:唯獨人類才有文字,有文字才可能有書籍,所以,貓咪們宅在家裡無所事事,就只能打呼嚕,人卻可以讀書。當然,你也可以不讀,但是多一個選項總是好的。書籍不是生活的必需品,讀書也不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 閒侃「網紅校長」鄭強,「學術超男」易中天,「哲學王子」王德峰
    筆者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如何評價浙大教授鄭強?在這個問題下面的回答裡,有浙大校友答主,現身說了他本人親身經歷過跟鄭強教授有交集的一件事情。那位答主說:「(鄭強)人在學校時事情是很能做的,之前有一個醉漢自稱保安隊長騷擾我們社團的女生。
  • 《易中天中華史》16日發布
    從廈門大學躍上百家講壇的學者易中天,一年多來狂寫中華史。據悉,《易中天中華史》將從中華文明的神話人物寫起,開創性地以全球視角,從女媧寫到鄧小平,為讀者詳細講述3700年的中華正史。按易中天的說法,「2012年3月,《易中天中華史》方案啟動,策劃和預備期長達一年。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作為一位曾經掀起文壇閱讀熱潮的作家、散文家,餘秋雨的水平究竟如何?為什麼人們對他的評價如此針鋒相對,卻各不相同?一書成名的江南才子要想成功,要想成為某一領域的尖子,盤大才,付出艱苦的努力只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要在無人問津的地方開拓,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來,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風格,這樣,才能一鳴驚人,並能長久不變。
  •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
    由此解開諸多歷史的疑惑:夏商周是王朝嗎?先秦諸子都是誰?魏晉風度長什麼樣?盛唐之音你聽見過嗎?當旅程結束時,我們或將明白:什麼是中華根、中華夢、中華魂。作品簡介: 總序《易中天中華史:文明的意志與中華的位置》易中天雄文單行本:我為什麼要寫中華史?未來世界舞臺,將是三大文明唱主角:西方現代文明、伊斯蘭文明、中華文明。
  • 4月11日晚《一起聊聊》 易中天與您討論新交規
    易中天《一起聊聊》:新交規來了,你怎麼辦?   搜狐娛樂訊 央視綜合頻道近期每晚23:30給晚睡的觀眾帶來了一周七天的深夜檔好節目,由撒貝寧、柴靜、易中天、樂嘉、王剛聚集的主持人時間節目帶每晚給觀眾奉上一道營養豐富的精神夜宵。  4月11日本周四晚23:30易中天時間《一起聊聊》來討論今年伊始實施的新交規。
  • 易中天:教授不能搶學生女友是特定語境之言
    近日著名學者易中天的「教授不能跟學生搶女朋友」一說引爆網絡。6日,易中天在浙江圖書館文瀾大講堂開講「先秦的政治智慧」。他在回答現場提問時表示,「教授不能跟學生搶女朋友」是他在特定場合特定語境之語,是針對大學教授底線而言,不宜誤讀。但易中天同時表示,中國各行各業都需要重視底線教育。
  • 易中天批新水滸:改掉「可愛」蕩婦潘金蓮沒意思
    駱俊澎稿源:中國新聞網  2011-08-22 11:38   易中天批新《水滸》  改掉「可愛」的蕩婦沒意思  近日,易中天在出席某活動時談到了當下正火的四大名著影視改編這讓易中天頗難接受:「沒意思,改掉這麼『可愛』的一個蕩婦。」易中天最反對改編《三國演義》,因為「它是在講史類小說中最有思想的,藝術水平最高的一本小說。」駱俊澎
  • 浙江大學學生調侃易中天:不務正業、刷存在感,但自己卻掉進了坑
    易中天也算是我國小有名氣的教授,看過中央電視臺播放的《百家講壇》都應該對這個很熟悉。還記得當年的《易中天品三國》系列節目嗎?那真是火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出的書籍更是成為各大書店的鎮店之寶。然而他卻在這檔《開講了》節目中被一名來自浙江大學的學生調侃。
  • 「國學大師」易中天本周日做客科大 舉辦主題演講
    記者昨日獲悉,本周日上午10點,著名學者易中天將來到合肥市三孝口新華書店舉辦媒體見面會暨「易中天讀友會」成立儀式。當天下午,他還將來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東校區,舉辦名為「一個人的長徵」的主題演講。據悉,本周日上午的活動中,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50名讀友會首批會員將與易中天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下午,易中天將做客科大「英才論壇」,暢談《治國與做人》。對精彩歷史典故信手拈來,並從現代角度加以闡釋,易中天一向會在演講中表現出其特有的「易式幽默」。而此次面對科大學子,他的表現也同樣值得期待。演講將於當天下午3點在科大東區大禮堂開始,結束前他還將留出20分鐘時間,與學生互動交流。
  • 說<三字經>是放了三聚氰胺的奶粉 易中天偏頗了
    易中天:我為你孩子鼓掌。讓他讀安徒生童話吧,絕不讀《三字經》《弟子規》,那是放了三聚氰胺的奶粉。這是近日成都一次傳統文化講座中的對話。    易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研究,也有不少獨到和精闢的見解,但這次的觀點卻有失偏頗。試問,假如《三字經》《弟子規》是「放了三聚氰胺的奶粉」,那麼過去歷史上都以它為啟蒙,出了那麼多賢人智者,該作如何解釋?
  • 易中天首部話劇《模範監獄》10月13日登陸長沙
    紅網時刻10月10日訊(記者 徐士潔 黎鑫)今日,記者從湖南大劇院獲悉,易中天首部話劇作品《模範監獄》將於10月13日晚在湖南大劇院開啟全國巡演的第一站。該劇取材於民國時期的真實歷史,在輕鬆詼諧的劇情氛圍中,展示對人性的探究。   《模範監獄》是易中天第一次嘗試寫作話劇,儘管是第一次,但卻顯示出易中天毫不將就的高格調。
  • 姜文新劇將演曹操,易中天編劇,《大明王朝1566》導演執導
    可就在近日,電視劇《曹操》終於傳出了將再次開機的消息,而隱忍了兩年以後,如今的《曹操》幾乎動用了圈內所有的優質資源,編劇請來了著名學者易中天擔任,喜歡歷史的朋友一定知道,易中天正是憑著在
  • 易中天挑戰經典詞牌《滿江紅》,開篇別具一格,短短幾句耐人尋味
    但顯然這些「膽小」的文化名人,不包括易中天。易中天是很愛在微博曬自己寫的詩作的,不但曬,他還要解析,告訴網友自己為何要這麼寫。說實話,這些作品的水平不算特別高明,不過倒也頗值得一看,因為寫得挺有自己的風格。本期筆者就和大家分享一首他的《滿江紅》,這篇作品是他在過年時給網友拜年時所寫,全詞開篇就別具一格,短短幾句耐人尋味。
  • 易中天北京籤售千人排隊 一本書賺得140萬稿費
    人多中途被叫停 倒賣價錢漲數倍  晨報訊(記者趙陽)昨天,因在CCTV《百家講壇》說三國而一炮走紅的易中天在西單圖書大廈舉行新書《品三國》(上)的首發式。由於人數太多,籤售活動被公安部門強令中止。易中天事後對記者說,「沒辦法,是工作人員把我架走的。」  「黃牛黨」倒手賺三倍  由於排隊等候籤名的人太多,不少讀者在周圍徘徊。記者發現出口處很快就圍起了一小堆人,還有人手握百元大鈔在和人商量著什麼,人群中一名中年婦女拎著一個塑膠袋,可以看到裡面裝著幾本《品三國》新書。隨後,一名中年男子興高採烈地拿著一本書轉身離開。
  • 易中天:明朝是最黑暗的朝代,驚呆「明粉」
    易中天:明朝是最黑暗的朝代,驚呆「明粉」自從平民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大明王朝維持了二百多年的時間,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平民做皇帝和貴族皇族做皇帝有著一個本質的區別,那就是平民從最底層一路爬到了最高層,其手段之陰狠毒辣一般人可比不了。
  • 易中天寫七言律詩故意只寫七句,剩一句全網徵集,能接的都是高手
    今夜流霜驚又見(野),這首詩是時逢元宵佳節之際,易中天與好友土家野夫兩人合奏的一曲詩音,二人你來我往,輪番互為上下句,凝結出了一首佳作。雖為元宵應景之詩,但主題與風格是幽怨悽涼的,意境不像蘇軾《水調歌頭》般寬闊,倒有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惝恍迷離。
  • 商傳自謙比不上易中天 稱「明史熱不過房地產」
    再找我時,易中天已經很火,那種講法我講不了,又推掉了。最後編輯找到我說不講就到我家支上攝像機,當時談,當時拍,回去就發樣片,這樣我就騎上虎背了。講完那天,那個放鬆啊,覺得簡直是輕鬆極了。(笑)    2、易中天的三國很有個性  記:為什麼說自己比不上易中天和閻崇年等?
  • 易中天首部話劇《模範監獄》將在哈爾濱大劇院公演
    東北網4月11日訊(記者 許諾)4月14、15日,由易中天編劇的話劇《模範監獄》將在哈爾濱大劇院上演。這一次,易中天寫了一個人們並不熟知的全新故事,架構了一個遠在1936年的陌生時空。此劇飽含易中天70年的人生歷練、60年的戲劇夢想和40年學術研究的綜合積澱,這是其他話劇新人望塵莫及的地方。《模範監獄》劇照。這部話劇最大的成功之一,便是塑造四個性格特徵鮮明的人物。
  • 文學愛上A股易中天韓寒助陣果麥文化也難逃利益輸送旋渦
    這家公司生來不凡,背後是馮唐、嚴歌苓、易中天、韓寒等多位知名作家,佔據了中國現代文壇的半壁江山。陽春白雪的文學迷上紙醉金迷的資本市場,A股的魅力可見一斑。作家股東佔據半壁江山公開資料顯示,果麥文化擬向社會公開發行不超過1801萬股,募集資金3.5億元用於版權庫建設項目,即在三年內採購圖書版權550種,涵蓋圖書、視頻、音頻、影視改編等多種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