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響水工作隊立足產業扶貧,精準施策,在產業發展、民生改善、消費扶貧等方面,因地制宜搭建好「三座橋」,努力提升基層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力提升了響水脫貧攻堅工作實效。
一、狠抓產業發展,搭建「致富橋」
根據各經濟薄弱村實際精準施策,共實施產業項目8個,以特色產業助推幫扶成效。
一是因勢利導。響水被譽為「中國西蘭花之鄉」,工作隊因勢利導,在南河鎮做大做深西蘭花產業。投入200萬元參與建設西蘭花冷藏保鮮加工及冷鏈物流示範基地,推動西蘭花錯峰上市,增加附近低收入農戶額外收益,也帶動當地運輸業、食品業、包裝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與江南大學合作,建立西蘭花食品加工研究所,圍繞西蘭花菜葉、根莖研發各種飲料、脆幹、餅乾、果蔬、醬菜等食品,延伸西蘭花產業鏈。引進西蘭花深加工企業,建立西蘭花果蔬、根莖醬菜生產線,有力提升西蘭花產品附加值。
二是築巢引鳳。響水縣雲梯關村、三河村緊鄰黃河故道,位於三市五縣交界處,基礎產業薄弱。工作隊在經過充分調研論證後,幫助雲梯關村、三河村引進高檔中藥材鐵皮石斛產業,建設鐵皮石斛組培中心2000平方米,培訓基地1700平方米,種植大棚150畝。該項目畝產純收益4萬元以上,同時可解決雲梯關村、三河村低收入戶用工300人以上,有力促進了兩個村經濟發展。
三是因地制宜。依託當地農業大戶,在響水縣經濟薄弱村運西村、四套村建立胡蘿蔔產業示範基地,構建 「龍頭企業+協會+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與本地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合作,兩個基地生產的胡蘿蔔將經過本地企業深加工後,走出國門,遠銷日本、韓國,在延長產業鏈的同時,有效帶動本地農民就業增收。
二、著力改善民生,搭建「惠民橋」
堅持從低收入戶反映最強烈、需求最迫切的民生小事做起,著力改善基層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切實增強了低收入戶對黨的脫貧攻堅政策的認同感、滿意度、獲得感。
一是紓解「看病難」。投入100萬元為建檔立卡低收入戶購買精準防貧商業保險,在重大疾病、意外醫療、意外事故、意外傷殘等4個方面對低收入戶進行全方位保障,有效紓解了低收入戶看病難的問題。
二是緩解「上學難」。安排教育基金56萬元,用於全縣建檔立卡低收入戶上學子女的上學難的問題。9月初,在響水縣首次舉行「響水『勵志』教育激勵基金」發放儀式,對45名成績優秀的響水低收入農戶孩子發放教育激勵資金共計22.7萬元,激勵優秀學子,勤奮學習,勵志成才。組織「安全愛心套裝」捐贈活動,為100名低收入戶家庭的小學生發放了安全書包。
三是解決「路不通」。安排資金800餘萬元,幫助9個經濟薄弱村實施道路改造、亮化、綠化約30公裡,極大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力解決了道路沿線低收入戶出行難、務工難的問題。
三、強化消費扶貧,搭建「直通橋」
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指示要求,全體隊員既當幫扶員又當推銷員,在響水特色農產品與後方單位、廣闊市場、網際網路之間搭建起一座座「直通橋梁」,有力促進了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戶收益雙增收。
一是「農產品+後方單位」。組織開展「響水農產品進機關、院校和企業」活動,推動15家後方單位共計採購響水大米6萬斤、散養土雞600餘只及其它農副產品,共計銷售額達40萬元,用於中秋等節日福利發放。與省檢察院、天寧區等單位食堂籤訂了長期定向採購合作協議,拓寬了消費扶貧市場。
二是「農產品+企業公司」。與盒馬、蘇寧、京東籤訂扶貧產品銷售協議,打造響水農產品線上、線下直銷渠道。邀請江蘇溢香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對幫扶6個鎮9個村農產品進行深入考察,依託公司銷售平臺,將響水大米、西蘭花、蝸牛醬、林下土雞、黃金密桃等8種特色優質農產品推向市場。
三是「農產品+直播帶貨」。藉助響水縣供銷電商服務中心,在響水縣農產品基地,通過網絡現場為響水農產品直播銷售,在提高響水農產品知名度同時,也增加了農產品的銷量和收益,助力了響水產業發展。(董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