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第五個皇帝,是明成祖朱棣的孫子,明仁宗朱高熾長子,明成祖時期被立為皇太孫。孝恭孫皇后是朱瞻基的第二位皇后。孫皇后的父親是永城縣主簿,朱瞻基的外婆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彭城伯夫人經常出入宮中說孫氏女美貌賢德,所以十餘歲的孫氏女被接入宮中,學習宮中禮儀。
明宣宗孝恭孫皇后
孫氏女確實妙麗,朱瞻基與她青梅竹馬,感情十分要好。後來朱瞻基大婚,明成祖竟為他選錦衣衛百戶的女兒胡善祥為皇太孫妃。說明一點,明朝都是在出身普通的人中選皇后,為了避免前朝和後宮勾結。所以縱觀有明一朝,都沒有外戚幹政的現象,頂多就是王振,魏忠賢這樣的宦官擅權,而宦官也是為皇帝服務的,並不能動搖皇權,但是外戚就不同了。孫氏女到手的皇太孫妃飛了,很是可惜。彭城伯夫人還多次進宮和女兒(誠孝張皇后)嘮叨此事,無果。
《大明皇妃》孫若微
朱瞻基繼位之後,立胡善祥為皇后,冊封孫氏為貴妃。值得一提的是,按照舊有的禮制,皇后被冊封后賜金冊金寶,貴妃以下有冊無寶。朱瞻基特地向張太后請示,制金寶賜與孫氏。此後,明朝諸帝冊封貴妃,均冊、寶俱備。
朱瞻基行樂圖
後來胡皇后生下兩個公主,孫貴妃生下長子朱祁鎮,明宣宗愈發寵愛孫貴妃,以胡皇后無子為由逼胡皇后遜位讓賢。宣德三年,明宣宗廢胡皇后,冊立孫貴妃為皇后。
明英宗當政後對宦官王振寵愛有加並對他言聽計從,結果宦官專權亂政開始在明朝上演。當時蒙古瓦剌犯邊,「熱血青年」朱祁鎮在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一意孤行,御駕親徵,結果兵敗被俘,土木堡之變發生。
土木堡之變的消息傳到京師後,舉朝震動,城內人心惶惶,許多大臣主張遷都南京以避敵鋒芒,兵部侍郎于謙則主張堅守京城,並強調「社稷為重君為輕」,最終在孫太后的拍板決定下,北京保衛戰展開。(備註:孫太后可以拍板決定全在於明宣宗臨終前的一道遺詔,其言:)國家重務,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後施行。)
皇帝被俘,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避免敵人以皇帝為要挾,孫太后忍痛接受于謙等人的提議立郕王朱祁鈺為新一任皇帝,不過明英宗出徵前立朱見深為皇太子一事,孫太后也再次提了出來。
明朝新一任帝王繼位,瓦剌沒了要挾之關鍵,後來更是在圍攻北京之役中失利,被俘的朱祁鎮成為無用之物,為了給明朝製造新的矛盾,朱祁鎮被無條件放回。
朱祁鎮的回歸,讓明代宗朱祁鈺難堪不已,退位不是,不退位也不是,最終還是在于謙的那句「天位已定,寧復有他」的倡議下,朱祁鎮才回歸京師,不過回來後皆被囚禁於南宮。
對於權力的眷戀讓明代宗迷失了自我,他不顧群臣反對,執意廢除朱見深的皇太子之位,立自己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此時的孫太后任憑明代宗隨意操作,她只顧悉心保護好被幽禁的太上皇朱祁鎮和被廢的小太子朱見深。
也許不是天命所歸,明代宗所立的太子沒多久便夭折了,再加之明代宗深愛的杭皇后的病逝,一些列打擊之下明代宗病倒了。皇帝的病危,太子之位的空缺讓一些群臣開始有了異樣的想法,在此明朝皇位傳承面臨危機的關鍵時刻,孫太后再一次站了出來,她明確支持部分朝臣實施「奪門之變」,擁戴作為皇室嫡長的太上皇朱祁鎮重新復位,明朝政治上的一次皇室危機被孫太后化為無形。
石亨謀奪門,密白於太后,許之。(《明史》)
明英宗復闢成功後,為孫太后上徽號為「聖烈慈壽皇太后」,史書載:明興,宮闈徽號亦自此始。公元1462年,孫太后去世後,明英宗為其上尊諡曰「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並祔享太廟。
孫太后一人開創中國封建王朝貴妃有冊也有寶(金印)和在世太后得徽號,並得享祔太廟的崇高待遇,可謂極盡尊榮,這樣的奇女子,這樣力挽狂瀾的幕後人物應該被世人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