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長城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僅僅是為了防禦外敵嗎?
萬裡長城是中國人類歷史上出現的奇蹟,在那個落後的年代,居然可以建造這麼宏偉的建築物,無論從中國歷史上來看,還是從世界歷史上來看,都堪稱是奇蹟。而這個萬裡長城的建造者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對於中國的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他的統治下百姓們可以免遭戰爭,但是這個秦始皇也是出名的暴君,他在統一了中國之後,就開始大興土木,萬裡長城也是他主張建造的,當時政局剛剛穩定,國庫其實還處於虧空狀態,秦始皇當然知道這些情況,他也知道要修建萬裡長城是一件勞民傷財的浩大工程,可是他卻依然主張這麼做。
很多人都認為秦始皇修建萬裡長城其實就是希望抵抗外敵的侵擾,當外敵來攻打自己的時候,可以派遣兵將在長城上進行反抗和守衛。當然秦始皇在計劃修建長城的時候也考慮到了這個因素,當時胡人一直都是秦始皇的心頭大患,而修建了長城就可以抵抗胡人的侵擾。可是秦始皇修建長城的根本原因並不只為了阻擋胡人。
秦始皇在統一了六國之後,因為國家的勢力在逐漸擴大,領土面積也得到了擴張,秦始皇雖然感到很欣慰和驕傲,可是帝王也是人,他希望可以多享受幾年自己打拼下來的成果,而後他就是開始四處打聽長生不老藥,秦始皇對於長生不老藥的製作已經達到了痴迷的程度,他還為了可以尋找靈藥的配方親自到四處去探尋。
秦始皇當時有一個手下叫做盧生,秦始皇委派他去其他地方給自己找長生不老藥,後來盧生在返回到秦國之後,真的給秦始皇帶來了好消息,但同時也告知了秦始皇一個天大的秘密,盧生稱自己在外出期間遇到一個奇人,這個人預言到將來秦國會因為胡人而滅亡。而這個預言其實和秦始皇的擔憂不謀而合,秦始皇本來已經得到了很多長生不老的秘方,可是如果江山要毀在胡人手中的話,那麼長生不老又有什麼用呢?
秦始皇為了保證自己的霸業可以延續下去,也為了可以徹底擺脫胡人的威脅,在自己長生不老的時候可以坐穩江山,因此秦始皇認為無論修建長城多麼的勞民傷財,也必須要執行的。
民間當中還傳說著很多悲慘的故事。孟姜女哭長城就是其中之一。傳說當時孟姜女的丈夫被徵用去修建長城,那個時候兩個人才剛剛成親三天。後來他的丈夫因為饑寒交迫,累死在了長城而且還埋在了最下方。孟姜女不遠萬裡來尋找自己的丈夫,沒想到得來的卻是丈夫離世的消息。孟姜女頓時淚如雨下,整整哭了三天。哭到天地都為之震動,終於他丈夫的屍骨從城牆當中露了出來。孟姜女抱起了自己的丈夫來到海邊,最後跳進了海裡隨自己的丈夫而去。
故事也許是虛構的,但是裡面卻表達了秦朝時期,百姓對修建長城的痛恨。所以說有得必有失,如今列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長城,所用的材料不僅僅只有堅固的巖石,還有眾多百姓的辛勤汗水和血肉。
那麼長城對秦朝有著怎樣的軍事作用呢?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接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這個體系具有戰鬥、指揮、觀察、通訊、隱蔽等多種功能,並配置有長駐軍隊的點線結合防禦工程整體。在冷兵器時代,長城防禦體系的軍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秦時,「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新書·過秦》)漢武帝時,「建塞徼、起亭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後邊境得用少安。」(《漢書·匈奴傳》)「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的趙武靈王正是以「變俗胡服,習騎射」而著稱於世的政治家(《史記·匈奴列傳》)。事實上,秦皇漢武,包括明初,無不是在主動出擊、軍事上取得壓倒優勢時修建長城的。這說明,修築長城既是一種積極防禦,又是積蓄力量、繼續進取的謀略。修築長城,是針對西北邊地實情所採取的積極措施,是化被動為主動,因為對於北方的遊牧部落,"大興師徵之,則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誅也;師還則寇鈔又起;留卒戍守,則勞費不資,故唯有築長城以防之。""然則長城之築,所以省戍役,防寇鈔,休兵而息民者也。"而且要強調的是,長城的防禦作用不是一般人以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處在於——入侵者或許能集中力量偶爾攻破一兩個關口、闖入內地,但只要整段長城還駐守有強勁的軍隊,入侵者就始終面臨被阻擊、伏擊而無法回家的危險;尤其是,長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個交通要道,遊牧民族的騎兵縱然破關而入,但只能對內地實施騷擾,而他們的後勤根本無法通過關口輸送進來,故而無法在內地立足、從而動搖中華帝國的根基。癬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這是長城存在的根本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