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規劃回顧
(一)緣起
近年來,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和平山縣各級政府領導下,平山中山國古城遺址的保護工作進展順利。國家文物局、省市文物局、平山縣對中山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編制、立項申報發展建設多次給予指示和指導,2016年中山國古城遺址保護與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成立,更加有力的推動了各項申報工作。
自2013年開始,規劃團隊開展了遺址公園規劃研究以及前期調研等工作,在中山古城遺址管理處的配合下,對中山國遺蹟、保護規劃、古城歷史、文化內涵、考古發掘研究成果、自然與人文環境等進行了全面梳理與深入研究,順利完成遺址公園規劃並上報。中山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規劃目標是:
1、妥善保護古城遺址,並進行合理利用,提升古城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充分發揮文化宣傳、教育公眾的功能。
2、通過遺址公園建設,促進石家莊市和平山、靈壽兩縣的社會、文化事業發展,有效改善地區生產及生活環境,促進相關產業與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使遺址公園成為本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人文象徵。
中山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定位:
集遺產保護、科學展示、考古研究、生態低碳為一體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二)深化
2017年4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申報工作再次啟動,中山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修編工作隨即展開。規劃團隊再次對古城遺址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土地利用現狀開展調研,針對遺址區現狀及其與村莊的空間關係補充航空拍攝影像資料,深入發掘公園的服務功能需求。規劃綜合多方位的研究,提出了生態中山、智慧中山、活力中山、健康中山等專題,較為全面的體現了遺址公園的未來特色與建設重點。本次規劃修編所增加、調整或深化的內容:
1、規劃完善了「共生,共贏,協調,發展」思路,支持人、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共同發展,遺址公園建設協同地方經濟發展,兼顧村民生產生活。
2、規劃增加健步騎行專項內容,結合地形條件、遺址環境和文物展示等設置串接遺址點與自然景觀的健步騎行及定向越野體驗路線。
3、規劃提出「生態中山」,強調生態保護觀念與生態技術運用。如在村落外圍設置「環村綠化帶」,使遺址借綠化帶與村落相隔,綠化帶形態自然、獨特,使生態保護名實相符。
4、深化「智慧中山」專項規劃,包括文物與遺址的智慧復原和智慧展示,以及公園智慧管理等。
2017年底國家文物局公布第三批12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32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中山國古城遺址在列。
二、規劃實施
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設,以「保護優先,建設並重;關注民生,共贏共生」為導向穩步推進。目前一部分景區或項目根據遺址保護規劃和公園規劃相繼開展了詳細規劃或保護整治工程,且有部分項目已開始進行建設程序,包括:中山王厝墓的環境整治工程,文物安技防系統,陳列館與遺址管理處環境整治,中山國王陵陳列館布展等。按照保護規劃與考古工作計劃,2016年對張家廟臺遺址區進行了考古發掘與研究。
2015年中山國遺址地舉辦「穿越千年時空,探秘中山文明」公眾考古活動,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已實施建設美麗鄉村建設。2018年開展徵集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規劃設計方案活動。中山國文創機構的產品及其活動,也促進了中山古城的形象宣傳工作。
三、策劃建議
依照國家文物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試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評定細則》等文件規定,從立項到符合掛牌標準,中山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還有組織管理、規劃設計和工程建設等方面大量的系統性工作要做。
建議按照國家規定的考古遺址公園評定條件和評分標準,設立建設目標,安排後續工作。根據保護規劃以及遺址公園規劃,通過前期策劃明確實施階段、項目目標與工作節點,組織研究、合理選定關鍵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設項目,研定工作方案與實施計劃。
1、在充分考慮村民生活居住、生產活動、道路格局的基礎上,建議先期開展桓公墓與成公墓所在地環境與景觀規劃設計,將其建成遺址展示與觀覽活動區域。
2、適時啟動中山國博物館(建築面積15000-20000平方米)、公園遊客接待中心和遺址保護大棚等項目的建築策劃、用地選址、詳細規劃、各項功能指標,以及制定設計任務書等。
3、遺址公園應配備旅遊設施,充分利用旅遊資源,與旅遊服務業相融合。建議進行充分論證,建設具有本地風情與特色的田園式旅遊綜合體的可行性。
4、目前三汲鄉部分村落仍有集市,建議結合旅遊業對集市空間進行整理和提升,維持其民間商業活力和傳統生活形態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