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奧斯曼帝國在維也納戰敗了?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2021-01-19 掠奪者

首先我們得了解一下歷史背景。

可以說在16世紀,歐洲戰爭的主旋律實際上可以歸納為西班牙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同盟與法國與奧斯曼的瀆聖同盟之間的戰爭。 在伊比利亞大婚之後,結合了阿拉貢與卡斯提爾-萊昂王國的西班牙一舉成為了歐洲最強的國家。由於與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聯姻,西班牙王位也變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在最頂峰的時刻,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甚至被選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西班牙在海外的殖民也如火如荼,形成了第一個日不落帝國。所以奧地利哈布斯堡與西班牙的聯盟在16世紀是整個歐洲最強的勢力。 由於哈布斯堡同盟,法國的地緣政治非常危險。往北尼德蘭低地,往東萊茵與阿爾卑斯山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地,往南的庇里牛斯山脈之後是西班牙的領地。可以說法國被哈布斯堡同盟包圍了。在16世紀,法國不僅自己對於義大利的野心屢次破產,而且國內的勃艮第地區由於與西班牙之間有著繼承爭議,岌岌可危。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法國一反中世紀的宗教狂熱,在國家利益面前選擇與異教徒奧斯曼結成聯盟。這個「鳶尾花與新月的同盟」在當時的歐洲看來簡直是臭名昭著

在奧斯曼,強勢的奧斯曼一直保持著優勢,在蘇萊曼的帶領之下,奧斯曼攻佔了匈牙利的大部分區域,並且在1529年對維也納進行第了一次圍攻,不過由於冬季到來失敗了。在爭奪地中海的戰爭中,奧斯曼基本上控制了整個東地中海,但是在海戰上最終被西班牙無敵艦隊挫敗。自此奧斯曼與哈布斯堡開展了長時間的拉鋸戰,其主要的擴張方向向中東轉移。

不過西班牙的強勢並沒有維持多久,尼德蘭地區的荷蘭人的叛亂最終導致的與荷蘭人的八十年戰爭讓西班牙焦頭爛額。在17世紀初,新教的廣泛傳播使得神聖羅馬帝國內部開始變得緊張起來,北部的新教邦國讓南部的奧地利頭疼不已。最終在1618年,三十年戰爭爆發,西班牙作為與天主教的守護者,以及哈布斯堡家族的老大自然與皇帝奧地利站在了一邊,並且很好的阻擋了丹麥的第一波進攻。然而第二波進攻是由北方雄獅瑞典所帶領的,古斯塔夫二世的軍事改革讓瑞典軍隊的戰鬥力有了巨大的提升,雖然在呂岑這位偉大的國王戰死了,但是哈布斯堡已經遭受了最沉重的打擊。

此時一直冷眼觀望三十年戰爭的法國終於從幕後站到了前臺,在黎塞留的外交策動之下,法國加入戰局。最終法國徹底擊敗了哈布斯堡同盟,神聖羅馬帝國不得不在1648年籤定威斯特法裡亞合約,所有邦國擁有獨立外交權利,新教擁有同等地位。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成為一具空殼,並且將阿爾薩斯割讓給法國,承認了法國對於洛林的影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割讓給瑞典。西班牙則在八十年戰爭與三十年戰爭兩重打擊之下開始衰落。法國將實力擴展到阿爾薩斯與洛林之後,實現了「天然疆域」的野心,在1678年的法荷戰爭中,他進一步蠶食著西班牙的低地領土,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治下法國成為了歐洲的霸主。瑞典則將整個波羅的海納入懷中,成為北方的小霸王。

趁你病,要你命,得知奧地利在三十年戰爭中戰敗,奧斯曼在1663年對奧地利進行了第四次土奧戰爭。不過這次由於奧地利人,匈牙利人與克羅埃西亞人的奮勇反抗,更重要的是連神聖羅馬帝國的最大敵人法國的路易十四也為神聖羅馬帝國支援了6000的士兵,土耳其無功而返,不得已與奧地利籤訂了20年的合約。在停戰期間,奧斯曼連續發動了對波蘭立陶宛與俄羅斯的戰爭,波蘭被打敗了,但是波蘭的瑟姆(Sejm)不承認合約,並且準備了更大的軍隊準備再戰。而俄羅斯與奧斯曼則是打平,兩國確認了第聶伯河作為國土的邊界,並且籤訂了20年的合約。

說起來,俄羅斯此時已經解決了大部分的韃靼的遊牧勢力,在西伯利亞的殖民也卓有成效。更重要的是,在1654-1667的波蘭俄羅斯戰爭中,俄羅斯第一次逆推了波蘭,並且吃掉了大片的烏克蘭與白俄羅斯區域,成為了歐陸不可小覷的新勢力。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在1681年俄土籤定了20年的合約,在1682年沙皇就死了。奧斯曼怎麼都沒有想到新繼位的沙皇將會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皇帝,而且將會是俄羅斯最偉大的沙皇。他的名字叫彼德羅曼諾夫,又稱彼德一世,後世稱為彼得大帝。

當然奧斯曼不可能善罷甘休在經過了20年的準備之後,新的機會來了。在1679年,維也納爆發了最嚴重的黑死病,2/3的人口死亡。奧斯曼在暗地裡又策動了匈牙利地區的反哈布斯堡與新教勢力的叛亂,最終在1683年奧斯曼決定親自動手,將宣戰布告送到了維也納的宮廷中,大突厥戰爭就此爆發。

以上就是背景

奧斯曼進攻的目的是什麼?如果說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是奧斯曼進入歐洲的橋頭堡的話,維也納就是西歐核心區域的城牆。奧斯曼之前進攻的主要的是東正教國家與非核心的天主教區域(包括匈牙利,克羅埃西亞,羅德島等),但是一旦攻下維也納,西邊與北邊的天主教-新教系的腹地將會直面威脅,奧斯曼將擁有南下義大利的本錢。同時維也納是整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哈布斯堡家族的大本營,拿下維也納將會使得神聖羅馬帝國更加混亂。在貿易上,維也納是商隊從西亞到德意志的必經之路,是個重要的貿易節點,城市富有。

但是為什麼奧斯曼在大突厥戰爭中失敗了呢?1,軍事方面(1)西歐的軍事改革在三十年戰爭中,由於瑞典軍隊優秀的表現與強大的戰鬥力,使得西歐的很多國家開始仿照瑞典的古斯塔夫改革,建立屬於國家的常備軍,對於火炮的戰術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所以神聖羅馬帝國軍隊方面的戰鬥力有很大的提升。

(2)奧斯曼的火炮不足在奧斯曼圍攻維也納的戰役中,奧斯曼軍隊有130門野戰炮與19門中口徑炮。而神聖羅馬帝國這邊守軍就有370門火炮,所以奧斯曼的火炮數量不足

(3)維也納的死守在圍攻維也納之前,奧斯曼首先攻佔了維也納南部的佩希託爾茨多夫。但是佩希託爾茨多夫是在投降後被奧斯曼軍隊屠殺的。這讓維也納的守軍選擇了死守到底,拒絕投降。

(4)優秀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與強勁的波蘭翼騎兵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在維也納戰爭中的及時趕到扭轉了戰局。在維也納戰役中,他率領了歷史上最大的騎兵衝鋒,共18000名騎兵,3000波蘭翼騎兵打頭,一舉衝垮了奧斯曼的防線。此役過後,揚.索別斯基被稱為了波蘭雄獅。

(5)奧斯曼的軍隊組成複雜除了奧斯曼自己的軍隊外,還有自己附庸國摩爾達維亞與特蘭西瓦尼亞的軍隊,克裡米亞韃靼部落的騎兵以及反哈布斯堡的匈牙利叛軍。但是韃靼騎兵拒絕聽從命令,而其他軍隊的戰鬥裡實際較弱,只能靠奧斯曼自己的軍隊。

(6)奧斯曼戰術指揮失當與軍隊譁變

在援軍到達之時,奧斯曼的軍隊統帥大維齊爾Merzifonlu Kara Mustafa Pasha選擇了分兵,一部分抵抗援軍的到來,另外一部分則繼續圍城,希望在波蘭援軍到來之前攻下維也納。然而不僅城沒攻下來,並且防線也被打破。奧斯曼軍隊圍城損失了20000士兵,又在波蘭軍隊下損失15000士兵。這也直接導致了這位統帥撤退後被蘇丹默罕默德四世下令裂肢處死。

然而這並沒有改變奧斯曼軍隊的節節敗退的現狀,在布達佩斯戰役(Battle of Buda)失去了匈牙利原首都後,在1687年莫哈奇戰役(Battle of Mohács)中奧斯曼更是慘敗,神聖羅馬帝國僅以600士兵的生命就使得奧斯曼損失了10000的士兵

連續的失敗讓奧斯曼的士兵滋生了不滿,指揮官因為畏懼被憤怒的士兵所殺選擇直接逃走。蘇丹自己的軍隊:近衛軍(Janissary)與近衛騎兵(Sipahis)在下層軍官自己的指揮下直接向伊斯坦堡進軍。最終奧斯曼的廷臣與軍官決定直接廢黜現在的蘇丹默罕默德四世,改立蘇萊曼二世。

但是這並不能解決奧斯曼帝國的混亂,最終在1697年塞爾維亞的森塔戰役中(Battle of Zenta),奧斯曼犯了致命的錯誤,他們選擇了橫渡蒂薩河。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抓住了奧斯曼的失誤,對渡河的奧斯曼士兵發動了奇襲,土耳其的士兵擁擠在橋上成為了火炮最好的靶子。整場戰爭成為一場屠殺,30000奧斯曼士兵戰死,其中有10000是淹死的,而神聖羅馬這邊僅損失2000士兵,僅有400人戰死。

這場戰爭最終強迫了現任蘇丹穆斯塔法二世籤訂了卡爾洛維茨合約(Treaty of Karlowitz),奧斯曼放棄了匈牙利與特蘭西瓦尼亞。

2,外交方面

(1)奧斯曼等待了15個月,給了奧地利外交空間

奧斯曼為了避免第一次圍攻維也納的失敗,即冬天圍城,等待了15個月。這使得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有了足夠的時間尋求足夠的盟友和將大本營遷出維也納。在這期間,教皇宣布成立神聖同盟(Holy League),奧地利與波蘭建立攻守聯盟。奧斯曼實際為自己挖下了一個更大的坑

(2)奧斯曼樹敵太多

在1663-1683,奧斯曼連續向波蘭與俄羅斯開戰,這使得兩個國家對於奧斯曼的警惕提升。而且由於在波蘭土耳其戰爭中戰敗的波蘭,一反之前瑟姆的低行政效率。眾所周知波蘭的貴族的民主,如此低下的效率,但是由於奧斯曼的威脅,盡然很快的組成了一支大軍並且加入了神聖同盟。

(3)俄羅斯的中途加入

俄羅斯與奧斯曼在黑海的國家利益有很大的衝突,俄羅斯一直渴望獲得黑海的入海口,但是奧斯曼卻控制著克裡米亞韃靼人的部落。而且更不巧的是,在1682年籤訂的俄土20年合約,1683年新的沙皇就繼位了,而且還是俄羅斯史上最偉大,最有雄心的彼得大帝。彼得大帝得知奧斯曼向神聖羅馬帝國宣戰之後,立馬撕毀了停戰條約,加入了神聖同盟,與原本的老仇家波蘭聯手。這是俄羅斯第一次積極介入歐洲的聯盟。但是對於奧斯曼來說,卻是一個噩耗,這意味著奧斯曼將受到三方的壓力。

(4)法國牽制的失敗

實際上,奧斯曼進軍歐洲必須要利用法國牽制神聖羅馬帝國。同理法國要想進軍神羅,也需奧斯曼的進攻。太陽王路易十四自然了解這一點,在1688年他趁奧地利對付奧斯曼的時機機攻打低地區域。但是他忽略了一點,曾經西班牙足夠強勢,整個歐洲對哈布斯堡充滿了敵意,所以法國可以利用瀆聖同盟牽制哈布斯堡家族。但是在如今,法國自己是歐洲的霸主,在1678年法荷戰爭中蠶食大量的低地領土已讓所有的敵意都匯聚在法國的身上,如今的趁火打劫更是讓整個歐洲不滿。

在1686年,以奧地利為首的國家就建立了針對法國的奧格斯堡同盟(League of Augsberg)。在1689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加入後,大聯盟(Grand Alliance)就此建立。在1688年,法國趁火打劫的行為直接引發9年戰爭,奧地利,西班牙,荷蘭,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布蘭登堡(後來的普魯士),瑞典,葡萄牙,巴伐利亞王國,薩伏伊公國,薩克森公國,巴列丁奈公國加入對法戰爭。就算是實力再強的法蘭西也無法抗衡整個歐洲,在1698年法國不得不歸還洛林公國並且放棄萊茵河以東的土地。由於法國觸了眾怒,奧地利也能夠專注於對付奧斯曼。

3,政治方面(1)近衛軍的墮落

奧斯曼的近衛軍(Janissary)一直是土耳其人的驕傲。近衛軍一直是通過Devirme的方式進行篩選的,奧斯曼在攻佔的基督教省份中,獲得8-18歲的基督教奴隸男孩(因為穆斯林是不能成為奴隸的),讓他們信奉伊斯蘭教,遵守土耳其的傳統,並且用嚴厲的訓練訓練出來的屬於蘇丹自己的衛隊。這些近衛軍甚至是不能結婚的甚至留鬍子的。雖然出身是奴隸,但是這些近衛軍還是會有自己的薪水,而且表現優異的近衛軍甚至可以進入宮廷任職並且給予一等公民的地位。在這樣制度下,土耳其的近衛軍保持著優秀的戰鬥力。

然而近衛軍的制度使得奧斯曼多了一個新的社會階層:近衛軍。而且近衛軍的晉升制度使得越來越多近衛軍進入宮廷,獲得了巨大的權力。他們開始攫取更多地特權與權力,蘇丹也不得不屈服。漸漸的近衛軍開始允許結婚生育,留鬍子,並且讓自己的後代有權利進入到軍隊,這樣就使得近衛軍不得不擴招。擴招的代價就是原本的嚴格訓練沒有了,精英的戰鬥力也急劇下降。在大突厥戰爭的莫哈奇戰役後,近衛軍甚至違背了對蘇丹的絕對忠誠,向伊斯坦堡進軍。他們也開始幹涉與拒絕改革,最終架空了蘇丹,導致奧斯曼政局的崩壞

(2)連續的王位變更與王權的衰落在1683年到1699年的戰爭的16年中,奧斯曼就換了4任蘇丹

默罕默德四世,統治時期1648-1687,在位39年,因為戰敗被軍隊廢黜(於1693年死於51歲)

蘇萊曼二世,統治時期1687-1691,在位4年,病逝(死於49歲)

艾哈邁德二世,統治時期1691-1695,在位4年,因為連續戰敗憂傷,染病去世(死於52歲)

穆斯塔法二世,統治時期1695-1703,在位8年,因為想要重振蘇丹的權力,在埃迪奈爾事件後被廢黜(同年去世,死於39歲)

連續的蘇丹變更使得王權進一步衰落 值得提一句,維齊爾是指伊斯蘭國家的宰相。在默罕默德四世在位期間,他給予了維齊爾巨大的權力,以至於他後來自己都被新任命的維齊爾給廢黜了。

4,經濟方面(1)大航海時代,奧斯曼的商業地位下降原本在發現新大陸與跨越好望角之前,歐洲諸國與遠東,印度地區的貿易必須通過紅海。可以說阿拉伯帝國的繁榮也是由於處於商路之中。在16世紀,奧斯曼佔據了這個重要的貿易路線,這給奧斯曼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提升。但是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歐洲的商人為了減少奧斯曼的抽成,選擇從南非的貿易路線而非從紅海的貿易路線,來自新大陸的貿易也很少直達奧斯曼帝國,這使得奧斯曼的收入大幅下降。

更重要的是,發現了新大陸,土地這一稀缺資源的增加使得歐洲的國家得以突破馬爾薩斯陷阱,人口的增長速度以及人均財富得以提升。而奧斯曼無法享受這一紅利

(2)通貨緊縮奧斯曼的通用貨幣是叫做akce的銀幣,但是隨著奧斯曼帝國內部人口增長,收入增加,國家支出增加,對於貨幣的需求增加了。然而由於銀礦的缺乏,奧斯曼缺少足夠的貨幣最終導致嚴重的通貨緊縮。然而由於歐洲的國家發現新大陸,來自新大陸的銀礦補充了歐洲的貨幣數量,使得歐洲的國家迎來了良性的通貨膨脹,奧斯曼的經濟實力進一步下降。

(3)對於Avariz稅與Timar的濫用奧斯曼帝國有一種Timar的支出,即蘇丹將某一領地的稅收作為獎賞送於某人,這些受賞賜者一般都是軍人。然而由於為了讓軍人效忠,奧斯曼大肆獎賞timar,導致巨大的財政支出。為了彌補支出,奧斯曼不得不進一步對外擴張以獲得更多的領土來封賞timar,然而這樣需要更多的士兵與對於士兵的timar,形成了惡性循環。不過這種Timar制度在16世紀有了明顯的緩解

但是Avariz稅是奧斯曼帝國在戰爭或者緊急狀況下向民眾收的稅,一般以家庭為單位徵稅。之後奧斯曼將這些家庭劃分為更大的組別avarizhane,每個組別裡有很多家庭,然後實行包稅制(tax farming)。即中央政府現決定在這裡收多少稅,然後由地方的收稅官進行收取並且上交。

但是後來由於帝國連年的戰爭,導致財政緊張。原本作為緊急狀況與戰爭時期的Avariz稅竟然成為了帝國的經常項目。加之,奧斯曼帝國官僚的腐敗以及地方的橫徵暴斂,使得奧斯曼帝國的經濟受到影響,叛亂增加。

總而言之,就是奧斯曼原本內部就很多問題,只不過因為持續擴張與持續勝利掩蓋了問題。當慘敗之後,這些定時炸彈全部爆炸,導致多米勒骨牌效益。奧斯曼覺得自己優勢很大,奧斯曼a了上去,奧斯曼打出gg

相關焦點

  • 奧斯曼帝國是怎樣從霸主淪落為歐洲病夫的?
    這只是開始,之後的兩百多年,奧斯曼帝國屢戰屢敗,領土不斷萎縮,直至最終崩潰。19世紀初期,拿破崙就稱其為「歐洲病夫」。 之前奧斯曼帝國幾乎是吊打歐洲各國,就在第二次維也納戰敗前,哈布斯堡還需要向奧斯曼帝國納貢。黑海是奧斯曼帝國的內湖,大半個地中海也歸奧斯曼帝國所有。就連東南亞蘇門答臘島上的亞齊也承認奧斯曼帝國的宗主權。
  • 夢碎維也納,奧斯曼帝國徵服歐洲的夢想破滅
    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克君士坦丁堡,滅亡了東羅馬帝國,此後奧斯曼蘇丹以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自居,積極進軍歐洲,夢想徵服整個歐洲。1683年奧斯曼大軍在維也納慘敗,使得奧斯曼帝國停止了向歐洲的擴張,夢碎維也納。那麼奧斯曼帝國的夢想是如何興起與破滅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一戰奧斯曼帝國最後的記憶,心向英國卻成德國盟友,最終戰敗解體
    【奧斯曼大帝國】這是一個曾經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這是一個曾經讓歐洲人叫苦不迭的軍事強國,奧斯曼帝國的先輩們用他們的重炮轟開了拜佔庭帝國滅亡的大門,吹響了進軍歐洲巴爾幹的號角,他們的騎兵、火槍兵曾經直抵維也納城下,讓奧地利人驚慌失措。
  • 1683年維也納戰役:讓整個歐洲顫抖的奧斯曼帝國名聲掃地,揭原因
    而這些叛亂者,請求奧斯曼帝國的援助。長期以來就將奪取維也納,控制從黑海到德國的多瑙河貿易路線的奧斯曼帝國,不顧來自沙俄的軍事威脅。傾盡全力打造了一支20萬人的強大軍隊,對神聖羅馬帝國發起了史無前例的強大攻勢。1683年3月31日,奧斯曼帝國的宣戰聲明送到維也納宮廷。到了7月初,奧斯曼帝國的15萬大軍就出現在維也納城以東40公裡處。
  • 維也納保衛戰——歐洲與奧斯曼帝國的兩次生死對決
    在十六世紀到十七世紀的150年間,歐洲與奧斯曼土耳其發生了長達150年的拉鋸戰,最後在維也納城下,奧斯曼帝國遭到了徹底的失敗,從此再也無力向歐洲擴張,同時也是奧斯曼帝國由興盛走向衰亡的轉折點。在這100多年的戰爭中,歐洲之盾維也納與天主之矛波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兩次戰役就是橫跨兩個世紀的維也納保衛戰。
  • 同樣面對奧斯曼帝國,為何東羅馬被消滅,而神聖羅馬能成功
    但同樣面對「奧特曼」,東羅馬帝國因君士坦丁堡陷落被其消滅,神聖羅馬帝國卻在維也納城下實現逆轉最終力挽狂瀾。有關於此的原因眾說紛紜,本文嘗試著提供一種新的思路,通過換一種角度重新梳理歷史來探究其背後的發展規律和內在原因,以供參考。
  • 如果奧斯曼帝國在1529年贏得維也納戰役,結果會有多大的變化!
    歷史學家推測,他並不是真的打算佔領維也納,只是想讓她殘破得無法修復,就像他在1526年佔領布達時那樣。我相信蘇萊曼打算帶查爾斯五世和他的軍隊進城,這兩位領導人一直在為各自的帝國在歐洲的卓越地位而戰,並試圖推翻哈布斯堡王朝對匈牙利的任何主權主張,為奧斯曼帝國的徵服鋪平道路。維也納本應是一個積極的行動,迫使查爾斯在戰場上與蘇萊曼會面。
  • 這個波蘭國王在維也納之戰中拯救了歐洲,奧斯曼帝國從此一蹶不振
    公元1683年7月,奧斯曼帝國的宰相卡拉·穆斯塔法率領十七萬大軍,包圍了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維也納,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帶著皇親國戚和宮廷官員倉皇逃離了首都。當時的奧斯曼帝國雖然已經沒有當年攻陷君士坦丁堡的威風,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奧斯曼大軍包圍維也納的消息使整個歐洲大陸一片惶恐,生怕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維也納落入奧斯曼人的手裡,就在這個十分危難的時候,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站了出來。
  • 奧斯曼帝國驚心動魄的600年 如何從波瀾壯闊逐漸衰亡?
    1520年,蘇萊曼登基,成為奧斯曼帝國的第十位蘇丹。1529年,蘇萊曼率領大軍進攻維也納,此時,奧斯曼帝國達到鼎盛時代。在歐洲,奧斯曼帝國滅亡了「最後的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並且繼承了拜佔庭的廣闊領土和政治遺產;在亞洲,它再現阿拉伯帝國的輝煌,帶領伊斯蘭世界重振了團結和繁榮。這一切,使得奧斯曼帝國在那個帝國時代無往不利,成為「三洲兩海、東方西方、世界中心伊斯坦堡的主人」。
  • 波蘭人是如何從奧斯曼帝國手中拯救歐洲的?
    再一次蹂躪了桀驁不馴的匈牙利人之後,奧斯曼的步騎兵、炮兵迤邐而上,來到了當時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維也納(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實際首都)。這一戰,維也納的存亡關係著歐洲人的未來。奧地利人一旦戰敗,奧斯曼人就可以深入歐洲腹地,向北深入波德平原,向南直下亞平寧半島,攻下羅馬便不再是夢想。
  • 廢長立幼導致奧斯曼帝國中衰?
    蘇萊曼大帝,是奧斯曼帝國第十任蘇丹,在他統治時期,奧斯曼帝國國力達到鼎盛。甚至連控制神羅和西班牙兩大帝國的神羅皇帝查理五世,也無法與之匹敵。然而蘇萊曼大帝在將奧斯曼帝國的國力推向巔峰的同時,也做出了一件後世觀之十分不明智的事情,那就是賜死長子,頗受軍隊愛戴的穆斯塔法皇子。
  • 從「歐洲陰影」到「西亞病夫」——探析「奧斯曼帝國」的衰亡史!
    當19世紀初西歐開始轟轟烈烈的兩次工業革命時,奧斯曼帝國已經是日薄西山,淪為列強的魚肉與工具。最後,在希臘獨立戰爭、巴爾幹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斷戰敗,與內部民族主義運動的海嘯中,奧斯曼帝國最終四分五裂。公元1922年,末任蘇丹穆罕默德六世乘坐英軍戰艦逃離君士坦丁堡,流亡海外,奧斯曼帝國正式宣告終結。
  • 「歐洲的心臟」為什麼在維也納?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他是個猶太人。18年前他從 維也納 移居到 莫扎特 的故鄉 薩爾茨堡 ,此時卻不得不拋棄在 薩爾茨堡 的家,重新回到故鄉維也納。可同年又發生了「維也納事件」,奧地利法西斯分子崛起,茨威格再次遭到驅逐不得不流亡英國。由此開始,茨威格開啟了生命中最後10年的流亡之旅。
  • 奧斯曼帝國為什麼選擇加入同盟國?其實土耳其人有苦難言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龐大與強盛的奧斯曼帝國已猶如搖搖欲墜的大廈將傾。從某種情形上來看,加入同盟國看起來更像是奧斯曼帝國的孤注一擲,但同盟國的戰敗徹底粉碎了延續這個帝國輝煌的美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斯曼帝國並不是主要的發動者,而是作為支持者加入同盟國。
  • 東方文明的代表奧斯曼帝國,碾壓西方文明三四百年
    (1)為什麼說奧斯曼可以作為東方文明的代表在明朝存在時期,伊斯蘭文明先後出現了三位大帝,分別是蘇萊曼大帝(奧斯曼1520-1566年在位)、阿克巴大帝(莫臥兒1556-1605年在位)、阿巴斯大帝(波斯伊朗1587—1629年在位)。
  • 奧斯曼帝國:繁榮與衰亡的六百年歷史
    他還佔領了威尼斯港口,以建立完整的奧斯曼帝國對地中海東部的海軍控制基地。在此期間,是巴耶齊德二世統治。巴耶齊德在歐洲擴張奧斯曼帝國,在黑海沿岸增加了據點,並鎮壓安納託利亞的叛亂。他還佔領了威尼斯港口,以建立完整的奧斯曼帝國對地中海東部的海軍控制基地。
  • 奧斯曼帝國的興衰
    奧斯曼帝國處於鼎盛時期,從埃及和北非擴展到中東,希臘,巴爾幹地區(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一直延伸到現代的土耳其,一直到奧地利維也納的城門。 在16世紀,奧斯曼帝國不僅是一支支配的軍事力量,而且還是一個多元化和多元文化的社會。然而,在經歷了數百年的政治危機之後,奧斯曼帝國終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被拆除。 奧斯曼初創期 奧斯曼·加齊(Osman Gazi)被譽為奧斯曼帝國之父,他是奧斯曼第一個統治者。
  • 為什麼奧斯曼帝國崩潰了,晚清中國卻沒有?
    對於前者而言,它主要是從西歐的歷史經驗中生長出來的,它的擴散帶來的是民族主義的思潮和運動此起彼伏、蓬勃發展,並直接導致傳統帝國的紛紛崩潰與解體。然而,一族一國這樣的民族主義邏輯並沒有隨著傳統帝國的消失而失聲。內在地看,它的邏輯就是要不斷地細化分裂下去,世界上只有兩百個左右的主權國家,而能夠被稱為民族或族群的人民團體又何止以千萬計!
  • 昝濤:當代中國人為什麼要了解奧斯曼帝國的歷史?
    昝濤解讀《奧斯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1. 當代中國人為什麼要了解奧斯曼帝國的歷史?對於一位歷史愛好者,應該如何大致把握奧斯曼帝國的發展脈絡? 學界對於奧斯曼帝國的分期並沒有什麼共識,而且,我也不建議對奧斯曼帝國的歷史階段進行勉強或固定的劃分,因為奧斯曼帝國的歷史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多元且複雜。
  • 奧斯曼帝國曾經滅了拜佔庭帝國,為何在19世紀走向衰敗?改革失利
    奧斯曼帝國其實就是突厥人的後裔,沒錯就是在唐朝被唐太宗摁在地上摩擦了很多遍的突厥人。由於競爭對手太強大,突厥人在中亞地區實在是混不下去了,所以一部分就來到了小亞細亞地區。到了這兒突厥人的自信心立刻上來了,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