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龐大與強盛的奧斯曼帝國已猶如搖搖欲墜的大廈將傾。從某種情形上來看,加入同盟國看起來更像是奧斯曼帝國的孤注一擲,但同盟國的戰敗徹底粉碎了延續這個帝國輝煌的美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斯曼帝國並不是主要的發動者,而是作為支持者加入同盟國。彼時在歐洲戰場上耀武揚威的是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這兩個主體,而奧斯曼帝國則正在勉力維持它那瀕臨解體的帝國身軀。
民族獨立浪潮的興起對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的影響
奧斯曼帝國是由土耳其人建立的一個多民族國家。
在帝國內部生活著包括土耳其人、希臘人、阿拉伯人、埃及人、庫德人以及保加利亞人等等多民族。
在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興起的民族主義強而有力的衝擊了這個垂老的帝國,軍事的衰落使得帝國喪失了對內部統治的強力節制。
當民族主義在19世紀初湧入奧斯曼帝國時,民族身份的隔閡使得這個多民族組成的國家頓時間人心浮動,除此以外外部勢力英、法、俄等國也加緊對奧斯曼帝國的肢解。
這讓奧斯曼帝國疲於應付民族主義的興起,但是卻收效甚微。
但最致命的破綻依然來自於帝國本身的衰落,這一衰落的難以挽回在塞利姆三世(1789-1807年在位)期間就已顯示出帝國衰落的不可阻擋性。
塞利姆三世試圖效仿歐洲制度將軍事現代化,但是這一壯舉遭到來自於帝國內部宗教方面的反對,這直接導致奧斯曼帝國在日益強盛的歐洲各國中顯得獨木難支。
在克裡米亞戰爭(1853)爆發之前,歐洲上空一直漂浮著一個著名的「東方問題(僅針對歐洲近東或中東地區)」。
這個問題被解釋為「用來概括在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和它被假定即將瓦解中所造成的各種國際問題」,馬克思將其簡化解釋為:對土耳其該怎麼辦?
這一論調非常鮮明的展現了彼時的奧斯曼帝國面臨的內憂外困。
因此當克裡米亞戰爭爆發時,衰落的奧斯曼帝國不得不藉助英、法兩國的力量對抗俄國。
然而,不管是俄國的入侵,還是英、法兩國對土耳其的協助,這些都只是在回答「對土耳其該怎麼辦」這個問題時,英法俄三國意見未達成一致的矛盾衝突。
值得一提的是,克裡米亞戰爭直接催生了南丁格爾護理制度的誕生。
當19世紀姍姍來遲的時候,民族主義的浪潮更像是推倒這個龐大帝國的最後一擊。
多民族國家奠定了民族主義在帝國內部的蔓延,並逐漸形成燎原之勢。
而早在法國大革命爆發時,奧斯曼帝國也受到巨大的衝擊。帝國統屬下的希臘、塞爾維亞相繼獨立和取得自治權。
為了平息民族主義的衝擊,一方面由於來自帝國內部的矛盾;另一方面由於歐洲國家對奧斯曼帝國施加的壓力,在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在位期間。
奧斯曼帝國頒布了著名的御園敕令(花廳御詔),規定帝國內部的穆斯林和非穆斯林都享有平等的權利以及其他一系列的規定。
然而,這次改革不過是歐洲國家加緊了對奧斯曼內部的政治和商業入侵,在歐洲資本的衝擊下,奧斯曼帝國本土工商業近乎陷入發展癱瘓的處境。
政治上在歐洲集團的幹擾下,奧斯曼帝國從1839到1876年期間竟然變換了高達39位丞相,33位外交大臣的驚人紀錄。
民族主義浪潮非但沒有在國內被平息,反而呈現愈演愈烈的形勢。
1875年,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塞爾維亞、黑山、瓦拉幾亞以及摩爾多瓦相繼脫離帝國統治,宣布獨立。
而在這背後興風作浪的正是大塞爾維亞主義,一個致力於在巴爾幹半島建立起一個由塞爾維亞統治國家的民族主義思想。
然而,巴爾幹半島就像歐洲的火藥桶一樣充滿了戰爭的硝煙,試圖在這一地區爭奪利益的還有沙皇俄國和奧匈帝國。
除此以外,英國也不願讓沙皇俄國的勢力過度擴張。
圍繞著巴爾幹半島的問題隨著帝國之間矛盾的日益尖銳而變得極度敏感和危險起來,整個歐洲都陷入了戰爭前的瘋狂和蠢蠢欲動中。風雲詭譎的局勢猶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而在巴爾幹半島地區,人們似乎忘記了南斯拉夫人正致力於建起統一的由塞爾維亞治下的南斯拉夫國家,當奧匈帝國加緊對巴爾幹半島的擴張時,使得巴爾幹半島地區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空前膨脹,並最終引發塞拉耶佛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戰隨即爆發。
而奧斯曼帝國選擇加入同盟國的緣由不難想像,由於俄國、英國、法國對其內政的過度幹預,以及對奧斯曼帝國領土的虎視眈眈都將奧斯曼帝國推向了同盟國的懷抱。
為了擺脫協約國成員對帝國統治造成的困擾和威脅,數百年來,在英法俄等國對奧斯曼帝國的蠶食和肢解下,使得龐大的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大戰前夕已經萎縮到領土僅僅保留土耳其本部的尷尬處境。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作為同盟國成員的保加利亞也是在俄羅斯帝國的慫恿和支持下從奧斯曼帝國統屬下獨立出去的。
然而,隨著一戰中同盟國的戰敗,奧斯曼帝國最後的孤注一擲也宣告破產。
在巴黎和會中簽訂的《色佛爾條約》對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和領土做出了種種限制和分割,進而直接引發了土耳其獨立戰爭。
戰爭的結果以土耳其人勝利告終,促成了土耳其共和國的成立以及奧斯曼帝國的垮臺。
這個擁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帝國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