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伊斯坦堡:奧斯曼帝國之都,一個夢想稱霸歐亞的海峽王國

2020-12-10 領土邊界

1936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推動《蒙特勒海峽公約》(《關於(黑海)海峽制度的公約》)的制定,讓土耳其掌握了土耳其海峽控制權,允許土耳其將海峽再度軍事化,同時對沒有和土耳其交戰的國家保證商業貨輪無限通行海峽的權利。這項公約,持續約束著土耳其海峽這條全世界最重要的海道。

博斯普魯斯海峽(伊斯坦堡海峽)及達達尼爾海峽是隔開歐亞兩地、地中海與黑海的兩座狹窄海峽,中間有馬爾馬拉海相連。

幾個世紀以來,土耳其海峽這幾處地方,在全球一直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尤其是在君士坦丁堡這座大城市建於博斯普魯斯之後。君士坦丁堡現在叫作伊斯坦堡。

從希臘殖民地拜佔庭到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

特洛伊戰爭據說發生在公元前13世紀中期,是兩部古典希臘文學中最偉大作品荷馬史詩《奧德賽》及《伊裡亞德》的部分主題。戰爭的焦點是特洛伊城,可能坐落在亞洲端的達達尼爾一帶。如此看來,特洛伊戰爭算得上是土耳其海峽發生的諸多戰爭之首。

特洛伊

公元前7世紀,希臘殖民者在博斯普魯斯建立2處聚落,位於歐洲這一邊叫拜佔庭,位於亞洲那一邊叫迦克敦。公元前5世紀希臘與波斯對戰中,控制拜佔庭對希臘人來說極其重要,拜佔庭也因此成為重要的貿易城市。

紅色為希臘人城邦

落入羅馬統治後,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選擇拜佔庭作為新的帝國首都及王室所在地。新的帝都在330年時以新羅馬之名君士坦丁堡正式啟用,不過人們比較熟悉的名稱是伊斯坦堡。

隨著羅馬帝國權力中心東移,西側帝國領土被入侵的部族攻佔,君士坦丁堡逐漸壯大,規模、富裕程度及重要性都遠遠超過了羅馬。君士坦丁堡成為拜佔庭帝國的首都,拜佔庭帝國是羅馬帝國東側行省的延續,6世紀初達到巔峰時期,也曾統治義大利多數地區、北非和西班牙南部。

君士坦丁堡東面有博斯普魯斯海峽作為屏障,西面容易遭遇來自陸地的侵略,直到5世紀初期才逐步建立起堅固的防禦工事。儘管如此,君士坦丁堡仍舊面臨外國勢力的不斷侵擾。625年時,多瑙河以北的遊牧族群阿瓦爾人(中國古代遊牧民族柔然人的後裔)從西邊陸地進軍,波斯帝國(伊朗)自海路入侵,兩邊聯合夾擊,均被君士坦丁堡擊退。677年和717-718年,阿拉伯帝國兩次嘗試進攻,也被君士坦丁堡以希臘火(燒夷彈的先驅)擊退。

941年,發源自現在俄羅斯、烏克蘭及白俄羅斯一帶的羅斯人從黑海入侵時,同樣也遭君士坦丁堡以希臘火驅離。最後,1204年一支天主教十字軍軍隊攻佔君士坦丁堡,導致拜佔庭帝國的分裂。

到了此時,塞爾柱帝國已佔據拜佔庭帝國在中東和安納託利亞(小亞細亞半島)地區的大半領土,拜佔庭帝國在這樣的壓力下勢力早已萎縮。1261年,拜佔庭諸王重新攻下君士坦丁堡,不過勢力已經世風日下,命運逐漸被另一個新勢力掌控,這個新帝國就是奧斯曼帝國。

伊斯坦堡:奧斯曼帝國之都

奧斯曼人是伊斯蘭土耳其民族,名字來源於其王朝創始者、統治安納託利亞一個小王國的奧斯曼一世。統一整個安納託利亞地區後,奧斯曼人勢力擴張越過土耳其海峽,打算從希臘和巴爾幹地區獲得領土。儘管他們從1390年到1402年封鎖君士坦丁堡,又在1411年和1422年兩次圍城,卻一直無法攻破。

穆罕默德二世(1432-1481)在位時,奧斯曼人帶著16萬大軍4次來襲,君士坦丁堡僅能召集7000人趕鴨子上架。穆罕默德切斷君士坦丁堡的援軍和後勤補給,再用火藥武器炸毀城牆,讓奧斯曼士兵得以順利進城。拜佔庭最後一位帝王君士坦丁十一世(1405-1453)在交戰中殞命。

聖索菲亞大教堂

穆罕默德將君士坦丁堡重新命名為伊斯坦堡(伊斯坦堡),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新政權的象徵,首先是將聖索菲亞大教堂轉變成為一座清真寺。其後200年,奧斯曼帝國領土進一步四處擴張,勢力遠至歐洲、北非和中東地區。

到了19世紀,奧斯曼帝國國力衰退,規模及影響力大幅削弱,敵人與帝國各省的分離運動,迫使帝國勢力更加捉急。1908年,一群改革派官員青年土耳其黨人在一次行動中奪得奧斯曼帝國控制權,強迫蘇丹建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青年土耳其黨人無法阻擋意土戰爭(1911-1912)或第一次巴爾幹戰爭(1912-1913)帶來的失敗,使奧斯曼帝國更多的領土被瓜分。

1832年希臘從奧斯曼人手上獲得完全獨立的地位,為了抵抗希臘的海軍勢力,並鞏固奧斯曼帝國在土耳其海峽一帶的地位,奧斯曼向英國購買2艘現代戰艦。特別是2艘戰艦的部分價款是由奧斯曼帝國各地人民認購,卻從未成為奧斯曼艦隊的一份子。

2艘現代戰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土耳其海峽

1914年8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數日,2艘戰艦被英國政府徵用,導致奧斯曼帝國人民群起激憤,迫使奧斯曼向德國靠攏。8月2日,德國與奧斯曼籤署協議,德軍提供軍事協助,換取他們在奧斯曼境內行動的權利。8月10日,2艘德國戰艦抵達達達尼爾海峽,獲準穿越土耳其海峽,之後加入奧斯曼海軍行列。

10月29日,奧斯曼帝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2艘德艦在黑海攻擊俄國港口。俄國、英國及法國因此在次月向奧斯曼宣戰。奧斯曼從德國獲得了極大的援助,包括金援、物資補給和軍事人力。德籍工程師在達達尼爾海峽布署新炮臺、強力探照燈、攔截潛水艇的海底捕網,以及協調防禦用的無線電報系統。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周圍地區軍力增強,布下了更多地雷。

1915年2-3月,一批英法艦隊攻擊土耳其海峽,打算打通前往黑海的路權,這樣能更容易補給俄國。同盟國這次的行動失敗了,因為他們遇到了奧斯曼的大炮和地雷。隨著海軍作戰一塌糊塗,同盟國在達達尼爾海峽發動兩棲登陸,集結一批7.5萬名兵力的跨國部隊,士兵分別來自英國、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印度和法國以及非洲的法屬殖民地。

第一次登陸發生在4月25日,同盟國在加裡波利半島(位於達達尼爾海峽歐洲一側)築起2座灘頭堡。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將這一天作為紀念日,緬懷兩國軍人的犧牲奉獻。崎嶇的地形給來者帶來艱苦的壕溝戰。到了年末,同盟國開始從加裡波利撤退,奇蹟的是在撤軍中無人傷亡,最後一批同盟國軍人在1916年1月9日離開。這次行動總共有14.25萬名士兵喪生,其中半數以上是土耳其人。

奧斯曼軍隊持續在巴爾幹、高加索和中東地區奮戰,同時繼續種族清理運動,將面對國家暴力的亞美尼亞人、希臘人和敘利亞人殺害並驅逐出境。奧斯曼終於在1918年10月30日籤署停戰協定,同意同盟國軍隊通過土耳其海峽。11月13日,42艘同盟國軍艦駛進達達尼爾海峽來到伊斯坦堡,隨後將其佔領。

《洛桑條約》宣告土耳其海峽為國際地域,土耳其保有控制權

1920年,奧斯曼帝國籤署《色佛爾條約》,讓非土耳其人居住的領土得以獨立。同盟國軍隊留在伊斯坦堡,土耳其海峽由一國際委員會管轄,奧斯曼帝國唯有得到國際聯盟首肯才能加入委員會。軍官凱末爾(1881-1938)率領武裝起義作為回應,拒絕《色佛爾條約》的條款。

這場土耳其獨立戰爭導致奧斯曼帝國覆滅,並在1923年宣布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依據《洛桑條約》,土耳其共和國的疆界受到同盟各國承認。《洛桑條約》宣告土耳其海峽為國際地域,由土耳其人擔任主席的委員會掌管。土耳其海峽也是非軍事區,除了伊斯坦堡有一小型軍隊駐防。

凱末爾成為總統後,直到1938年逝世為止。他通過一系列現代化改革,獲得阿塔圖克這個姓氏,意思是「土耳其人之父」。

奧斯曼帝國雖然在19世紀衰退,對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土耳其海峽卻保有控制權。然而,奧斯曼卻在1833年與俄國籤訂《互助條約》,同意只要俄國要求就禁止外國戰艦通過海峽。俄國可能支配從黑海到地中海的路線,這讓其他強權國家感到不安,導致1841年《倫敦海峽公約》的籤訂。

此舉恢復了奧斯曼的勢力,和平時期,所有外國軍隊均不得進入海峽,戰時僅允許奧斯曼的同盟國使用。

相關焦點

  • 土耳其(5)奧斯曼帝國.伊斯坦堡
    Long long ago羅馬帝國皇帝一世臨羅終前,將帝國東西部分與兩個兒子繼承, 其中的西羅馬活命不到兩百歲,而東羅馬卻延續了近千年之久,東馬最後敗於奧斯曼帝國,強大的奧斯曼帝國也統治了600年之久,最后土國進入後凱末爾的土耳其共和國。
  • 週遊║土耳其:伊斯坦堡,一個橫跨歐亞的城市
    伊斯坦堡(istanbul)很洋氣,頗有歐洲風味,位於巴爾幹半島東端,坐落於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是一個同時跨越歐亞兩大洲的名城。這座城市與羅馬帝國同歲,有著2600多年歷史,曾經三易其名:公元前7世紀時它叫拜佔士(Byzanz);加入羅馬帝國之後,它被命名為君士坦丁堡:後來,奧斯曼帝國徵服了這個繁榮的貿易中心,將其命名為伊斯坦堡,這個名字沿用至今。作為古代三大帝國——羅馬,拜佔庭、奧斯曼帝國首都的伊斯坦堡,保留了輝煌的歷史遺產。
  • 伊斯坦堡,坐落於歐亞兩大洲之間的城市
    說起土耳其,我們通常都會想到漂浮在空中的浪漫的熱氣球,但是我們也會想到這裡有座很特別的城——伊斯坦堡。伊斯坦堡,一座世界級的一線城市,背靠歐洲,面向亞洲,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橫跨歐亞兩大州的城市。它是土耳其政治、經濟、文化、金融、新聞、貿易、交通中心。
  • 作別土耳其,再會伊斯坦堡~
    Day12:格雷梅飛回伊斯坦堡,再在這座美麗的城市流連兩天,再次入住伊斯坦堡,來到居住酒店不遠處的加拉塔,中世紀的熱那亞人稱之為基督塔,是一座中世紀石塔,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加拉達區,恰在金角灣以北。它是該市最引人注目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主宰伊斯坦堡的天際線。
  • 伊斯坦堡、歐亞大橋~~那一年,我在土耳其的千古聆聽(9)!
    早上從歐洲出發,坐船遊覽歐亞之間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並在亞洲靠岸,遊覽貝勒貝伊宮和登上了情人山鳥瞰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黃昏時分,再坐大巴回歐洲的酒店。就這麼在歐亞大陸之間來回折返,折騰了一天,收穫了很多美景,終生難忘。先上地形圖,歐亞大陸間就是著名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了,它把土耳其的最大城市伊斯坦堡從中切開,一分為二,分成歐洲區和亞洲區。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橫跨海峽,又把這座城市連成一個整體。
  • 歐冠球隊伊斯坦堡所在的土耳其:97%的領土在亞洲,卻徵戰歐洲賽事
    擁有死亡之組的H組中,曼聯客場1-2不敵土超球隊伊斯坦堡,送給了對方歐冠首勝。 打開地圖,我們發現伊斯坦堡是一個地跨歐亞兩大洲的城市,其主體部分在歐洲。而伊斯坦堡所在的國家土耳其是一個地跨歐亞兩大洲的國家,國土面積78.36萬平方公裡。
  • 土耳其首都為什麼不是伊斯坦堡?
    但今天的土耳其的確也已經拋棄了千年古都,遷到海峽對岸的內陸去了。)其位於東歐博斯普魯斯海峽之濱,南為馬爾馬拉海,北為黑海,是東歐西亞匯之處的重鎮。臥榻之側的蠻族王國奧斯曼則悄悄崛起。「海峽地區」非軍事化,奧斯曼帝國不得駐軍,但協約國擁有對該地區的軍事行動權,且負責區內的航運事務。
  • 宗教衝撞和貓的王國 行攝土耳其伊斯坦堡
    土耳其共和國的首都是安卡拉,但是土耳其共和國之前,首都是伊斯坦堡。伊斯坦堡是土耳其的第一大城市,曾經叫做拜佔庭,也叫作君士坦丁堡,在我們的歷史課本中,它的出鏡率還挺高。它經歷了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並且有東正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文化衝撞,所以伊斯坦堡為世人留下了豐富的歷史古蹟和文化遺產。
  • 伊斯坦堡 | 橫跨歐亞的古老帝都
    這座位於歐洲與亞洲交界處的城市,曾是古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作為千年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伊斯坦堡到處是古蹟,這不得不讓人嘆服。漫步在伊市,到處都充斥著令人驚奇的時光遺產。蘇萊曼清真寺是土耳其伊斯坦堡市內的第二大清真寺。也被稱之為奧斯曼帝國「最富麗堂皇的紀念碑」。
  • 【土耳其】達達尼爾海峽 博斯普魯斯海峽
    ,又稱恰納卡萊海峽,是連接馬爾馬拉海和愛琴海的海峽,屬土耳其內海,也是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之一。,乘船遊覽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的歐亞風光。土耳其之父凱末爾在此離世,宮內所有的鐘表都停在了9:05這個時間。新皇宮擁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會客廳,猶如迷宮。
  • 伊斯坦堡,坐落於歐亞兩大洲之間的城市
    說起土耳其,我們通常都會想到漂浮在空中的浪漫的熱氣球,但是我們也會想到這裡有座很特別的城——伊斯坦堡。伊斯坦堡,一座世界級的一線城市,背靠歐洲,面向亞洲,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橫跨歐亞兩大州的城市。它是土耳其政治、經濟、文化、金融、新聞、貿易、交通中心。
  • 飛往伊斯坦堡、橫渡達達尼爾海峽——土耳其暢遊記之一
          9月16日至27日,我們跟隨旅遊團,暢遊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國家——土耳其。12天裡,我們由北京直飛伊斯坦堡,然後乘車沿土耳其西部、南部海岸到中部、北部環遊一圈,回到伊斯坦堡。幾乎每日一個車程,全程達3500多公裡。
  • 伊斯坦堡 一座具有歐亞風情的魅力之都
    伊斯坦堡,舊稱君士坦丁堡。是土耳其的第一大城市,橫跨亞歐大陸,坐落於黑海和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全市面積5,220平方公裡,人口大約1,180萬。以蘇丹艾哈邁德為中心的伊斯坦堡舊城位於海峽西岸歐洲部分的南側,這裡集中了伊斯坦堡大多數的旅遊景點。
  • 土耳其馬爾馬拉海底隧道通車 4分鐘橫跨歐亞大陸
    連接歐亞大陸的馬爾馬拉海底隧道,於當地時間29日,土耳其共和國成立90周年之際正式通車。馬爾馬拉海底地鐵隧道通車儀式,在位於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堡亞洲區的於斯庫達爾地鐵站的廣場前舉行。土耳其總統阿卜杜拉·居爾、總理埃爾多安、大國民議會議長傑米爾·奇切克、索馬利亞總統哈桑·謝赫·馬哈茂德、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羅馬尼亞總理維克多·彭塔等國政要出席了通車儀式。馬爾馬拉海底隧道工程被譽為是「世紀工程」。早在1860年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當時的蘇丹皇帝就設想打通馬爾馬拉海底隧道。如今153年過去了,土耳其人歷時9年的施工,終於實現了貫通兩大洲的夢想。
  • 我的名字叫紅,走進土耳其伊斯坦堡
    戈雷梅博物館戈雷梅博物館之後,下一站,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堡,當年奧斯曼帝國的心臟,也是今天土耳其經濟的擎天一柱。藍色清真寺,建議遊玩時間是一個小時,我呆了足足四個小時。還在傍晚遊覽完其他地點再返回來專門端詳夜色中的她。戀戀不捨暫時離開藍色清真寺後,去遊覽了久負盛名的水上暗道。這裡是《007在伊斯坦堡》和成龍的《特務迷城》取景之地。
  • 假如奧斯曼帝國沒解體,現代土耳其有多強?
    伊斯坦堡作為曾經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曾被歐洲人視為聖地,但它如今卻屬於一個亞洲國家,不知歐洲人作何感想。伊斯坦堡地區位置優越,不僅是扼連接歐亞的十字路口,也是黑海國家進入地中海的必經之地。有句話叫做,如果你不理解地緣優勢,那就來伊斯坦堡吧,你站在伊斯坦堡的城頭,你就可以理解這其中的意義。
  • 為什麼土耳其不把首都設在最大城市伊斯坦堡?
    文/王凱迪 說其風靡全世界的土耳其烤肉故鄉——Turkey,人們對這個與火雞同音的西亞國度第一印象就是那座坐擁歐亞大陸分界線,橫跨歐亞的世界名城——伊斯坦堡。人們會十分想當然的將伊斯坦堡當作土耳其的首都,對此,真正的內陸首都安卡拉只能發出無奈地嘆息。
  • 土耳其皇宮
    土耳其,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西臨愛琴海,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戰略意義極為重要,是連接歐亞的十字路口
  • 伊斯坦堡並不是土耳其首都,那是哪裡?地球知識局
    歐亞大陸的樞紐,無人不知的至尊之城確實,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君士坦丁堡(1930年改名為伊斯坦堡)一直是土耳其人所建立的奧斯曼帝國首都,其地位絕非安卡拉可比。但今天的土耳其的確也已經拋棄了千年古都,遷到海峽對岸的內陸去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城市| 利物浦的福地---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土耳其語:İstanbul),是土耳其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也是中東地區的政治、宗教、文化和經濟中心,位於巴爾幹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扼黑海入口,為歐亞交通要衝。在這個廣場周圍都是美術館、博物館、教堂、清真寺,這裡是伊斯坦堡旅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