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至27日,我們跟隨旅遊團,暢遊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國家——土耳其。12天裡,我們由北京直飛伊斯坦堡,然後乘車沿土耳其西部、南部海岸到中部、北部環遊一圈,回到伊斯坦堡。幾乎每日一個車程,全程達3500多公裡。最後直飛回北京。在土耳其燦爛熱烈的陽光下,我們盡情地遊歷了達達尼爾海峽、特洛伊古城遺址、、海濱城市安塔利亞、帕姆卡來棉花堡、卡帕多奇亞奇異地貌、安卡拉的國父紀念堂、番紅花城和等古蹟名勝,領略了土耳其獨特迷人的風光,也拍下許多難忘的美景。至今想來,仍歷歷在目,意猶未盡……
(地圖中的綠線是此行的模擬路線)
9月16日晚9點,我們按時到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4層6號門集合。此次同行的,除馬領隊夫婦年紀較輕外,其餘9對夫婦年齡基本都在60歲以上,最大的已75歲。但看得出來,他們都久經出國旅遊的考驗,精神面貌和健康狀況很好。
17日零點10分,我們搭乘土耳其航空公司TK21次(中國國際航空公司CA5231次)航班飛往橫跨亞歐大陸的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堡。土耳其航空公司是世界十大航空公司之一,機上各項服務較好:空姐個個靚麗,全程可看電影大片和電視節目,公告廣播有普通話,餐單也有中文;機上兩餐品種豐富,只是主食不對口味。由於向西飛行,一直處於夜幕之中,所以除了就餐,大部分時間在睡覺休息。經9個多小時飛行,我們於當地時間4點半左右(北京時間9點25分,時間差5小時),抵達伊斯坦堡機場。走出機艙,上擺渡車,天空還是一片漆黑。過海關,提行李,感覺伊斯坦堡機場不愧為著名空港,規模很大,熱鬧非凡。
出機場,即有當地導遊舉牌前來迎接。他帶著我們上了旅遊大巴車,坐穩後,即上了高速公路,前往此次行程第一站——恰納卡來。在車上,導遊用他一口流利但發音不太標準的普通話,作了自我介紹,他叫穆斯塔法·賽特,曾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讀過一年書,非常喜歡北京,熟悉五道口、三裡屯;喜歡中國菜,特別是麻婆豆腐。他告訴我們,車上有免費的WIFI,輸入密碼即可用;然後給每人發了一瓶礦泉水,還有一個塑膠袋,裡面有許多實用的東西:一雙拖鞋,一個無紡布手提袋,還有一張標有中文的土耳其地圖等。雖然我們曾多次出國,但這是第一次收到這些用品,感覺土耳其旅行社的服務還是比較貼心的。
此時,窗外天空開始蒙蒙亮。我們每人忙著用手機搜索車載WIFI信號,輸入密碼,上網看微信,發照片。由於出發前,馬領隊已為我們建了「相約土耳其」群,所以一路上都可以轉發信息、上傳照片,感覺很是方便。
賽特先生指著貼在車載電視機上的土耳其地圖,介紹了土耳其所處地理位置和歷史沿變:土耳其橫跨歐亞兩大洲,北臨黑海,西臨愛琴海,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南臨地中海,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東部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伊朗接壤,處於連接歐亞的十字路口。土耳其人是地中海原住民的後裔,奧斯曼一世於1299年建立奧斯曼帝國。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拜佔庭帝國滅亡,至16世紀和17世紀,在蘇萊曼一世時期達到鼎盛,統治區域地跨歐、亞、非三大洲,或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伊斯蘭在此得以融合。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作戰,1918年戰敗後喪失了大片領土,奧斯曼帝國從此瓦解。在凱末爾的領導下,1923年10月29日建立土耳其共和國。
他還介紹了其他一些情況:作為世俗的伊斯蘭國家,一方面,穆斯林信奉古蘭經,一天要做5次禱告,不許吃豬肉;另一方面,土耳其比較開放,實行一夫一妻制,允許婦女提出離婚,不強制婦女在公開場合披戴頭巾。由於土耳其本國不產原油,因此汽油較貴,每升要1.7美元。土耳其特有的紀念品是「藍眼睛」,有避邪的作用。土耳其人喜歡喝紅茶。土耳其的酒,兌水會變成乳白色。土耳其盛產無花果和橄欖,等等。
我們跟著賽特先生走進渡口小鎮,立刻有一種感覺:如果不是處處飄著土耳其星月國旗,遠處閃現清真寺宣禮塔一角,這裡太像是國內某個小鎮了。那臨街的店鋪,那擺放的衣服和日用品,都似曾相識。由於此地沒有中餐館,我們午餐吃的是土耳其套餐:先上一碗蔬菜、一碗濃湯,還有一圓筐烤麵包片;主食是一段烤魚,配以米飯、土豆;最後還有西瓜。雖說土餐的味道,不大符合我們的口味,米飯有點兒生硬,還摻雜著糙米,但總的還能接受,特別是土耳其的麵包,嚼起來很香。在這之後的十來天裡,我們午餐基本就吃土耳其餐,只不過烤魚變成了烤肉,濃湯變化些口味罷了。
渡輪駛離了碼頭,碧藍的海水泛起了潔白的浪花。海天遼闊,海風吹拂。站在甲板上,看著岸上的房屋、燈塔和岸邊停著的輪船,漸漸遠去,心情為之爽朗。團友們都被眼前的景色所激動,紛紛在船上尋找位置和角度,拍下一張張的美景。旁邊坐著的當地人則顯得十分安靜,微笑地看著我們。他們對眼前的景色,似乎早已熟視無睹,對我們那樣忙碌,可能有些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