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守馬爾馬拉海出口的小城-蓋利博盧,原本是計劃中的一站,參觀一戰陣亡將士博物館。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日程本應在前一天,但因故改到了離開伊斯坦堡的早上,這樣到達蓋利博盧已經中午。下午還要趕路,時間很緊,只好捨棄蓋利博盧的遊覽內容。剩下的就是吃午飯,過達達尼爾海峽南下了。
餐廳在碼頭一側,門楣上有烤魚標誌,吃地道的地方風味烤魚。抓緊吃過,外出觀光。餐廳「水榭」陽臺,直接座落海峽水面上。
餐廳後面是一個圓形小海灣,停泊著許多小船小艇,南出口是烤魚餐廳的「水榭」陽臺,北面有一座石橋,海鷗在海灣內外自由翱翔。
沿著海岸街旁的步行小路北行,過了石橋,是一座古樸滄桑的橋頭堡,
門楣有一個牌子,上面有土耳其文,似乎是個什麼博物館,見有人走下臺階,進入半地下的門洞,便緊隨其後,進到了橋頭堡裡面,這裡是半地下的一個圓廳,有一個採光的小窗,有暖色燈光,但仍顯幽暗,一個側門關著,門外顯然是那個小海灣。牆壁上展出的圖片,大約是當地的一位歷史名人,還有一些歷史事件的特寫畫面。
不收門票,我向坐在窗前,上了些歲數的老年工作人員,點點頭兒,算是打過招呼。僅有兩三個像是是土耳其的人,在默默觀看,除此之外,就俺一個「老外」。時間緊迫,趕緊拍了些照片,回到了古堡的外面橋頭。再細細觀看,發現橋的另一面是隱蔽的一個袖珍港灣,古堡的那個側門就在小港灣的水面上。
橋的另一頭兒,是一個廣場,矗立著一個近代人物雕像。過街又回到港岸上的人行道,看看將要到點,趕緊往碼頭走。路邊有一座半身的人物雕像,還是古堡裡面的那個歷史人物,不知其名,但是肯定是為蓋利博盧做出過貢獻的歷史名人,雖然時間緊迫,還是忍不住又拍了一些照片。直到寫這篇文字時,還是想知道這個人的姓字名誰,上網搜尋「踏破鐵鞋」,仍沒有個所以然。
人傑地靈,眼前的一切,港灣、遊艇、石橋、古堡、雕像,就是風光秀麗的蓋利博盧,其實一個地方、乃至一個人,不會如此簡單。雖然蓋利博盧是一個小城,午間片刻所見甚微,一個小視野而已。可蓋利博盧和恰納卡萊,仿佛守護達達尼爾海峽進出口的「哼哈二將」,在土耳其近代史上振聾發聵赫赫有名。
達達尼爾海峽
橫渡達達尼爾海峽後南行,途徑恰納卡萊。恰納卡萊和蓋利博盧位居海峽兩端。一般稱恰納卡萊是達達尼爾海峽入口,其實真正的大門口是裡姆卡萊,因恰納卡萊位居海峽最狹窄部位,成為進入土耳其內海,地勢險要的一個重要關口,從而確立了恰納卡萊的重要性。這一重要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得以充分體現。1915年50多萬英法聯軍,企圖越過恰納卡萊,進入馬爾馬拉海,攻佔伊斯坦堡,佔領土耳其。土耳其傾舉國之力,出兵70萬奮勇迎戰,在恰納卡萊、達達尼爾海峽、蓋利博盧激戰一年,雙方各付出傷亡一二十萬的代價,英法敗北,土耳其獲勝。恰納卡萊之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一次戰役,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可惜我們在蓋利博盧,只是吃了一頓午飯,然後乘船橫渡達達尼爾海峽,沿海峽東岸南下,眼睜睜看著恰納卡萊在眼前晃過。
對於我們而言,與扼守達達尼爾海峽進出口,兩座大小不同的城市,歲月沉積的遺址遺蹟,未能親眼目睹擦肩而過,而留下了永遠的遺憾。
隨後遊覽恰納卡萊附近的特洛伊古城遺址,算是個安慰吧。
特洛伊的古老,藏於希臘神話,腦海裡特洛伊木馬的故事,原來不是希臘,而在土耳其。當我們冒著小雨和寒流,停於特洛伊木馬前,行於遺址蜿蜒的木棧道上,環顧已經看不到大海的蠻荒曠野,戰爭故事歷史雲煙,土耳其突厥民族厚重的歷史滄桑,,久遠模糊風雷滾滾,一幕幕在眼前閃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