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9年4月1號,我們的鄰國日本老天皇退位,舊年號「平成」自然也成為了歷史,日本選用了「令和」作為新年號。
現在的日本是唯一一個仍然使用年號的國家,對於歐美國家來說,對於「年號」這個概念可能還有些不太理解,但是對於咱們中國人肯定不會有這個問題,「年號」這個概念本就源於中國,日本是從中國學習的,那古代東亞地區怎麼會有這麼個東西呢?
「年號」是中國歷史君主時代帝王紀年所立的名號,其實, 年號也不是一直都有的,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是秦朝,但是「年號」緣起於西漢漢武帝時期(之前的帝王只有年數,沒有年號),後因受到中國的影響,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紀後期、越南在10世紀都開始使用年號。
根據清代著名學者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中的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為「元狩」,《漢書郊祀志》有這麼一段記載: 「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一元曰『建』,二元以長星曰『光』,三元以日月復始曰『朔』,四元以郊得一角獸曰『狩』雲」
啥意思?當年漢武帝打獵的時候,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反正歷史就這麼記載,是不是真的誰知道),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於是立年號為「元狩」,這是「年號」之始;同時,追認元狩前的年號建元、元光和元朔。
這個時期,年號的更改很頻繁,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於是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為元鼎元年。
但這可能有人就要問了,那如果在一年之中(比如六月)要改年號,那不很亂嗎?這也有規矩,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而且這一點中國和日本不一樣,中國皇帝在年中去世,新帝登基,通常當年仍然使用老皇帝的年號表示不忘本,次年開始使用新皇帝的年號;而日本則是當年改年號,比如「平成三十一年」和「令和元年」指的都是2019年。
一開始,一個皇帝在位的時候是可以多次改元的,就是一個皇帝只能用一個年號,漢武帝有11個年號,武則天在位21年有18個年號(武則天是第一位女皇帝,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經常弄出什麼祥瑞之類的東西),這顯然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所以到了明朝,開始採用「一世一元制」,即一個君主的任期內只用一個年號的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明確規定了:朝廷以後不封禪、不受尊號、不受祥瑞,這使得皇帝之後基本不能改元,這個規矩後來也被清代繼承,所以明清時期基本上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年號」可以直接代表皇帝,比如什麼嘉靖皇帝,康熙皇帝
基本上?是的,有兩個例外,一個是明英宗,他先是「土木堡之變」被俘,後又通過「奪門之變」重新登基,他由於兩次即位當皇帝,因此有正統、天順兩個年號;還有一個是皇太極,因為改國號(將「金」(通常稱「後金」)改為「清」)而改過一次年號,因此有天聰、崇德兩個年號,當然這裡不算溥儀在偽滿洲國的情況。
日本也一樣,之前常改元,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之後,頒布施行一世一元的詔書,之後至今的歷任天皇依此採用一世一元制。
「年號」其實是不能亂起的,這是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誌之一,比如五代十國的時候,南方這些割據政權如果沒什麼大的野心,都是用北方朝代的年號的,比如吳越國就用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的年號。
此外,明清時期,作為中國的藩屬,琉球和朝鮮是沒有自己的年號的,只能使用中國的年號,甲午戰爭後清朝喪失了對朝鮮的宗主權,朝鮮1897年改稱大韓帝國,這才敢用自己的年號。
越南則有些複雜,它屬於「外王內帝」,表面臣服於中國,作為中國的藩屬,對中國外交時自稱國王,但是在國內則自稱皇帝,所以越南古代是有年號的(我國古代的西夏,大理等政權對宋遼也一樣)。
有些年號到現在仍有一些殘存,主要是在地名上,比如著名的浙江紹興,這個名稱就是來源於年號,南宋紹興年間改越州為紹興,取「紹祚中興」之義,後升紹興府。當然,真實的歷史中,「紹興」這個年號是比較屈辱的(喪權辱國的《紹興合議》);還有景德鎮,民間傳說北宋時期,昌南瓷器憑其材質優良,獲時任皇帝宋真宗徵為御用瓷器──所有瓷器產品僅供朝廷使用,並於1004年以其年號「景德」把昌南鎮重新命名為景德鎮,當然,這個說法還有不少爭議,如果是真的,那可是天大的面子。
那有人可能要問了,按理說帝制結束後,應該就不存在年號了啊,那「民國紀年」是怎麼回事?民國紀年其實不是年號,民國是以黃帝紀元4609年十一月十三(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這只是一種單純的紀年曆法(朝鮮現在的主體紀年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