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編旅」編制出現,造成旅長和師長職銜相同,但屬於唯一的特例

2020-12-16 東北行營

之前介紹過民國軍隊30年代初「甲種師」的編制,即甲種師轄三旅六團、乙種師轄兩旅四團、丙種師無旅級編制直轄三團,顯而易見,旅是師的下屬單位。不過軍迷對這兩個編制關係容易產生混淆的原因,主要出現在1946年的「整編旅」番號問題上,倒是可以認真捋一捋。

「旅」級作戰單位源自清末軍制的「協」,其實原本就是「小師」的意思,按照清廷關於「全國劃分36鎮」的新軍建設方案,開始組建每鎮(後來的師)12500人的新式軍隊,每鎮下轄兩「步協」,指揮官稱為「協統」。但是由於各省情況和財力的不同,最終只編成了26個鎮和16個「混成協」,也就是建有52個普通「步協」和16個混合編成的「混成協」。

所謂「步協」就是單一兵種的部隊,比較類似於二戰日軍的「步兵旅團」,而「混成協」則是諸兵種合成、規模比步協稍大而明顯小於鎮的編制,也類似於日軍早期的「混成旅團」(注意不同於獨立混成旅團,要專業點)。到1912年民國時期,袁世凱下令將鎮、協分別改稱「師、旅」,於是旅級番號就正式出現了,當然也就包括了步兵旅和混成旅兩大類型。

因此北洋軍的最主要的戰役單位,就是師和旅兩級,步兵旅屬於各師的作戰序列,混成旅一般直接隸屬於師以上級別的司令部。比如奉系軍閥張作霖的部隊,就曾經下轄兩個正規番號師(師再轄步兵旅),以及自己擴建的一堆混合旅,這些混成旅直接受奉軍總司令部指揮,戰時則編入各軍(奉軍有時也稱為軍團)。

所以步兵旅長是師長的直接下級,而混成旅長級別比師長略低,但沒有直接隸屬關係,這就是民國初期師長和旅長的職務差別。國民革命軍北伐之初,軍制效仿蘇聯的「三三制」,即軍轄三師、師轄三團,其它七個軍都不設旅級建制,只有桂系第七軍直接下轄了八個旅,顯然,桂軍各旅長的官職,要低於其它各軍的師長,可以理解為「副師級」。

但是隨著北伐取得不斷勝利,到了軍隊快速膨脹時期,為了增加師級的編制和人員,「旅」的番號又冒出來了,即開篇所述。然後也弄出了一些獨立旅、攻城旅、炮兵旅、騎兵旅的建制,但是換湯不換藥,各師所轄的步兵旅,旅長一定是師長的部下,軍銜多為少將或者上校,而師長的基準軍銜則是陸軍中將。

而獨立旅和特種兵旅,則直接歸屬於軍級或者更高一級的司令部指揮,這類旅長的軍銜多為上校了(當然也有少將),官職其實比步兵旅長還略低。比如張靈甫投奔51師後,先任上校師附,然後平調第305團團長 ,後來才晉升師屬第153旅少將旅長,而師長王耀武已然是中將的職務軍銜。李天霞也曾經擔任少將副師長兼旅長,所以「副師」和「正旅」級別接近。

1939年起各步兵師取消旅級建制,變成了師轄三團或者四團,步兵旅長一職就不存在了(一些獨立旅和特種兵旅還在),而團長基準軍銜為上校,這就拉開級別差距了。抗日戰爭勝利以後的1946年,蔣軍為掩人耳目進行「整編」,在參與整編的部隊中,原來的步兵師縮編為「整編旅」,原來的師長也就改稱旅長,但是這個旅長的級別和軍銜, 跟沒有參與整編的部隊之師長,是完全對等的。

比如整編第74師的整編第58旅,旅長盧醒就是少將銜,因為人家之前就是步兵第58師的師長;而在東北沒有進行整編的第52軍第25師,師長李正誼也是少將,跟整編旅長盧醒的級別和軍銜,是100%相同的。當然,這是特殊時期的產物,到1948年6月整編旅番號統一恢復成「師」時,這個混亂的情況就不存在了,只有少將師長,不再有少將整編旅長。

我軍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初,各野戰軍既有師級建制、也有旅級建制,比如山東野戰軍就是師,華中野戰軍就是旅,較真的話,師長的職務和所轄兵力,仍然要大於旅長,比如著名的山野第8師。及至山野和華中野戰軍合併後,才在縱隊以下統一改稱為「師」,1948年11月全軍統一序列番號時,各野戰軍則全部不再有旅級建制,形成了野司、兵團、軍、師、團的指揮序列,旅級建制被取消。

前些年實施師改旅,人員和編制都有所縮小,旅長基本為大校銜(也有少量上校的),但是軍隊級別體系沒有改變,旅長仍然是「副師級」。

相關焦點

  • 聊一聊1946年國民黨整編師的編制情況「1」
    「李師長,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這是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在孟良崮被困時的經典,幾十年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本文就是和大家聊一聊國民黨整編師的來歷、編制情況。
  • 軍隊中的旅是怎樣演變的?旅長是什麼軍銜?
    近代以來世界各國旅的發展旅作為戰術兵團,最早出現於歐洲。16世紀下半葉,西班牙軍隊中首先出現了旅的編制。當時每個旅轄2~4個團,每團轄2營,每營轄4連,全旅2500~5000人。而後17、18世紀,在歐洲各主要國家,也陸續出現了旅和更高一級的編制——師。
  • 國軍的「天下第一軍,天下第一師和天下第一旅」,軍師旅長是誰?
    也有很多部隊靠打仗一戰成名,其中國軍的「天下第一軍、第一師和第一旅」在抗戰和解放時期很出名。那麼這三個部隊的軍師旅的長官都是誰?他們的結局怎樣?標題所說的部隊也就是國軍非常著名的「天下第一軍」、「天下第一師」和「天下第一旅」,不管是吹牛還是實力非常強,部隊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一」的,也有相當有作戰實力的。
  • 井延坡工作室丨軍隊中的旅是怎樣演變的?旅長是什麼軍銜?
    近代以來世界各國旅的發展旅作為戰術兵團,最早出現於歐洲。16世紀下半葉,西班牙軍隊中首先出現了旅的編制。當時每個旅轄2~4個團,每團轄2營,每營轄4連,全旅2500~5000人。而後17、18世紀,在歐洲各主要國家,也陸續出現了旅和更高一級的編制——師。旅在剛一開始出現時,只是作為一種臨時的戰鬥編組單位,有時甚至到戰前才開始組建。
  • 整編74師有三團一營未上孟良崮,究竟算不算被全殲?三個硬性指標
    整編第74師在孟良崮戰役中究竟算不算被「全殲」?軍史學者家和愛好者們始終存在爭論,支持者認為該整編師兩級軍事主官非死即俘,也沒有出現成建制戰場突圍成功的情況,那就應該是全殲!至於軍事主官情況,整74師的師和旅兩級指揮官完全被一勺燴了,師長張靈甫、副師長蔡仁傑斃命,參謀長魏振鉞和副參謀長李運良被俘;整編第第51旅旅長陳傳鈞、整編第57旅旅長陳噓雲被俘,整編第58旅旅長盧醒戰場自殺,另有絕大多數副旅長和團長陣亡或者被俘,漏網的只有在臨沂訓練新兵和掌握後方部隊的副師長邱維達,也就是後面重建的整74師師長。
  • 八路軍115師進入山東後,整編了7個教導旅,他們的旅長都是誰?
    1940年10月,進入山東地區的八路軍115師和所屬地方武裝先後整編成立了7個教導旅,下面就和大家說說這個新整編的7個教導旅的旅長都是誰? 教導第一旅,是由蘇魯豫支隊擴編而成的,旅長由彭明治擔任,1941年1月20日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第7旅,1942年8月,在山東縱隊第1旅基礎上又重建了教導第一旅,旅長由孫繼先擔任。
  • 精銳「虎賁師」歷任師長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任五十七師師長、一百軍任副軍長、一百軍軍長、七十四軍軍長、第二十集團軍副總司令、整編第三十二師師長、十一綏靖區副司令官兼整編第三十二師師長、臺灣中部防守副司令官
  • 副師幹6年才成師長 最後被委任旅長仍義無反顧
    陸軍第16集團軍某旅旅長 付文化強軍興軍動力在改革,出路也在改革。從軍33年,我親身經歷了三次改革。如今回想起來,每一次都是陣痛後的拔節成長。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2013年底,我所在的摩步師轉隸為機械化步兵旅。雖然規模小了、人數少了,但戰鬥力卻隨作戰樣式和編制的調整有了大幅提升。
  • 385旅首任旅長,比許光達更有可能授大將,卻死於一場意外
    1937年,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紅軍主力部隊被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成立總指揮部,下設三師六旅,即115師、120師和129師,分別由原紅軍部隊一、二、四方面軍編成,總指揮、副總指揮、師長、副師長、政治委員都很快確定了人選,但在旅長人選上出現了很大變動。
  • 1940年八路軍115師整編後,6個旅的旅長都是誰?其中1人叛變
    八路軍第115師挺進山東後,為了適應嚴峻的戰爭形勢,發展壯大革命力量,曾多次進行局部整編。1940年10月,第115師將直屬分隊、第343旅和魯西、魯南、蘇魯豫、冀魯邊等地的武裝力量,統一整編為教導第1旅至教導第6旅,這6個旅的旅長都是抗戰時期鼎鼎大名的抗日誌士。
  • 抗戰勝利時,新四軍第四師有四個旅,旅長都是誰?
    新四軍軍部組建於1937年底,葉挺任軍長,全軍於1938年三四月間整編完成,共有四個支隊,總兵力約1.03萬人。新四軍成立後活動於長江兩岸,1941年1月國民黨製造「皖南事變」,1月下旬新四軍軍部於江蘇鹽城重建,原有新四軍部隊及隴海路以南的八路軍整編為七個師又一個獨立旅,其中新四軍第四師就為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而來。
  • 張靈甫74師共有三個旅六個團,旅長和團長都是誰?後來是啥結局?
    在解放戰爭時期,國軍整編師是重慶談判的產物,也是老蔣以裁軍為幌子掩蓋密謀發動內戰的手段。曾號稱國軍五大王牌軍之一的第74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編為整編第74師的,擔任師長的就是後來在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中兵敗身死的黃埔四期將領張靈甫。
  • 張靈甫74師共有三個旅六個團,旅長和團長都是誰?後來都是啥結局?
    在解放戰爭時期,國軍整編師是重慶談判的產物,也是老蔣以裁軍為幌子掩蓋密謀發動內戰的手段。曾號稱國軍五大王牌軍之一的第74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編為整編第74師的,擔任師長的就是後來在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中兵敗身死的黃埔四期將領張靈甫。
  • 新四軍第六師轄二個旅,師長和旅長都是誰?一人壯烈犧牲
    第六師組建之初約8000餘人,下轄第十六、第十八兩個主力旅,及江南東路、江南西路兩個保安司令部,那麼第六師的師長和兩個旅長都是誰呢?第六師參謀長兼十六旅旅長——羅忠毅新四軍第6師第十六旅為1941年4月由第二支隊改編而來,第六師參謀長羅忠毅兼任旅長,政治委員是廖海濤。
  • 粟大將當新四軍師長時,旗下3個旅長,都是哪些名將擔任?
    重建的新四軍從四個支隊擴編為7個師和一個獨立旅,其中第一師由原蘇北指揮部直屬的部隊改編成的,師長是大名鼎鼎的粟裕。第1師成立後活躍於蘇中地區,下轄三個旅,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三個旅長,看看大家是不是都認識。
  • 八路軍三師六旅的首任正副旅長最終都被授予了什麼軍銜,最低是上將
    抗戰爆發之後,國共兩黨再次攜手一直抵抗外來侵略,於是在陝北的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按照當時的合作聲明八路軍下轄三師六旅,共三萬多人,正是這三萬多人最後發展成為百萬大軍,三個師的首任正副師長除了120師的蕭克是上將,其他的都是元帥,那麼三師六旅的首任正副旅長最終被授予了什麼軍銜呢 ?
  • 付文化少將任北京衛戍區司令,曾從師長降為旅長,王春寧中將離任
    付文化少將,四川人,1969年出生,1985年6月入黨,曾長期在瀋陽軍區服役,歷任團長、師參謀長、副師長、機步旅旅長。2011年任瀋陽軍區某摩步師師長。曾在陸軍指揮學院和國防大學學習,並且到德國留過學。2013年底,部隊編制體制調整改革,付文化任師長的原瀋陽軍區某摩步師撤編改成機步旅。
  • 聞名中外的八路軍三八六旅,旅長後成副總長,副旅長後成軍區司令!
    在國軍軍政部的名冊上,八路軍共有六個有編制的主力旅,其中數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的名氣最大,可以說這支八路軍勁旅在抗日戰爭時期揚名中外,日軍對這支八路軍部隊十分忌憚,甚至要專打三八六旅!
  • 會出現中將師長,少將旅長,甚至是...
    會出現中將師長,少將旅長,甚至是少將團長。然而大部分師無非二旅四團,才一萬多人…… 有1個回答 陳默 2019-01-22 國軍人事制度比較複雜,從原則上他們不排斥官(將校尉)、職(軍師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