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譯解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王治平居士白話譯、注、解
經名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這就是《楞嚴經》經名的全文,在一切佛經中,這是最長的經名。現在我們逐字略解經名。
「大」——佛經中所謂的「大」,比一般所說的「大」含義更廣闊,大到無所不包。莊子說:「至大無外。」現在數學上認為「無窮大」就是最大的概念。但還不如佛經所謂的「大」字的含義廣。因為「無窮大」和「至大無外」都是概括空間而言。而佛經所說的「大」,並包舉時間。一般佛經當中常用「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兩句話。上句是說時間,「三際」就是「現在」「過去」和「未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總括過去現在和未來,窮盡無始無終的時間。」下句是指空間而言,「十方」就是東西南北四方,加上東南方西南方西北方東北方,再加上方和下方,總成「十方」。這句話的含義就是「遍一切空間」。因此佛經所說的「大」是總包空間和時間二者而言,略異於中國所說的「大」字的含義,因為中國沒有和它同義的字,因此有些經中只照印度文的音譯為「摩訶」,以示與中文的「大」字含義不同。這裡所說的大,是說明本經內容之廣,豎而時間——過去未來和現在,橫而空間,天地萬物盡宇宙無所不包。
「佛頂」——「佛」字是印度文「佛陀」的省稱。「佛陀」的含義是「覺」。但這個「覺」的含義又不同於中文的「覺」。這個「覺」是與眾生相對的。「眾生」就是泛指一切有生命的生物。「眾生」因為處在「迷」中,因此永遠沉淪於生死的苦海中而不能自拔。其實「眾生」與「佛」本無區別,只是眾生處在「迷」中所以沈淪生死。佛處在「覺」中,因此能超出生死之外。佛不但處在「覺」中,超出生死之外,同時還能覺醒其他的的眾生,使他們也超出生死的苦海。因此「佛」字含有兩重意義,一是「覺己」(使自己超出生死的苦海)。一重是「覺他」(使眾生超出生死的苦海)。關於這個道理,後文還要詳細談,此處暫不多說。其次談到「佛頂」,相傳釋迦牟尼佛的頭頂,任何人也望不到上面去。這象徵著他掌握了宇宙間最高的真理,證到了宇宙間最高的成果。沒有任何人的智慧成果在他之上。所以稱為「無上」,這裡用「佛頂」來比喻本經。就是說此經中所講的道理,不但內容之廣,包羅萬有,而且所講的道理,也是最高;猶如佛頂一般,沒有任何理論在它之上。
「如來」——是「佛」的另一種稱號。其含義是任何一個人,只要證到佛的境地,就和過去所有的佛一樣,不分高低,猶如過去的佛重來一般。
「密因」——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有它一定的過程。佛家往往用「因果」二字來概括它。「因」就是起因,「果」就是結果。宇宙間沒有無緣因的結果,也沒有無結果的緣因。種大的因就結大的果;種小的因就結小的果。好的因就給好的果,壞的因就結壞的果。俗話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今天要想結成佛的果,就必須先種成佛的因。而這個因高深微妙。不是一般普通人心粗氣浮所能理解。一般人因為不能理解這種高深的道理,以為這是一種秘密,所以理解不到。因此佛經上常說:「愚者不解,故名為密;智者了達,即不名密。」因為這是一種最高深而又最精微的真理,所以能結無上的佛果。
「修證」——「修」就是一種行為。我們既然明白了這個高深微妙成佛的道理,就必須按照這個道理結合行為去實踐它,這個實踐的過程就名為「修」。不但要「修」,而且還要從「修」當中去「證」到最後的結果。這就名為「修證」。
「了義」——任何一家思想體系,都有它所包含的獨特的意義。這個意義假若是徹底正確的,就名為「了義」;不如此,就名「不了義」。但是每一家思想,都認為他掌握了真理。究竟誰是真理,就必須有一定的尺度來衡量它。衡量的尺度有兩種:一是從「理」上來辯駁,二是從「事」上來證明。經過這兩方面來衡量,證明此經所講的是能徹底解決宇宙人生根本問題的最精義理,所以名為「了義」。「了義」就是能夠徹底了達宇宙人生的義理。
「諸菩薩」——「菩薩」是印度文「菩提薩埵」的省稱。「菩提」的含義是「覺」,「薩埵」是有情,合而言之,就是「覺有情」。一切眾生,都是有情,故名「薩埵」。然而迷惑於生死中,不能自拔。若要超出生死之苦,必須以「覺」來破「迷」,超出生死,即名「菩薩」。然而「菩薩」所謂的「覺」,與上文「佛陀」所謂的「覺」,是有差異的。「佛陀」所謂的「覺」,是「覺己」「覺他」,覺行已徹底圓滿,是覺的最高境界。「菩薩」所謂的「覺」是自覺已成,而覺他的功德還未圓滿,尚待努力,才能達到「佛」的地步。是成佛過程中的境界。「菩薩」隨著自己證的深淺,又分為各種不同位次,後文當詳論。「諸菩薩」就是泛指各種位次高低不同的眾菩薩。
「萬行」——一切眾生,由一個普通的凡夫,發心要想修行,出離生死。經過「菩薩」的階段,直到最後證到佛的境地為止。這當中有千差萬別不同的道路,供人選擇,最後都能得到成「佛」的結果。這些千差萬別不同的道路——也就是不同的行為,都是走向出離生死的行為,統名之謂「菩薩行」。「菩薩行」不是一種而是多種,故名為「萬行」。
「首楞嚴」——據《涅槃經》上釋迦佛自己解釋「首楞嚴」三字的含義說:「首楞嚴者,名一切事畢竟,嚴者名堅,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窮盡了宇宙萬物即「一切事畢竟」。「堅固」就是永恆不變不壞。只有萬物的本體才永恆不變不壞。換言之「首楞嚴」三字的含義就是「窮盡宇宙人生的本體」。窮盡天地萬物宇宙人生的本源,而證到了永恆堅固不壞的結果,就是佛法的最終目的也就是佛法的最高境界。
「經」——「經」字含有三重意義:一是「永恆不變」,二是「方法」,三是「道路」。總說就是:「這是一條走向永恆不變的道路的方法。」
譯經人〈一〉
唐中天竺〈注一〉沙門〈注二〉般剌密諦譯
【注一】 古代譯印度為天竺。
【注二】 沙門就是出家修行的人,又叫「比丘」,中國一般稱為僧人。後文當詳解。
【解】 相傳隋朝時,天台山智者大師知道印度有《楞嚴經》沒有傳到中國來,就每天向著西方禮拜,禱求這部經早日傳到中國,一共拜了十八年。後來到了唐中宗初年,印度僧人名般剌密諦,秘密把這部經梯山航海偷運來中國。據傳說印度因為很珍視這部經,禁止把這部經傳出國外。般剌密諦偷運此經來到廣州時,正當唐中宗神龍元年。恰遇著武則天時的宰相房融被降職到廣州,房融是佛教徙,知道般剌密諦帶來了道部經,於是要求他在廣州制止寺把這部經譯成了中文。
譯經人〈二〉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解】 烏萇國在北印度,彌伽釋迦是烏萇國僧人。他精通印度和中國的文字。般剌密諦譯經時,只是依照印度文的音,用中文記錄下來,彌伽釋迦再根據此音的含義譯為中文。
譯經人〈三〉
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
【解】 懷迪是廣東羅浮山南樓寺的僧人。他精習各種佛經,並精通五印度的文字。當般刺密諦和彌伽釋迦譯此經時,他怕他們二人的中文不夠熟練,因此在旁邊校正他們的譯文。
譯經人〈四〉
菩薩戒弟子前正儀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解】 凡是佛教徒都必須受戒,受戒就是接受一定的規章法則來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這些法規總稱為「戒律」。受戒後就必須永遠遵守這些法規,不能違犯。戒律中按身份的不同和思想水平的高低又分為「居士戒」「沙彌戒」「比丘尼」「比丘尼戒」「菩薩戒」等。「菩薩戒」是較高水平的戒律。「菩薩戒弟子」就是受過「菩薩戒」的佛教徒。正儀大夫是唐朝內閣的一個高級官名。唐朝內閣分「中書省」和「門下省」兩部分。平章就是秉公處理國家的政務。一般稱宰相為「平章」。房融是清河縣人,和他的兒子房琯都是唐朝有名的宰相。此經譯時,房融在旁作詞藻的潤色,因此文辭非常雅淳,為中國文字最美的一部佛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