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6 14:47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董文濤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下南山村夜景
下南山村古民居群,位於蓮都區碧湖鎮下南山村,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村落依山而建,坐東向西,面向甌江,呈階梯狀分布。整個村落建築因山地形制構築,布局合理,泥牆青瓦形制古拙,錯落有致,充分反映了浙南農村的風俗風貌與自然環境特色。
遠望古村落
在城鎮化推進的背景下,古村落的數量越來越少。但令人欣慰,坐落於蓮都區碧湖鎮的下南山,正在經歷一場蛻變,它將重獲新生。
下南山民宿
程長嬰,麗水下南山村民宿項目方管理者。他是麗水人,在外地經商20餘年,憑著對古村落的喜愛,他又回到了麗水。他時常走進鄉村探尋古村的足跡,面對古村的自然消亡,他會有一種緊迫感和使命感。帶著對古村落的深情,他加盟了下南山整體民宿改造項目團隊。
民宿內一景
「離家工作多年,最忘不了的仍是老家那一碗蠶豆飯。」程長嬰說,回到家鄉,童年的記憶和故鄉情結就撲面而來。
十年前,下山南村幾乎成了空心村。當地打算採取一系列措施挽救古村面貌,通過「保護+開發+利用」,以「古村+眾創」的模式打造民宿綜合體,在恢復古村面貌的同時讓古村重獲新生。
民宿外的空地
眼下程長嬰和合伙人在做的,就是保留古村的原有風水布局,修復美人靠、吊腳樓、黃泥屋、木蘭窗等傳統建築制式,將村落現狀最大化地保留。
修復古村落建築,說得簡單做起來難。和新建建築不同,古村落的修復要修舊如舊,特別是村落旁的景觀,需要將古代面貌和現代審美融合。
民宿周邊山水相融
早在2004年,原古民居群的村民就整體搬遷至山下。由於長期遭受風雨侵蝕,加之老村缺少日常的維護管理,無人居住的老屋就漸漸荒廢倒塌了,大部分古民居漏雨嚴重、梁架傾斜倒塌、木構件黴爛、牆體開裂坍塌。
好在2012年開始,國家開展古村落調查,文物部門對下南山村古村落開始修繕加固,整體村莊的保護、利用規劃也正在編制中。
民宿內的茶歇間
季節的風,掠過流年的門扉,搖響了歲月的風鈴,那些斑駁的記憶,依然會守著一寸天涯的時光,安靜的向你傾訴夢裡江南的浪漫。
2016年10月27日,程長嬰和合伙人投資的蓮都區碧湖鎮「歡庭·下南山原生態度假村」項目舉行了盛大的開工儀式。
美人靠:古代閨中女子輕易不能下樓外出,寂寞時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遙望外面的世界
這個古老的村落開始了景觀修復,一草一木、一石一路,都要有一種遠古的味道和風情,都是一場今日向過往的穿越。
吊腳樓:建在山體和起伏不平的地形上,廊道或前屋以木廊柱支撐,三面懸空,顯得卓爾不群
不論是那沿路的鵝卵石牆,還是青石鋪就的村間小路,不論是遠古時代的那古老的小水車,還是那個年代灶臺上的鍋蓋。原來,修復的景觀也可以將百年來的文化積澱充分釋放。
黃泥屋:「天人合一」的鄉土建築,與大地顏色一致,帶著泥土的氣息,仿佛從地裡生長而出
經過多方的保護性修復與改造,下南山度假村現已開始投入使用。村子雖然經過整修,但依然保存了村子原有的坐落和風貌,就連重新鋪過的小路上也是找了老石頭、石板補上的。村子裡的房屋一般都是三開間或者四開間,內部為木構的建築外是土泥牆,屋頂鋪著整齊的小青瓦,呈現出典型的浙南山地建築村落。
木欄窗:具有古樸高雅的質感,山野大氣象,渾然天成美
每幢房就是一個住所,每個院子就是一道風景。
馬頭牆:飛揚在村落上空,從高處往下看,產生萬馬奔騰的沸騰感
下南山村不僅是古村整村保護+民宿打造的案例,在業態經營上也創新,項目方計劃融合餐飲、咖啡吧、書吧、講堂、農超、養生、手工等多種服務形式,構建成平臺型的業態打造,並且計劃充分運用線下資源,以「古村+眾創」的網際網路分享模式探索合作經營。
原本房敗牆頹的蓮都區下南山村,村民搬遷後留下42棟古民居,經整體修繕保護,打造「精品民宿+文創基地」新業態。作為一種稀缺性資源,古村落在其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綜合價值已越來越凸顯。古村落的重建是傳統文化的回歸。
150813645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