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變身文化創意村

2020-09-05 光明網

8月17日,遊客在峰峰礦區張家樓村遊覽。 河北日報記者 張 昊攝

□河北日報記者 陳 正

「彭城街,五裡長,旮裡拐彎籠盔牆……」8月17日,峰峰礦區張家樓村「老缸調茶館」前,一曲樸實酣暢的「老缸調」唱腔,吸引著眾多遊客紛紛駐足觀賞。

50歲的徐霞是張家樓村土生土長的農民。2019年,她放棄外出打工,投資十餘萬元在老村開辦了「老缸調茶館」。這兩年,眼瞅著以前無人問津的老村內,遊客越來越多,她也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鄉村振興給農村帶來的活力。

張家樓村位於邯鄲市峰峰礦區彭城鎮東南方向,距古鎮彭城約1.5公裡,村莊佔地面積200畝,分為東片老村和西片新村兩部分,這裡盛產優質瓷土,當地百姓鑿井挖土,源源不斷供應著磁州窯爐火千年不熄。

張家樓的老宅多沿河而建,參差錯落,隔河相望。村內街巷蜿蜒交錯,如果說青磚綠瓦是江南的符號,那籠盔就是張家樓獨有的景觀。籠盔,是一種燒造瓷器素胚時使用的匣缽,瓷質、中空、圓柱形,當地村民就地取材,建成獨具特色的籠盔牆。漫步街頭,古銅色的籠盔牆一溜排開,既滄桑又大氣,而遍地籠盔牆的張家樓也被稱為「陶瓷壘成的村莊」。

挖瓷土、燒硫磺曾經是張家樓一帶村民致富的產業,帶動著挖煤經濟在這裡也非常興盛。2000年後,為保護生態環境,小煤窯被關停,傳統的陶瓷燒制工藝被淘汰,張家樓村村民的經濟收入隨之下降,許多年輕人開始外出打工。隨著張家樓新村的建設,村民陸續從老村遷出,獨具韻味的老村逐漸凋敝、衰敗下來,民宅空置率超50%。

看著帶有磁州窯文化特徵的古村落被遺棄,當地文化學者趙立春坐不住了。2015年,他找到鎮政府和村委會,提出保護老村的方案。他認為,對張家樓老村的保護,不僅要保護老建築,更要守住這裡源遠流長的文化,以文化搭臺推動鄉村振興,讓村民們受益,延續古村生命力。

在趙立春的感召下,藝術家們陸續來到張家樓,在保護村莊原貌的基礎上,共同成立了張家樓藝術公社。一個個即將坍塌的老宅子被清理加固,一個個工作室、創作室、展覽室在一處處老宅院中落成。在這個擁有千年文化積澱的古村落裡,藝術家們開始了書畫、陶瓷、詩歌等作品的創作。

峰峰礦區把改善農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作為工作重點,借邯鄲市旅發大會之機,對張家樓村的路、水、電、氣、綠、房等基礎設施進行全方位的提升改造,盤活「空心村」及空閒宅基地,先後吸引了張家樓國際陶瓷藝術公社、印象磁州窯等文化產業公司入駐,一些村民看到商機,紛紛開設茶吧、陶吧、農家樂等,昔日沉寂的老村重現生機。

2017年,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助力下,藝術家與村民們共同打造了《印象磁州窯》大型實景演出。高峰時,張家樓村近百名村民參演,不僅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還帶動了當地「夜經濟」,推動峰峰老工礦區經濟轉型。

2018年,張家樓村開始實施村莊垃圾分類,並進行汙水處理終端、水衝廁所和公廁等建設。昔日藏在深山裡的古村落被越來越多的遊客熟知,張家樓人也越來越自信。曾任張家樓村村主任的郝付強卸任後,聯合朋友投資50萬元,在村裡打造了兩個民宿小院;村民郝維銘重新修葺老宅,開設了一家陶藝生活館;更多的村民在實景演出、苗木鮮花栽培、特色蔬果採摘等文旅產業中找到了工作,張家樓人邁步走進屬於自己的「新時代」。

截至目前,張家樓村常駐藝術家30多名,年接待遊客30萬人次,實現文旅綜合收益300餘萬元,帶動就業近百人,村集體年收入突破10萬元。

每逢周末、節假日,古樹參天、水聲潺潺的張家樓村內遊人如織,超市、茶館、農家院裡人煙阜盛。張家樓村由昔日的「空心村」蝶變為「文化創意村」,實現了文脈傳承、鄉村美麗、產業興旺、村民致富的協調共振。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空心村變身文化創意村
    空心村變身文化創意村——河北峰峰礦區張家樓村嬗變記8月17日,遊客在峰峰礦區張家樓村遊覽。2000年後,為保護生態環境,小煤窯被關停,傳統的陶瓷燒制工藝被淘汰,張家樓村村民的經濟收入隨之下降,許多年輕人開始外出打工。隨著張家樓新村的建設,村民陸續從老村遷出,獨具韻味的老村逐漸凋敝、衰敗下來,民宅空置率超50%。看著帶有磁州窯文化特徵的古村落被遺棄,當地文化學者趙立春坐不住了。2015年,他找到鎮政府和村委會,提出保護老村的方案。
  • 空心村變身文化創意村——峰峰礦區張家樓村嬗變記
    2000年後,為保護生態環境,小煤窯被關停,傳統的陶瓷燒制工藝被淘汰,張家樓村村民的經濟收入隨之下降,許多年輕人開始外出打工。隨著張家樓新村的建設,村民陸續從老村遷出,獨具韻味的老村逐漸凋敝、衰敗下來,民宅空置率超50%。看著帶有磁州窯文化特徵的古村落被遺棄,當地文化學者趙立春坐不住了。2015年,他找到鎮政府和村委會,提出保護老村的方案。
  • 「空心村」變身「網紅村」如何做到的?
    誰能想到,如今周邊市民的網紅打卡地「桃源小筑後營村」,幾年前還是一個蕭條的「空心村」。「那幾年,年輕人外出打工的多,村裡基本剩下老人和小孩了,很多房子都沒人住,一颳風下雨啥的,好多房屋都坍塌了,村裡面一點生機都沒有」後營村村民朱海軍說。位於肥鄉城區東北的後營村,共有420戶1792口人,耕地3340畝。
  • 秋長茶園村獲輸血3億 昔日「空心村」變身網紅打卡地
    惠州日報記者黃岸媚 通訊員郭家文 攝 5月的惠陽區秋長街道茶園村木公幌村民小組,暖風蕩漾,一撥撥遊客前來體驗青磚黛瓦客家圍屋風情,感受古樸的鄉村文化。這是碧桂園鳳悅·秋長谷裡,是碧桂園與當地聯手打造、農發行惠州市分行貸款3億元支持的鄉村振興項目,僅兩年多時間,這裡由一個雜草叢生的空心村變成了都市人的網紅「打卡地」,並於去年年底獲評國家3A級旅遊景區。
  • 婺源篁嶺古村「變身記」:從「半空心村」到「最美鄉村」
    (資料圖)劉佔昆 攝 (中國減貧故事)婺源篁嶺古村「變身記」:從「半空心村」到「最美鄉村」中新社江西婺源9月23日電 題:婺源篁嶺古村「變身記」:從「半空心村」到「最美鄉村」作者 李韻涵秋日時節,在有著「中國最美鄉村」美譽的江西婺源縣篁嶺古村,不少村民正在窗臺忙著「曬秋」,村內遊客絡繹不絕,爭相拍照「打卡」。
  • 黃巖:空心村成人氣村 因村施策探索鄉村新路徑
    10月31日晚上,CCTV-17央視農業農村頻道播出《浙江黃巖 : 空心村成人氣村 因村施策探索鄉村新路徑》,關注黃巖區的鄉村振興工作。在台州市黃巖區的西部山區,有很多上百年歷史的古村落。近年來,當地通過讓專家因村施策與高校建立合作的模式,把這些空心村打造成了人氣村。走進黃巖區的烏巖頭村,百年前的風貌依然清晰可見,其中一個房子的石頭院牆大概有150年的歷史,一直保持到現在,沒有改變。烏巖頭村的村黨部書記表示,村子的改變要歸功於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教授楊貴慶。
  • 廣東清遠英德市連樟村:「空心村」變身「網紅村」
    連樟村曾是省定貧困村、遠近聞名的「空心村」,201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不足2000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20元。2018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連樟村考察時說:「鄉親們一天不脫貧,我就一天放不下心來。」「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脫貧致富一個不能落下。」「要一代接著一代幹,既要加快脫貧致富,又要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走向現代化。」
  • 白雲機場旁「空心村」變「網紅村」
    坐落在廣州白雲機場附近、白雲區人和鎮的鳳和村,在去年以前還是一個空心村,如今,這裡已經蝶變為網紅村,入選了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評出的首批100個廣州網紅打卡地,還有了一個時髦的新名稱「廣州翼·空港文旅小鎮」。
  • 黑龍江可能試行「合村並鎮」,每人或將補償7000,解決「空心村」
    城市發展繁榮固然是好的,但同時也會出現這樣一種局面,那便是大城市的人口逐漸增多,而一些農村鄉鎮卻出現「空心村」的情況, 使部分地區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因此很多地方都開始尋找辦法,「合村並鎮」便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被提出來的。今天小編要說的就是黑龍江可能試行「合村並鎮」,每人或補償7000元,解決「空心村」。
  • 家門口吃上旅遊飯「空心村」變「網紅村」
    這裡,可以看、聽三國故事;這裡,民風淳樸、環境優美、遊人如織;這裡,不僅有布依民族文化,還有歷史悠久、全國唯一的三國藤甲文化。走進安順市經開區么鋪鎮阿歪寨村,高大魁梧的藤甲兵塑像站立道路兩旁,村間小道上總能聽到當地人說起家鄉文化。
  • 清遠英德河頭村發展農旅產業,昔日「空心村」華麗蝶變
    3年前,在省委辦公廳駐村幫扶工作隊、碧桂園集團以及當地致富帶頭人許萬紅的努力下,河頭村發展桑芽菜產業,陳井清成為首批參與者之一,承包了幾畝地精心種植,年收入增長3萬餘元,成功摘掉「窮帽子」。依託喀斯特地貌景觀,河頭村積極盤活沼澤地、石頭山、丟荒地等資源,打造鄉村旅遊景點、民宿、蔬果採摘基地等旅遊觀光產業,這條曾經人口流失嚴重的「空心村」重新煥發生機。
  • 吸引村民回流、共同脫貧致富……肇慶這個「空心村」變身「度假...
    吸引村民回流、共同脫貧致富……肇慶這個「空心村」變身「度假勝地」!岑元村的村道以前是黃泥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深一腳淺一腳,村民外出十分不便。激活鄉村振興新動力尋源谷將周邊區域的封開、德慶、廣寧的旅遊資源連接成線,成為肇慶千裡文化生態旅遊大環線承上啟下的重要聯結點,促進肇慶旅遊振興,更重要的是充分發揮景區帶動的「溢出效應」,
  • 浙江安吉橫山塢村:「空心村」變藝術民宿村 綠水青山生「金」
    小癮·半日村的民宿一景。王麗瑋攝 從杭長高速口下來,沿著平坦的鄉村公路一直開,距離千年古寺靈峰寺旁3公裡的一處山坡便是橫山塢村所在地。 落地在橫山塢的「小癮·半日村」原是一個空心村,多年前經過整體搬遷和藝術設計,如今已搖身一變成了一個高檔民宿集群,共規劃建築71棟、民宿20家,其中「簾青」「朝花夕舍」等9家民宿已是遊客盈門。
  • 宜賓翠屏區高橋村:從空心村到「網紅村」
    遊客郭麗莎一家住在宜賓市區,趁著周末時光,自駕來到李莊高橋竹村。高橋村,位於宜賓市翠屏區李莊古鎮,距宜賓城區約15公裡。就在幾年前,該村還是鎮上的「空心村」,村民外出打工,撂下土地荒蕪,守著古鎮旅遊資源卻一直發展不起來。
  • 芙山房民宿:讓藏身深山的「空心村」煥發生機
    讓這個原本落寞的「空心村」重現生機。從去年開始,徐家村開始悄然改變,一些閒置的老房子經過改造提升變身精品民宿,並取名「在芙山房」。      芙山房民宿村的總經理胡賢偉告訴記者,芙山房的「杏林人家是第一棟開出來的民宿居住區,這個區域包含了杏林書吧和觀景臺,旁邊可以直接看到800年銀杏,而整個灣裡能夠入戶入村的800年銀杏神木就只有這一家,
  • 山區民宿帶火河南空心村
    在河南,曾經因為農耕條件差而形成的深山空心村,現如今通過改建低密度的鄉村民宿,成為都市遊客休閒的熱門度假地,通過參與經營,留守在家的村民也直接或間接地獲得了一筆不錯的收入。李清豔工作的小有洞天民宿就建在迎門村的舊址上,這裡雖然距離著名的王屋山景區只有2公裡,但是,由於山路崎嶇,村子又不在遊客的遊覽路線必經之地,所以享受不到觀光遊的「好處」,加上山區自然條件差,村民靠土地的收入微薄,村民陸續搬離老宅後,迎門村成了典型的空心村。
  • 山區民宿帶火河南空心村
    據濟源市文旅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這些地處山區的民宿表現搶眼,有的周末小長假甚至出現一房難求現象,山區民宿帶火了昔日空心村。,這裡雖然距離著名的王屋山景區只有2公裡,但是,由於山路崎嶇,村子又不在遊客的遊覽路線必經之地,所以享受不到觀光遊的「好處」,加上山區自然條件差,村民靠土地的收入微薄,村民陸續搬離老宅後,迎門村成了典型的空心村。
  • 老廠房變身文化創意產業園屬多贏之舉
    濟南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產生與發展的重要城市之一,有豐富的工業遺存,記者近日對市區的老廠房進行探訪發現,目前它們的保護現狀不一,有些已變身為文化創意產業園,還有的正在經歷改造等待重生。在濟南首批366處歷史建築普查名單中,有25處「工業遺產類」建築,其中有6處已經變身為文化創意產業園。
  • 黨建引領德化縣上湧鎮曾坂村——從「三無」空心村變「三有」幸福村
    幾十年來,該村從無宜居環境、無幸福指數、無年輕勞動力的「三無」空心村,一躍成為有綠水青山、有特色產業、有文化底蘊的「三有」鄉村,村民幸福感和獲得感與日俱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更加堅定了我們發展的信心和腳步!」
  • 「空心村」變成了盆景直播村 盆景總收入突破1100萬元
    他說,小到幾十元,大到上萬元的盆景應有盡有(張淑芳攝影)宜豐縣同安鄉東槽村地處九嶺山下,過去,這裡由於山區耕地少,絕大多數中青年勞力都外出打工,村子成了「空心村」。村民黃雪梅在家裡開啟了網播銷售,如今她成了網紅主播(張淑芳攝影)現在,村裡的中青年都回家發展起了盆景產業,通過網絡直播把自家的盆景銷售到全國各地,「空心村」變成了盆景直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