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英德河頭村發展農旅產業,昔日「空心村」華麗蝶變

2020-12-10 南方新聞網

河頭村與碧桂園集團聯合開發的「碧鄉客棧」民宿。 南方日報記者 曾亮超 攝

萬仔蠶桑專業合作社內,工作人員在打包桑芽菜。南方日報記者 鄧文燕 攝

早上6時不到,清遠英德市九龍鎮河頭村石下村小組村民陳井清就已經在菜地裡忙活了。幾個小時後,菜筐裡已經裝滿新鮮翠綠的桑芽菜,隨後他開著摩託車,把桑芽菜送到村裡的加工廠。

「一天能摘五六十斤,可以賣100多元。」陳井清是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年前,在省委辦公廳駐村幫扶工作隊、碧桂園集團以及當地致富帶頭人許萬紅的努力下,河頭村發展桑芽菜產業,陳井清成為首批參與者之一,承包了幾畝地精心種植,年收入增長3萬餘元,成功摘掉「窮帽子」。

依託喀斯特地貌景觀,河頭村積極盤活沼澤地、石頭山、丟荒地等資源,打造鄉村旅遊景點、民宿、蔬果採摘基地等旅遊觀光產業,這條曾經人口流失嚴重的「空心村」重新煥發生機。如今,在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業融合發展的「雙引擎」拉動下,河頭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集體經濟快速壯大,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農業「發力」

小小桑芽菜變身「致富菜」

「要摘上面剛剛長出來的嫩芽,用來煮湯、涼拌最好了。」菜地裡,陳井清向筆者展示剛摘下來的桑芽菜。正是這小小的桑芽菜,改變了他們一家和整個河頭村村民的生活。

時間回到2016年。彼時,因受「黃龍病」影響,當地經營多年的沙糖桔產業凋敝,越來越多村民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河頭村逐漸變成了「空心村」。

看著村裡「空心化」程度加劇,剛到河頭村開展對口幫扶的省委辦公廳駐村幫扶工作隊成員心急如焚,他們找到村委負責人,一起商量找辦法。

經過分析調研,他們發現,農村組織化水平較低、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落後、土地過於零散是制約河頭村發展的難題。為此,河頭村積極加強村級基層黨組織自身建設,大力推進土地整合工作,到2016年年底,各村小組基本完成土地整合治理。

土地整合後要發展什麼產業?在駐村幫扶工作隊和村委一籌莫展之時,有著多年在外種桑養蠶經驗的許萬紅提出可以發展桑芽菜產業。

2017年,碧桂園集團出資70萬元支持河頭村桑芽菜產業基地建設。同時,村裡成立了萬仔蠶桑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運營,許萬紅為合作社負責人。

2018年5月,萬仔蠶桑專業合作社投入運營。合作社內,漂洗、焯水、冷卻、真空包裝、冷藏……每天,各項加工環節工作有條不紊進行,不久後,這些新鮮桑芽菜就會出現在珠三角的商超及餐廳,通過電商平臺還能銷往全國多個省份。2019年,該合作社年產值達1800萬元。

為確保村民收入,合作社跟村民籤訂保底採購合同,根據參與模式不同,收購價格分為3個檔次。「按照人均5畝地來算,月收入至少在3000元以上。」許萬紅說,目前河頭村種植桑芽菜面積800多畝,帶動500多名村民就業,未來還計劃擴大種植。

旅遊「助力」

村民洗腳上田成旅遊從業者

峰林環繞,碧水藍天,花海桑田,地處英西峰林腳下的河頭村擁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具備發展鄉村旅遊的天然優勢。

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2015年,河頭村引進英德市國業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峰林小鎮景區,景區項目採取「企業+村經濟社+農戶」的模式與當地村民合作經營,村經濟社提供村集體土地、荒山每年固定分紅收益。

2016年10月,峰林小鎮對外營業。原來的石頭山打造成了景點,泥磚房改造成了民宿,沼澤地建成了荷花湖風景區,丟荒地建成了農耕文化園……

通過旅遊系列開發,村裡的「死資源」變為「活資產」,再變成了「股權」,持續為村民增加收入。河頭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許志輝透露,土地入股可為村集體每年增收幾十萬元,景區停車場收入全部歸村民,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僅停車費一項收入就有六七十萬元。

5月中旬,因新冠肺炎疫情停擺的省內跟團遊恢復,九龍峰林小鎮景區的遊客逐漸增多,景區保安許亞香心裡鬆了口氣。

「旅遊改變了我的家鄉,也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今年46歲的許亞香是上塘村小組人,年輕時左手因意外致殘,影響了勞動能力,在外打工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回鄉種田又無法支撐五口之家的重擔。

2017年,許亞香成為峰林小鎮景區的一名保安。「現在的工作穩定了,離家又近,還可以利用工作之餘做點其他活補貼家用。」許亞香算了一筆帳,工資收入加上土地入股景區的分紅,年收入近4萬元。

在河頭村,像許亞香一樣由村民變身旅遊從業者的人不在少數。他們有的成為了景區的種植員工、安保人員、管理人員等,有的在自家門口賣起了土特產,開起了鄉村民宿、農家樂。

振興「蓄力」

農業+旅遊融合發展

初夏時節,漫步河頭村,入眼處,成片種植的桑樹綠油油,成為一道獨特的鄉村風景,遊客駐足觀賞。

與此同時,源源不斷的遊客入村,又為當地土特產和農副產品帶來無限的商機,進一步打響產品的知名度。

「每到節假日,遊客就會比較多,生意也比較好,有些人買了回去覺得不錯還會回購,通過微信或電話聯繫郵寄。」在峰林小鎮景區門口經營土特產的許大姐笑著說,現在她正研究如何開網店。

在距離景區不遠的吳屋村小組前,不少遊客正在興奮地拍照,這裡上百畝的百香果樹已經開花,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果香,再過一兩個月,就會迎來滿枝的碩果。

2019年,吳屋的300餘畝荒地開展土地整合治理後連片流轉給碧桂園集團,被打造成黃金百香果種植基地。當年10月,首批130畝百香果喜獲豐收,為村民帶來銷售收入約20萬元。碧桂園方面透露,下一步還將繼續擴大種植規模。

「脫貧攻堅收官階段怎麼補好短板?」「如何建立鞏固脫貧成果的長效機制?」「脫貧攻堅怎麼銜接鄉村振興?」5月21日,在河頭村黨總支部會議上,省委辦公廳駐河頭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劉振隆與河頭村的黨員們共同探討下一步鄉村發展的話題。

產業興旺無疑是引領鄉村振興的「主心骨」。劉振隆認為,基於河頭村目前農旅融合發展的實際,未來可沿著打造全域旅遊的方向去探索,「現在正在規劃,比如結合現有的百香果基地發展採摘旅遊體驗,還有當地特色的農耕文化體驗等」。

數據顯示,在桑葉、桑果和百香果等農業產業的帶動下,近幾年來,河頭村親子遊、周末遊和自駕遊火爆。2019年,河頭村遊客達200萬人次,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融合發展的凱歌正在這裡奏響。

攻堅亮點

●2017年以來,在省委辦公廳駐村幫扶工作隊和碧桂園集團的支持下,河頭村結合當地土地整合工作,發展桑芽菜產業,建成桑芽菜基地,成立萬仔蠶桑專業合作社。目前,該村種植桑芽菜面積800多畝,帶動500多名村民就業,實現月增收3000元以上。

●2018年,碧桂園幫扶連片建設河頭村大圍、下圍、皮坑、吳屋4條自然村,集中打造新農村示範點,在皮坑村建成鳳鳴碧鄉客棧,在吳屋打造300畝的農旅融合產業園,帶動鄉村旅遊發展。

成績單

●2019年,桑芽菜產業被評為英德市「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特色產業。

●2019年,河頭村集體經濟收入25.2萬元,是2016年的35倍;有勞動能力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69萬元,較2016年增長428%。目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貧困村均核定達到退出標準。

●2019年,駐村幫扶工作隊投入近160萬元扶貧資金進行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村道巷道硬底化、安全圍欄、飲水項目、添置小學教學設施等。

●南方日報記者 鄧文燕 張錦標 魏金鋒

通訊員 黃文 常靜儀

相關焦點

  • 「全省五強村」——清遠英德河頭村!
    「全省五強村」——清遠英德河頭村!熱烈祝賀清遠英德河頭村獲《鄉村振興大擂臺》全省「五強村」榮譽稱號連樟村被評為「優秀村」榮譽稱號同時被評為「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優秀村」單項獎榮譽稱號(點擊圖片了解清遠英德河頭村
  • 粵美鄉村·清遠英德:發展鄉村旅遊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粵美鄉村·清遠英德:發展鄉村旅遊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金羊網  作者:賴書香  2021-01-12 這裡的土地曾丟荒十餘年,從典型的空心村,躋身為全國百佳美麗鄉村,打造出一個鄉村振興的新樣本。
  • 舊村舍變美民宿 廣東清遠演繹產業「變形記」
    近年來,清遠緊緊抓住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等有利契機,大力推動民宿產業發展,一間間昔日破舊的村舍變成華麗的新民宿,蓬勃興起的鄉村遊有效促進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加快破解。  作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清遠遊客接待量年均突破4000萬人次。受疫情影響,國內旅遊產業正在加快形成新格局。
  • 英德以數位化建設為創新點 全面推動英德紅茶等產業發展
    推進「粵字號」品牌強農、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是促進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清遠市英德市在打造特色產業、推進品牌建設的基礎上,全面推動英德紅茶等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數字英德」平臺及全域旅遊建設,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助力鄉村振興。
  • 產業興旺、鄉村美麗,農綜改為英德這個鎮帶來了什麼?
    特別是2018年以來,該鎮以國家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為契機,加大力度整合土地資源,打造規模化、產業化農業項目,深入發展「一鎮一業、一村一品」農業產業項目,大力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目前,全鎮已整合土地約5.3萬畝,新種植的水果品種超過10個,種植總面積約4萬畝,如粉蕉、鷹嘴桃、芭樂果等,為當地鄉村產業振興發展注入新活力。
  • 清遠這些「世外桃源」藏不住了
    另外,為支持鄉村旅遊和民宿行業發展,清遠每年將安排不少於30%的鄉村振興項目用地指標以及點狀供地項目用地指標用於支持發展鄉村民宿項目。近年來,隨著「慢生活」體驗成為國內旅遊的重要細分領域,依託清遠自然資源優勢的清遠民宿數量逐步增加,出現了不少精品民宿。據市文廣旅體局介紹,今年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目前全市民宿入住率已基本恢復至疫情前的平均水平。
  • 清遠英德魚咀村以農業休閒旅遊為核心發展文旅產業
    發展文旅產業讓魚咀村的面貌煥然一新。南方日報記者 張迪 攝南方網訊 4月30日晚,清遠英德市浛洸鎮魚咀村文旅項目的咖啡吧裡,村理事會理事長廖志其、文旅項目運營負責人黃孝軍以及駐村幹部李華磷等人討論著「五一」假期文旅項目客流車輛分流的問題。在村子的另一端,提前到來度假的遊客正在酒吧吃著燒烤,喝著小酒,好不愜意。
  • 2020「百縣千紅新農人」賦能廣東英德鄉村振興探索
    直播過程中,主播們積極在鏡頭前與網友互動,介紹英德紅茶、桑芽菜、清遠雞、坪山絲苗米、櫻桃小番茄等特色產品,講述英德美麗農村建設故事同時,不時發出限時福利,充分點燃了網友購買熱情。本次直播銷售額10.5萬元。其中,英德紅茶、清遠雞和坪山絲苗米三種特色產品深受網友喜愛,為當晚直播銷售前三名。
  • 清遠市鄉村旅遊(民宿)招商推介會廣州舉行
    農業公園作為農旅融合的新型旅遊形態,也成為本次推介會上的亮點之一,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總畜牧獸醫師屈源泉,清遠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魯小鵬,清遠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雷玉春現場給 17 家清遠農業公園舉行了授牌儀式。
  • 清遠民宿憑什麼?
    近段時間,位於英德連江口鎮的野渡谷民宿,新開業就頗受關注。 民宿附近金黃的稻田,成為吸引遊客入住的亮點。不僅在稻田裡可以拍照,還可以體驗收割稻田的田間樂趣。這裡原本是一片因水庫建設而搬遷廢置的空心古村,改造成原生態精品民宿吸引了不少遊客的到來。 這是清遠「農旅融合」發展民宿的案例之一。
  • 清遠英德:借力產業園+科技創新 打造茶旅融合發展新格局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網際網路產業的發展,具有千年種茶歷史的英德紅茶麵臨新的機遇,在英德市委市政府的引導推動下,依託英德十多萬畝茶園,大力發展紅茶產業,以茶文化引領,創新驅動為動力,打造智慧茶園和茶旅融合發展格局,借力「產業園+科技創新」模式,助推英德紅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 空心村變身文化創意村
    挖瓷土、燒硫磺曾經是張家樓一帶村民致富的產業,帶動著挖煤經濟在這裡也非常興盛。2000年後,為保護生態環境,小煤窯被關停,傳統的陶瓷燒制工藝被淘汰,張家樓村村民的經濟收入隨之下降,許多年輕人開始外出打工。隨著張家樓新村的建設,村民陸續從老村遷出,獨具韻味的老村逐漸凋敝、衰敗下來,民宅空置率超50%。看著帶有磁州窯文化特徵的古村落被遺棄,當地文化學者趙立春坐不住了。
  • 清遠鄉村民宿超過300家農旅融合吸引「回頭客」 |清遠日報-清遠Plus
    另外,為支持鄉村旅遊和民宿行業發展,清遠每年將安排不少於30%的鄉村振興項目用地指標以及點狀供地項目用地指標用於支持發展鄉村民宿項目。 近年來,隨著「慢生活」體驗成為國內旅遊的重要細分領域,依託清遠自然資源優勢的清遠民宿數量逐步增加,出現了不少精品民宿。據市文廣旅體局介紹,今年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目前全市民宿入住率已基本恢復至疫情前的平均水平。
  • 古龍峽、連州地下河上榜 「48小時發現清遠·老廣清遊」精品線路出爐
    記者今天從廣州對口幫扶清遠指揮部獲悉,8月4日,由廣州對口幫扶清遠指揮部、清遠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廣州怡境文旅有限公司承辦的 「48小時發現清遠·老廣清遊」精品線路評選活動在廣州舉行。清遠以「山水名城、嶺南綠都」著稱,獲評「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溫泉之城」等榮譽稱號,擁有「閒情山水、親情溫泉、激情漂流、奇情溶洞、熱情民族、濃情美食」六大旅遊名片,吸引著一大批國內外遊客。近年來,清遠全力推動以鄉村旅遊為重點的生態旅遊發展,打造鄉村「吃住行遊購娛」一條龍產業體系。
  • 空心村變身文化創意村——峰峰礦區張家樓村嬗變記
    挖瓷土、燒硫磺曾經是張家樓一帶村民致富的產業,帶動著挖煤經濟在這裡也非常興盛。2000年後,為保護生態環境,小煤窯被關停,傳統的陶瓷燒制工藝被淘汰,張家樓村村民的經濟收入隨之下降,許多年輕人開始外出打工。隨著張家樓新村的建設,村民陸續從老村遷出,獨具韻味的老村逐漸凋敝、衰敗下來,民宅空置率超50%。看著帶有磁州窯文化特徵的古村落被遺棄,當地文化學者趙立春坐不住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空心村變身文化創意村
    空心村變身文化創意村——河北峰峰礦區張家樓村嬗變記8月17日,遊客在峰峰礦區張家樓村遊覽。峰峰礦區把改善農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作為工作重點,借邯鄲市旅發大會之機,對張家樓村的路、水、電、氣、綠、房等基礎設施進行全方位的提升改造,盤活「空心村」及空閒宅基地,先後吸引了張家樓國際陶瓷藝術公社、印象磁州窯等文化產業公司入駐,一些村民看到商機,紛紛開設茶吧、陶吧、農家樂等,昔日沉寂的老村重現生機。
  • 黃陂昔日「空心村」蝶變網紅村,貧困戶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盧淑蘭在自家新樓房前的小園擇菜 杜堂村地處黃陂區北部丘陵地帶,原本是經濟落後的小山村,耕地大部分拋荒,村集體收入基本為零 改變開始於2014年,杜堂村啟動美麗鄉村建設,發展旅遊、花卉苗木和養殖等產業,建成木蘭花鄉景區。2017年,「三鄉工程」的建設,加快了杜堂村發展步伐,村裡農民變股民,農村變景區,極大地釋放了農村土地潛能,促進了村民從單一的農業收入到多種收入的轉變,村民的生活因此發生質變。
  • 英德荷花節開幕,清遠還有這些賞荷地...
    「璀璨峰林,『荷』您相約」6月5日,英德九龍小鎮第四屆荷花旅遊文化節盛大開幕吸引了來自清遠市內外的遊客乘坐觀光小火車穿行於佔地近400畝的荷花湖中於水中央枕荷香聽蛙鳴觀繁星據了解,荷花節期間,小鎮還製作了以「荷」為題材的系列美食並舉辦農土特產展銷。從多方面著手滿足遊客吃、住、行、遊、購、娛的需要。
  • 30條「老廣遊清遠」精品線路發布
    據統計,現場籤約項目共有18個,包括農業產業項目10個、消費扶貧農旅合作項目5個、校企就業幫扶項目2個、醫療幫扶項目1個。據悉,此次項目籤約依靠廣州對口幫扶清遠「國企聯盟」的品牌效應和市場渠道,擦亮清遠雞、英德紅茶、水晶梨、旱地西洋菜等優質特色品牌。
  • 蝶變鳳城:從「清遠經驗」到「農綜改樣本」
    清遠大力推行「農綜改」,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在清遠市清城區白廟村北面,有一處清遠氮肥廠舊址,改革開放初期,這裡曾催生出影響全國的「清遠經驗」。   不遠處的北江靜靜流淌,不緊不慢,像是在講述著一段段改革故事——   40年前,面對國營工業企業效益低下、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的情況,清遠人解放思想,敢於實踐,率先在全國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探索出工業管理體制改革的「清遠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