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頭村與碧桂園集團聯合開發的「碧鄉客棧」民宿。 南方日報記者 曾亮超 攝
萬仔蠶桑專業合作社內,工作人員在打包桑芽菜。南方日報記者 鄧文燕 攝
早上6時不到,清遠英德市九龍鎮河頭村石下村小組村民陳井清就已經在菜地裡忙活了。幾個小時後,菜筐裡已經裝滿新鮮翠綠的桑芽菜,隨後他開著摩託車,把桑芽菜送到村裡的加工廠。
「一天能摘五六十斤,可以賣100多元。」陳井清是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年前,在省委辦公廳駐村幫扶工作隊、碧桂園集團以及當地致富帶頭人許萬紅的努力下,河頭村發展桑芽菜產業,陳井清成為首批參與者之一,承包了幾畝地精心種植,年收入增長3萬餘元,成功摘掉「窮帽子」。
依託喀斯特地貌景觀,河頭村積極盤活沼澤地、石頭山、丟荒地等資源,打造鄉村旅遊景點、民宿、蔬果採摘基地等旅遊觀光產業,這條曾經人口流失嚴重的「空心村」重新煥發生機。如今,在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業融合發展的「雙引擎」拉動下,河頭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集體經濟快速壯大,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農業「發力」
小小桑芽菜變身「致富菜」
「要摘上面剛剛長出來的嫩芽,用來煮湯、涼拌最好了。」菜地裡,陳井清向筆者展示剛摘下來的桑芽菜。正是這小小的桑芽菜,改變了他們一家和整個河頭村村民的生活。
時間回到2016年。彼時,因受「黃龍病」影響,當地經營多年的沙糖桔產業凋敝,越來越多村民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河頭村逐漸變成了「空心村」。
看著村裡「空心化」程度加劇,剛到河頭村開展對口幫扶的省委辦公廳駐村幫扶工作隊成員心急如焚,他們找到村委負責人,一起商量找辦法。
經過分析調研,他們發現,農村組織化水平較低、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落後、土地過於零散是制約河頭村發展的難題。為此,河頭村積極加強村級基層黨組織自身建設,大力推進土地整合工作,到2016年年底,各村小組基本完成土地整合治理。
土地整合後要發展什麼產業?在駐村幫扶工作隊和村委一籌莫展之時,有著多年在外種桑養蠶經驗的許萬紅提出可以發展桑芽菜產業。
2017年,碧桂園集團出資70萬元支持河頭村桑芽菜產業基地建設。同時,村裡成立了萬仔蠶桑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運營,許萬紅為合作社負責人。
2018年5月,萬仔蠶桑專業合作社投入運營。合作社內,漂洗、焯水、冷卻、真空包裝、冷藏……每天,各項加工環節工作有條不紊進行,不久後,這些新鮮桑芽菜就會出現在珠三角的商超及餐廳,通過電商平臺還能銷往全國多個省份。2019年,該合作社年產值達1800萬元。
為確保村民收入,合作社跟村民籤訂保底採購合同,根據參與模式不同,收購價格分為3個檔次。「按照人均5畝地來算,月收入至少在3000元以上。」許萬紅說,目前河頭村種植桑芽菜面積800多畝,帶動500多名村民就業,未來還計劃擴大種植。
旅遊「助力」
村民洗腳上田成旅遊從業者
峰林環繞,碧水藍天,花海桑田,地處英西峰林腳下的河頭村擁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具備發展鄉村旅遊的天然優勢。
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2015年,河頭村引進英德市國業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峰林小鎮景區,景區項目採取「企業+村經濟社+農戶」的模式與當地村民合作經營,村經濟社提供村集體土地、荒山每年固定分紅收益。
2016年10月,峰林小鎮對外營業。原來的石頭山打造成了景點,泥磚房改造成了民宿,沼澤地建成了荷花湖風景區,丟荒地建成了農耕文化園……
通過旅遊系列開發,村裡的「死資源」變為「活資產」,再變成了「股權」,持續為村民增加收入。河頭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許志輝透露,土地入股可為村集體每年增收幾十萬元,景區停車場收入全部歸村民,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僅停車費一項收入就有六七十萬元。
5月中旬,因新冠肺炎疫情停擺的省內跟團遊恢復,九龍峰林小鎮景區的遊客逐漸增多,景區保安許亞香心裡鬆了口氣。
「旅遊改變了我的家鄉,也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今年46歲的許亞香是上塘村小組人,年輕時左手因意外致殘,影響了勞動能力,在外打工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回鄉種田又無法支撐五口之家的重擔。
2017年,許亞香成為峰林小鎮景區的一名保安。「現在的工作穩定了,離家又近,還可以利用工作之餘做點其他活補貼家用。」許亞香算了一筆帳,工資收入加上土地入股景區的分紅,年收入近4萬元。
在河頭村,像許亞香一樣由村民變身旅遊從業者的人不在少數。他們有的成為了景區的種植員工、安保人員、管理人員等,有的在自家門口賣起了土特產,開起了鄉村民宿、農家樂。
振興「蓄力」
農業+旅遊融合發展
初夏時節,漫步河頭村,入眼處,成片種植的桑樹綠油油,成為一道獨特的鄉村風景,遊客駐足觀賞。
與此同時,源源不斷的遊客入村,又為當地土特產和農副產品帶來無限的商機,進一步打響產品的知名度。
「每到節假日,遊客就會比較多,生意也比較好,有些人買了回去覺得不錯還會回購,通過微信或電話聯繫郵寄。」在峰林小鎮景區門口經營土特產的許大姐笑著說,現在她正研究如何開網店。
在距離景區不遠的吳屋村小組前,不少遊客正在興奮地拍照,這裡上百畝的百香果樹已經開花,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果香,再過一兩個月,就會迎來滿枝的碩果。
2019年,吳屋的300餘畝荒地開展土地整合治理後連片流轉給碧桂園集團,被打造成黃金百香果種植基地。當年10月,首批130畝百香果喜獲豐收,為村民帶來銷售收入約20萬元。碧桂園方面透露,下一步還將繼續擴大種植規模。
「脫貧攻堅收官階段怎麼補好短板?」「如何建立鞏固脫貧成果的長效機制?」「脫貧攻堅怎麼銜接鄉村振興?」5月21日,在河頭村黨總支部會議上,省委辦公廳駐河頭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劉振隆與河頭村的黨員們共同探討下一步鄉村發展的話題。
產業興旺無疑是引領鄉村振興的「主心骨」。劉振隆認為,基於河頭村目前農旅融合發展的實際,未來可沿著打造全域旅遊的方向去探索,「現在正在規劃,比如結合現有的百香果基地發展採摘旅遊體驗,還有當地特色的農耕文化體驗等」。
數據顯示,在桑葉、桑果和百香果等農業產業的帶動下,近幾年來,河頭村親子遊、周末遊和自駕遊火爆。2019年,河頭村遊客達200萬人次,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融合發展的凱歌正在這裡奏響。
攻堅亮點
●2017年以來,在省委辦公廳駐村幫扶工作隊和碧桂園集團的支持下,河頭村結合當地土地整合工作,發展桑芽菜產業,建成桑芽菜基地,成立萬仔蠶桑專業合作社。目前,該村種植桑芽菜面積800多畝,帶動500多名村民就業,實現月增收3000元以上。
●2018年,碧桂園幫扶連片建設河頭村大圍、下圍、皮坑、吳屋4條自然村,集中打造新農村示範點,在皮坑村建成鳳鳴碧鄉客棧,在吳屋打造300畝的農旅融合產業園,帶動鄉村旅遊發展。
成績單
●2019年,桑芽菜產業被評為英德市「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特色產業。
●2019年,河頭村集體經濟收入25.2萬元,是2016年的35倍;有勞動能力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69萬元,較2016年增長428%。目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貧困村均核定達到退出標準。
●2019年,駐村幫扶工作隊投入近160萬元扶貧資金進行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村道巷道硬底化、安全圍欄、飲水項目、添置小學教學設施等。
●南方日報記者 鄧文燕 張錦標 魏金鋒
通訊員 黃文 常靜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