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吃上旅遊飯「空心村」變「網紅村」

2020-09-17 中工網

這裡,可以看、聽三國故事;這裡,民風淳樸、環境優美、遊人如織;這裡,不僅有布依民族文化,還有歷史悠久、全國唯一的三國藤甲文化。

走進安順市經開區么鋪鎮阿歪寨村,高大魁梧的藤甲兵塑像站立道路兩旁,村間小道上總能聽到當地人說起家鄉文化。

空心村」的涅槃

「阿歪寨,石頭房子、石頭牆,石頭碾子、石頭磨」,清澈的小溪圍著寨子靜靜流淌……如詩如畫的景色吸引眾多遊客駐足自拍,成為網紅村。

曾經的阿歪寨卻是另一番光景。

「阿歪寨是布依族村寨,房屋多以石木結構為主,老舊房屋較多,道路狹窄、交通不便、人畜混居、環境髒亂。很多人選擇外出打工或者搬出村子,使村子成為名副其實的『空心村』。」么鋪片區工作組副組長陳衛忠說。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阿歪寨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如何讓村子真正恢復生機,產業興旺發達,一直是幹部群眾苦苦思索的難題。

2018年,阿歪寨村迎來新機遇。該村作為貴州省「十百千」鄉村振興示範工程示範村,先後被國家住建部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共同締造」試點村、「古村落空心化活化」示範點。

如何擦亮國家級、省級金字招牌?當地幹部群眾結合自身歷史文化特點和地理環境優勢,將目光投向鄉村旅遊和民宿產業。

按照「共同締造」試點村發展思路,阿歪寨村採取「農民資產入股、村合作社集中管理、企業出資認購、公司建設運營」模式,動員本寨村民無償出讓老舊危房20年的使用權給合作社,合作社再引進社會資本(愛心企業家)對老舊房屋進行認領、修繕和改造,最後統一交給旅遊公司進行布局和管理運營,盤活業態,實現合作共贏。

龍頭公司落戶,給歪寨村注入鄉村旅遊發展新動力,也增強大家建設美麗阿歪寨村的信心。今年3月起,經開區相關部門組織轄區內多家企業到阿歪寨村實地考察,目前,新建的30棟新民宿已全部認購完成。

「在推進阿歪寨村『共同締造』的進程中,逐漸由政府為主向社會多方參與轉變,帶動村民參與,激發內生動力,通過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構建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共治的城鄉治理體系。」經開區城鄉建設督導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鄭興華介紹。

藤甲文化注入活力

「之前就看朋友發過照片,這次和家人一日遊,感覺風格很獨特,環境也不錯。」清鎮遊客張光豔說。

「我們村現在太漂亮了,來玩的人很多,他們都是奔著我們的文化和環境來,我們要把文化好好傳承下去。」村民韋曉琴說。

在建設過程中,阿歪寨村按照傳統村落核心區、新村規劃區分別進行打造,核心區主要是對以前的老宅進行修繕加固,保持以前的原始建築風貌,新村規劃區主要是依託藤甲谷歷史文化背景,進行規劃實施。

老藝術家、「夜郎谷」締造者宋培倫先生在阿歪寨村調研考察時說,阿歪寨村民宿項目打造保留了古村落的形式和風格,水電等方面的鋪設也很用心,既保留傳統,又確保現代人生活的舒適感。

在民宿打造過程中,阿歪寨村結合自身三國時期藤甲文化和布依族文化特點,努力保留傳統古村落的氣息,通過「新文化植入」「新業態引入」「新村民進入」的方式,創新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模式,打造農文旅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建設成集民宿、研學、養生、文創等為一體的特色旅遊區,持續推進文化藝術村發展,成功打造出藤甲谷網紅景區、古村落民宿區、民宿研學區、布依風情一條街等農文旅結合的田園綜合體。「藤甲之魅,穿越之旅」讓各方遊客慕名而來。

今年8月30日,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暨農村社會事業專家諮詢委員會秘書長黃水源為阿歪寨村掛上「鄉村振興研學基地」牌匾,又為阿歪寨村增添一塊金字招牌。

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古村落不僅重新煥發生機,也讓群眾從中獲益,當地村民靠著自己房子,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老闆,我們訂個餐,還有包房沒,我們人多。」

「有,你們有多少人都住得下。」

阿歪寨村伍正翠原本一直在外地做餐飲,有技術、有經驗的她,看著村裡發展旅遊業,遊客日漸增多,於是選擇回家做農家樂生意。

「天天都有客人,每天收入有3000多元。」伍正翠說。

除了餐飲,她重新裝修二樓和三樓,根據村裡的統一規劃,準備用於發展民宿。

不遠處,一家奶茶店裡坐滿客人,這是韋豔江開的店。2019年前,她一直在南京務工,春節回家過年後,看到村裡的變化,決定留鄉創業。

「現在村裡開發很好,也給我們帶來很多創業就業機會,回來開店,比在外打工強多了。」韋豔江說。

在阿歪寨村像伍正翠、韋豔江這樣的人還有很多。

把傳統村落打造成村民生活的美好家園、心靈回歸的生態樂土,讓美麗鄉村提檔升級,進一步帶領村民增收致富,鞏固脫貧成果。

如今,阿歪寨村實現從「髒亂差」到「潔淨美」的美麗蝶變,人居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幸福感與日俱增。(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胡麗華張賽)

相關焦點

  • 黃陂昔日「空心村」蝶變網紅村,貧困戶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她對記者說:「以前從來沒想過,在家門口能吃上『旅遊飯』,還住上了二層小洋樓,日子越過越紅火!」 盧淑蘭在自家新樓房前的小園擇菜 杜堂村地處黃陂區北部丘陵地帶,原本是經濟落後的小山村,耕地大部分拋荒,村集體收入基本為零
  • 白雲機場旁「空心村」變「網紅村」
    坐落在廣州白雲機場附近、白雲區人和鎮的鳳和村,在去年以前還是一個空心村,如今,這裡已經蝶變為網紅村,入選了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評出的首批100個廣州網紅打卡地,還有了一個時髦的新名稱「廣州翼·空港文旅小鎮」。
  • 「空心村」變身「網紅村」如何做到的?
    誰能想到,如今周邊市民的網紅打卡地「桃源小筑後營村」,幾年前還是一個蕭條的「空心村」。「那幾年,年輕人外出打工的多,村裡基本剩下老人和小孩了,很多房子都沒人住,一颳風下雨啥的,好多房屋都坍塌了,村裡面一點生機都沒有」後營村村民朱海軍說。位於肥鄉城區東北的後營村,共有420戶1792口人,耕地3340畝。
  • 宜賓翠屏區高橋村:從空心村到「網紅村」
    遊客郭麗莎一家住在宜賓市區,趁著周末時光,自駕來到李莊高橋竹村。高橋村,位於宜賓市翠屏區李莊古鎮,距宜賓城區約15公裡。就在幾年前,該村還是鎮上的「空心村」,村民外出打工,撂下土地荒蕪,守著古鎮旅遊資源卻一直發展不起來。
  • 昔日「空心村」蝶變網紅村,杜堂村貧困戶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她對長江網記者說:「以前從來沒想過,在家門口能吃上『旅遊飯』,還住上了二層小洋樓,日子越過越紅火!」 杜堂村地處黃陂區北部丘陵地帶,原本是經濟落後的小山村,耕地大部分拋荒,村集體收入基本為零,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5000元,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村裡多半是留守老人和孩子。
  • 汕尾這個空心村秒變網紅村人,每天接待上萬人次!
    隨著經濟發展,留守村中的青年後生們的謀求發展,外出打工,這裡也漸漸地成為了空心村。百年的鹿境山寨、宋帝聖井、關帝廟和那些當年為謀求信仰和理想的革命紅色足跡默默地在這片鹿境山下,守候著這片曾經的世外桃源!
  • 廣東清遠英德市連樟村:「空心村」變身「網紅村」
    連樟村曾是省定貧困村、遠近聞名的「空心村」,201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不足2000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20元。2018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連樟村考察時說:「鄉親們一天不脫貧,我就一天放不下心來。」「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脫貧致富一個不能落下。」「要一代接著一代幹,既要加快脫貧致富,又要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走向現代化。」
  • 河南淇河「空心村」變網紅民宿,無邊泳池美如瑤池
    初夏時節,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上峪鄉白龍廟村的民宿小院遊人不斷。據了解,這裡原本是一座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古村落,近年來,年輕人多外出務工,村子漸漸空落成了典型的「空心村」。在山坡上修築的無邊泳池如天空之境
  • ...家門口吃上旅遊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行走「三區三州」探脫貧)
    原標題:在企業定向幫扶下,尕都才讓夫妻倆在景區有了打工收入,還辦起了藏家樂——家門口吃上旅遊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行走「三區三州」探脫貧)鬧日崗尖山上,犛牛成群結隊,悠閒地啃食青草;德烏魯河邊,水花清澈見底,向東南方一路歡騰。這裡是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卡加曼鄉香拉村博拉組。從去年7月起,52歲的尕都才讓開始擔任香拉花海景區的門衛,還兼做倉庫保管員。「一個月工資3000元。」尕都才讓在這裡出生、成家、生活,過去的日子一直比較困難。最近幾年,他感覺「日子有了盼頭」。
  • 秋長茶園村獲輸血3億 昔日「空心村」變身網紅打卡地
    處處充滿濃鬱客家風情的秋長谷裡變成了新晉網紅「打卡地」。惠州日報記者黃岸媚 通訊員郭家文 攝 5月的惠陽區秋長街道茶園村木公幌村民小組,暖風蕩漾,一撥撥遊客前來體驗青磚黛瓦客家圍屋風情,感受古樸的鄉村文化。這是碧桂園鳳悅·秋長谷裡,是碧桂園與當地聯手打造、農發行惠州市分行貸款3億元支持的鄉村振興項目,僅兩年多時間,這裡由一個雜草叢生的空心村變成了都市人的網紅「打卡地」,並於去年年底獲評國家3A級旅遊景區。
  • 端起生態碗 吃上旅遊飯
    原標題:端起生態碗 吃上旅遊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今年3月,我在山上看到了『東方寶石』朱䴉!」一大早,陝西銅川宜君縣太安國有生態林場護林員楊龍山已踏上了巡山路,「現在這裡樹高林密,野生動物越來越多了。」楊龍山高興地說。   宜君縣地處關中平原和陝北黃土高原接合部,屬於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生態脆弱。
  • 英德貧困村變身「網紅村」
    業態帶動就業9人,人均收入達3500元/月,優先解決了村民家門口就業的問題。記者今天獲悉,英德浛洸鎮魚咀古城文旅項目2018年3月啟動,兩年多來,碧桂園和廣物控股集團充分運用國企與民企的優勢,相互補位,立足實際情況,積極推動魚咀古城文旅項目,讓曾經的空心村變成了如今的「網紅」村。
  • 「人民日報」在企業定向幫扶下,尕都才讓夫妻倆在景區有了打工收入,還辦起了藏家樂——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在企業定向幫扶下,尕都才讓夫妻倆在景區有了打工收入,還辦起了藏家樂——家門口吃上旅遊飯旦知草(左)在苗圃基地種花。鬧日崗尖山上,犛牛成群結隊,悠閒地啃食青草;德烏魯河邊,水花清澈見底,向東南方一路歡騰。這裡是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卡加曼鄉香拉村博拉組。從去年7月起,52歲的尕都才讓開始擔任香拉花海景區的門衛,還兼做倉庫保管員。「一個月工資3000元。」尕都才讓在這裡出生、成家、生活,過去的日子一直比較困難。最近幾年,他感覺「日子有了盼頭」。
  • 井岡山下神山村:「空心村」蝶變「旅遊村」
    (中國減貧故事)井岡山下神山村:「空心村」蝶變「旅遊村」中新社江西井岡山9月21日電 題:井岡山下神山村:「空心村」蝶變「旅遊村」作者 吳鵬泉在井岡山深處「窩」了大半輩子的神山村村民彭夏英,如今吃上了「旅遊飯」。
  • 「空心村」變成了盆景直播村 盆景總收入突破1100萬元
    他說,小到幾十元,大到上萬元的盆景應有盡有(張淑芳攝影)宜豐縣同安鄉東槽村地處九嶺山下,過去,這裡由於山區耕地少,絕大多數中青年勞力都外出打工,村子成了「空心村」。村民黃雪梅在家裡開啟了網播銷售,如今她成了網紅主播(張淑芳攝影)現在,村裡的中青年都回家發展起了盆景產業,通過網絡直播把自家的盆景銷售到全國各地,「空心村」變成了盆景直播村。
  • 新華社聚焦濰坊這個「網紅村」
    ☟☟ 點擊查看完整視頻昔日「空心村」今成「網紅村」,蔡家溝村位於山東省諸城市常山山麓南側,是集文創旅遊、社會服務、藝術創作、學術研討等功能於一體的特色村莊。隨著年輕人陸續返村創業,村內匯聚從事攝影、雕塑、繪畫、音樂等職業的藝術家30多人,有藝術家工作室、鄉村記憶館、古琴館等新型經營主體15處,年接待遊客近20萬人次,每年人均增收1.3萬餘元。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編輯|小 濰 【來源:濰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 恩施市:紅土稻池旅遊業發展迅猛 村民逐漸吃上旅遊飯
    雲上恩施報導(融媒體記者 馮本旭 譚毅 通訊員 周薇 報導)恩施市紅土鄉稻池村依山傍水,有較好的自然資源,適合發展旅遊業。2015年以來,村黨支部書記黃大忠帶頭開發黃堰塘、響水洞等景區,在改造和美化人居環境的同時,也讓周邊越來越多村民吃上了旅遊飯。
  • 鶴壁空心山村變網紅打卡地
    無邊泳池上,漂浮著一張水床,是拍照、錄短視頻的網紅打卡地。據了解,這個村年輕人大多進城打工,老年人也跟隨進城住,幾乎成了一個無人的空心村。桑園小鎮規劃建設後,依山就景對破敗的山村石房進行改造,外部保持安全整潔,內部打造成高檔的賓館設施,周邊打造了特色小街區,「空心村」成了遠近知名的郊遊好去處。
  • 黃巖:空心村成人氣村 因村施策探索鄉村新路徑
    10月31日晚上,CCTV-17央視農業農村頻道播出《浙江黃巖 : 空心村成人氣村 因村施策探索鄉村新路徑》,關注黃巖區的鄉村振興工作。在台州市黃巖區的西部山區,有很多上百年歷史的古村落。近年來,當地通過讓專家因村施策與高校建立合作的模式,把這些空心村打造成了人氣村。走進黃巖區的烏巖頭村,百年前的風貌依然清晰可見,其中一個房子的石頭院牆大概有150年的歷史,一直保持到現在,沒有改變。烏巖頭村的村黨部書記表示,村子的改變要歸功於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教授楊貴慶。
  • 脫貧攻堅丨貧困村變「寶藏村」,叻!
    昔日粵西北的「空心村」,在南航的對口幫扶下,插上了產業騰飛的雙翼,讓村民們拔掉了窮根;而粵東的破舊山村,在企業的幫助下華麗轉身成為網紅打卡地,既記得住鄉愁又讓村民錢袋子鼓起來。廣東通過「萬企幫萬村」行動,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優勢扶貧產業,企業各顯神通,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