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走進黃陂區姚集街杜堂村,遠遠地,五彩斑斕的花海便映入眼帘,民宿商業街前霧氣繚繞,荊楚民居與木蘭花鄉景區交相輝映,各類田園風情建築、遊樂設施讓遊客目不暇接......
11月29日,在杜堂村葛家新灣,今年58歲的盧淑蘭正在自家新樓房門前的小園擇菜,滿臉幸福感。她對長江網記者說:「以前從來沒想過,在家門口能吃上『旅遊飯』,還住上了二層小洋樓,日子越過越紅火!」
杜堂村地處黃陂區北部丘陵地帶,原本是經濟落後的小山村,耕地大部分拋荒,村集體收入基本為零,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5000元,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村裡多半是留守老人和孩子。
2004年,盧淑蘭的丈夫患病早逝後,全家僅靠她種著1畝田地,辛苦拉扯4個孩子長大,成為村裡的貧困戶。她說:「那時孩子都還小,除去家庭日常開銷後,收入僅夠口糧。」
改變開始於2014年,杜堂村啟動美麗鄉村建設,發展旅遊、花卉苗木和養殖等產業,建成木蘭花鄉景區。2017年,「三鄉工程」的建設,加快了杜堂村發展步伐,村裡農民變股民,農村變景區,極大地釋放了農村土地潛能,促進了村民從單一的農業收入到多種收入的轉變,村民的生活因此發生質變。
盧淑蘭告訴記者,村裡合作社成立後,大家把空閒農房按1600元/平方米價格入股。房屋經過統一設計、裝修後,再由合作社統一招商,打造「民宿+商業街」,引進企業、市民投資經營農家樂、民宿、文創等產業,農戶按照入股資產的10%進行保底分紅。「我家近90平方米的老屋在2018年入股,每年能拿到1萬元左右的分紅,還住進了集中遷建的新樓房。」盧淑蘭欣喜地說,自家的老屋入股後,被改造成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站,她還能偶爾來店裡學習電商運營知識,自己計劃在合適時機嘗試「觸電」,在網上售賣黃陂特色農產品。
和盧淑蘭一樣,很多村民已經有了在景區打工和股份分紅兩項收入,部分村民還有土地流轉收入。如今,杜堂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萬元,比2014年增長1.5倍。村集體收入達40萬元,比2014年增長12.3倍。短短幾年時間,「空心村」蝶變美麗鄉村「網紅村」。
「日子過好了,得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也感恩村裡的能人們情系家鄉。」談起這幾年的變化,盧淑蘭提到了回鄉能人葛天才。葛天才是土生土長的杜堂村人,初中畢業後外出務工,後來從事建築勞務,靠勤勞積累了一定財富。2014年底,葛天才被召喚回村,帶領杜堂村113戶村民成立旅遊專業合作社,並成立了木蘭花鄉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投資4億元打造武漢木蘭花鄉景區。如今,景區經營日益紅火,大批外出打工的青壯勞力攜家帶口返鄉就業創業,各類社會人才紛至沓來。
盧淑蘭的3個女兒都出嫁了,兒子在城裡上班。雖然她一個人守著新洋房,但生活非常充實。房屋入股保障了盧淑蘭的固定收益,她還經常到木蘭花鄉景區幫工,忙時每月務工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全年綜合收入達3萬元左右。「心裡更加踏實了,期盼兒子早點成家,我能早點抱孫子!」憧憬未來生活,盧淑蘭滿懷信心。
【來源:武漢農業農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