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認領」計劃、景區+民宿帶動當地旅遊……洛陽市嵩縣的旅遊扶貧,讓村落有了變化
「空心石頭村」成網紅景點 貧困戶靠農家樂年入三五萬
改造過的土屋民宿,頗具鄉土特色
河南商報記者 王訪賢/攝
編者按|全面消除貧困,各方都在努力。在眾多扶貧方式中,旅遊扶貧廣受青睞。2018年,河南省文化和旅遊部門堅持用文化扶貧和旅遊扶貧統攬工作,謀劃推進,旅遊業在扶貧中也踐行出不少有益探索,正在摸索和走出一條具有行業特點的扶貧路子。
即日起,河南商報與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推出「旅遊扶貧的河南樣本」系列報導,藉以發現扶貧中的新鮮樣本,推廣旅遊扶貧先進經驗,以資借鑑。
河南商報記者 崔莉莉
石碾、石磨、石槽、石灶、石桌、石凳、石頭房屋……嵩縣九皋鎮石場村是名副其實的「石頭村」。這裡生產力低下,土地貧瘠,不長多少糧食,只長尖利多刺的中藥材皂角刺和紅薯。
上世紀後期,村子裡過不下去的村民們,陸陸續續連人帶戶口遷出了大半,石場村快成了「空心石頭村」。就是這樣一個「石器時代」的小村落,如今成了驢友心中的勝地、遊客們爭相「打卡」的網紅景點。
優勢
石場村靠自身特色,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景點
昔日「空心石頭村」變身國家3A級景區
石場村在洛陽嵩縣九皋鎮,最大的特色就是村民的房屋和生活用品,都是由石頭搭建、鑿制的。走在村子裡,隨處可見隨性而建的石頭房屋,院子裡是石碾、石磨、石凳、石水槽,院子外面裸露的大塊巖石,因為被衝刷風化,形成了溝壑縱橫的奇特景觀。
村子裡不缺故事。剛走幾步,就有一個相傳是西漢末年劉秀起兵反抗王莽時生火做飯的「劉秀灶」;再走一段,又是村裡柴姓大戶歷經13代人興建的防盜匪用的「保安樓」。
2000年前後,有河南的驢友發現了這個滿是石頭文化的村子,給它起了個富有詩意的名字——「石頭部落」,還將村子裡形態各異的石頭製品、石頭房屋照片傳到了網上,「石頭部落」的名聲就此打響。洛陽和周邊地市的遊客紛紛慕名「打卡」,一睹這個千年石頭村落的風採。
當地旅遊部門見狀,順勢將石場村中閒置老屋集中連片的區域,命名為「石頭部落」,並於2016年,成功掛牌國家3A級景區。
九皋鎮旅遊辦主任張獻衛說,景區不收門票,只為吸引遊客帶動周圍農家賓館的餐飲和住宿消費。
貧困戶辦起高檔農家樂,一年能收入三五萬元
李翠霞就是從「石頭部落」中搬遷到外圍高地的村民之一。李翠霞一家六口曾在石場村的瓦屋中住了許多年。「你們看著石頭好看,可不知道我們從一兩裡外掂著水回來多難走。」李翠霞說,村裡吃水難,交通不便。
李翠霞一家成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後,有了5萬元無息貸款,加上向親戚朋友借的幾萬塊錢,2017年,家裡建起了兩層樓的高檔農家樂。3間客房、五六張床位,還能為遊客提供餐飲,去年5~8月旅遊旺季,每天最少有幾百塊收入。「以前我就是種皂角刺、養獺兔,每年只能賣幾百塊錢,現在靠經營農家樂,每年能收入三五萬塊錢。」順利脫貧的李翠霞說。
外出打工的人要回來了,曾經連人帶戶口遷出石場村的村民,也開始回流了。張獻衛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之前村子裡有100多戶人家,到五六年前,村子裡遷得只剩下不到40戶,這幾年村子裡旅遊火爆,農家賓館、精品民宿的生意蒸蒸日上,遷出去的人中,又有三四十戶把戶口遷回來了。
「以前真是窮得沒辦法,村裡男人說不上媳婦,大部分都要入贅到別的村。」張獻衛親眼見證了這些年鎮上大力發展旅遊帶來的變化:不久前,石場村有一戶人家辦婚禮,結果伴娘看中了這裡另一戶人家,也要嫁進來。
借勢
木札嶺、白雲山景區帶火周邊民宿
四季度假遊讓當地旅遊「淡季不淡」
今年剛31歲的張麗,2013年嫁到了嵩縣車村鎮龍王村,村子緊挨著木札嶺景區。龍王村和石場村有不少共同點:都是貧困村,都是在旅遊景區的帶動下,摘下了貧困帽,換上了富裕裝。
「沒到龍王村之前,就聽人議論:木札嶺又冷又窮,去那兒幹啥?」張麗說,2012年,她和丈夫談起了戀愛,一起在江蘇的一家電子廠打工。結婚後,張麗帶著剛出生的女兒回到龍王村,丈夫跟著一個修玻璃吊橋的工程隊,在周邊地市各個景區做工。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沒有任何家底,張麗在破舊的老屋裡,抱著女兒為生計犯了愁。針對張麗家的脫貧政策下來後,她有了5萬塊錢的無息貸款,在舊屋原址上,扒了舊房蓋起了家庭賓館。由於距離國家4A級景區木札嶺只有幾十米遠,張麗家因處於「黃金地段」,成了每年夏季來景區遊客的首選地,幾個床位常常供不應求。
在嵩縣國家5A級景區白雲山周圍,也星羅棋布地聚集著農家賓館、精品民宿,截至目前,山上、山下床位加起來有8000~10000張。
「每到夏季旅遊旺季,景區周圍一房難求。」洛陽白雲山文化旅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鍾飛對河南商報記者說,白雲山在景區規劃中,就將脫貧任務帶了進去,不僅優先吸納當地村民就業,修建拓寬道路,還通過發展四季度假旅遊,讓當地旅遊「淡季不淡」。
亮點
「老屋認領」盤活「空心村」
有的土屋改造後一晚值680元
「空心村」是農村建設中出現的一種問題:位於村中心的土屋老房被閒置,新建房屋在村子外圍,最後形成了農村「中空」的用地情況,同時,也伴隨著農村經濟上「空心」的出現。
「嵩縣土屋老房外部是土坯磚瓦結構,內部低梁高立柱,是獨具特色的豫西文化符號。」嵩縣車村鎮黨委書記方英偉向河南商報記者介紹,為了打造中原民宿第一鎮,盤活「空心村」建築資源,鎮上成立了合作社,推出「老屋認領」計劃,面向社會各界招募老屋認領人。
2018年5月活動啟動以來,已經有500多套鎮上的老屋被「認領」。認領人對老屋可以有3種改造形式:一是自己設計改造成民宿,自己經營;二是交給合作社託管運營;三是自己用來住宿。
「今年五一前,開業100套精品老屋民宿沒有問題。」方英偉說,農村閒置空房,花二三十萬元裝修改造,就能成為精品民宿。
因為具備獨特的文化內涵,有的「豪華」民宿,一晚報價680元,仍有遊客諮詢,表達入住意向。目前,「老屋認領」已經在嵩縣全面推廣,爭取在3年時間裡,完成1000套的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