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石頭村」成網紅景點 洛陽貧困戶靠農家樂年入三五萬

2020-12-17 河南一百度

「老屋認領」計劃、景區+民宿帶動當地旅遊……洛陽市嵩縣的旅遊扶貧,讓村落有了變化

「空心石頭村」成網紅景點 貧困戶靠農家樂年入三五萬

改造過的土屋民宿,頗具鄉土特色

河南商報記者 王訪賢/攝

編者按|全面消除貧困,各方都在努力。在眾多扶貧方式中,旅遊扶貧廣受青睞。2018年,河南省文化和旅遊部門堅持用文化扶貧和旅遊扶貧統攬工作,謀劃推進,旅遊業在扶貧中也踐行出不少有益探索,正在摸索和走出一條具有行業特點的扶貧路子。

即日起,河南商報與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推出「旅遊扶貧的河南樣本」系列報導,藉以發現扶貧中的新鮮樣本,推廣旅遊扶貧先進經驗,以資借鑑。

河南商報記者 崔莉莉

石碾、石磨、石槽、石灶、石桌、石凳、石頭房屋……嵩縣九皋鎮石場村是名副其實的「石頭村」。這裡生產力低下,土地貧瘠,不長多少糧食,只長尖利多刺的中藥材皂角刺和紅薯。

上世紀後期,村子裡過不下去的村民們,陸陸續續連人帶戶口遷出了大半,石場村快成了「空心石頭村」。就是這樣一個「石器時代」的小村落,如今成了驢友心中的勝地、遊客們爭相「打卡」的網紅景點。

優勢

石場村靠自身特色,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景點

昔日「空心石頭村」變身國家3A級景區

石場村在洛陽嵩縣九皋鎮,最大的特色就是村民的房屋和生活用品,都是由石頭搭建、鑿制的。走在村子裡,隨處可見隨性而建的石頭房屋,院子裡是石碾、石磨、石凳、石水槽,院子外面裸露的大塊巖石,因為被衝刷風化,形成了溝壑縱橫的奇特景觀。

村子裡不缺故事。剛走幾步,就有一個相傳是西漢末年劉秀起兵反抗王莽時生火做飯的「劉秀灶」;再走一段,又是村裡柴姓大戶歷經13代人興建的防盜匪用的「保安樓」。

2000年前後,有河南的驢友發現了這個滿是石頭文化的村子,給它起了個富有詩意的名字——「石頭部落」,還將村子裡形態各異的石頭製品、石頭房屋照片傳到了網上,「石頭部落」的名聲就此打響。洛陽和周邊地市的遊客紛紛慕名「打卡」,一睹這個千年石頭村落的風採。

當地旅遊部門見狀,順勢將石場村中閒置老屋集中連片的區域,命名為「石頭部落」,並於2016年,成功掛牌國家3A級景區。

九皋鎮旅遊辦主任張獻衛說,景區不收門票,只為吸引遊客帶動周圍農家賓館的餐飲和住宿消費。

貧困戶辦起高檔農家樂,一年能收入三五萬元

李翠霞就是從「石頭部落」中搬遷到外圍高地的村民之一。李翠霞一家六口曾在石場村的瓦屋中住了許多年。「你們看著石頭好看,可不知道我們從一兩裡外掂著水回來多難走。」李翠霞說,村裡吃水難,交通不便。

李翠霞一家成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後,有了5萬元無息貸款,加上向親戚朋友借的幾萬塊錢,2017年,家裡建起了兩層樓的高檔農家樂。3間客房、五六張床位,還能為遊客提供餐飲,去年5~8月旅遊旺季,每天最少有幾百塊收入。「以前我就是種皂角刺、養獺兔,每年只能賣幾百塊錢,現在靠經營農家樂,每年能收入三五萬塊錢。」順利脫貧的李翠霞說。

外出打工的人要回來了,曾經連人帶戶口遷出石場村的村民,也開始回流了。張獻衛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之前村子裡有100多戶人家,到五六年前,村子裡遷得只剩下不到40戶,這幾年村子裡旅遊火爆,農家賓館、精品民宿的生意蒸蒸日上,遷出去的人中,又有三四十戶把戶口遷回來了。

「以前真是窮得沒辦法,村裡男人說不上媳婦,大部分都要入贅到別的村。」張獻衛親眼見證了這些年鎮上大力發展旅遊帶來的變化:不久前,石場村有一戶人家辦婚禮,結果伴娘看中了這裡另一戶人家,也要嫁進來。

借勢

木札嶺、白雲山景區帶火周邊民宿

四季度假遊讓當地旅遊「淡季不淡」

今年剛31歲的張麗,2013年嫁到了嵩縣車村鎮龍王村,村子緊挨著木札嶺景區。龍王村和石場村有不少共同點:都是貧困村,都是在旅遊景區的帶動下,摘下了貧困帽,換上了富裕裝。

「沒到龍王村之前,就聽人議論:木札嶺又冷又窮,去那兒幹啥?」張麗說,2012年,她和丈夫談起了戀愛,一起在江蘇的一家電子廠打工。結婚後,張麗帶著剛出生的女兒回到龍王村,丈夫跟著一個修玻璃吊橋的工程隊,在周邊地市各個景區做工。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沒有任何家底,張麗在破舊的老屋裡,抱著女兒為生計犯了愁。針對張麗家的脫貧政策下來後,她有了5萬塊錢的無息貸款,在舊屋原址上,扒了舊房蓋起了家庭賓館。由於距離國家4A級景區木札嶺只有幾十米遠,張麗家因處於「黃金地段」,成了每年夏季來景區遊客的首選地,幾個床位常常供不應求。

在嵩縣國家5A級景區白雲山周圍,也星羅棋布地聚集著農家賓館、精品民宿,截至目前,山上、山下床位加起來有8000~10000張。

「每到夏季旅遊旺季,景區周圍一房難求。」洛陽白雲山文化旅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鍾飛對河南商報記者說,白雲山在景區規劃中,就將脫貧任務帶了進去,不僅優先吸納當地村民就業,修建拓寬道路,還通過發展四季度假旅遊,讓當地旅遊「淡季不淡」。

亮點

「老屋認領」盤活「空心村」

有的土屋改造後一晚值680元

「空心村」是農村建設中出現的一種問題:位於村中心的土屋老房被閒置,新建房屋在村子外圍,最後形成了農村「中空」的用地情況,同時,也伴隨著農村經濟上「空心」的出現。

「嵩縣土屋老房外部是土坯磚瓦結構,內部低梁高立柱,是獨具特色的豫西文化符號。」嵩縣車村鎮黨委書記方英偉向河南商報記者介紹,為了打造中原民宿第一鎮,盤活「空心村」建築資源,鎮上成立了合作社,推出「老屋認領」計劃,面向社會各界招募老屋認領人。

2018年5月活動啟動以來,已經有500多套鎮上的老屋被「認領」。認領人對老屋可以有3種改造形式:一是自己設計改造成民宿,自己經營;二是交給合作社託管運營;三是自己用來住宿。

「今年五一前,開業100套精品老屋民宿沒有問題。」方英偉說,農村閒置空房,花二三十萬元裝修改造,就能成為精品民宿。

因為具備獨特的文化內涵,有的「豪華」民宿,一晚報價680元,仍有遊客諮詢,表達入住意向。目前,「老屋認領」已經在嵩縣全面推廣,爭取在3年時間裡,完成1000套的建設工作。

相關焦點

  • 小麥峪:「石頭村」裡農家樂
    (資料圖片)石磨牆、石頭屋獨成風景,石頭鋪成的小徑通往農家小院和各處景點,孝德文化牆彰顯鄰裡和諧、鄉村文明……近年來,安丘市輝渠鎮小麥峪村立足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遊,「石巖風貌」的民居小巷,山青石奇的自然風光,讓這個昔日偏僻貧窮的小山村變身安丘旅遊天路上的「網紅」,成為「旅遊達人」和眾多攝影、繪畫愛好者的聚集地。
  • 貧困戶開辦農家樂成「致富明星」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紅汛通訊員喬新強張馨丹文圖大河報平頂山訊「趙建軍的農家樂是去年6月開業的,目前營業額已有20多萬元,不但脫了貧,還成了大伙兒羨慕的致富明星。」11月17日,魯山縣堯山鎮想馬河村駐村工作隊員劉楊介紹道。
  • 鹹寧這裡成了「網紅村」!年接待量達100萬餘人次
    鹹寧這裡成了「網紅村」!沿河而興的11家農家樂生意火爆,年接待量達100萬餘人次。項目來了,規劃來了,資金來了,修葺了古民居,清淤了白泉河,砌好了河岸坡,建好了停車場,興起了農家樂……青山環抱中,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面躍入眼帘。如今,劉家橋有了網絡知名度,漸成網紅旅遊打卡地。 跟著劉家橋環境改變的,還有3600餘村民越過越甜的日子。
  • 魯山縣想馬河村:79戶「農家樂」成了「聚寶盆」
    「我村現有大大小小『農家樂』79戶,其中一些是貧困戶開辦的。如今,『農家樂』已成了村民們增加收入、貧困戶脫貧致富的『聚寶盆』。」想馬河村黨支部書記樊新介紹道。想馬河村共有356戶1252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28戶498 人。10多年前,就有一些敢於「吃螃蟹」的村民,看到遊客絡繹不絕的資源,開辦起「農家樂」服務遊人,取得了不錯的收益。
  • 鄉村古屋變身網紅民宿,周末去打卡吧
    由於大力發展鄉村文旅項目,魚咀村一改往日破敗空心的村容村貌,建起了民宿,修起了花海梯田,「顏值」的提升,讓這座原本不起眼的「空心村」成為遊客爭相打卡的「網紅」景點。位於清遠英德市浛洸鎮的魚咀村,是一個擁有漢縣建制800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落。位於清遠英德市浛洸鎮的魚咀村。
  • 紅嫂故裡沂水桃棵子村:吃上「紅色旅遊飯」貧困戶成致富帶頭人
    張在俊在村內經營著農家樂,目前是村裡做得最火爆的一家,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接待300多遊客。張在俊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帳,多的時候一天能賣30隻雞,一桌下來七八十元的利潤,一天就能賺到2400元,加上民宿等收入,平均下來年收入能到30萬元。很難想像在2016年以前,張在俊一家還是貧困戶。
  • 「空中電車」 帶你打卡懸崖上的網紅村
    「空中電車」 帶你打卡懸崖上的網紅村 2020-08-08 12: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黃陂昔日「空心村」蝶變網紅村,貧困戶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2004年,盧淑蘭的丈夫患病早逝後,全家僅靠她種著1畝田地,辛苦拉扯4個孩子長大,成為村裡的貧困戶。她說:「那時孩子都還小,除去家庭日常開銷後,收入僅夠口糧。」 改變開始於2014年,杜堂村啟動美麗鄉村建設,發展旅遊、花卉苗木和養殖等產業,建成木蘭花鄉景區。
  • 鹹寧這裡成了「網紅村」!年接待量達100萬餘人次
    沿河而興的11家農家樂生意火爆,年接待量達100萬餘人次。劉家橋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觀光旅遊。跨入新世紀,劉家橋還是個名不經傳的貧困落後山村,村民們過著清苦的生活。2002年,退休幹部劉明恆回到家鄉。一次,他偶然翻族譜發現,劉家橋劉氏子孫是漢武帝劉徹胞弟劉交後裔。劉明恆自掏2000元,仿做了一個漢代水車放入白泉河中,那轉動的水車搖起水流的場景與當時央視一套播的《漢武大帝》圖景相似,勾起了人們穿越歷史的遐思。
  • 浙西麗水竟然藏著這樣一個網紅村,石屋、石橋,堪稱石頭秘境
    小村大多數的房子都是由石頭壘築的,疏密有間,整體錯落有致。石橋、石道、石屋,就地取材,用材粗獷,所以巖下又別名石頭村。村裡的石屋內木外石,而且外部的石頭均未經過裁切,風格獨特,布局嚴謹。沒有萬裡長城的雄偉,也沒有麗江古城的驚豔,更沒有西子湖的天生麗質。
  • 大溪村蝶變「網紅村」
    憑藉其獨特的鄉村旅遊景點魅力,這裡每年吸引大批市內外遊客。「過去,村民基本靠天吃飯,傳統農作物種植覆蓋了全村種植面積的95%。」大溪村村民冉應樹感嘆。依託特色農業產業和自然風光、人文遺蹟,2015年,乘著脫貧攻堅的東風,大溪村逐漸步開啟鄉村旅遊建設———這塊山清水秀的旅遊勝地,全村道路總程46公裡,由於交通不暢,曾一度陷入發展困境。
  • 洛陽這個網紅村真會玩兒:摘草莓、逛廟會、還有滑雪場
    提到洛陽的網紅民俗村,大家應該都會異口同聲道:倒盞村!為什麼說倒盞村是網紅民俗村呢?喜歡看抖音或者快手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2019年,倒盞村曾刷爆這些短視頻平臺。既然是網紅民俗村,那網紅設施肯定不能少。比如一度刷爆網絡的"網紅玻璃橋",倒盞村也有。玻璃橋全長158米,距離地面最大高度40米,由30餘塊3×2.2米的超清超透進口三層觀光玻璃組成,每平方米可以承受2000公斤的重量,安全有保障。站在玻璃橋上,倒盞村的風光盡收眼底。
  • 洛陽這個網紅村真會玩兒:摘草莓、逛廟會、還有滑雪場
    提到洛陽的網紅民俗村,大家應該都會異口同聲道:倒盞村!為什麼說倒盞村是網紅民俗村呢?喜歡看抖音或者快手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2019年,倒盞村曾刷爆這些短視頻平臺。既然是網紅民俗村,那網紅設施肯定不能少。比如一度刷爆網絡的&34;,倒盞村也有。
  • 農家樂、民宿、農事體驗……寧波鎮海這個小村變身網紅休閒村!
    如今一走進進橫溪村,整潔的村道兩側是白牆黛瓦的自建樓房,潺潺溪水穿村而過。漫步於村子小巷裡,時不時能聞到令人垂涎三尺的農家菜香,聽到推杯換盞時的歡聲笑語。恬靜的小山村搖身一變,成了網紅村。
  • 巴山深處網紅村
    「我們的猴頭菇、金耳、土蜂蜜等農產品主要是通過網上銷售,其中網絡直播平臺訂單佔了一大半,我現在也是有上千粉絲的網紅了,這都離不開白書記協調電信公司幫我們村建的給力網絡。」彭慧玲笑著說。近年來,石壩子村這個曾經遠在深山人不識的小山村,因為農產品直播帶貨的火爆而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 家門口吃上旅遊飯「空心村」變「網紅村」
    「空心村」的涅槃「阿歪寨,石頭房子、石頭牆,石頭碾子、石頭磨」,清澈的小溪圍著寨子靜靜流淌……如詩如畫的景色吸引眾多遊客駐足自拍,成為網紅村。曾經的阿歪寨卻是另一番光景。2018年,阿歪寨村迎來新機遇。該村作為貴州省「十百千」鄉村振興示範工程示範村,先後被國家住建部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共同締造」試點村、「古村落空心化活化」示範點。如何擦亮國家級、省級金字招牌?
  • 汕頭市南澳縣後花園村:茶香引歸年輕人 海島村變網紅村
    後花園村走出了一條以茶富農、生態興農的致富路。目前已有超七成外出務工村民返鄉種茶,不少年輕人選擇回家從事茶葉銷售經營。清晨8時,太陽已高懸天空。在汕頭市南澳縣深澳鎮後花園村,年近六旬的吳來春像往常一樣帶上鐮刀、騎著摩託車駛向山林。
  • 青海卡陽村:窮山根成「網紅」景區
    「農家樂生意越來越紅火,家門口致富真是做夢也不敢想,這比出門打工強多了。希望大家多多來卡陽旅遊,觀賞美景、品嘗我家的農家飯!」從曾經年收入4000元到如今的3萬餘元,卡陽村民張萬虎僅用了5年時間,便實現了從貧困戶到奔小康的轉變。
  • 潮州潮安區獅峰村:老舊魚塘變景點 田園鄉村成網紅
    潮州潮安區獅峰村:老舊魚塘變景點 田園鄉村成網紅金羊網  作者:丁玲、許悅  2020-06-19 把「人氣」變成「財氣」透亮的天空、清澈的白鷺湖、綠油油的田地……近兩年,「網紅村」獅峰村吸引不少遊客和攝影愛好者前來打卡,成為人們遠離城市喧囂、體驗綠色天然的好去處。「以前的獅峰村可不是這樣的,破舊危房、廢豬牛欄、亂搭亂建的違章建築給人一種『髒亂差』的感覺。」
  • 重慶巫山:大溪村蝶變「網紅村」
    鄉村風貌。吳光平 攝依託特色農業產業和自然風光、人文遺蹟,2015年,乘著脫貧攻堅的東風,大溪村逐漸開啟鄉村旅遊建設。這塊山清水秀的旅遊勝地,全村道路總程46公裡,由於交通不暢,曾一度陷入發展困境。目前,村道路已硬化17.7公裡,新修道路4公裡,整修道路17公裡,通村通暢率100%,通組通達率100%,新修入戶人行便道12公裡,入戶人行便道實現全覆蓋。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完善,村裡新建衛生室2個,改造危房45戶136人,易地搬遷116戶405人,增加垃圾處理設施10個,實施改廚改廁改院壩52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