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
&34;
東靠黃河
西依賀蘭山
長河落日
大漠孤煙
黃沙古渡
塞上江南
「遇見寧夏」
從這裡開始
「遇見寧夏」網絡達人寧夏行第二季
正式啟動啦
都去哪了?
聆聽黃土地的聲音 走近非遺樂器泥哇嗚
風光旖旎的湖景遊船觀光、刺激炫酷的360°動感飛艇漂移、早觀朝霞夜賞繁星的蛋蛋屋酒店……這裡是剛剛被評定為寧夏(省)級旅遊度假區之一的沙湖旅遊度假區。「遇見寧夏」網絡達人寧夏行第二季活動在這裡充分預熱後,於8月10日正式啟動。
十幾位達人第一站來到了位於平羅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實訓基地,感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哇嗚。
泥哇嗚,流行於寧夏的傳統民間樂器,用黃膠泥捏制而成,常見的有牛頭形、牛角形、扁豆形等等,不勝枚舉。2005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楊達吾德,寧夏平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樂器泥哇嗚第四代傳承人。由於祖輩三代都擅長製作泥哇嗚,楊達吾德從小就對泥哇嗚有著天然的喜愛和與生俱來的天賦。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如今,楊達吾德製作的泥哇嗚造型各異、音色美妙,像工藝品一樣精緻。
達人們仔細觀摩了泥哇嗚的製作過程後,拿起黃泥親自體驗製作。通過看似簡單的手法一通捏揉、打孔,製作出來的泥哇嗚東倒西歪、甚至發不出聲音。當楊達吾德拿起自己現場製作的泥哇嗚吹奏的那一刻,達人們深刻地感受到什麼叫作「十年磨一劍」。「這就是我們這片黃土地的聲音。」楊達吾德說。
親手製作、演奏了
寧夏傳統民族樂器泥哇嗚,
感受了塞北風光無限好,
賀蘭山下第一村龍泉村的古樸民風,
拂著微風、在搖曳的船上夜遊閱海
……
遇見美好 兩線達人領略寧夏南北風情
8月11日,「遇見寧夏」網絡達人寧夏行第二季的北線達人們結束了在石嘴山、銀川市的採訪後,來到了銀川都市圈休閒旅遊的「網紅」打卡地——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感受如畫般風景。
一大早就下起的大雨,絲毫沒有影響達人們的熱情,反而將觀光園內的色彩衝刷得更加明豔。天藍稻綠、涼風習習,登上觀景塔的達人們驚嘆於眼前的風光。
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位於賀蘭縣常信鄉,佔地2600餘畝。園區將自然生態和農業、漁業、休閒旅遊結合,給遊客帶來「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旅遊體驗。
靈動的哪吒鬧海、萌萌的齊天大聖……這些美麗的「稻田畫」不僅讓曾經的農業園區變身成為寧夏的「網紅景區」,也幫助周邊的村民實現了增收致富。每年有超過20萬人次的遊客來此遊覽觀景,可實現旅遊及農業相關利潤數百萬元。「稻漁綜合種養」實現了自然生態和農業、漁業的完美結合。2017年5月,稻漁空間被評為寧夏休閒農業三星級企業,2018年8月被評為寧夏休閒農業四星級企業,之後又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來自成都的達人蒲雨森說,這裡不僅風景美,更重要的是讓大家了解到「你吃的東西是從哪來的」。稻田裡養魚,利用魚糞給水稻提供養分,肥水還田,水稻、魚蝦、螃蟹、田螺等和諧共生。園內的鴨子可以吃掉田裡的害蟲和雜草,鴨糞給水稻提供了有機肥。而且鴨子在田裡來回遊動,相當於給水稻「通風按摩」,減少了病蟲害發生,有利於水稻生長。這樣一來,出產的大米是有機大米,魚兒肥美,鴨肉的品質也非常好。
從觀景塔下來的達人們迫不及待地脫了鞋、挽起褲腿,拎著小桶下水摸魚。原以為在剛沒過膝蓋的水裡摸魚不是什麼難事,但小魚一次次地從手裡溜走,讓達人們不禁嘆息:「這完全是個技術活啊!」
伴著淅淅瀝瀝的雨,此次活動北線的達人們又參觀了賀蘭山巖畫遺址公園、韓美林藝術館等。
在南線,達人們驅車數小時,體驗著不一樣的行程。
厚重的歷史文化、獨特的建築風格,寧夏隆德縣紅崖村老巷子在豐富的資源優勢下,保留古村落原始特徵,建成了紅崖村老巷子一條街,成為小有名氣的旅遊景區。11日,「遇見寧夏「十名」旅遊體驗官「及區內各媒體一行三十多人走進隆德縣紅崖村老巷子,體驗這裡的獨特魅力。
有人說,隆德老巷子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的確,老戲臺、老磨坊、老水井,紅崖泉、古鐘石階、紅軍牆……走進老巷子,幾位網絡達人便被村裡獨特的景觀和濃濃的文化氣息所吸引。
達人們慢慢走細細看,欣賞精美的磚雕藝術,生動精細、色彩古雅,栩栩如生;跟隨剪紙老藝人學習剪紙,老藝人教的認真,達人們學的也認真,不一會兒,便剪出一個帶有鏤空圖案漂亮的五角星;在老巷子裡拍短視頻拍到流連忘返……
隨後,「遇見寧夏」網絡達人行還走進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重走長徵路,體驗紅軍餐,聽中國工農紅軍長徵3次經過六盤山區時的鬥爭歷史,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記者 張玉婷 杜愛虹)
編輯:王瑩
審核:賀璐璐
來源:寧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