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即將到來!
相傳,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節日。
著名作家沈從文在《邊城》裡這樣描寫端午節,「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把飯吃過後,在城裡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每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
上面的描寫裡就有端午節的兩個習俗,點雄黃酒和賽龍舟,除此之外,端午節還有著很多習俗像掛艾草與菖蒲、戴香包、拴五色絲線、畫額、端午食粽等,其中端午食粽最為普遍,但各地又有差異。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粽子的做法多種多樣,我國南北方粽子最明顯的不同體現在口感上:南鹹北甜。
每一個北方人到南方吃到的第一口粽子,想必都是驚奇和顛覆認知的,粽子怎麼可以是鹹的,裡面怎麼可以有臘肉……
每一個南方人從剝開北方粽子起就感覺哪裡不對,白白的一團米,旁邊有白糖,白粽子沾白糖,南方人頓時傻了眼……
事實上,鹹鹹的南方粽子不止臘肉餡,甜甜的北方粽子也不止白粽沾白糖,他們都還有精彩表現。
各地粽子風味說: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其個頭較小,為斜四角形。北郊農村,習慣吃大黃米粽,粘韌而清香,多以紅棗、豆沙為餡。
上海地區,以杏花樓、新雅為代表的廣式粽子吃口鬆軟而味道濃烈,外形為底平,呈正方形、五角形:一角向上,其餘伸向四方。
以老半齋、揚州飯店為代表的淮揚特色粽子為"八味八式",正宗"小腳"白米粽、四角形紅棗赤豆粽、秤砣形蛋黃慄子粽、元寶形火腿肉粽、三角形豆板鹹肉粽、枕式鮮肉粽、長枕風雞粽、菱形豆沙粽,特色鮮明。
以沈大成、上海嘉興粽子店、五芳齋等傳統特色店所供應的粽子則是"五花八門",豆沙、鮮肉、白米、紅棗赤豆、鮮肉蛋黃等。
廣東地區的粽子個頭大,外形別致,除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鹹蛋黃做成的蛋黃粽,以及用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蛋黃、冬菇、綠豆蓉等調配為餡料的什錦粽。
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因製作講究,工藝複雜,其口味獨特。
陝西地區,蜂蜜涼粽子,是西安、關中和陝南一帶特有的流行夏令食品。它形似菱角,白瑩如玉,清涼解暑。
廣西地區,大、小枕頭粽和狗頭粽,口味多為鹼香味。
杭州的「塘栖粽」,主要特點是五花肉、紹興酒、杜糯米、青竹葉、土灶頭、鐵鍋子、老湯煮。杭州粽蒸煮上也有獨特手法,要求時間特別長,強調「千滾不如一悶」。
海南地區的粽子由柊葉包成方錐形,重約半公斤左右,糯米中可放入鹹蛋黃、豬肉、豬蹄、鹹魚、叉燒肉、雞翅等作餡料。
福州的粽子可分為鹹粽、原味鹼粽、花生鹼粽等,僅用一根繩成串綁紮,一般十個一串,頭尾五個相互對稱。
無錫人包粽子更喜歡包小腳粽、三角粽等。用料方面,無錫普通百姓家庭吃的粽子多是赤豆餡、白米餡以及肉粽。
湖南汨羅的燒肉粽,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蔔酸等多樣作料,油潤不膩。
嘉興粽子為四角形,有鮮肉、豆沙、八寶等品種。如鮮肉粽,常在瘦肉內夾進一塊肥肉,粽子煮熟後,肥肉的油滲入米內,入口肥而不膩。取真武山優質甜茶葉經煎熬取汁用來製作粽子,其粽子色澤金黃油亮,入口潤滑細嫩,柔軟粘稠,齒頰留香,回味甘甜,去膩消食,營養豐富又適合糖尿病人食用。浙江多數地方尤其是浙西山區居民祖祖輩輩、從古至今都有用甜茶煮粽子、煮茶飯、煮茶粥的傳統習慣。《紅樓夢》第六十二回等劇情中就曾多次講到賈寶玉愛吃甜茶飯的情節。
山東地區,黃米粽子選用黃黏米包裹的粽子黏糯,夾以紅棗,製品風味獨特,食用時,可根據食客習慣,佐以白糖,增加甜味。
總結起來,一向好甜食的南方人卻喜歡鹹粽子,而一向好鹹食的北方人卻喜歡甜粽子。從粽子的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
南方偏愛鹹肉粽子而北方喜歡甜味粽子,都與當地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對於每個人來說,最正宗的粽子,往往就是自己從小吃到大的做法。
端午說粽,與「粽」不同
請在下方留言
聊一聊你最喜歡的粽子
它的形狀和餡料
也可以聊一聊家鄉的端午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