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十宗之 禪宗全部

2020-12-25 跟著糰子聽老歌

禪宗先驅

在漢朝時期,安士高、鳩摩羅什、佛陀跋陀羅等佛教翻譯家已經開始將如何進行禪定修行的佛教經典引入中國。安士高為佛教初期傳入最有聲望之譯者,其關於禪學之譯籍,則有禪行法想經及禪定方便次第法經等,其所譯禪籍多為小乘禪,包括《人本欲生經》、《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道地經》、《阿毗曇五法四諦經》、《十二因緣經》、《八正道經》、《禪行法想經》等。而鳩摩羅什、佛陀跋陀羅所譯的禪籍,以若禪秘要法經及坐禪三昧經等為主,多為大乘禪。

根據這些經典教授學習禪定方法的僧人,被稱為禪師。他們可以被視為中國禪宗的先驅,但是真正的禪宗建立者,則是菩提達摩。

禪宗宗義概述

禪宗的這個「禪」字由於梵文「禪那」音譯而來,意為「靜慮」「思維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經由精神的集中(奢摩他,samādhi,又譯為止、定、禪定、心一境性),以進入有層次冥想(即毗婆舍那)過程。

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稱為三無漏學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羅密之一。但是禪宗所謂的禪並不是指某一種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指證悟到本性的一種狀態。

禪宗的印度源流

禪宗最早起源於楞伽師,以修習《楞伽經》為主,與印度的如來藏學派有著很深的關係。但是進入中國之後,與中觀般若學及道家思潮相結合,最終形成了這個徹底中國化的大乘佛教宗派。

小乘禪觀

佛教從釋迦牟尼開始,就追求著如何脫離輪迴,進入沒有苦惱的自由境界〈涅盤〉的方法。能夠達到這種境界,即稱為證悟,又稱菩提,或覺(bodhi)。證悟又分成聲聞弟子的初步證悟,與佛陀的最終證悟〈等正覺〉等不同的位階。

部派佛教將初步證悟到佛陀所說的教理,稱為現觀,又稱見道,得法眼淨。在見道之後,必須真正實踐與體驗到佛陀的教理,這個過程稱為修道。在修道過程中,會得到各種不同程度的證悟,分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到了最後,脫離一切煩惱的最終證悟,稱為阿羅漢果或無學果,得此證悟的聖者即是阿羅漢,或稱漏盡者。

為了得到證悟,必須經由某些修行方法,例如修行五停心觀、四念住等,經由這些修行進入第四禪(又稱禪那),因此這些修行方法也被稱為「禪修」。

中觀學派

以龍樹為開端的中觀學派,由觀察緣起,而進入中觀,證悟空性,最終達到成佛。

唯識學派的禪觀

正如同其名稱,唯識學派認為一切都是精神性的存在(心外無境),以瑜伽來作為禪修的方法。因此,只要通過轉變個人的精神層面(轉識成智),就可以達到外在世界的轉變(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唯識學分成真心與妄心兩派。真心一派與如來藏學說結合,建立《楞伽經》的傳承。在中國最早出現的唯識派傳承,即地論宗,是與真心一派相近的,相信人有一個原始無汙染的本質心(真如),因此,修道最重要的要務,即是找回這個本來的狀態。

如來藏學派的禪觀

如來藏學派認為存在著一種不變的最終本體,稱為如來藏或真如。他們將禪視為對本體的領悟,或是指對自性的徹見。

禪宗早期的先驅者

禪宗早期的先驅者是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羅及其門下所建立的楞伽宗,在宗義上,他們與南印度的如來藏學派有密切的關係,在修持上,他們重視頭陀行與禪定。菩提達摩於中國南朝劉宋時,乘商船到達廣州,從學於求那跋陀羅,後以四卷《楞伽經》(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教授弟子,屬當時的楞伽師之一。

相傳當時南海的刺史肖昂,寫了一道表上報梁武帝。達摩亦聞說梁武帝信奉佛法,於是至建康(今江蘇南京)與其談法。當時梁武帝一心欽慕佛法,不論是建寺、造經、供僧,皆不遺餘力,因而自認很有功德,不知道離相妙修求證佛果菩提。達摩卻一語道破,告訴梁武帝毫無功德。因雙方會晤不契,達摩「一葦渡江」,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傳人。後傳二祖慧可(487年—593年)、三祖僧璨(—606年)、四祖道信(580年—651年)、五祖弘忍(602年—675年)、六祖惠能(638年——713年)。他將楞伽宗傳播至中國北方,落地生根,成為一個獨特的門派。

禪宗思想

禪宗創始於南北朝來中國的僧人菩提達摩。他在佛教釋迦牟尼佛「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礎上,進一步主張「人皆有佛性,透過各自修行,即可獲啟發而成佛」,後另一僧人道生再進一步提出「頓悟成佛」說。唐朝初年,僧人惠能承襲道生的「頓悟成佛說」,並將達摩的「修行」理念進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淨,只要明心見性,即可頓悟成佛」的主張。

禪宗主張修道不見得要讀經,也無須出家,世俗活動照樣可以正常進行。禪宗認為,禪並非思想,也非哲學,而是一種超越思想與哲學的靈性世界。禪宗思想認為語言文字會約束思想,故不立文字。禪宗認為要真正達到「悟道」,唯有隔絕語言文字,或透過與語言文字的衝突,避開任何抽象性的論證,憑個體自己親身感受去體會。

禪宗為加強「悟心」,創造許多新禪法,諸如雲遊等,這一切方法在於使人心有立即足以悟道的敏感性。禪宗的頓悟是指超越了一切時空、因果、過去、未來,而獲得了從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縛中解脫出來的自由感,從而「超凡入聖」,不再拘泥於世俗的事物,卻依然進行正常的日常生活。

禪宗不特別要求特別的修行環境,而隨著某種機緣,偶然得道,獲得身處塵世之中,而心在塵世之外的「無念」境界,而「無念」的境界要求的不是「從凡入聖」,而更是要「從聖入凡」。得道者日常生活與常人無異,而是精神生活不同。在與日常事物接觸時,心境能夠不受外界的影響,換言之,凡人與佛只在一念之差。

禪宗的經典

禪宗經典:此宗並不注重經典權威,但仍依經中背後所含之真理修行。《六祖壇經》反映出惠能思想及早期禪宗面貌,故為禪宗所推崇,《金剛經》及《維摩經》亦為禪宗所力薦。

相關焦點

  • 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簡介)之——禪宗
    隨著禪宗的傳播和發展,其內部又分成「五家七宗」: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臨濟宗後來又形成黃龍、楊岐兩派。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至今仍延綿不絕,並先後傳入朝鮮和日本。教義:不立文字,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是以「禪」來概括其全部教理和修行實踐的佛教宗派。
  • 宋元佛教宗派在日本的影響:禪宗——中國佛教主流
    我們都知道,宋元時期的佛教傳入了日本,那麼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會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毀佛以後,中國佛教一時凋零衰敗。六年宣宗即位,令各道增置八寺,大中元年(847年)又令會昌五年所廢寺聽僧尼修復,由是佛教稍稍復甦。
  • 佛教在歐美:歐美的「禪宗熱」是如何興起的
    1897年應邀去美從事漢文典籍如《老子道德經》、《大乘起信論》等英譯,並出版了《大乘佛教概論》(英文)一書。1909年回國,任學習院大學教授、兼任東京帝國大學講師。1921年因其師釋宗演去世,停止參禪,離開學習院,任京都大谷大學教授,並在大學內設「東方佛教學會」,發行《東方佛教》季刊,達20年之久。1933年因《楞伽經研究》(英文)一書而獲文學博士學位。
  • 簡介禪宗四祖道信大師的一生——定居傳法的開啟者
    《紅塵說禪》系列第47篇今天咱們繼續聊禪宗,這次登場的是我們中國禪宗的四祖道信大師。昨天我們介紹了三祖僧璨,也說明了他為什麼在佛教和禪宗歷史上的「存在感」不強,一方面是因為他四十多歲才真正出家,另一方面又趕上了著名的三武滅佛之一的北周武帝滅佛運動——當時能護法已然不易,更不要說弘法了。
  • 佛教:虛雲大師與雲南雞足山的禪宗
    民國初年,一些新興的革命力量把佛教視為腐朽的文化,各地毀寺逐僧及佔產興學的事情常有發生。當時著名革命軍領袖李根源擔任雲南省革命軍協統,因為一向厭惡佛教僧徒不守戒律,於是率領士兵進駐雞足山悉檀寺,一路拆毀寺院,趕逐僧人,並指名要逮捕正在雞足山的一位很有名望的禪宗高僧虛雲。
  • 常識 | 佛教各宗要略——禪宗
    佛教分顯密和教宗之別。宗指禪學,禪宗是以心傳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迦葉契悟,相承至達摩,於梁代來華,初至廣州,後到金陵,與梁武帝談而不契,遂赴洛陽後往嵩山少林寺,面壁九載。有得法弟子慧可,付與衣法,為禪宗之源始。禪宗祖庭祖庭是指佛教開創各大宗派的祖師即初祖所居住、弘法布道的寺院。
  • 「原創」佛教禪宗派系傳承簡介
    佛教禪宗,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也是影響最大、傳播範圍最廣、流傳時間最長的宗派。禪宗的派系傳承大體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釋迦牟尼佛講法時只做拈花微笑開始,座下弟子只有摩訶迦葉尊者領會佛意(意思是勝義諦的正法不可說),並囑託摩訶迦葉把這個不可說的正法禪意傳承下去。這是禪宗的起源,被譽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這又稱作「心印妙法」。
  • 佛教禪宗如何看待「特異功能」
    佛教中本土化程度極高、對中國歷史與民眾影響深遠的禪宗是如何看待人體特異功能的?作為一種前現代的宗教流派,禪宗承認「特異功能」的存在,並稱之為「神通」。這樣的稱呼雖然約定俗成,但並不規範。五代時期的禪師延壽(同時也是淨土宗高僧)所編的《宗鏡錄》,曾按高低層次列出了五種「通」:道通、神通、依通、報通、妖通。
  • 佛教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
    在中國佛教的發展史中,早期達摩一系的禪學,也只是諸多禪學中的一系,並不出名。但是自達摩禪之後,禪的地位突然有了一個大的變化,禪從僅為修行方法之一的「禪定」,開始與大乘教義相結合,使禪本身成為了一種禪者所追求的終極佛境。
  • 禪宗與佛教中國化研討會全過程
    ,稱其為奠禪宗五葉之根基,開佛教中國化之徵程也不為過。為繼祖師傳承佛法之功業,護教護法之精神,值二祖慧可大師圓寂日之際,邯鄲二祖寺特舉行「山門奠基慶典儀式暨禪宗與佛教中國化研討會」。12日上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柏林禪寺方丈明海大和尚;河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明憨法師、常輝法師、存海法師、果慧法師等11法師共同為二祖慧可大師圓寂紀念法會主法。主法法師拈香禮佛,以此功德追思慧可大師懿德風範。
  • [暫時替代]佛教通史·禪宗下部<1/8>
    去年「佛教通史」的禪宗部分,我們結束在了湖南禪的石頭希遷。第一個輝煌期在石頭希遷之前,實際中國佛教延續的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思潮,而後一個輝煌時期,可以說,完完全全是中國文化自己創造的——就是,禪宗的五家七宗時代。唐朝是中國佛教發展的盛世。從佛教史上看,這是第一個高峰,也是最高的高峰,主要是說它在理論貢獻上的高峰——是理論的最高峰,以後不再有了。中國佛教八大宗派全部創建於唐朝,後面,第二個輝煌時期,禪宗再次分派——五家七宗,那是第二個高峰。
  • 靈山勝境心靈淨土 禪宗精舍佛教樂園
    禪宗精舍禪修(圖片來源:資料庫 攝影:丹珍旺姆)靜靜傾聽佛教故事去靈山前,沒有抱多少希望,甚至是有些藐視這個景區。當菩提樹下的佛祖從升降舞臺緩慢出現時,你不得不承認,早已被帶入那佛教氛圍中。說實話,這算不上一個佛教聖地,卻是一個充滿新意的佛教樂園。沒有多少虔誠,卻有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體驗,並且對佛教有了感性的認識。他給人的感覺是震撼的,所以遊覽完,總是會給人帶來些思考。
  • 什邡佛教聖地羅漢寺,也是禪宗馬祖道一和尚的講壇處
    什邡在明清兩代一直是成都府下轄的一個大縣城,佛教在中國兩千年的傳播中已經完全中國化了,也形成了「有城必有寺」的傳統,羅漢寺就是什邡最有影響的寺廟,同時也是禪宗 馬祖和尚開壇講座之處,在古代西蜀非常有影響力,現在也是什邡市民休閒常去的地方。
  • 禪宗丨中國本土文化孕育出來的最具特色的佛教宗派
    佛教的傳播和本土化進程歷經了魏晉南北朝的動蕩時期的發展,到隋唐大統一之後逐步成熟,具有中國特色而且又自成體系的佛教學說也由此誕生,天台宗、慈恩宗、華嚴宗和禪宗是隋唐佛學中以宗派形式出現的典型代表。甚至在唐朝末期,其他佛教宗派呈現衰敗之姿,而禪宗依然保持了頑強的生命力,使得其法脈得到了沿襲。
  • 遊玩雲居山 探尋佛教禪宗
    雲居山,原名歐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西南部,中國著名佛教名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其山頂真如寺是佛教禪宗(曹洞宗)的發祥地,為全國佛教「三大樣板叢林」之一,國家重點開放寺廟。1983年,真如寺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除了禪宗,書裡還包含其它佛教文化知識以及城市發展歷史、中國詩人和佛教之間的相互影響、佛教寺院的生存現狀以及發展歷程等知識,作者語氣文字是亦莊亦諧的風格,讀來興趣盎然,不會因為禪宗經義、規章的講解而枯燥。
  • 禪宗六祖佛教中國化的發揚者
    佛教與耆那教。他們反對婆羅門,反對種姓制度都得到了商人階級的大力支持。佛教最初的教義比較簡單,都是: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也就是,三法印或三共相:苦,無我,無常。佛教講因緣,講因果,符合商人資本產生利潤的心理,修習的方式是個人的努力,求得解脫,又符合了個體勞動者的心理狀態,容易接受。大商人也支持,譬如給孤獨長者,他們自己並不想成佛,社會的進步,宗教也要跟著變化。
  • 佛教禪宗: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
    在禪宗形成之前,「禪」本來只是一種修行方式,是戒、定、慧三學之與念佛誦經、造像齋僧、守戒苦修、精研經義等其他修行方式都是同等的修行成道路徑。禪者通過靜坐、冥想,達到內心的寧靜境界。也正因為此,在禪宗之前,中國已有很多習禪者,梁慧皎《高僧傳》的「習禪篇」便記有些早期禪者。
  • 淵回學佛:如來和達摩誰是佛教始祖?佛陀是!達摩只是禪宗的祖師
    淵回學佛:如來和達摩誰是佛教始祖?佛陀是!達摩只是禪宗的祖師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如來佛祖。 菩提達摩,我們俗稱達摩祖師。他是印度禪宗的第28代傳人,也是中國禪宗的開創的。
  • 佛教福地蘄州廣濟縣與禪宗四祖道信大師禪緣「四緣"
    對此,廣濟縣佛教文化"廣″為傳播力和"濟″度四方影響力窺見一斑。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教學院院長傳印大師曾親自題書「廣濟佛國」贈送禪宗四祖廣濟禪寺,時任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北京廣濟寺方丈釋演覺,為廣濟與禪宗文化出版題書「揚四祖禪風 護武穴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