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是「禪那」的簡稱,一般叫做禪定,又譯為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禪的宗旨是通過修定,將諸惡棄除,使心恢復本來的清淨,所以又名為棄惡。
在禪宗形成之前,「禪」本來只是一種修行方式,是戒、定、慧三學之與念佛誦經、造像齋僧、守戒苦修、精研經義等其他修行方式都是同等的修行成道路徑。禪者通過靜坐、冥想,達到內心的寧靜境界。
也正因為此,在禪宗之前,中國已有很多習禪者,梁慧皎《高僧傳》的「習禪篇」便記有些早期禪者。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禪宗: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
01初祖達摩
西天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東渡來到中國,成為了東土禪宗的初祖。關於達摩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北魏人楊街之在《洛陽伽藍記》中言及熙平元年(公元516年)魏孝明帝的母親靈太后建永寧寺:
「時有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胡人也,起自荒裔,來遊中土,見金盤鉉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讚嘆,實是神功。自雲年一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周遍,而此寺精麗,閻浮所無也,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無,合掌連日」。
《洛陽伽藍記》只能說明達摩到達洛陽的時間。關於他入華的時間,據《景德傳燈錄》說是梁武帝普通年間(公元520526年)。
達摩初到廣州,後梁武帝迎至金陵。兩人有一次會面,但機緣不契,達摩遂渡江北上來到魏國(北魏)洛陽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時人稱之為「壁觀婆羅門」達摩晚年事跡,有多種說法。
有說於魏文帝大統元年(公元535年)端坐而化。又有傳說他遇毒而逝,葬於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後來魏使宋雲自西域回國時,遇達摩於嶔嶺,見達摩手攜只履,向西而去,再開達摩棺,亦只遺只履。此即為「只履西歸」的傳說。
對於達摩以後的禪宗傳承、禪宗的燈錄的說法,是自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直到傳承到慧能,共計六代。
在《荊州玉泉寺大通禪師碑銘》有說:「自菩提達摩天竺東來,以法傳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繼明重跡,相承五光」。這種一脈單傳的說法未必完全合乎事實,但是仍可看出禪宗的發展脈絡。
02二祖
達摩傳法慧可,慧可即為東土禪宗二祖。傳說慧可原名神光,達摩於少林寺而壁時,他前來參謁,「立雪過膝」,「斷臂求法」。但唐道宣《續高僧傳》卷十六《慧可傳》只說慧可「遭賊斫臂,以法御心,不覺痛苦」,並非為法斷臂。
達摩收其為徒,取名慧可,把四卷《楞伽經》授予慧可說:「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達摩與慧可主要弘法之處還是在北方,達摩只是路經長江流域,與梁武帝有一晤。慧可曾在安徽舒公山隱居,但為時並不長。到三祖僧璨,禪宗才最終成為一個南方的佛教宗派。
03三祖僧璨
僧璨本為一個居士,江蘇徐州人。關于慧可傳法之事,也有一個故事。僧璨因為患了風疾,以為是做了惡業才有此結果,於是來請慧可為他懺罪。
慧可說,拿你的罪來,我為你懺罪:「將罪來,與當懺」。僧璨回答說,可是我找不到我的罪啊:「覓罪不可得」。慧可就說,我已經為你懺罪完畢了,你應該皈依佛法僧三寶:「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僧璨從此隨慧可出家,成為禪宗三祖。」
僧璨跟隨慧可在舒公山隱居了五年,後來慧可北返,僧璨就留在了江南,常常來往於江蘇太湖浙江司空山。正值後周武帝滅佛,僧璨隱居山中,修習禪法。《景德傳燈錄》說,他「居無常處。積十餘載。時人無能知禪宗從僧璨開始,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變化。
達摩和慧可兩代,都以楞伽經傳法。但從僧璨開始,金剛經得到了重視,他常常根據金剛經來闡明佛法,「廣為四眾,演講佛法,根據《金剛經》,闡明如來知見」。
僧璨的著作《信心銘》講「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也就是要去除對事物挑揀選擇的分別心,講「元是一空」,也就是諸法空性的般若空義。有人認為,這標誌著「達摩禪傳至三祖時,楞伽系與般若系的思想融合了」。
好了,本篇今天先為大家分享到此,若有不同意見歡迎補充此後還會繼續分享相關內容,喜歡的朋友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