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離相即禪 · 內不亂即定
歡迎關注江西黃龍禪寺
農曆十月初五
2018.11.12
恭 迎 達 摩 祖 師 聖 誕
今天是11月12日,農曆十月初五,禪宗初祖達摩大師誕辰。菩提達摩,意譯為覺法,他是禪宗二十八祖、中國禪宗初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達摩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
佛喜日請大家戒殺、放生、吃素、誦經、持咒、供燈等,廣做功德,並回向給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願眾生遠離一切天災人禍!和平安寧!離苦得樂!
達摩祖師傳-佛教電影
【動畫】---菩提達摩
農曆十月初五是達摩祖師聖誕日
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一燈燃百千燈,以燈續然,然燈無盡。
達摩祖師
達摩祖師簡介
菩提達摩(通稱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初祖。他生於南印度,婆羅門族,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裡北行至魏,到處以禪法教人。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歲,歷遊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卷一)。
達摩抵魏,遊嵩山少林寺,在那裡獨自修習禪定,時人稱他為壁觀婆羅門。達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一作「道」)副和曇林等。道育、慧可二沙門禮見達摩並親近和供養四、五年。達摩感覺他們真誠,傳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經》授與慧可說:我看中國人的根器於此經最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離世間。
隨著禪宗在中國的發展,達摩逐漸成為傳說式的人物。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於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後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達摩祖師事跡
達摩東來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父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後,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後,不要住在南方,那裡的君主喜好功業,不能領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後,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京都,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初見梁武
達摩到金陵(今南京)時和梁武帝有一段問答。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象甚多,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
達摩是禪宗大乘派,普渡眾生。由於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於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入魏。
一葦渡江
關於這一典故,有一種說法是達摩和梁武帝對話後,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達摩離去的消息後,馬上派人騎騾追趕。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兩邊山峰突然閉合,一行人被夾在兩峰之間。
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
至今,人們仍把幕府山的這座山峰叫做夾騾峰,把山北麓達摩休息過的山洞稱為達摩洞。
達摩「一葦渡江」後,在江北長蘆寺停留,後又至定山如禪院駐錫,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留有「達摩巖」、「宴坐石」、達摩畫像碑等遺蹟。今日長蘆禪寺內的一葦堂,就是為紀念達摩渡江後參拜長蘆寺而建的。
其中,達摩畫像碑為國內最早的達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師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為禪宗重要叢林,被譽為「達摩第一道場」。
少林禪緣
達摩過江以後,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孝昌三年(公元五二七年)到達了嵩山少林寺。
達摩看到這裡群山環抱,樹林茂密,山色秀麗,環境清幽,佛業興旺,談吐吻洽。心想,這真是一塊難得的佛門淨土。於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廣集僧徒,首傳禪宗。
自此以後,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現在少林寺碑廊裡還有達摩一葦渡江圖像碑。
面壁九年
五乳峰中峰的上部,離峰頂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天然石洞,這個石洞高寬不過三米,長度約有二丈。方方的洞門,正好向陽敞開,冬暖夏涼,空氣清爽。洞前有一塊緊湊的小草坪,周圍濃蔭蔽日,不見天空。真是:「此地無盛夏,空山聽鳥鳴。」達摩來到少林寺後,就把這個天然石洞做為他修性坐禪的地方。
相傳達摩在這個石洞裡,整日面對石壁,盤膝靜坐。不說法,不持律,默然終日面朝壁,雙眼閉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見性」上下功夫,在思想深處「苦心練魔」。洞內靜若無人,萬籟俱寂,入定後,連飛鳥都不知道這裡有人,競在達摩的肩膀上築起巢穴來了。
那時達摩的生活行經是:「上班坐禪,睏倦打拳,飢餓吃飯。」這樣,入定,開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公元五二七年到五三六年,整整面壁了九年(或雲十年)。後來就成為佛教史上的美談。
達摩在石洞裡面壁九年,當他離開石洞的時候,他坐禪面對的那塊石頭上,竟留下了一個達摩面壁姿態的形象,衣褶紋,隱約可見,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畫像。人們把這塊石頭稱為「達摩面壁影石」。把這個天然石洞,稱之為「達摩面壁洞」。直至今日,遺址猶存。
斷臂立雪
傳說達摩渡江到少林寺以後,在南京講經說法的神光,歷盡千辛萬苦,想方設法,終於渡過長江,追趕達摩到達少林。神光到少林寺以後,一心一意拜達摩為師,向達摩求教。
達摩在南京雨花臺和神光會見時,神光傲氣十足,極不謙虛。現在神光提出向達摩求教,達摩不知他有無誠心,便婉言拒絕。神光並不灰心喪氣,仍步步緊跟達摩。達摩在洞裡面壁坐禪,神光合十,侍立其後,精心照料,形影不離。
神光跟隨達摩九年之久,對禪師的一舉一動,真是心悅誠服。達摩離開面壁洞,走下五乳峰,回到少林寺,料理日常的佛事活動,神光跟隨師父從山洞回到寺院。
時值寒冬,達摩在後院達摩亭坐禪,神光矗立在亭外,合十以待。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夜晚入定以後,鵝毛大雪鋪天蓋地壓了下來,不一會兒,積雪逾尺。這時,大雪淹沒了神光的雙膝,渾身上下好似披了一層厚厚的毛茸雪毯,但是神光仍然雙手合十,兀立不動,虔誠地站在雪窩裡。
第二天一早,達摩開定了,他走到門口一看,神光在雪地裡站著。達摩問道:「你站在雪地裡幹什麼?」神光答道:「向佛祖求法」。達摩沉思片刻說:「要我給你傳法,除非天降紅雪。」神光解意,他意識到這是聖僧指點他禪悟的訣奧,毫不猶豫地抽出隨身攜帶的戒刀,向左臂砍去,只聽:「咔嚓」一聲,一隻凍僵了的胳膊落在地上,鮮血飛濺,染紅了地下的積雪和神光的衣衫。
誰知這虔誠的刀聲穿雲撥霧,飛報西天,驚動佛祖如來,隨手脫下袈裟,拋向東土。霎時,整個少林,紅光籠罩,彩霞四射,鵝毛似的大雪片被鮮血映得通紅,紛揚而來。神光放下手裡的戒刀,彎腰拿起鮮血淋離的左臂,圍繞達摩亭轉了一圈,仍侍立於紅雪之中,亭周圍的積雪也被染成紅的。此情此景,達摩看得一清二楚。他感到神光為了向他求教,長期侍立身後,今又立雪斷臂,原來的驕傲自滿情緒已經克服,信仰禪宗態度虔誠。達摩逐傳衣缽、法器予神光,並取法名:「慧可」。
慧可斷臂以後,表現出高度的剛毅,他忍受著劇烈的傷痛,雙膝跪在雪窩裡,用僅有的右手,恭敬地接了「法」。頂禮拜謝而退。
從此,慧可就接替了達摩,成為少林寺禪宗的第二代,稱之為「二祖」。
為了紀念二祖立雪斷雪,寺僧們將「達摩亭」改為「立雪亭」。清乾隆皇帝瞻遊中嶽時,對「立雪斷臂」的故事頗有感觸,逐揮毫撰寫「雪印心珠」匾一塊,懸掛於立雪亭佛翕上方,以戒後生:佛業來之不易!
達摩晚年的事跡,各傳都未明確記載。後人傳說他遇毒而逝,葬於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但又傳魏使宋雲自西域回國時遇達摩於蔥嶺,達摩手攜只履翩翩獨逝。所以又有「只履西歸」的傳說。
達摩傳法偈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佛陀拈花微笑,迦葉會意,被認為是禪宗的開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禪是脫離文字的,語言和文字只是描述萬事萬物的代號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慧能大字不認識一個,但是卻通曉佛經的原因,只要明心見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
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
達摩祖師
達摩祖師《夜坐偈》
一更端坐結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虛
曠劫由來不生滅。何鬚生滅滅無餘
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真如
二更凝神轉明淨。不起憶想同真性
森羅萬像並歸空。更執有空還是病
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論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懷。誰道即凡非是聖
三更心淨等虛空。遍滿十方無不通
山河石壁無能障。恆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無無性即含融
非但諸佛能如此。有情之類並皆同
四更無滅亦無生。量與虛空法界平
無去無來無起滅。非有非無非暗明
不起諸見如來見。無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應能識。未會眾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無邊。不起一念歷三千
欲見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奧非心測。不用尋逐令疲極
若能無念即真求。更若有求還不識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助建寺廟 功德無量
期待您的支持與參與
三寶門中福好求,一文付出萬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