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位於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的一元茶館內,茶館主人潘平福正忙著燒水招待從上海而來的遊客團隊。「這些年,荻港村變化很大,環境漂亮了,也成了4A級景區,很多村民都轉型賣起了土特產。」潘平福笑著說。
「倚港結村落,荻葦滿溪生」。和孚鎮荻港村,因兩岸河港蘆葦叢生而得名,被作家舒乙稱之為「江南最好的小鎮」。
然而,多年前,這個古村落並非如此。改革開放後,這裡出現了一批油脂化工廠,進而演變成了「油脂一條街」。「當時全村大小油脂化工企業、作坊達30多家,從業上千人。」和孚鎮黨委委員、荻港村黨總支書記楊升輝告訴記者,作為全國知名的油脂化工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場,當時「油脂一條街」讓荻港遠近聞名。
但是,油脂廠的高度集聚卻讓荻港村開始變得髒、亂、臭,這引起了當地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當地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整頓清理油脂產業。
1995年,取締了一批規模小、製作工藝落後、汙水直排的無證無照企業;2003年,和孚鎮又重點整治關閉了規模小、直排廢水情節嚴重的企業30家;2007年,和孚鎮再次加大整治力度,又有20多家企業被關停。2016年年底,隨著規模最大的恆華油脂化工廠關停,「油脂一條街」成為歷史。
村民以往的當家產業沒了,今後靠什麼「吃飯」?隨後,村民想到了家門口的桑基魚塘。原來,荻港古村內有保存完好的1.4萬公頃桑基魚塘,有著2500多年歷史,形成了獨特的「塘中養魚、塘基種桑、桑葉餵蠶、蠶沙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的循環農業模式。
優美的環境,加之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給了荻港人發展旅遊經濟的信心,古村落發展鄉村遊的念頭由此萌生。說起村裡的旅遊發展,楊升輝一臉驕傲,「2003年,村裡啟動古鎮風貌恢復工程,短短一年就落成了江南旅遊圖紙上的一個站點。」
2005年,荻港漁莊集團董事長徐敏利果斷關閉了收入頗豐的油脂廠,通過改造荒廢溼地,建起農家,帶頭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如今,漁莊擴展到了600多畝,300多名員工都是本村人,給遊客送上荻港傳統美食的同時,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村民章建平表示,每年的魚文化節,村民都有參與,有的還參加表演。
在徐敏利看來,依託旅遊發展的荻港村,除了注重環境、民俗,更需要與多種產業融合,農業+旅遊、鄉村+旅遊等都是未來的方向。
如今,國家級美麗宜居示範村、國家4A級旅遊景區等一個個國字號的頭銜讓荻港村聲名在外。「旅遊發展與環境改善齊頭並進,聚民心重民意,帶動村民致富創收一直是村莊發展的核心內容。」在楊升輝的辦公桌上,一疊厚厚的後續規劃初具雛形。他說,將帶著全村3800多名村民,朝著景美民富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