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收留一位公子,結果數百年後,此人的後代篡奪了齊國江山!

2020-12-13 情懷與歷史

在齊國歷史上,齊桓公是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齊桓公,本名呂小白(?-前643年10月7日),姜姓呂氏,春秋五霸之首,與晉文公並稱「齊桓晉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變法,這使齊國在春秋初期逐漸強盛。齊桓公於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見,是為平定宋國的動亂。後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義率領諸侯國伐宋,迫使宋國求和,此即為「九合諸侯」的第一次。

公元前679年,各諸侯與齊桓公在鄄(juàn)地盟會,齊桓公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此外,齊桓公還滅了譚、遂、鄣等小國。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齊桓公作為春秋五霸之首,無疑將齊國的實力和地位提升了一個檔次,這促使齊國成為春秋四強國之一,另外三個諸侯國分別是秦國、晉國、楚國。不過,雖然齊桓公推動了齊國的崛起,但是,齊桓公好心收留一位落難的公子,結果數百年後,此人的後代篡奪了齊國江山,也即滅亡了姜氏(呂氏)齊國。

首先,齊桓公好心收留的這位公子,就是陳國的宗室——陳完,陳完是田姓始祖,他的後人篡奪了齊國江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氏代齊」事件。而說到田氏代齊,陳完自然是一個不容忽略的人物。齊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705年),陳厲公生下兒子陳完,也即陳完原本是陳國君主的兒子。在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中,陳國是一個比較弱小的諸侯國。根據史料的記載,陳國首任國君為擔任周文王的陶正一職(也就是掌管制作陶器的官)的遏父(又稱閼父)之子媯滿,建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最大時達十四邑,大致是今天的河南省東部地區。

因此,在地理位置上,陳國是比較齊國的。齊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99年),陳厲公的侄子、其兄陳桓公鮑的少子媯林因不滿於父(陳桓公鮑)兄(太子免)被殺而弒陳厲公,自立為陳國君主,是為陳莊公。陳厲公之子公子完只為大夫。在春秋時期,伴隨著周王室權威和地位的下降,各個諸侯國也不把宗法制和分封制放在眼裡了,不僅發生了楚國僭越稱王這樣的事件,面對陳國出現的弒君內亂,周王室也無力進行討伐。而這,實際上也為齊桓公、晉文公等春秋霸主的登場奠定了基礎。

到了齊襄公五年(公元前693年),陳莊公在位七年後去世,其弟杵臼接過君位,史稱陳宣公。齊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晚年的陳宣公立寵妃之子為太子。但是,齊宣公見太子禦寇與公子完交好,所以就變得猜疑起來,以為他們密謀不軌,就殺死了太子禦寇。事實上,禦寇是因為敬重公子完是賢者才與之頻頻往來。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禦寇被殺後,公子完(陳完)擔心會禍及己身,於是攜家帶眷投奔到了齊國避禍。

對此,在筆者看來,陳完之所以選擇到齊國避禍,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幾點:第一點就是齊國比較靠近陳國,降低了遷移的難度。試想一下,陳完如果是去投奔楚國、秦國等距離較遠的諸侯國,山高路遠,無疑是具有較高風險的事情;第二點則是因為齊桓公是當時的春秋霸主,各個諸侯國發生內亂的話,齊桓公通常會去主持正義,也即此時的齊桓公,行使了部分原本屬於周王室的權力;至於第三點,應該是齊國實力比較強大,只要能夠被齊國收留,今後應該就不用繼續顛沛流離了。面對前來投奔的陳國公子——陳完,齊桓公原本想要讓他擔任卿大夫,也即授予一個比較高的官職。

正所謂無功不受祿,陳完立即婉拒,他向齊桓公表示:「我作為寄居在外之臣,有幸能不做勞苦之役,就是您給我的恩惠了,我不敢擔任高官。」對於陳完的謙虛回答,齊桓公非常滿意,於是就讓他做工正之官。齊懿仲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陳完,先算一卦,卦辭說:「夫妻好比雄雌鳳凰雙雙飛翔,鳴叫應和響亮清脆。媯姓的後人,將在姜姓之國蕃育昌盛。五代以後就將發達,地位與正卿並駕齊驅。八代以後,無人能與之相比。」自此之後,陳完就一直留在了齊國。陳和田在古音裡面都讀dien,跟殿這個音類似。現代閩南語裡面仍然保留了dien的古音,陳和田同音。

陳完跑到齊國後,改姓為同音的田,所以,對於陳完來說,也被認為田姓的得姓始祖。而就陳完的後人,不僅在齊國獲得了重用,還最終篡奪了姜氏齊國的江山。公元前532年,陳國公族田完的四世孫田桓子與鮑氏、欒氏、高氏合力消滅齊國當國的慶氏。之後田氏、鮑氏滅欒、高二氏。田桓子對齊國公族「凡公子、公孫之無祿者,私分之邑」,對國人「之貧窮孤寡者,私與之粟」,取得齊國公族與國人的支持。

最後,對此,在筆者看來,和後來的司馬氏取代曹氏不同,田氏取代姜氏(呂氏)的過程,是非常緩慢和漸進的。更為關鍵的是,司馬氏在取代曹氏的過程中,遭遇了淮南三叛這樣的激烈叛亂,也即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花費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才得以平定叛亂勢力。但是,田氏在篡權的過程中,則沒有遇到太過激烈的反抗,這也是秦國、楚國、燕國、三晉等周邊諸侯國沒能獲得幹涉機會的原因之一。公元前489年,齊景公死,齊國公族國、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國、高二氏,另立公子陽生,自立為相。從此田氏掌握齊國的大權。換而言之,此時的齊國君主,如同東漢末年的漢獻帝一樣,成為了傀儡,也即被田氏架空了。

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恆(田成子)殺齊簡公與諸多公族,另立齊平公,進一步把持齊國的朝政,又以「修公行賞」爭取民心。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到了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如同魏國、韓國、趙國一樣,田氏齊國也獲得了周王室的默認和側分,同年,田和被周安王冊命為齊侯,這意味著戰國七雄格局的正式形成。公元前379年,齊康公去世,姜姓齊國絕祀。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綜上,齊桓公應該不會想到,他的一個善意之舉,也即收留陳完這位落難公子,最終導致齊國的江山易主。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齊國在列國之中地位「最高」,為什麼卻在齊桓公之後走向了衰落?
    眾所周知,奠定齊國霸主地位的人,正是公子小白——齊桓公。事實上,早在齊僖公執政時期,齊宣王就已經擁有了霸主地位。作為一位善於外交的諸侯,齊僖公籠絡了魯隱公和鄭莊公,得到了兩個大國的支持,並在隨後的十餘年中多次與諸國結盟,調解國家間的戰爭。其間,齊僖公以天子之名徵討未向周王室進貢的國家,先後擊敗了宋國、金國,初出茅廬。
  • 為什麼齊國自齊桓公之後就一蹶不振了呢?
    為什麼齊國自齊桓公之後就一蹶不振了呢?齊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大國,自太公呂望被封在齊國到一躍成為其春秋時期的霸主國家,先後國君兢兢業業,後來齊桓公又任管仲為相推行軍事化改革,把政府部門和軍隊部門合成一個部門,老百姓邊又是農民又是軍人戰時打仗閒時耕種,成為了春秋的第一代霸主,但是其後齊國的霸業卻一蹶不振,令人匪夷所思。
  • 齊國怪事多,廚師殺子獻糜,齊桓公被活活餓死!
    這人就是齊國的易牙。易牙本身善於烹飪,做作的食物味道獨特,是第一個將調和之道運用到烹飪的庖廚。也是這位小小的廚子,做了一件事,令人髮指。齊桓公在位時寵信三個人,分別是公子開方,豎刁,易牙。他們三個每天陪齊桓公吃喝玩樂,得到了齊桓公的寵愛。公子開方人並不是齊國人,他本是衛國的公子,他放棄了衛國公子的地位來服侍齊桓公。
  • 齊國有兩位「齊桓公」:第一個婦孺皆知,第二個卻鮮為人知!
    田和自立為國君,意味著田氏取代了姜氏,成為齊國的君主。當然,在田氏代齊後,田氏依然使用了齊作為自己的國號。在此背景下,齊國歷史上出現了兩位齊桓公,第一個婦孺皆知,第二個卻鮮為人知。 第一位齊桓公 首先,就第一位齊桓公,自然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了。
  • 齊桓公的悽涼晚年,是什麼導致齊國霸業迅速崩潰的呢?
    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雖然在眾多的版本當中對於五霸的闡述都不一樣,但是唯一得到肯定的就是齊桓公的霸業,不論是在哪一個版本之中,齊國的地位都沒有發生改變。而齊國的霸業和兩個人分割不開,其一就是齊桓公,其二則是管仲。之所以說這兩人最為關鍵,是因為齊桓公懂得識人用人,並且發現了管仲且無條件信任,他的胸襟奠定了霸主基礎。
  • 齊桓公的親戚們:兄妹亂倫、奪位之爭、政治聯姻、睚眥必報全都有
    作為齊國國君,齊桓公的親戚很多,兄弟姐妹就有好幾個,子女更是成群,再加上眾多的姬妾,血親姻親不計其數,我們只能挑一些來講。1、哥哥齊襄公。齊襄公諸兒是齊桓公的異母兄,齊僖公長子,他在歷史上的風評很不好,因為他的生活作風有大問題,跟妹妹文姜亂倫。
  • 2020年高考作文:歷史上的齊桓公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
  • 春秋霸主齊桓公餓死宮中無人收屍,他究竟做了什麼落得如此下場?
    話說武王姬髮帶領眾將士南徵北討,東徵西誅,得了天下,大封諸侯之時,把尚父姜子牙封到了東海之濱的營丘(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在此之後,姜子牙便在此處建立了齊國。鬥轉星移,400年後的齊國出了一位姜小白,在與其兄公子糾的王位之爭中勝出,號桓公。
  • 齊桓公的一家太奇葩,堪比現代倫理劇,個個喪失道德
    與齊桓公一同火的還有管仲、鮑叔牙,但大家可能對齊桓公的兄弟姐妹們不是很清楚,要說到齊桓公的兄弟姐妹,不知道要秒殺多少現代版狗血倫理劇,今天小雨就為大家扒一扒,齊桓公那些奇葩的兄弟姐妹!齊國是周天子給姜太公的封地,一直到齊僖公也都沒有出現過什麼昏君,但直到齊僖公這一代開始,齊國就變得熱鬧了,他的兒女一個比一個能折騰,隨便拎一個出來就能拍一個52集電視劇!齊襄公故嘗私通魯夫人。魯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僖公時嫁為魯桓公婦。
  • 「名人歷史百科」五霸之首——齊桓公
    【名人簡歷】齊桓公(?-前643年),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是齊僖公最小的三兒子,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其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姜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
  • 高考作文裡齊桓公與管仲真的是千古君臣佳話嗎?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 為什麼齊國在齊桓公之後就無緣霸業了,齊國比晉楚兩國到底差在哪
    齊桓公晚年,管仲先死、齊桓公力竭,齊國已力不從心、明顯地走下坡路外,主要是因為齊桓公後繼無人,齊桓公晚年,寧戚、王子成父、賓須無、管仲、隰朋等一大批老一輩的功臣良將,皆先後離世,齊國人才匱乏,尤其是隰朋去世之後,齊國更是沒有可用的人才,導致齊國自齊桓公死後,齊國便一蹶不振。
  • 稷下學宮由齊桓公創建,齊宣王光大,二人是什麼關係?
    三、齊桓公與齊宣王是什麼關係 齊桓公本名呂小白,姜姓呂氏,春秋五霸之首,與晉文公並稱「齊桓晉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 齊桓公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子、齊襄公之幼弟,其母為衛國人。
  • 冷箭與「納諫」,齊桓公的包容與智慧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
  • 山西高考作文,齊桓公和管仲、鮑叔牙的歷史故事
    今年山西(全國1卷)的高考作文是:閱讀「齊桓公和管仲」的歷史故事,結合個人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老貓今天帶大家回顧一下歷史上齊桓公和管仲的故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齊僖公有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公子小白。
  • 管仲、鮑叔牙、齊桓公三人是什麼關係?為何會成為高考作文?
    對於歷史愛好者來說,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廣東地區的高考作文題目,如下: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
  • 齊桓公,生前政績顯赫,死後無人料理後事
    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親率大軍北徵,一直打到孤竹(今河北盧龍縣)才收兵,渤海沿岸小國紛紛服從齊國的統治。燕莊公為感激救助之恩,親送桓公回國,難捨難分,竟一直送到齊國境內。齊桓公覺察後,根據周禮有關於諸侯送諸侯不能出自己國境的規定,就地劃了一道溝,把溝北土地送給燕國,又勸燕莊公要像祖先召公那樣行仁政,按時向周王朝貢,保衛好北疆。此後,燕國也尊齊國為盟主。各國諸侯聞聽此事,更加信服齊桓公。
  • 管仲病重指出三人不能重用,齊桓公沒聽,結果悲劇了
    本文由作者善良的無可置疑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管仲自從被齊桓公重用之後,擔任齊國的宰相,一直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就這樣幾十年過去了,齊國變得越來越強大,齊桓公天下霸主的位子做的很是安慰。他因為齊國的強大開始變得有些驕傲自大起來,完全的齊桓公他追求享樂,用人也開始有問題,他周圍經常有一群小人極力的奉承和討好他,還好有管仲這一班賢臣在輔佐他,這些小人還不能完全得逞。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管仲生病了,而且很重很重。管仲這一病就臥床不起,齊桓公去看他,看到自己的宰相骨瘦如柴,看來這人是活不長了,不有的悲從中來。
  • 低調的鮑叔牙怎麼也想不到,後人鮑牧參與了田氏篡奪齊國的陰謀
    當年鮑叔牙跟隨齊桓公流亡國外,後又成為齊國最大輔臣集團的權臣,為齊國的霸主之業立下累累功勳。終其一生卻不驕不躁,與管仲相輔相成。甚至在管仲臨死之際,管仲不意舉薦鮑叔牙,鮑叔牙也以」管仲知我「作為回復。管仲在生之時極盡奢靡生活,可與齊國君主平分國家財富,但在身後齊國公子亂戰而後,管氏家族就為齊國掌權派所驅逐,而鮑氏家族跟管氏家族相比,在齊國為政之時,就比管氏要久得多。這跟鮑叔牙的低調是有關的。
  • 齊桓公到底叫姜小白,呂小白還是齊小白?
    故而,稱齊桓公為姜小白,不符合先秦時期對貴族男子的稱謂習慣。姜姓齊國,最為後人熟知的氏為呂。而關於姜姓齊國之所以為呂氏?最為通行的說法是:因姜子牙的先祖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又因其名為「尚」,而世稱「呂尚」。另一名為「望」(周文王,認為姜子牙是其太公(公亶父)期望的賢臣,故稱其為太公望),於是,姜子牙也稱「呂望」或「太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