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齊國自齊桓公之後就一蹶不振了呢?
齊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大國,自太公呂望被封在齊國到一躍成為其春秋時期的霸主國家,先後國君兢兢業業,後來齊桓公又任管仲為相推行軍事化改革,把政府部門和軍隊部門合成一個部門,老百姓邊又是農民又是軍人戰時打仗閒時耕種,成為了春秋的第一代霸主,但是其後齊國的霸業卻一蹶不振,令人匪夷所思。
齊桓公晚年不聽管仲勸告,寵信廚子易牙,衛公子開方,閹人豎刀這3個小人。齊桓公死後,這三人鼓動齊桓公兒子爭奪國君之位,結果齊桓公屍體停放10個月沒人料理,屍蟲滿屋。更厲害的是,齊桓公五子爭位,相繼都做了國君,可想齊國內亂多麼嚴重,一直到齊惠公繼位,爭鬥才結束,這個時候齊國的國力已經大衰,再往後就去過各個階層士大夫之間開始輪流執政,相互攻擊,甚至都開始廢立國君。
雖然這個時候也有晏嬰的賢相,但是國力衰微不可避免,再有一個,齊國一直是一個沒有統一的國策,只知道富國。今天出一個政策,明天出一個政策,老百姓都不知道該聽誰的?該執行哪一項?再次就是齊國多喜歡空談,尚武精神缺失就算其實齊桓公之時,也多是經濟上和外交上壓制群力上的壓制,稍稍與之相比就有些不足,馬陵之戰,孫臏就以建造,繼而又獲龐涓,就是利用了齊國人不敢打的心理,以晉國的兵力輕視於齊國。
越富裕越有錢的地方,人爭鬥性越強,有句話說得好,財富是保證社會正常運行的也能補充人的良心,齊國人佔有先天的優勢條件,本來就能吃足喝飽,誰還沒事想著老打仗呢 面對晉國的崛起,楚國的崛起,眼睜睜看著兩個國家做強做大,也無能為力,從此中原大地上爭霸過程中都是除了幾個以外的國家在打鬧。
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國君可以信服,還有人才的缺失,缺少一個具有高度格局,高度視野的國際性人才去為國家掌舵,國家發展後勁不足,走向自然就是一塌糊塗。
到了最後,各氏族大夫相互博弈勾心鬥角廢立國君 ,國君手中無兵無權成為了一個擺設,沒辦法,田氏代齊的歷史悲劇就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