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流行音樂和香港流行音樂哪個更強?

2020-12-17 遙望yw

提起流行音樂,許多人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港臺流行音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港臺流行音樂方興未艾,流行樂壇人才輩出,經典歌曲頻頻湧現,以至那個時代成了流行音樂再難逾越的一個高峰,也是無數歌迷永遠難忘、無限懷念的一個時代。

對流行音樂尤為熱愛的我,對臺灣的流行音樂情有獨鍾,因為在我看來,臺灣流行音樂更有開創性,更有個性,也更加多元。你會發現,臺灣的音樂人許多都是多面手,不僅善寫詞曲,還懂編曲和製作,當然歌唱實力也是不容小覷。這其中的佼佼者有羅大佑、李宗盛、王傑、鄭智化、張雨生、童安格、齊秦、伍佰、邰正宵、張宇、潘美辰等人。他們中的任何一個拎出來,都可以寫出一個長長的故事,都有一些有口皆碑的作品在樂壇流傳。

反觀香港流行樂壇,儘管是大牌歌手雲集,經典歌曲層出不窮,但其整體的創作力相比臺灣流行樂壇要遜色一些。要證明這一點其實並不難,只要我們稍加留意那些香港歌曲的創作情況就會發現,雖然有許多香港音樂人創作出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歌曲(如黃霑、林夕等), 但香港歌手的整體創作能力卻不敢讓人恭維,因為有創作才華的歌手實在寥寥可數,數來數去也不過許冠傑、張國榮、陳百強、黃家駒、劉德華等為數不多的幾位歌手。

在香港歌壇,還有一個現象異常突出,那便是翻唱成風。只要是細心的歌迷都會發現,許許多多的香港歌手大都翻唱過其他歌手的歌曲,其中尤以翻唱日本歌手的作品為盛。翻唱經典的日語歌,讓許多香港歌手一舉成名,所以這幾乎成了一條成名成腕的捷徑,畢竟那些經典的日語歌經過了市場和歌迷的檢驗,更容易被人接受和傳唱,因此翻唱日語歌成了很多香港歌手的選擇。

當然,不只是香港歌手喜歡翻唱日語歌,一些臺灣歌手也翻唱過不少的日語歌,比如周華健(《花心》《讓我歡喜讓我憂》)、姜育恆(《跟往事乾杯》《我的心沒有回程》等)、小虎隊(《紅蜻蜓》《青蘋果樂園》《星星的約會》等)、任賢齊(《天涯》《傷心太平洋》等)、劉若英(《後來》《很愛很愛你》《原來你也在這裡》等)。

與臺灣歌手比起來,香港歌手的翻唱風更盛,許多大牌歌手甚至翻唱過許多首日語歌,比如譚詠麟、張國榮、張學友、李克勤等。而翻唱日語歌的香港歌手,幾乎囊括了所有重量級的歌手,除了剛剛提到的這幾位,還有徐小鳳、珍妮、張德蘭、葉麗儀、林子祥、羅文、陳百強、蔡國權、劉德華、郭富城、黎明、鍾鎮濤、呂方、梅豔芳、葉倩文、王菲、林憶蓮、鄺美雲、湯寶如、周慧敏、陳慧嫻、許志安、莫文蔚、鄭伊健、草蜢樂隊、張智霖、杜德偉、古巨基等。

我們耳熟能詳的許多經典的香港歌曲,比如《風繼續吹》《不羈的風》《有誰共鳴》《紅日》《月半小夜曲》《千千闕歌》《飄雪》《每天愛你多一些》《分手總要在雨天》《夕陽之歌》《夢伴》《對你愛不完》《容易受傷的女人》《盛夏的果實》等,都是翻唱歌曲。

港臺歌手翻唱日語歌無可厚非,這不但可以讓無數歌迷聽到許多好聽的歌曲,還可以給流行樂壇帶來不一樣的曲風。但是,作為一個歌迷,心裡不免還是有些遺憾,如果這些傳唱不息的經典都是我們的原創,那將是怎樣的驕傲和自豪。尤其是大牌歌手大量翻唱日語歌,給人一種本土音樂創作乏力的感覺,還讓人窺見了音樂界存在著若隱若現的急功近利,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也是一種借鑑和學習,如此說來也算是一種安慰吧!

不可否認,不管是臺灣流行樂壇還是香港流行樂壇,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都創造了流行音樂的輝煌,留下了不計其數的流行經典。至於它們的比較,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了。有的人喜歡國語歌,那一定是偏愛臺灣流行音樂多一點,而酷愛粵語歌的歌迷則更喜歡香港歌曲。

在我的心中,我最喜歡、最欣賞的則是那些兼具創作才華的歌手,比如王傑、鄭智化、張雨生等。我總覺得,懂得創作的歌手才更能深入歌迷的靈魂,因為他們唱的不僅僅是一句句歌詞,還是他們的心。

相關焦點

  • 歷史上臺灣流行音樂和大陸比哪個更強?
    從港臺和大陸流行音樂的發展來看,早期港臺翻唱日本的歌曲比較多,而大陸歌手又翻唱港臺歌曲,就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臺灣流行音樂比大陸強的多。從代表人物來說,內地有劉歡、那英、毛阿敏、陳明、韓紅、汪峰、崔健等。所以大陸流行音樂在代表人物和影響力方面不是太多,而臺灣代表人物太多了,羅大佑、李宗盛、鄧麗君、周華健、周杰倫、齊秦、任賢齊、五月天等等等等太多被大陸熟知的歌手了。在國際影響力上也是少有內地歌手相媲美,鄧麗君、周華健、周杰倫等都是紅遍整個東南亞,在東南亞的名聲跟在臺灣和內地是差不多的,在歐美國家也是有著不錯的知名度。
  • 喧囂過後,輝煌不再 | 香港流行音樂簡史
    七十年代,在臺灣國語流行音樂的傳入和西方流行樂盛行的背景下,用粵語演繹的香港本土流行音樂在夾縫中並沒有被擊垮,相反,因為本土市場的青睞,香港本土流行音樂在70年代開始嶄露頭腳,即將拉開一個全新的輝煌時代說香港流行音樂,就不能忽略中國流行樂的來源,在「新文化運動」以後,許多西方的意識形態湧入,其中也不乏以爵士樂
  • 中國流行音樂開山鼻祖黎錦暉,大陸才是港臺流行音樂的源頭
    今天有幸看了黃新原寫的一篇《黎錦暉的人生旋律》文章,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大陸的流行音樂就已經很是「流行」了。最初接觸流行音樂大概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那時候,我正在濟南師範大學校園裡,鄧麗君、譚詠麟等港臺歌星的歌風靡一時,我一直以為大陸的流行音樂是從港臺傳過來的,現在才知道大陸才是港臺流行音樂的源頭。也顛覆了我幾十年對於流行音樂起源的認知。
  • 【廣東流行文化40年之十二】廣東流行音樂之「造星」
    上世紀八十年代,太平洋影音公司首開「盒帶明星」先河,沈小岑、程琳、朱曉琳、「唐彪安李」二重唱等成為早期的內地流行歌手,迎來人氣大爆發。上世紀九十年代,「造星工程」和「籤約制度」全面鋪開。毛寧、楊鈺瑩、陳明、甘萍、李春波、光頭李進……這些名字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閃閃發光。他們是中國內地當代流行樂壇第一代明星,身上深深地打著「廣東製造」的烙印。
  • 廣東:摸著石頭過河闖出流行音樂原創時代
    他們翻錄了不少香港電視劇主題歌,為內地樂壇打開了流行音樂製作的大門。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更年輕的畢曉世、李海鷹等人進入這一行當。當時內地的流行音樂環境仍然十分簡陋:缺錄音器材、缺懂行的樂手、缺流行音樂知識……唯一不缺的就是音樂人靈活的腦筋。由於內地還沒有引進MIDI,音樂人只能手寫譜子,但「扒帶」只靠耳朵聽,寫出來的譜子跟規範的樂譜不太一樣。
  • 三代人聽同一個歌單,華語流行音樂還有救嗎?
    說到寶麗金唱片,除了在70年代協助飛利浦創造卡帶、80年代創造CD雷射唱片,幫助音樂內容完成了載體的兩次變革,其對於八、九十年代香港粵語歌壇的影響更是巨大的。如果說華語流行看滾石,那麼寶麗金則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整個香港樂壇。1999年,美國環球唱片集團收購寶麗金,雖然保留了寶麗金的主體,但「寶麗金」品牌已不再。
  • 臺灣樂壇和香港樂壇相比,為什麼說臺灣樂壇的地位更勝一籌呢?
    今天我們來談一下,臺灣樂壇和香港樂壇相比,到底哪個地位更高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臺灣樂壇的黃金年代,有羅大佑、齊秦、童安格、李宗盛、周華健、王傑、張雨生、齊豫、蔡琴、鄭智化、趙傳、周治平、伍佰、張信哲等等優秀的音樂人和歌手數都數不完。
  • 愛就愛了:內地流行音樂新標杆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流行音樂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借鑑之後,終於開始慢慢形成自己的造星機制。但在這個時期,由於廣東地區經濟發展的迅猛,反過來也使得廣東各大音像公司效仿香港和臺灣所推出的籤約機制,對一直在屬於中國流行樂龍頭和核心位置的北京,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雖然並沒有發生大量在北京發展的歌手南下的現象,但在一些樂壇後備人才的搶奪上,還處於八十年代末那種遊擊模式的北京音樂圈,顯然已經落在了下風。
  • 中國流行音樂終於有了「產業」的樣子
    這兩份出自不同平臺方的報告,雖然難免有著品牌營銷的印跡,但因為平臺各自具有的行業代表性地位,從中還是能夠解讀出很多當前中國音樂產業的現狀和趨勢。甚至可以說,從這兩份報告所提供的很多數據信息來看,中國內地的流行音樂終於已經開始有了產業的樣子。
  • 香港VS臺灣:哪個才是港臺音樂的領先者?
    概括來說,在目前的華語流行樂壇上,港臺音樂是領先於內地音樂的,甚至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保持著這種領先的優勢。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但這一次,我們不拿港臺音樂和內地音樂相比,我們討論討論在目前的港臺音樂的發展上,香港和臺灣,哪個佔據了一定的優勢,哪個才是港臺流行音樂的領先者。
  • 「文武雙全」的香港流行音樂開山鼻祖
    許冠傑這個名字對現今的90、00後來說是身份陌生的,但他確實那個年代香港歌壇也可以說華語流行樂壇的一面旗幟,被人尊稱為「香港流行音樂祖師」和「粵語歌鼻祖」。譚詠麟是無數人的偶像,但他說過自己唯一的偶像就是許冠傑。不僅譚詠麟,連哥哥張國榮和四大天王都是他的迷弟。
  • 遊鴻明:流行音樂之所以流行 就是一個洗腦的過程
    話 當 下  手術過後復出  用音樂講述最近的自己  一年前,遊鴻明接受了聲帶和鼻腔手術,手術前他被告知將來可能不能唱歌。「不做手術更忐忑。這些年不斷有醫生告訴我,如果不做手術,我可能在睡夢中就離開了。」
  • 致敬流行音樂30年 | 穿越生命的歌聲,聆聽羅大佑的音樂
    有人沉迷於八九十年代港臺、內地流行樂,有鄧麗君、王菲、張國榮,有李宗盛、羅大佑、齊豫,搖滾圈,有Beyond、鮑家街43號、唐朝、黑豹,還有風靡一時在紅磡開過演唱會的魔巖三傑。對我們來說,那是真正閃亮的,純真激揚的,流行音樂的黃金時代。我出生於1964年,屬於70年代成長,80年代讀大學的這一批人。在我的大學時代,羅大佑是一個無可迴避的繞不過去的話題。
  • 港式流行音樂歌詞中的人文情懷
    隨著改革開放的社會大潮,香港向內地輸入先進的市場經濟改革發展借鑑經驗的同時,港式流行音樂也隨風而至,帶給沉寂已久的內地音樂界一股異彩紛呈的饕餮盛宴。隨著眾多重量級勁歌金曲和影視劇主題曲的引入,這些高質量高規格的詞曲作品備受內地觀眾的喜愛珍視,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她帶給人們的心靈震撼是空前絕倫,如痴如醉的。其風格一枝獨秀,藝術感染力令人情有獨鍾。還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些經典老歌嗎?
  • 黑人,撐起了流行音樂半邊天
    最初是上世紀40年代末被命名的,是一種結合了爵士樂、福音音樂與布魯斯為一體的音樂風格。現代的R&B是嘻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R&B通常很注重旋律的優美,但更注重歌手演唱時即興的轉音技巧。
  • 廣東流行文化40年之十——輕音樂隊開風氣之先,音樂茶座孕流行新聲
    這一年,省歌舞劇院應邀前往香港演出交流,隨團音響師帶回一張開盤帶(在盒裝卡帶出現之前的一種聲音儲存載體,又名四分之一磁帶)。誰也沒想到,這張開盤帶,寫下了廣東流行音樂史的第一筆。透過這張開盤帶,畢曉世第一次接觸到國外十分流行的阿波羅輕音樂和法國輕音樂大師保羅·莫裡哀的作品。
  • 致敬流行音樂30年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粵語歌
    感謝我這個哥哥,不僅僅承受了我後來得以免除的各種青春苦難,還成為了我很好的流行音樂啟蒙老師:因為他,我知道了知青的各種辛酸往事,也知道了返城工作的艱辛以及後來下崗的苦楚、教育的缺失,中年的困厄。當然,我可憐的外語學習和流行音樂知識也來源於這臺三洋錄音機。
  • 滾石唱片40年傳奇剪影:與「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的那些事
    1981年的臺灣樂壇,段鍾潭、段鍾沂這對熱愛音樂的兄弟和吳楚楚、彭國華一起創辦了臺灣第一家本土唱片公司。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改革開放的浪潮席捲下,人們禁錮已久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許多年輕人都渴望一種新的文化樣式的到來。儘管當時已有張行、張薔等內地歌手翻唱了一大批臺灣流行音樂,但社會上似乎還缺乏一首能夠被廣泛認可、傳唱度也更高的流行歌曲。
  • 古典看不起搖滾,搖滾看不起流行:我找到華語音樂鄙視鏈的原因
    除了新加坡(因為人口和地域,人才被吸港臺吸收),港臺地區流行文化崛起是8090年代,臺灣流行音樂因為人口,市場(普通話區)與積累。音樂是跟社會現狀相通的,歐美國情和國內並不一樣。如果照搬歐美音樂肯定沒戲,如同香港「四大天王」,臺灣的羅大佑,李宗盛等為例。他們的音樂跟8090年代港臺的社會現狀相通,屬於蓬勃向上高速發展的年代。再加上當時港臺因為競技先發優勢,流行音樂的產業鏈也更加的成熟。
  • 潮起~潮落~外媒看香港流行文化對內地影響40年變遷
    另一方面,香港的流行文化,對改革巨輪下的中國內地也有著深遠影響。《倩女幽魂》劇照上世紀八十年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巔峰歲月,影響力貫穿全球華語社會。與此同時,中國內地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香港成為一道最直接的窗口,在經濟、文化、生活各領域上,與內地產生最緊密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