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我接到省文物局熊建華處長、石門縣文物局龍西斌局長的電話,他們邀請我參與4月26日至28日「石門縣萬裡茶路系列遺產保護與利用示範項目」專家考察。此前,我曾向湖南省政府提出《抓住機遇 主動出擊 做好萬裡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湖南篇章》的建言。除我外,參加這次考察的人員,還有國家文物局專家庫成員、中國建築設計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傅晶研究員,建築歷史研究所工作室副主任徐新雲和王敏兩位建築師。另外,石門縣萬裡茶路申遺領導小組部分成員與專家參加了全程介紹與考察。
26日上午10點至12點,考察組召開了座談會。會議由熊建華處長主持,首先請傅晶研究員介紹了考察的來意,縣文物局龍西斌局長介紹了石門縣萬裡茶路系列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情況,縣文體廣新局、縣農業、林業、水利、住建、交通、旅遊等部門負責人分別介紹了有關情況和建議。馬先立、殷遠明、覃道武、覃業翼、孫昌喜等茶路申遺追捧者及專家參加了座談。常德市文物局副局長裴勁鋒、縣人大副主任李世權、縣政府副縣長車立平、縣政協副主席楊書凡參會並作了發言。座談會上,大家對茶路申遺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和熱切的期待。
實地考察從4月26日上午至27日傍晚。時間安排緊湊,線路選擇便捷,一路馬不停蹄,考究認真仔細。
4月26日上午8點至9點,第一站考察了座落在二都鄉的梯雲塔。作為渫水-澧水航道的燈塔標誌,與澧縣蜚雲塔、津市老碼頭相連,環洞庭,經臨湘,入長江,達武漢,是萬裡茶路上的一個重要歷史遺存。
26日上午9點至10點,觀看了夾山寺,據傳清朝晚期在萬裡茶路的文化交流中,將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在夾山編著的《碧巖錄》傳入到了俄國。專家們認為夾山寺作為茶道源頭、茶禪祖庭具有重大的歷史文化意義。但納入萬裡茶道遺存還有待就關聯度做進一步的考證。
26日下午1點至2點,觀看了陳設在縣文廟內的「湖南石門茶博館」。館名由袁隆平院士題寫。館內展示了大量宜紅茶遺存可移動文物,包括泰和合號茶莊瓷罐、泰和合號楓木茶箱、泰和合板藏書,茶壺、茶碗、茶盆、茶袋、茶篩、茶蔞、茶餅、茶坨以及茶聯、茶社牌匾、茶桌椅等。還展示了石門境內系列文物遺存與萬裡茶路有關聯的著述、碑文、圖片等。看了這個茶博館,使我們對宜紅茶在石門的歷史遺存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
4月26日下午4點半,到達壺瓶山鎮,對泰和合號茶莊及宜沙老街進行了察看。「泰和合號茶莊」主樓前,立有2011年1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牆牌。主樓是茶號的中心建築,青石臺基、青磚砌牆、麻石門窗、木樓雕梁、青瓦屋面、烽火山牆、墀頭泥塑。主摟留存484平方米。主樓東側為茶葉房和騾馬房 ,留存830平方米。其建築由「宜紅茶」泰鬥盧次倫於清光緒十八年建成。盧次倫生於清鹹豐八年,廣東香山人。清光緒十三年入湘鄂邊界採銅礦未成便駐足宜沙創泰和合茶號,生產宜紅茶,經漢口遠銷俄國及歐美。為了陸運方便,修建了向五峰、鶴峰、桑植、慈利以及石門境內南北鎮至新關的青石板路,總長達400多公裡。為了水運安全,炸通宜沙至新關的險灘危礁,疏浚渫水100餘公裡。鼎盛時期,僱工6000餘人,仰其生存者過萬人。擁有螺馬千餘匹、茶船200餘艘,年產銷宜紅茶80萬斤。遺存在渫水上遊的這座茶莊,夕陽下倍顯滄桑,好象在訴說著當年泰和合的興盛與宜紅茶的輝煌。專家們為有這遺存感到幸慰,更為遺存旁的現代建築深感惆悵與茫然。在惆悵與茫然之際,我們漫步在改造後的宜沙老街,總想找到更多的茶路遺存,可引起專家興趣的僅有一棟老民居和一口古井。好在在原泰和合茶號加工廠舊址上建起的一棟樓房上,見到了遺存的上千口泰和合茶號楓木茶箱 。大家帶著對先人創辦泰和合茶號的無限敬仰與宜沙老街已蕩然無存的無比遺憾結束了一天的考察。
4月27日早,趨車直往東山峰進行。從宜沙到東山峰,公路彎曲而上,兩邊山高陡峭,崇山峻岭間形成了險峻的峽谷景觀,山谷間連片的老茶園,長滿了新的嫩芽,好象綠色地毯覆蓋在山坡上,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誘惑。這一路峽谷一路景,滿園茶香滿園春的風光,讓熊建華處長脫口而出:「這就是宜紅茶大峽谷!」
看過宜紅茶大峽谷一路往縣城沿茶道陸路回走,上午察看了黃虎港古茶道、水南渡古茶道、虎踏橋古茶道、珠寶街古茶倉、覃氏祖祠古茶倉。在這些考察點中水南渡古茶道引起了專家們的極大關注。這裡青石板路旁遺存有殘垣斷壁的古村落、搖搖欲墜的螺馬店、修路建橋的功德碑,還有與古道古村落連為一體的茶園。幸遇一對夫婦正好在茶園使用機械採茶,使我們目睹了在古茶路上的現代風採。這就是萬裡茶路申遺要達到的讓歷史遺存煥發出現代生機的效果。
在所街鄉政府食堂吃過中餐後,考察沿石青公路進行。下午考察了白雲屋橋、皂市古街、皂市古渡口、新關巖門口古茶道。皂市地處萬裡茶路石門段陸路與水路的交匯處。皂市古渡口及連接皂市古街道的古渡口通道遺存較為完整。這使考察專家十分欣慰。皂市古街道還遺存著基本框架,古街損毀嚴重,特別遺憾的是就在半年前在古街青石板路上覆蓋上了一層水泥路面。按照專家的說法,只要努力皂市區段的茶路遺存還有搶救的可能。
4月28日上午,我與石門縣文體廣新局郭峰局長,縣文物局龍西斌局長及譚柯亮書記、馬宏副局長就這次萬裡茶路石門段的考察進行了疏理與商討。把現存的系列遺產分為三部分。一部分如泰和合號茶莊、宜紅茶大峽谷、水南渡古茶道古村落、皂市古街古巷道古渡口等要加強重點保護;二部分是縣境內系列遺存如多處古茶道、古橋梁、古茶倉、古寺廟要在加強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歷史遺存,論證關聯度;三部分是如澧縣蜚雲塔、津市古渡口等縣境外遺存,要進一步爭取市級支持以求共同申遺。
考察中發現很多人把萬裡茶路與茶馬古道、古絲綢之路、海上茶路混為一團。萬裡茶路是繼古絲綢之路後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條重要的國際商道。這條商道以運送茶葉為主,南起武夷山,覆蓋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穿越蒙古國至俄羅斯聖彼得堡,再銷往歐洲各國。全程近兩萬公裡,是18、19世紀東西方貿易的主要通道。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時將其稱為「世紀動脈」。2013年以來,中、蒙、俄三國正在共同將萬裡茶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申遺一旦成功,萬裡茶路將同萬裡長城、大運河、坎兒井、古絲綢之路一樣成為極為寶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因此建議進一步加大對萬裡茶路申遺的宣傳,儘量擴大萬裡茶路申遺的受眾面,以促進這項工作更加順利地開展。
(作者張孝嶽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