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
金沙江發源於青海境內唐古拉山脈的格拉丹冬雪山北麓,是西藏和四川的界河。它在江達縣和四川的石渠縣交界處進入昌都地區邊界,經江達貢覺和芒康等縣東部邊緣,至巴塘縣中心線附近的麥曲河口西南方小河的金沙匯口處入雲南,然後在雲南麗江折向東流,為長江上遊。金沙江全長2,316公裡,流域面積34萬平方公裡,由於流經山高谷深的橫斷山區,水流湍急,向東南奔騰直下,至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石鼓附近突然轉向東北,形成著名的虎跳峽。金沙江河床窄,岸坡陡峭,呈「V」型河床,具有「高、深、窄、曲、陡」的特點,為典型的高山深谷型河道。水量豐沛穩定,年際變化小。水能條件優越,國家在涼山段規劃了溪洛渡、白鶴灘、烏東德等三座特大型、大型水電站。
金沙江流經雲貴高原西北部、川西南山地,到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宜賓接納岷江為止,向東南奔騰直下,至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石鼓附近突然轉向東北,形成著名的虎跳峽,虎跳峽兩岸山嶺與江面高差達2500-3500米,是世界最深峽谷之一。
金沙江發源於青海境內唐古拉山脈的格拉丹冬雪山北麓,是西藏和四川的界河。它在西藏的江達縣和四川的石渠縣交界處(江達縣鄧柯鄉的蓋哈河口)進入昌都地區邊界,經江達、貢覺和芒康等縣東部邊緣,至巴塘縣中心線附近的麥曲河口西南方小河的金沙匯口處入雲南,然後在雲南麗江折向東流,為長江上遊。金沙江落差3300公尺,水力資源一億多瓩,佔長江水力資源的40%以上。流域內礦物資源豐富,但流急坎陡,江勢驚險,航運困難。由於河床陡峻,流水侵蝕力強,金沙江是長江幹流宜昌站泥沙的主要來源。
金沙江是我國第一大河長江的上遊,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成書的《禹貢》中將其稱為黑水,隨後的《山海經》中稱之為繩水。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及《漢書·地理志》中將今雅礱江以上部分稱為淹水,而以若水(雅礱江)為幹流。
三國時期,稱為瀘水,諸葛武侯「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首次對金沙江水系做了詳細描述,但未能言明金沙江與長江幹流的關係。除此以外,金沙江還有麗水、馬湖江、神川等名稱。
沿河盛產沙金,「黃金生於麗水,白銀出自朱提。」宋代因為河中出現大量淘金人而改稱金沙江。詩人陳志歲《金沙江口號》詩曰:「江人競說淘工苦,萬粒黃沙一粒金。不識官家金鑄檻,幾多黔首失光陰。」(摘自《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經過實地考察後提出「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為首」,從而確認了金沙江作為長江上源而糾正了自《禹貢》以來「岷山導江」延續兩千年的謬誤。
金沙江流域包括青藏高原東部和橫斷山脈區,向南至滇北高原、向東至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廣闊地區,南北跨緯度9度以上。地形極為複雜,眾多高山深谷相間並列,峰谷高差可達1000—3000米。因此,流域內氣候不僅時空變化大,而且垂直差異十分顯著。金沙江流域大氣環流形勢,冬半年(橫斷山脈區北段為10月—次年5月,其餘地區為11月—次年4月)主要受西風帶氣流影響,被青藏高原分成南北兩支的西風急流,其南支經過雲貴高原,帶來大陸性的晴朗乾燥天氣;而流域東北部受昆明靜止鋒和西南氣流影響,陰溼多雨。夏半年(6—9月或5—10月)西風帶北撤,則受海洋性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的影響,帶來豐沛的降水,並由流域東南向流域西北逐趨減少。
金沙江這塊尚未開發的處女地,有著令世人為之眩目的自然資源,其豐富的水能資源更是名聞天下富甲天下。進入20世紀末,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將金沙江由幕後推向前臺。金沙江流域有著非常豐富的森林資源,尤其在雲南的北部四川的西部,不但產量高,而且質量好,所以被人們稱為森林的王國。「三江併流」地區被譽為「世界生物基因庫」。由於「三江併流」地區未受第四紀冰期大陸冰川的覆蓋,加之區域內山脈為南北走向,因此這裡成為歐亞大陸生物物種南來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難所,是歐亞大陸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區。這一地區佔我國國土面積不到0.4%,卻擁有全國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國25%的動物種數。目前,這一區域內棲息著珍稀瀕危動物滇金絲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黑頸鶴等77種國家級保護動物和禿杉桫楞紅豆杉等34種國家級保護植物。每年春暖花開時,這裡綠毯般的草甸上幽靜的林中湛藍的湖邊,到處是花的海洋,可以觀賞到20多種杜鵑近百種龍膽報春及綠絨馬先蒿杓蘭百合等野生花卉。因此,植物學界將「三江併流」地區稱為「天然高山花園」。
同時,該地區還是16個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見的多民族多語言多種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並存的地區。這一區域孕育了數千年來的「江邊文化」。金沙江上遊的石鼓鎮瀾滄江上遊的葉枝鎮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代表作,已成為「三江併流」區域和「茶馬古道」上的亮點。 金沙江虎跳峽 在金沙江流域的地下,還蘊藏著各種各樣的礦藏。尤其在四川和雲南交界的渡口一帶,不但擁有十分豐富的釩鈦磁鐵礦,而且還有許多煤炭石灰石白雲石和黏土,這就使渡口成了冶煉高級合金鋼的得天獨厚的地方。經過十七八年艱苦卓絕的努力,我國十大鋼廠之一的攀枝花鋼鐵公司,就在這個原先是荒草萋萋的渡口,紅火熱鬧地發展起來了。
從德格縣城沿川藏國道317線蜿蜒西行約25公裡,就到了以金沙江為川藏省區分水嶺的崗拖。來時本在山巒危聳的峽谷地帶穿行,將至處,前方豁然開朗,別有一番美景如畫。四周群山環抱,湍急的金沙江水在此與色曲河交匯,形成一個若大的積水潭,江水迴旋翻湧片刻便湧向不遠處的崗拖金沙江大橋。 崗拖金沙江大橋繫於1956年在前蘇聯道橋專家協助下建成。橋面寬4.8米,淨跨100米,高28米,荷載15噸,兩旁設人行道,是川藏公路的咽喉要道。大橋的建成,使天塹變通途,不但結束了千百年來「牛皮船傍水迴環,欲渡時望江興嘆」的歷史,而且四十多年來為鞏固西南邊防,促進邊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發揮出了巨大作用。這裡山勢巍峨險峻,高聳入雲,江水急湍浪湧,歷來為軍事要衝之地。遠望去,橋體如蛟龍橫空,直越峰巒,橋兩岸,群山對峙,儐相有致,卻又景色迥異,相映成趣。一邊層巒疊嶂,此起彼伏,疏縵得如溪邊浣沙的少婦,另一邊則巨石林立,比肩接踵,簇擁時若臨陣邀戰的驍將。兩岸低洼處,山坡間攢三聚五織綴著幾枚白牆紅梁的農舍,不經意地掩映於樹蔭下綠帳中,偶然間,有一兩柱青煙至村宅嫋嫋浮起,更增添了幾分鮮靚和生機。唯有那蜿蜒崎嶇的金飄帶從大橋下遊去,一眨眼就沒入遠方煙嵐迷濛的大山中了……
臨於橋邊,步上橋頭,迎面撲來的是傲然蒼穹的錚錚之氣和狷介不桀的鏗鏘之音。橋體的柔木樑吊結構,由數根粗壯的鋼索牽引而懸於金沙江上,木質懸梁和鋼稜環環相扣,共同承載著橋體的重量。橋頭側的石砌橋墩渾實堅固,幾何分割的主體構架在群山映襯下更顯力與美的凝固和延伸。
立於江畔,滔滔江水如萬馬奔騰,穿橋而下。濺起的萬千水珠成絲成網,齊向陡峭的岸壁撲來。霧靄至江面升起,纖薄處象柔漫的綢紗,厚重處如凝凍的牛乳,雲蒸霞蔚,直抵雲霄。陣陣轟鳴自谷底翻滾而來,在大橋和山峰間迴環往復,震攝心魄。置身於這恢宏激邁的山水圖景中,望著那萬頭齊攢的浩淼江水,撫摸著冷峻厚重的橋身,不由得思緒萬千,感慨倍至。是厚重的歷史凝固了大橋的偉岸雄奇,大橋也賦予了歷史更為深邃之發古憂思。
崗拖金沙江大橋與金沙江和國道317線在群眾之間就象是一幅風格獨特的三維立體畫。夏秋季節,蒼翠的山巒金色的江水褐黃的國道線交織於此,青灰色的橋體愈見其雄壯;冬春時,金沙江蛻去了波瀾壯闊的氣勢,變得寧靜安詳;江水呈翡翠色,綠中見青,似乎滲和了乳汁,玲瓏剔透,大有「江南綠水」的韻致,峰巒則轉為墨綠,襯託得大橋多了幾絲靈秀,少了一份霸氣。大橋像一道亙古不陷的彩虹,與其上遊約200米處的石拱橋交相輝映,成為崗拖處地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