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評出2018年重大科學事件 克隆猴、帕克等上榜

2020-12-15 新華網客戶端

  原標題:《自然》網站評出2018年重大科學事件

  2018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石墨烯「魔角」翻開物理學的新篇章,一塊骨頭的出現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往,熱浪大火裹挾著悲傷和恐懼不斷來襲,探測器的傳奇謝幕令人倍添感傷……

  《自然》雜誌網站在18日的報導中,為我們盤點了今年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或喜或悲、或怒或驚,都將銘刻在科技史上。

  石墨烯「魔角」打開物理學新天地

  石墨烯帶來的驚喜至今仍在科學家心頭泛起漣漪。3月,「科壇新星」曹原以第一作者發表在《自然》上的論文指出,當兩層石墨烯以1.1度的「魔角」扭曲在一起時,可模擬被稱為銅酸鹽的銅基材料的超導行為。讓石墨烯實現超導的這一新方法,開創了物理學全新的研究領域,有望大大提高能源利用與傳輸效率。

  今年,量子領域的科學家也收穫了不少羨慕的眼神。10月,歐盟委員會公布了其為期10年、總金額10億歐元的量子旗艦項目首批基金獲得者,20個項目涵蓋原子鐘和安全通信等領域。與此同時,英國向其量子研發中心增資2.35億英鎊;德國承諾在4年內為量子研究提供6.5億歐元的資助。

  11月16日,各國代表投票重新定義了4種基本的計量單位——安培、公斤、開爾文和摩爾,這是自1875年以來對國際單位制度進行的最大一次改革,投票結果將於2019年5月20日生效。

  生物遺傳領域可圈可點

  1月,《細胞》雜誌報導,兩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國誕生,這是自1996年第一隻體細胞克隆綿羊「多莉」誕生以來,首次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誕生的靈長類動物。這項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的成果,被譽為「世界生命科學領域的裡程碑式突破」。專家介紹,做克隆猴的目的是為了建立動物模式來幫助理解人腦,治療各種人類疾病。

  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的恆溫箱裡得到精心照料(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9月,很多科學家都被考古發現的一位生活在約9萬年前的年輕女性吸引。這個名叫「丹尼」(Denny)的古代混合人種一半是尼安德特人,一半是丹尼索瓦人,被稱為「所有接受過基因組測序人類中最令人著迷的一位」。

  二十年磨一劍。8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了第一種基於RNA幹擾的治療方法,可抑制與疾病相關的特定基因,用於治療一種可能損害心臟和神經功能的罕見疾病。

  一場激烈的專利爭奪戰於9月塵埃落定。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將CRISPR基因組編輯專利授予了博德研究所,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及其合作者打入寒冬。

  7月,歐盟法院作出裁決:由基因編輯技術獲得的生物品種,將被作為轉基因生物,納入歐盟嚴格的轉基因監管框架中。裁決一出,歐洲基因編輯科研和產業界哀鴻一片,因為新技術將無法兌現為利潤,而科研經費也可能縮減。

  太空舞臺上絢爛與沉默交織

  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中說:「世界是一個舞臺,所有男男女女不過是演員,都有下場的時候,也都有上場的時候。」這句話放在今年的太空舞臺也適用:有些故事謝幕,有些故事才剛剛開始。

  今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開始為月球附近的空間站開發概念,也計劃與企業合作開發小型月球著陸器。12月,中國發射了嫦娥四號探測器,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了太空飛行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8月,NASA派遣「帕克」探測器前往太陽;10月,歐洲首個水星探測任務「比皮科倫坡」(BepiColombo)升空。「旅行者2號」探測器進入了星際空間,首次開始對這一區域進行探測。日本的「隼鳥2號」拜訪小行星「龍宮」(Ryugu),揭開了人類首次小行星採樣任務的序幕。12月,NASA的「源光譜釋義資源安全風化層辨認探測器」(OSIRIS-Rex)到達小行星「貝努」。

  很多探測器的「退役」也為今年的太空增添了一絲悲壯和傷感:NASA的「黎明」號探測器10月份耗盡了燃料;「系外行星獵手」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也結束了科學行動。

  來自火星的消息讓人喜憂參半。6月,一場席捲火星的沙塵暴切斷了「機遇」號與地球的通信,目前該探測器生死未卜,令人揪心。但歐洲空間局(ESA)的「火星快車」軌道探測器報告稱,在火星南極附近的冰層下方可能發現了一個湖泊。

  我們將目光從星辰大海投向地球的觀測臺。2月,澳大利亞的兩個無線電天線發現了宇宙第一批恆星(可追溯到大爆炸後1.8億年)的間接證據。歐空局的「蓋亞」(Gaia)探測器今年再立大功,其提供的數據產生了迄今最精確的銀河系3D圖,加深了人類對銀河系演化的認知。

  7月,天體物理學家第一次將高能中微子的起源追溯到遙遠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有助研究人員確定宇宙射線的來源。科學家認為,某些宇宙射線和高能中微子的產生方式相同。

  氣候乾旱極端天氣頻現

  2018年極端天氣頻現。由於高溫熱浪和一個多世紀以來最乾旱的環境,7月,瑞典發生了50多起火災。8月,熱浪又轉戰加拿大卑詩省,導致其處於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火災季中。美國加州也未能倖免,美媒稱,發生在內華達山脈丘陵地帶的山林大火已造成至少85人死亡,成為加州歷史上破壞最嚴重的野火。

  雪上加霜的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10月發布報告指出,在不到10年內,全球氣溫可能會比工業化前時代升溫1.5℃。

  9月,澳大利亞新任總理斯科特·莫裡森摒棄了一項限制電力行業碳排放的政策。科學家表示,此舉表明該國拋棄了對2015年《巴黎協定》作出的承諾。而中國設立了生態環境部,以跟蹤汙染情況、執行環境法規,同時保護瀕危物種。(記者 劉霞) 

相關焦點

  • 世界生命科學重大突破! 兩隻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這是許多專家認為不可能實現的重大技術突破。」國際細胞治療學會主席約翰·拉斯科這樣點評中國科學家的成果,「利用聰明的化學方法和操作技巧,攻克了多年來導致克隆猴失敗的障礙。」 自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多利」誕生以來,20多年間,各國科學家利用體細胞先後克隆了牛、鼠、貓、狗等動物,但一直沒有克服與人類最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克隆的難題。
  • 《自然》雜誌發布2020年重大科學事件
    12月20日,英國《自然》雜誌最新發布展望2020年重大科學事件,其中包括:多個國家的火星探索計劃、揭曉黑洞之謎、在動物身體上培育人體器官等。      向火星進發      2020年,伴隨著三個火星登陸車向火星進軍,一場真正的「入侵火星」將上演。
  • 2018年發生了哪些科學大事
    「火星快車」在火星南極1.5千米的冰蓋下,首次發現了大面積的液態湖泊,人們為之歡呼;而地球的另一邊,巴西國家博物館九成藏品付之一炬,令人扼腕嘆息……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裡,科學領域發生了哪些大事?歲末年初,各大科研機構紛紛盤點,我們也綜合梳理出這些值得被記住的科學事件。
  • 除了克隆猴「中中」「華華」 還有誰入選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
    在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1月2日公布的2018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中,作為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華華」的誕生位列其中,此外還有中國被子植物區系進化歷史研究等多項成果入選。2018年1月,中國科學院宣布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生物學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以封面文章發表此項成果。
  • 世界首批疾病克隆猴誕生在中國
    而科學家們似乎也看到,克隆猴模型應用於生命科學研究的「春天」就在前方。生物節律對機體健康很重要或許你還記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關鍵詞:生物鐘!敲除節律基因導致抑鬱焦慮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腦認知與類腦前沿研究」和上海市市級科技重大專項「全腦神經聯接圖譜與克隆猴模型計劃」的大力支持下,上海科學家團隊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敲除了猴胚胎的生物節律核心基因BMAL1,在2016年獲得了一批小猴。
  • 《自然》預測2018年最具影響力的12個科學事件 中國嫦娥四號上榜
    《自然》預測2018年最具影響力的12個科學事件 中國嫦娥四號上榜  Evelyn Zhang • 2018-01-05
  • 「中華」克隆猴領跑世界,率先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
    2017年11月27日,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下稱「中科院神經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如果一切順利,第三個體細胞克隆猴「夢夢」將在本月底出生。
  • 克隆猴在中國誕生有啥重大意義?複製人離我們還有多遠
    原標題:克隆猴在中國誕生有啥重大意義?複製人離我們還有多遠   在之後的1963年,中國科學家童第周成功地克隆了亞洲鯉魚。  1981年,中科院水生生物所的科學家用成年鯽魚的腎臟細胞克隆出一條魚,證明成年魚的體細胞也可去分化和再程序化,這比用成年體細胞克隆出的多莉羊早了15年。  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克隆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克隆鼠、克隆牛、克隆貓和克隆兔等,也如雨後春筍般地紛紛問世。
  • 探訪克隆猴中中、華華:面對鏡頭充滿好奇
    具有一致性的樣本細胞意義重大,而具有相同基因的動物更是如此,因此,各國科研機構在克隆技術上一直在不斷嘗試。1997年克隆羊多利在英國誕生,隨後,牛、豬、馬、犬等相繼克隆成功,時至今日,已經有超過20種哺乳動物的克隆由全球多個生物醫學機構相繼實現。不過,真正讓全世界頂尖科研團隊緊緊盯住的目標始終只有一個,那就是靈長類動物——猴。那麼克隆領域的金字塔塔尖為什麼偏偏是猴呢?
  • 倆克隆猴中中、華華在我國誕生
    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的恆溫箱裡。 克隆猴「中中」和她的妹妹「華華」在中國誕生近兩個月!北京時間1月25日,它們的「故事」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封面,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    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記者見到克隆猴「中中」和「華華」正在恆溫箱裡嬉戲。姐姐比妹妹大10天,除了個頭略有差異,「姐妹」倆幾無分別。
  • 大變活猴不是夢——克隆猴「中中」「華華」誕生記
    2012年,隨著體細胞克隆猴研究項目啟動,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率領以博士後劉真為主的團隊開始了長達5年的不懈努力。  在此之前,體細胞克隆技術一度風光無限。1997年,首個體細胞克隆動物「多莉」羊出生;隨後,利用體細胞克隆技術不僅誕生出包括馬、牛、羊、豬和駱駝等在內的大型家畜,還誕生了包括小鼠、大鼠、兔、貓和狗在內的多種實驗動物。
  • 《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宇宙物質起源、果蠅挑食、一夜白頭……這些都有「解」了  實習記者 張佳欣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或許讓我們放慢了腳步,但科技的發展永不止步。
  • 世界首例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第01版:要聞 20180126期 濟南日報
    「這是許多專家認為不可能實現的重大技術突破。」國際細胞治療學會主席約翰·拉斯科這樣點評中國科學家的成果,「利用聰明的化學方法和操作技巧,攻克了多年來導致克隆猴失敗的障礙。」  自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多利」誕生以來,21年間,各國科學家利用體細胞先後克隆了牛、鼠、貓、狗等動物,但一直沒有跨越與人類最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屏障」。  克隆猴為什麼難?
  • 生命科學重大突破 靈長類動物(獼猴)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是世界難題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生命科學重大突破 靈長類動物(獼猴)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是世界難題 《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法力無邊,只需要拔毫毛輕輕一吹,就能立刻變出千百個分身。如今,類似的場景也有望在現實中呈現。
  • 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攻克靈長類動物克隆難題
    「這是許多專家認為不可能實現的重大技術突破。」國際細胞治療學會主席約翰·拉斯科這樣點評中國科學家的成果,「利用聰明的化學方法和操作技巧,攻克了多年來導致克隆猴失敗的障礙。」  自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多利」誕生以來,20多年間,各國科學家利用體細胞先後克隆了牛、鼠、貓、狗等動物,但一直沒有克服與人類最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克隆的難題。
  • 《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或許讓我們放慢了腳步,但科技的發展永不止步。轉眼間,2020年已接近尾聲,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評出了今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其中最後一項是本年度最受歡迎的科學發現。
  • 《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宇宙物質起源、果蠅挑食、一夜白頭……這些都有「解」了 實習記者 張佳欣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或許讓我們放慢了腳步,但科技的發展永不止步
  • 2018 人類文明進程大盤點
    十萬年的歲月漫長又短暫,對我們祖先南方古猿而言,我們是她繁衍出的第五千代子孫,對地球而言,我們是她年輕時候生出的第一代有高智慧的生物,對宇宙而言,我們是在她生出的處在一個偏遠星系的偏遠星球上的像塵埃一樣的渺小生命,我們從最初的拿著棒子狩獵野獸,到如今改造自然,衝出地球,人類,從沒停下探索未知的腳步,儘管未知令人生畏,儘管真理的道路漫長又坎坷,人類,地球繁衍出的最優秀的生物,我們總在一次又一次的製造驚喜
  • 《孤獨星球》評出2018亞洲十佳旅行地,中國上榜的是……
    最近,權威旅行指南雜誌《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就評出了2018亞洲十佳旅行地,和雙語君(微信ID:Chinadaily_Mobile)一起來圍觀吧.一路北上,超塵脫俗的九寨溝國家公園在2017年地震之後限客流重新開放了。而若南下,你會被神聖的氣氛環繞:你或許可以一睹樂山大佛的面貌,或許可以爬上峨眉山,洗去一生的過錯。
  • 細胞克隆猴、探測引力波:這些科學成果或改變生活
    2018年上半年,我國在科學領域取得不少新突破和新發現,這些新成果不斷刷新公眾的科技感知力,也正在改變你我的生活。  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在我國誕生 重大腦疾病治療有了新前景生物學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以封面文章發表此項成果,並於2018年1月25日在線發表。該成果標誌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實現了我國在非人靈長類研究領域由國際「並跑」到「領跑」的轉變。  除了在基礎研究上有重大意義外,此項成果也為解決我國人口健康領域的重大挑戰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