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學到了很多歐美國家的「新詞」。這些新詞被日本人用漢字翻譯後,快速融合到日本的本土文化中,成為了富有特色的「和詞」。一開始的時候,這些「和詞」還有著日本的本土特色,但在經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語言開始發生轉變,日本人逐漸開始使用片假名來直譯那些歐美語言。而這種語言模式的轉變,從某種角度上來看,也間接改變了日本人學習正宗英語過程。
與漢字翻譯英文不同,日本人後來使用片假名來直譯外來語十分簡單,簡單到他們後來都開始偷懶,直接用日式發音的片假名來學英語。如此一來,日本人學會的英語就是純正的「日式英語」,十分拗口,說出來可能也就只有日本人自己能聽得懂吧。
我們知道,由於地理環境因素,日本這個國家長期處於孤懸海外的狀態。在日本的古代歷史上,這個國家顯得十分封閉,除了唐朝時期和我們來往比較頻繁外,基本上很少和其他大國產生聯繫。也是由於這種環境因素,導致古代歷史上的日本人,其性格還是比較內斂的。他們也很害怕和歐美人進行交流,見到一些外國人,甚至想要躲得遠遠的。就算一些人內心也十分想和歐美人交流,但是由於害怕自己的水平不足,口音丟臉,他們往往不敢邁出這一步。所以,這種不敢交流的內斂性格,也導致日本人的英語越說越差。
雖說如今各個國家都提倡學習英文,但不同於我國人哇哇晨讀的習慣,日本人的學習十分安靜,安靜到學校的晨讀課可以鴉雀無聲。看到這裡,大家一定很奇怪,晨讀晨讀,不讀出聲算什麼晨讀?可是日本學生就是這樣,他們的晨讀的確就是無聲的。
曾幾何時,中國人自嘲自己學英語是「聾啞英語」,但如今看到日本學生的學習方法,我們才知道,中國學生的英文教育其實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在日本,人們學習英文,會把重點多放在看和寫上,說反而是次要的。所以從這種角度來看,日本人學習英語是比不上我國學生的。
不過,除了學習方式不同,日本也曾有學者專門做過研究,認為日本人學不好英語是因為大腦構造不同。由於日本所處的地理環境,和全民「害羞」的性格,導致日本人的大腦長期處於一種「單腦體」的狀態,這種大腦對於他們本國的語言來說,還是很受用的,但是對於音節多樣化的英語來說,就不是那麼好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