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梨」、「花梨」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很多人仍會將花梨木和黃花梨木混為一談。事實上,黃花梨木和花梨木是兩種完全不同種類的木材,兩者之間差了一個「黃」,價格卻相差千倍。而這種混淆兩種木材的事情不僅僅發生在不懂行的消費者身上,甚至專業的博物館也會出現疏漏。
明快的色澤、細膩的材質、精美的紋理,讓花梨木成為繼紅酸枝之後,又一具有發展潛力的優質木材。在歷史記載中,花梨木常與黃花梨、花櫚木的名字一同出現,這幾種木材也常被民間誤作同一種。經過時間和歷史的洗禮,花梨木憑藉極佳的使用性為自己正名,成為傳承古今家具文化不可或缺的載體之一。
易被混淆的花梨木
「黃花梨」、「花梨」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很多人仍會將花梨木和黃花梨木混為一談。事實上,黃花梨木和花梨木是兩種完全不同種類的木材,兩者之間差了一個「黃」,價格卻相差千倍。而這種混淆兩種木材的事情不僅僅發生在不懂行的消費者身上,甚至專業的博物館也會出現疏漏。
2012年7月11日,廣西首家民辦博物館——廣西建林博物館就因此與自治區博物館對簿公堂。2012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這一天,廣西民間收藏精品展在自治區博物館舉行。建林博物館選送鎮館之寶——「黃花梨圓雕龍頭官帽椅(三件套)」、「黃花梨花鳥紋方角櫃」等數件家具參展。隨後卻發現自治區博物館將其送展的家具木種定性表示為「現代花梨木」。「黃花梨」一到區博物館,變成了「花梨」,這讓建林博物館無法接受。因為花梨木目前的價格為每噸2萬元,而黃花梨木價格則為每噸2000萬元,兩者價格相差千倍。對此,自治區博物館稱,展品是經專家鑑定後得出的結論,沒有改正的可能。雙方因此對簿公堂。
業內專家告訴記者,黃花梨與花梨因其名稱相似,雖然民間常將其混為一談,但因鑑定出現爭端的情況並不多見。
據《木鑑》的作者商子莊考證:「花梨木,在明清的時候是沒有和黃花梨區分開來的,進口的紫檀屬花梨木材料,與產於海南島黃檀屬的降香黃檀均稱為花梨,二者屬於同科但不同屬、不同種的兩類木材。」
中國林業科學院木材工業研究專家楊家駒告訴記者,花梨木樹種歸紫檀屬,而傳統認識中的黃花梨木屬於黃檀屬植物。花梨木類木材多有辛辣的芬香氣味,而黃花梨有藥材的降香味,氣味柔和。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胡德生表示,世傳花梨木也有新、老之分,黃花梨即人們傳統認識中的老花梨,顏色由淺黃至赤紫,色彩鮮美,紋理清晰而有香味。明代比較考究的家具多為老花梨木製成。新花梨泛指各類花梨木,木色赤黃,紋理色彩較老花梨差得多,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
花梨木家具更具使用性
目前紅木家具市場使用的紫檀屬花梨木主要是緬甸產的「大果紫檀」,俗稱「緬甸花梨」。心材橘紅、磚紅或紫紅色,常帶深色條紋。有帶狀紋理、交錯紋理,表現為一段深、一段淺。有牛毛紋(形狀像狐尾紋)、猴臉紋(俗稱鬼臉)、雀眼紋,平面180度觀看有偏光現象。但這些紋理不一定同時出現在一件花梨木製品中。
紅酸枝和大紅酸枝,看著一字之差,價值卻相差萬金。所以建議消費者選購前一定要做好功課。那麼,大紅酸枝裡到底有什麼門道?消費者要如何選購大紅酸枝呢?
寮國大紅酸枝(交趾黃檀)
通常紅木行業指的大紅酸枝一般即指——交趾黃檀,這是公認的最好酸枝木,俗稱老紅木。它與黃花梨等同屬豆科植物中的蝶形花亞科黃檀屬。在明清兩代,它與小葉紫檀、黃花梨並稱為宮廷專用的「三大貢木」。
寮國大紅酸枝(交趾黃檀)
雖然在紅木消費市場上,大紅酸枝特指交趾黃檀,但很多商家會把與交趾黃檀相似的峇里黃檀和微凹黃檀統稱為紅酸枝。雖然同屬於國標紅木黃檀屬,但峇里黃檀、微凹黃檀的價格與交趾黃檀差距還是很大的。
交趾黃檀才是正宗的大紅酸枝
不少一知半解的買家喜歡從產地上選擇大紅酸枝。每進一家家具店,都先打聽是產自哪裡的大紅酸枝。按照業界的說法,最好的大紅酸枝產自寮國。
但實際上,市場是瞬息萬變的。業內專家介紹,「過去寮國大紅酸枝確實是最好的。柬埔寨產的大紅酸枝因為主要取自山腳,生長較快,年輪紋沒有寮國產的緊密細緻。現在因為木材產量越來越少,柬埔寨產的大紅酸枝也多半取材於山上,生長環境與寮國相似,品質也沒有太大的區分,目前市場上兩者的價格已經趨同。」
大紅酸枝
在紅木的國家標準中,屬於紅酸枝木類的有七種,學名分別為交趾黃檀、巴裡黃檀、賽川黃檀、絨毛黃檀、奧氏黃檀、中美洲黃檀和微凹黃檀。
市場中所稱為「大紅酸枝」的,其實就是特指寮國出產的交趾黃檀,「南美紅酸枝」即微凹黃檀,而「花枝」即巴裡黃檀。
據專家介紹說,「真正正宗的大紅酸枝只有交趾黃檀一種,其餘的可以叫紅酸枝,但並不是真正的大紅酸枝。目前市場上有不少商家使用微凹黃檀、巴裡黃檀等材質充交趾黃檀,從國家的標準來說,即便不是正宗的大紅酸枝還是屬於紅木,可以稱之為紅酸枝。如果你指名要交趾黃檀,商家就沒辦法鑽名字的漏洞了。」
同樣是紅木,但微凹黃檀、巴裡黃檀等紅木木材比交趾黃檀要便宜,受益於這幾年大紅酸枝的大幅度增值,微凹黃檀、巴裡黃檀的價格也在水漲船高。
不過相對而言,微凹黃檀、巴裡黃檀等原材價格相對較低,因此,一些商家會在大紅酸枝家具不顯眼的部分用上其他酸枝,有的甚至通過做色刷漆假扮大紅酸枝。所以大家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謹慎!
物以稀為貴,大紅酸枝以黑為貴
據介紹,目前,市面上品質較好的大紅酸枝沙發10件套市場價普遍在數十萬元左右,但如果是色彩偏黑的老料,價格則要翻倍。而對於大紅酸枝家具中色彩不均勻的情況,銷售人員也會歸因於新料老料的區別。
「其實新料、老料在專業上沒有這樣的說法,老料的成本也沒有比新料貴。但很多東西都講究物以稀為貴,黑色料在市場上的確不多見,商家取100套沙發的木料也未必能拼出幾套全黑色的大紅酸枝沙發,因此,價格貴也是難免。」
寮國大紅酸枝(交趾黃檀)
不過在市場上也確實有部分老料,這些老料多數來源於寮國、柬埔寨等地的老房子拆下來的料,通俗的叫法是「拆房料」。這些老料因為年代較久,色澤也較深,加之幾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木料也比如今的新料要好,價格上揚也是情理之中。
大紅酸枝拆房料
如何鑑別真假大紅酸枝?
如何鑑別大紅酸枝的真假?這對於許多消費者來說是一門大學問。通常來說,大紅酸枝木材顏色為紅偏紫,顏色較深且容易變深,放置時間越久會越深紫色甚至接近黑色,也就是有很深的色素。
大紅酸枝(交趾黃檀)
大紅酸枝(即交趾黃檀)的木質與顏色相似於小葉紫檀,年輪紋都是直絲狀,鬃眼比紫檀大,顏色近似棗紅色。其木質堅硬、細膩,可沉於水,一般要生長500年以上才能使用,它區別於其他木材的最明顯之處在於其木紋在深紅色中常常夾有深褐色或者黑色條紋,給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覺。
緬甸花梨木
緬甸花梨木是市場俗稱,2000年的紅木《國標》中,紫檀屬花梨木類的大果紫檀、鳥足紫檀(寮國花梨)、越柬紫檀(柬埔寨花梨)往往都被稱為緬甸花梨。
這三種「緬花」在氣幹密度、紋理及氣味方面略有區別,但基本相同。在紅木家具市場上這三種木頭的家具成品基本都是按緬甸花梨的俗稱出售。
在2018年7月1日實施的《紅木》新國標中,大果紫檀、鳥足紫檀、越柬紫檀已被確認為同一個樹種,並將大果紫檀(Pterocarpus macarocarpus)作為唯一適用名。
刺蝟紫檀
刺蝟紫檀主產於熱帶非洲西部國家,在市場上被俗稱為「非洲花梨木」。在紅木市場,以前的通常認識是:
產自塞內加爾、幾內亞比索、幾內亞、甘比亞、獅子山的非洲花梨木是正宗的「刺蝟紫檀」,而其它產自奈及利亞、加納、多哥、貝寧等國家的非洲花梨木則不是紅木國標中的刺蝟紫檀,而是與刺蝟紫檀非常相似的「安氏紫檀」,是「亞花梨」。
但是,西非國家根本就不出產「安氏紫檀」,並且安氏紫檀是一種不顯心材的樹種,特徵與國內所稱的「非洲花梨木」差異極大。
目前,中國海關等各機構已將奈及利亞、加納、多哥、貝寧等國家的「非洲花梨木」從「安氏紫檀」這一錯誤鑑定糾正為「刺蝟紫檀」,並需要提供瀕危許可證才可報關。
緬甸花梨與非洲花梨這兩「種」材質可謂是紅木市場上佔據半壁江山的絕對主力,銷量極大,關心的人自然也是極多。
但是在網絡上,講解這兩種材質區別的的文章卻極少,有用的更少,甚至於網易等某些網站還在講到兩者區別問題時把刺蝟紫檀給踢出了紅木國標,讓人無語。。。
在此,我們就「因地制宜」、「不嚴謹」的對其區別進行一些講解。
在原木上區別並不難,買木頭、賣木頭的人都不會搞錯。以下主要以如何對成品家具進行區分為主。並且:不求嚴謹,只求實用!
第一、工藝
目前,紅木家具的漆飾上,可分為「封閉」與「開放」兩大類。
採用「封閉」工藝的,木材的毛孔被漆填平,光滑如鏡,用手觸摸,感覺不到木材的毛孔。如下圖:
開放工藝的,則毛孔外露,用手觸摸可明顯感覺到毛孔。如下圖:
在市場上,緬花家具基本都是開放工藝,除非客戶定製,正常來說,緬花家具很少會用封閉工藝來做。
而非花家具在以前大多都是用封閉工藝,但近兩年也開始流行開放工藝了,因此,市場上非花家具開放與封閉工藝的都有。
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是封閉工藝的,基本就可以認為是非花家具了(大多數情況,不絕對!)。
先從這種「不絕對」的漆飾工藝上來區別,確實顯的此文不嚴謹,但可快速將一些非花家具區分出來。
第二、紋理的大小與形態
一般來說,非洲花梨木家具的花紋比較大,見下圖:
相比之下,緬甸花梨木家具的花紋則較小,更加細而且均勻一些:
下圖的左邊是緬花,右邊是非花:
而這些花紋不僅是大小不同,其形態也有區別。總體來說,非花的紋理比較粗獷,而緬花的則較為細膩,多看幾遍上面幾個圖,自然會有感覺。積累點經驗之後,僅從這一條就可以足將其區別出來。
三、水波紋(虎皮紋)
水波紋,也有將其稱為虎皮紋,這種斷斷續續的紋理在緬甸花梨經常出現,而非洲花梨木出現這種紋理的概率則比較小。
以下為緬花家具上的水波紋圖片:
這種紋理在緬花上經常出現,也許某一塊板上沒有,但一件緬花家具上或多或少都會有。而非洲花梨木雖然也有這種紋理,但出現的概率比較小。
四、氣味
關於氣味這一點,雖然緬花與非花之間的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包括刺蝟紫檀各個不同產地間的區別也比較明顯,所以,用氣味確實可以用來分辨。
一般來說,多哥、貝寧等國家的非花原木會有酸臭味(經過乾燥和漆飾後,氣味不會特別明顯),而甘比亞、比邵產地的則近於無味或微香。而緬甸花梨木(大果紫檀)具有獨特的香味。
如果要聞氣味的話,一般在打開箱、櫃類家具的門時比較明顯。
而對於沒有密閉空間的家具,如:沙發、餐檯等,在各部件的接口處聞氣味會比較準確一點。
因為家具一般都是拼裝好後進行漆飾的,所以接口的內部還會有原木的氣味散發出來。
五、參考:密度、螢光、顏色
一般來說,同款家具,緬花的會顯的稍重一點,但僅靠這一點不夠準確,僅可作參考。在即將實施的《紅木》新國標中,大果紫檀氣幹密度為:0.80~1.01g/cm3這個區間浮動,而刺蝟紫檀約0.85g/cm3。
關於緬甸花梨有螢光反應而刺蝟紫檀沒有,曾有媒體將這種螢光反映誤以為肉眼直視家具所見的螢光。
其實,螢光反應是木材或木屑浸在水中一段時間後,木頭滲出的一種機油狀物質。如下圖,已有一點機油狀物質滲出:
螢光反應在下雨時,到堆放緬花原木的地面上看最為清楚,木頭淋雨後,地面會有機油狀的積水:
緬花、非花的顏色總體有略有區別,但每一根木頭的顏色都會有區別,加上成品經過漆飾後更是很難區別,即使要分辨也需要非常細緻的去感覺其微小的差異了。
其實,有了前面那些紋理、水波紋這些「淺顯」的方法也就足以用來分辨了,對於上漆後感覺底色微妙差異這種高深的學問來分辨緬花非花已經不那麼必要了。
極端點,就如同《莊子·列禦寇》所講:一個人不甘心學普通的武功,遍訪名師,花了大把銀子,終於學成了極其高明的「屠龍之術」,但是,世界上有龍讓他殺嗎?
再說根本一點的原因:這種高難度的方法我們也沒掌握,沒法講,講了反而是誤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