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耀州,山水形勝,人傑地靈,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紅色文化、養生文化、耀瓷文化、民俗文化、書畫文化、非遺文化、佛教文化,灼灼其華,燦若星河,可謂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朵絢麗奇葩。文化志願者走基層進萬家,以文化人,揚文化自信,鑄民族靈魂,將耀州靚麗的文化符號傳遞到四面八方。這裡是千年的耀州,這裡有詩和遠方。今天開始,耀州文化帶您穿越古今,走進耀州華章,細細品味耀州文化那一抹清香。
「耀州城,四方方,雪花糖,味道香。」這是耀州流傳的關於雪花糖民謠。雪花糖在過年的時候最為暢銷,是當地人走親訪友必不可少的禮物。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耀州體育場「大平糖坊」,了解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雪花糖。
三年的高中生活,我對這裡既熟悉又陌生,直到今天,打電話給張老師詢問糖坊的地址——渠岸巷32號,才得知這個我曾經路過無數次的地方就是傳說中的體育場的「大平糖坊」。
從巷子進來,這裡還像是一個農家院,和街面上的建築風格完全不一樣。院子裡滿是釀醋的大甕,雖然層層裹蓋但卻醋味飄香。走進房間,看到牆壁上做糖的畫面和各級的榮譽證書,不由豎起大拇指,也很想知道雪花糖到底是怎麼做成的。
從張老師的兒子——大平糖坊的第四代傳承人口中得知,張老師做糖已經有30多個年頭,一直以來堅持傳統的手工技藝,他說雪花糖現在不僅僅是作為一種食品而熱銷,而是耀州的地域文化符號。
張老師熱愛雪花糖技藝,潛心研究、努力實踐,衷心傳承。2010年促成耀州雪花糖被評為銅川市非遺保護項目,2013年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看完這些獎牌,帶著一種對大師的敬仰,我來到傳說中的老作坊,這裡熱氣騰騰、香氣瀰漫,土灶臺,大鐵鍋,一切都和網上流傳出的照片一樣,此時的張老師正在為釀醋做一些前期的工作。
冬天做糖,夏天做醋,周而復始,從未間斷。夏天來到作坊看不到做糖的畫面,但無論做糖還是釀醋,前期的工藝是相同的,都是將精選的穀物碾製成米,浸泡之後便上蒸鍋開始蒸,一般要兩個多小時。
在蒸米的過程中,火候很關鍵,火候的把握全靠經驗,把握不好,米就蒸得不好,中間會加水翻攪,按照傳統的工藝和步驟,張老師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著。
做糖是將糊狀的大麥芽和蒸好的米胚拌勻,放入保溫缸發酵大概2小時,之後裝水,淋糖汁,當地窖裡清澈透明的糖汁倒進大鐵鍋後,用炭火翻江倒海般久久地熬。
等到糖汁被熬成黏稠的膏狀,出鍋冷卻,然後由兩個力氣大的漢子開始你拉我拽,隨後在蒸汽鍋上繼續拉拽,氣喘籲籲百十個回合後,糖胚就形成了。
糖胚過夜變脆後切割,然後入鍋烘焙,摻進芝麻、核桃仁、花生仁等輔料,出鍋壓餅再切割,香噴噴的雪花糖這才算做成了。
由於雪花糖製作工藝流程多、手工操作難度大,且只能在冬季生產,所以在夏季的時候,釀醋便是他的又一個手藝。據張大平師傅講,做糖最遲兩天就可以見到成效,而釀醋要結合天時地利人和。
釀醋是將糊狀的大麥芽和蒸好的米胚拌勻,放入保溫缸發酵之後裝水淋汁,之後裝入翁中封蓋再次發酵,需經過三個多月的發酵才能釀製而成,等到後半年做糖的時候,前半年的米醋便開始走向市場。
多年來,張老師一直遵循冬季做糖,夏季釀醋的傳統,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曾稱這裡全省惟一的「糖醋一家」的作坊。
忙碌之餘,他也正在努力將釀醋的傳統工藝申遺。張老師說,之所以申遺正是因為這種傳統的技藝,所以,不管是做糖還是釀醋,也不管申遺成功與否,都要不忘初心,堅持本真,不偷工減料,要在不失真的條件下做到不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