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 赴突尼西亞特派記者 黃培昭】4月初的中東「大戲」連臺,西亞有以色列的大選、伊朗和美國的互懟,北非有利比亞戰火重燃、阿爾及利亞老總統布特弗利卡正式辭職避免國家動蕩。而在因一名商販之死引爆「阿拉伯之春」的突尼西亞,人們一方面慶幸國家趨於穩定,一方面又抱怨經濟發展緩慢,沒有感受到「革命」後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借採訪第30屆阿拉伯國家聯盟首腦會議等國際會議之機,《環球時報》記者近日來到突尼西亞,觀察當地變化,並探訪中突合作項目。對比十多年前和本·阿里政權倒臺不久去突尼西亞的採訪經歷,記者感受到突尼西亞政治、經濟轉型的不易,正如突尼西亞前駐華大使巴斯利所說,「一切非和平的手段對國家發展都於事無補」「阿拉伯國家應借鑑中國的發展經驗和智慧」。而從突尼西亞「中國中心」到「環地中海沿岸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再到「空中絲綢之路」,突尼西亞人也清楚地看到,他們正從同中國的合作中受益。
突尼西亞首都突尼西亞市中心布爾吉巴大街,休閒的人們正在享受陽光。黃培昭攝
日趨穩定的「歐洲後花園」
「阿拉伯之春」之前,位於北非的突尼西亞有著「歐洲後花園」的美譽,不僅景色好,而且看上去安全、平靜。《環球時報》記者2006年第一次去突尼西亞採訪時對此深有感觸:別具特色的「藍色小鎮」,令人心醉的蘇斯港口,見證歷史滄桑的迦太基古蹟,風情萬種的撒哈拉沙漠……此外,相對開放的網絡環境和良好的社會治安,讓這個面積只有16.2萬平方公裡、人口不到1200萬的小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
2010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突尼西亞商販布瓦吉吉自焚事件引爆「阿拉伯之春」。突尼西亞政局劇變,執政23年之久的本·阿里於2011年1月14日出走沙特,隨後利比亞、埃及、葉門、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也陷入混亂。8年多來,相關國家承受著政治動蕩、經濟凋敝、社會混亂的「陣痛」,甚至有的國家爆發大規模內戰,遭受恐怖組織禍害。
突尼西亞也不例外,經過數年煎熬才有所好轉。《環球時報》記者曾在本·阿里政權倒臺後不久赴突尼西亞採訪,當時在昔日熙熙攘攘的各大旅遊景點竟然看不到幾個遊人。安全狀況堪憂、恐怖襲擊多發,給突尼西亞的發展蒙上沉重陰影。2015年和2016年,突尼西亞遭遇多起大規模恐怖襲擊,造成大量人員死亡,其中包括數十名外國遊客。突尼西亞還多次延長全國處於「緊急狀態」的時間。
3月底,第30屆阿拉伯國家聯盟首腦會議在突尼西亞首都突尼西亞市舉行,有14位阿拉伯國家元首出席。據說這是近些年阿拉伯國家領導人出席阿盟峰會最多的一次。會議發表《突尼西亞宣言》,與會者就一些地區問題達成共識,如發表聲明表示:美國關於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的決定是「無效和非法的」;美國承認以色列對戈蘭高地擁有「主權」的公告有悖於國際法;支持政治解決敘利亞危機等。埃及《金字塔報》評論說,這是一次成功的阿盟峰會,凸顯主辦國突尼西亞的局勢正走出動蕩陰影,趨向穩定。
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作為小國而又經歷「阿拉伯之春」亂局的突尼西亞,有勇氣接辦這次阿盟峰會本身就已證明其對安全控制能力的自信。峰會前,不少阿拉伯媒體的字裡行間對突尼西亞能否順利舉辦疑慮重重,甚至擔心會議期間出什麼亂子。然而,突尼西亞沒有發生任何差錯。會議期間,空前的安保措施令記者印象深刻,峰會主會場、位於市中心穆罕默德五世大街的會議中心,以及設在文化城的新聞中心,都有大量荷槍實彈的軍警嚴密把守。在安檢口,沒有證件或忘帶證件的人怎樣解釋都沒有用,負責安檢的保安就是不放行。在突尼西亞市上空,有巡邏的武裝直升機不斷盤旋。直升機有時飛得很低,噪音震耳欲聾,甚至機上武裝人員帶的槍枝武器地面上的人都看得清。當地人說,這樣的場景足以震懾試圖製造事端的恐怖分子。
突尼西亞城市中心的布爾吉巴大街是現代和歷史交融的地方,有「突尼西亞香榭麗舍大道」之稱。這裡街上商鋪林立,餐館、咖啡店各具特色,是突尼西亞人休閒的好去處。因舉辦阿盟峰會,布爾吉巴大街加強了安保措施,除全副武裝的士兵,還停著裝甲車和坦克。在「共和國車站」前,記者剛要拍攝一輛即將進站的有軌電車,一群士兵就緊張地上前阻止,連聲說:「現在是緊急狀態,不能拍照。」
整體上說,突尼西亞的安全形勢已恢復得不錯。埃及《消息報》近日報導說:「對比利比亞戰事再起、衝突頻仍的殘酷現狀,它的鄰國突尼西亞畢竟度過了最為艱難的時期,衝突和內亂的硝煙正在飄散。感謝真主!這是令人感到欣慰的。」在採訪峰會期間,來自蘇丹外交部的年輕官員哈立德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是我第一次到突尼西亞,原以為突尼西亞還很亂,但出乎意料的是,這裡真的很平靜。與周邊國家相比,突尼西亞是安全的。」
艱難的政治經濟轉型
在本次阿盟峰會上,《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到,年近93歲高齡的突尼西亞總統埃塞卜西健康狀態良好,走路步態輕鬆,講話中氣十足。作為1956年突尼西亞脫離法國獨立以來、首位通過自由選舉勝出的民選總統,埃塞卜西已執政4年多。突尼西亞《晨報》等媒體一度猜測埃塞卜西將在今年底的選舉中爭取連任,還有的說他有意讓自己的兒子繼承他在執政黨——「突尼西亞呼聲」的黨內權力。但最新消息顯示,埃塞卜西4月6日公開表示,「不再謀求競選連任,而是把更多機會留給年輕人」。對此,突尼西亞《東方報》評論說,如果埃塞卜西說到做到,將是明智之舉。
突尼西亞人對年底的大選寄予厚望,他們認為只有舉行公平、公正、合規的選舉,選出令各方稱心如意的領導人,突尼西亞的未來才前景可期。客觀說,與安全形勢漸趨好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突尼西亞經濟復甦仍不如人意。《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突尼西亞市與幾年前相比,沒有太大的變化,比如看不到什麼新的高層建築。計程車司機哈桑告訴記者,「革命」後的8年多來,突尼西亞經濟仍陷入困頓,物價上漲、工作不好找,最近政府又上調油價,引起民眾的不滿。記者聯繫好的幾次採訪,也都因路上遇到遊行隊伍耽誤了時間。
從突尼西亞政府公布的2018年相關數據看,突尼西亞的物價漲幅達40%,失業率為16%。哈桑說,經濟形勢不好時,有人甚至模仿當初小販布瓦吉吉的自焚行動以示抗議。如2018年12月,32歲的攝影記者扎爾基把自己點燃,抗議突尼西亞西部卡塞林省的高失業率、貧困和邊緣化。
不過,突尼西亞政府還是做出很多旨在拉動經濟增長、創造就業的努力和嘗試,如召開「經濟支持與投資國際會議」、制定2016-2020年五年發展規劃等。據觀察,相對保守的突尼西亞已有不少變化,如有了肯德基快餐店、中餐館。僅從遊客回流的情況看,突尼西亞正逐漸恢復元氣。
突尼西亞前駐華大使巴斯利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利比亞和突尼西亞都是北非國家,都經歷了所謂的「革命」,現在利比亞又陷入衝突漩渦,而突尼西亞已步入正軌、趨於穩定,原因是突尼西亞意識到和平才是正道,一切非和平的手段導致的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對國家發展於事無補。巴斯利說:「去年年初,在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周年紀念之際,一些人又上街遊行抗議物價上漲,但他們遭到多數人的反對,大家清楚,光靠街頭遊行不行。相反,利比亞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不同政治派別和部落派系只盯著各自的利益,圍繞政治地位、勢力範圍和石油收入打得不可開交,而不是平心靜氣地坐下來,以談判的方式彌合分歧、化解矛盾。在這一點上,中國的經驗、智慧,值得阿拉伯人借鑑和汲取,中國的穩定對世界都有積極影響和重大意義。」
巴斯利的話讓《環球時報》記者想起沙特費薩爾國王研究中心主任阿卜杜拉·本·哈利德去年4月接受採訪時說的一句話:「清晰的事實表明,所謂的『阿拉伯之春』,給突尼西亞等阿拉伯國家造成的混亂和動蕩難以想像,這樣的『革命』還是不要的好。」
期待中的「環地中海建設」
明年1月,中國與突尼西亞將迎來兩國建交55周年紀念。幾次到突尼西亞採訪,《環球時報》記者都感受到突尼西亞人對中國人的友好。位於突尼西亞市中心的芒扎青年文化體育中心由中國政府援建,落成於1990年,後來又經過兩次翻新,現在是當地的一個地標性建築。文化體育中心給當地人提供了體操、武術、遊泳、足球、籃球、網球、繪畫等活動的場所,很受當地民眾歡迎,很多人都叫它「中國中心」。剛剛上任的中心主任穆尼爾領著記者把「中國中心」走了一遍,並強調說:「這是中國在突尼西亞,甚至是整個非洲大陸建造的最美、最現代化的文化體育中心,它是象徵突中友誼的標誌性建築」。採訪中,記者看到一些突尼西亞女性正帶著孩子在中心玩。
由突尼西亞市驅車南行3個半小時,《環球時報》記者來到突尼西亞第二大城市斯法克斯。在這個港口城市的郊外,透過一大片翠綠色的橄欖樹林,便能看到一座主體結構已完成的建築——那便是由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負責承建的綜合醫院項目。在項目門口的大招牌上,紅色的「中國援助」標記和藍色的「中國建築」名稱十分醒目。當地衛生局局長阿爾迪告訴記者,該綜合醫院項目2016年12月動工,工期3年。得益於中國人的勤勞智慧,醫院有望提前竣工,建成後可提供床位總計246個。新建的醫院是一座規模大、功能全、質量高的援外工程,是中突友誼的又一標誌。據介紹,該工程給當地帶來不少就業機會,而醫院建成後,又將有大批突尼西亞醫務人員在這裡工作。因此,阿爾迪一再強調,綜合醫院的建立,有力地為當地創造了就業崗位,緩解了斯法克斯的失業問題。
巴斯利大使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作為腓尼基人的後裔,突尼西亞是『一帶一路』沿線上舉足輕重的國家,今天的『一帶一路』建設,突尼西亞不能缺位。事實上,『一帶一路』將給突尼西亞帶來機會、財富與好運,助力突尼西亞及非洲國家、地中海地區的經濟發展。」這位退下來的老大使依舊忙碌,他告訴記者,他一年中待在突尼西亞的時間很少,總是到世界各地跑,特別是為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在更大範圍內落地發揮自己的餘熱。巴斯利多次提及「環地中海沿岸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他認為「一帶一路」將為非洲地區、地中海地區帶來新的活力和生機。巴斯利說:「尤其是地中海地區,以前沒有提過,其實它的前景和潛力巨大,以旅遊業為例,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會有更多的中國遊客到這一地區旅遊,為當地創造新商機。」
2017年2月,突尼西亞政府對中國遊客實施免籤政策後,赴突尼西亞的中國遊客不斷增加。而隨著突尼西亞治安形勢的日漸好轉,更多的中國遊客來到突尼西亞。據突方統計,2018年赴突尼西亞的中國遊客同比增長近四成,約有2.79萬人次中國遊客入境突尼西亞。突尼西亞市以前沒有中餐館,現在有了兩家,其中一家是中國人開的「中國城茶餐廳」,由中國大廚掌勺,讓突尼西亞人和各國遊客有口福享受到真正的中餐。
《環球時報》記者此次採訪,正逢第二屆中阿北鬥合作論壇、中阿合作論壇第八屆企業家大會暨第六屆投資研討會在突尼西亞舉行。前者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系統開通全球服務後,首次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舉辦的重要活動,標誌著北鬥系統「走出去」又邁出重要一步。後者是中阿合作論壇框架下的重要機制性活動,每兩年輪流在中國和阿拉伯國家舉辦,致力於推動雙方經貿關係發展。
去年4月10日,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在突尼西亞開設首個海外中心——中阿北鬥中心。《環球時報》記者此次還到中阿北鬥中心採訪,該中心位於突尼西亞市北郊賈扎拉科技園內的阿拉伯信息通信技術組織總部,那裡有大大小小蘑菇樣子的設備,可以實時採集衛星數據,並在操控屏上顯示。據了解,目前在阿拉伯國家上空平均可見北鬥衛星數達到8顆以上,北鬥系統定位精度優於10米、可用性逾95%,可為該地區提供優質衛星導航服務。一名伊拉克電信專家告訴記者,北鬥不僅是架起阿拉伯地區和中國合作的高科技橋梁,還是我們之間的「空中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