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是青島的代名詞。綠色,不僅是生命的顏色,也是青島的底色。然而,勤勞的青島人並沒有止步於坐享自然稟賦,而是一路摸索努力尋找城市個性,繪出一個個「美麗青島」的生態故事,讓綠地布滿城市、綠意直指人心。如今,漫步島城,街道、公園、山林……處處青蔥環繞,無不彰顯著這座城市的生態宜居。
打造一座綠意盎然的城市並非一朝一夕的事,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前進,我市也開啟了一段「綠色之城」的發展之路。記者從市城鄉建設委了解到,1981年初,根據《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我市編制完成了《青島市城市綠化總體規劃》。 1984年,我市發布《市區十處山頭的規劃建設意見》,建設了觀海山、信號山、青島山、太平山(櫸林公園)、嘉定山、北嶺山、煙墩山和樓山公園,這是青島市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群眾性建園活動。其後,小魚山公園、小青島公園相繼建成開放。 1990年又建成開放百花苑、伏龍山、小村莊南山、辛家莊北山4個公園。 14座山頭公園的建成,使市區公共綠地的分布趨於合理,構成縱貫南北約20公裡、點線結合的綠地結構。在發展公園建設的同時,各區「見縫插綠」,在街頭巷尾、宅旁路邊、沿路坡地,植樹種花栽草和發展垂直綠化,加緊街道綠地建設。到1990年,綠化覆蓋率由1981年的12.3%提高到24.44%。
1992年,中共青島市委、市政府提出把青島市建設成現代化國際城市的奮鬥目標,城市園林綠化事業也隨之進入了快速增長階段。 1995年,市區區劃調整後,城市規模擴大,城市園林綠化發展空間隨之擴大。各區積極闢建園林綠地。由過去「見縫插綠」,發展到充分利用空閒地和結合舊城改造發展城市綠地。 1998年,我市闢建了一批規模不一和各具特色的綠地廣場,並致力於前海一線的綠化美化。 1999年,我市被授予「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進入21世紀後,青島城市園林綠化事業步入大規模建設和高質量發展階段。 2001年,我市正式啟動浮山風景生態林地保護建設;2009年,啟動「浮山香苑」生態景觀建設試點;2016年底,隨著浮山生態公園的基本完工,這座橫跨市南、市北、嶗山三區的山脈,已經成為青島市民的「後花園」。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承接的一系列大型賽事和盛會,在助力青島走向國際的同時,也給城市園林綠化事業裝上了「推進器」。 2008年,我市以「綠色奧運」為主題,通過高標準設計、高質量施工,建成太平角精品公園;按照「點線面、樹灌花草」相結合的原則,對奧帆賽場館周邊的5條道路和香港路、東海路的15個節點進行增綠、置景等園林美化綠化建設。 2014年,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以「讓生活走進自然」為主題,突出山海城渾然一體的城市特徵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代旋律,推動了青島的生態文明建設,改善了青島的生態環境。今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盛大召開。在籌備過程中,青島的城市品質得到了極大提升,棗山公園、小麥島生態公園、嶗山濱海城市客廳等如珍珠般點綴在高樓廣廈之間,讓市民遊客從更多的角度領略城市的魅力。
推開窗戶便是滿眼綠意,每天穿越公園上下班,周末可以上山露營,一年四季有綠有花……這是很多城市人的奢侈期盼,卻是青島人的普通日常。在幾十年不間斷的造林綠化過程中,青島這座綠色之城更加立體豐滿,一幅「城在林中、人在綠中」的生態畫卷也徐徐展開。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傅春曉 攝影徐常青
講述人
青島市園林規劃設計研究院園林總工 黃本敏
順應「潮流」編制園林規劃
1994年,剛剛大學畢業的黃本敏來到青島,一下子就愛上了這座城市。從此,她為青島的園林綠化事業一幹就是20多年。黃本敏在青島市園林規劃設計研究院從事園林規劃工作。從2000年開始,她參與了多個青島市園林系統內「重磅」文件的編制,其中不少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如《青島市綠化條例》《青島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青島市城市綠地設計規範》以及《青島市「十三五」城市園林綠化發展規劃》等。
「我們在做一份規劃時,往往都要幾易其稿,不僅要參照國家、省、市的規劃,也要適應當時的園林發展形勢。 」在黃本敏看來,園林行業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行業,「上世紀九十年代,最流行的是建設大廣場、大草坪;到了2000年之後,又開始流行對稱式的歐式園林;而2010年之後,園林設計更加強調自然、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潮流在變,依據在變,我們也要順勢而為。」她表示,如今園林綠化設計越來越重視「以人為本」的理念,「可以明顯看到,公園的改造、街頭巷尾的綠地中增加了越來越多的便民設施。 」
2012年-2014年,黃本敏參與了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的設計工作,擔任中華園的工程負責人。世園會依山勢而建,不少地區地形複雜、坡度大,而設計圖紙都是按照平面來設計的,拿到實際操作中就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黃本敏帶領設計人員反覆調整圖紙,有的細節之處調整多達幾十次。另外,由於中華園內包含50多個全國各省市的展園,建設體量大、工期緊張,黃本敏負責的公共區域是將各個展園聯繫起來的橋梁,她不僅要做好自己區域內的工作,很多時候還要協調各展園之間的問題。「展園各具特色、風格不一,進度也不一致,我們要做好各個展園之間的銜接,讓遊人來遊園時能夠更加順暢。」世園會建設的兩年間,黃本敏過上了「兩點一線」的生活,一直在工地和單位之間「兩頭跑」。
回顧20多年的園林規劃設計工作,黃本敏感慨萬千,「人們常用『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這句話來形容青島,深入了解之後,感覺青島確實是名副其實。正因如此,我們在進行設計的時候,首要考慮的都是守住既有的園林成果,打好綠化基礎。 」不過,她也坦言,雖然青島實施園林綠化的「底子」很好,但長期以來,相當多的綠地分布在沿海一線、山頭和河道周邊,其他區域不多,「我希望將來通過園林規劃能夠改善這種情況,真正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讓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綠色,讓每一名居民享受到『綠色福利』。」
講述人
市北區園林綠化工程一公司業務部部長 周清山
雙手守護島城青山綠水
1979年,21歲的周清山來到臺東綠化站,成為了一名綠化工人。一架梯子、一把手剪、一把手鋸,就是站上給他配備的全套 「武器」。轉眼近40年過去,周清山依然堅守在園林綠化事業一線,勤奮耕耘,用自己的雙手守護島城的青山綠水。
上世紀八十年代,綠化全靠人工、手工,周清山回憶,每天上班,他都要拉著地排車,步行40多分鐘,到達指定的區域養護行道樹。 「那時候我們只有一輛拖拉機,還是二手的,到了1983年才有了第一輛小貨車。 」周清山笑稱,那時候年輕,每天拉車扛梯子也不知道累;工作內容也比較簡單,由於當時綠地面積較少,基本上只需要養護行道樹。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機械在園林綠化中逐步得到推廣。 「我們添了油鋸、電鋸,還購置了打藥車等工作用車,有了工具,工作起來也得心應手。」與之相應的,還有工作內容的變化。「我記得最早是在延安二路試點,用綠化帶作為隔離帶將人行道和車行道分開,後來這種做法逐步在全市推廣。 」這一時期,周清山和同事們不僅要養護行道樹,還要維護綠化帶和一些小塊的綠地。不過,當時的綠化僅僅是從功能出發,還沒有形成景觀效果,真正開始注重效果提升,還得從2000年開始算起。
周清山說,2000年之後,園林綠化配置大幅提升,機械的種類和數量同步增加,綠籬機、升降車等都開始應用到作業中,大大解放了勞動力,工作效率也隨之提升。「當時的綠化意識發生了很大變化,開始有了打造精品綠地的理念。為此,公司專門聘請了很多專業技術人員。 」
除了日常對樹木進行養護外,周清山還參與了三次山頭公園的建設。1984年,參與櫸林公園新建;1990年,參與兒童公園改造;2016年,參與櫸林公園、兒童公園等市北區一批公園改造。其中,讓他印象最深的是1984年櫸林公園新建工程。 「我們要在山上修園路、搭涼亭,栽植樹木,增設公園的基礎設施,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由於當時山上只有土路,往上運送建材、樹木,都是靠人工搬扛。一棵樹幹7、8釐米粗的黑松,樹冠高大,又帶著土球,重達100多斤,必須兩個人通力合作,才能搬運上山。
「從父母給我起這個名字,就能看出,我這輩子和園林綠化有緣分。 」今年8月,周清山就要退休了,即將離開摯愛的崗位,他心裡有些不舍,「以前覺得園林綠化就是栽栽樹、種種花,但幹的時間久了才發現,園林綠化是一門藝術,很有學問,只有用心才能做出好的景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