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境青島 構築城市生態美

2020-12-26 青島晚報電子報
綠境青島 構築城市生態美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8.07.11 星期三

    「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是青島的代名詞。綠色,不僅是生命的顏色,也是青島的底色。然而,勤勞的青島人並沒有止步於坐享自然稟賦,而是一路摸索努力尋找城市個性,繪出一個個「美麗青島」的生態故事,讓綠地布滿城市、綠意直指人心。如今,漫步島城,街道、公園、山林……處處青蔥環繞,無不彰顯著這座城市的生態宜居。
    打造一座綠意盎然的城市並非一朝一夕的事,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前進,我市也開啟了一段「綠色之城」的發展之路。記者從市城鄉建設委了解到,1981年初,根據《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我市編制完成了《青島市城市綠化總體規劃》。 1984年,我市發布《市區十處山頭的規劃建設意見》,建設了觀海山、信號山、青島山、太平山(櫸林公園)、嘉定山、北嶺山、煙墩山和樓山公園,這是青島市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群眾性建園活動。其後,小魚山公園、小青島公園相繼建成開放。 1990年又建成開放百花苑、伏龍山、小村莊南山、辛家莊北山4個公園。 14座山頭公園的建成,使市區公共綠地的分布趨於合理,構成縱貫南北約20公裡、點線結合的綠地結構。在發展公園建設的同時,各區「見縫插綠」,在街頭巷尾、宅旁路邊、沿路坡地,植樹種花栽草和發展垂直綠化,加緊街道綠地建設。到1990年,綠化覆蓋率由1981年的12.3%提高到24.44%。
    1992年,中共青島市委、市政府提出把青島市建設成現代化國際城市的奮鬥目標,城市園林綠化事業也隨之進入了快速增長階段。 1995年,市區區劃調整後,城市規模擴大,城市園林綠化發展空間隨之擴大。各區積極闢建園林綠地。由過去「見縫插綠」,發展到充分利用空閒地和結合舊城改造發展城市綠地。 1998年,我市闢建了一批規模不一和各具特色的綠地廣場,並致力於前海一線的綠化美化。 1999年,我市被授予「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進入21世紀後,青島城市園林綠化事業步入大規模建設和高質量發展階段。 2001年,我市正式啟動浮山風景生態林地保護建設;2009年,啟動「浮山香苑」生態景觀建設試點;2016年底,隨著浮山生態公園的基本完工,這座橫跨市南、市北、嶗山三區的山脈,已經成為青島市民的「後花園」。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承接的一系列大型賽事和盛會,在助力青島走向國際的同時,也給城市園林綠化事業裝上了「推進器」。 2008年,我市以「綠色奧運」為主題,通過高標準設計、高質量施工,建成太平角精品公園;按照「點線面、樹灌花草」相結合的原則,對奧帆賽場館周邊的5條道路和香港路、東海路的15個節點進行增綠、置景等園林美化綠化建設。 2014年,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以「讓生活走進自然」為主題,突出山海城渾然一體的城市特徵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代旋律,推動了青島的生態文明建設,改善了青島的生態環境。今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盛大召開。在籌備過程中,青島的城市品質得到了極大提升,棗山公園、小麥島生態公園、嶗山濱海城市客廳等如珍珠般點綴在高樓廣廈之間,讓市民遊客從更多的角度領略城市的魅力。
    推開窗戶便是滿眼綠意,每天穿越公園上下班,周末可以上山露營,一年四季有綠有花……這是很多城市人的奢侈期盼,卻是青島人的普通日常。在幾十年不間斷的造林綠化過程中,青島這座綠色之城更加立體豐滿,一幅「城在林中、人在綠中」的生態畫卷也徐徐展開。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傅春曉 攝影徐常青
講述人
青島市園林規劃設計研究院園林總工 黃本敏
順應「潮流」編制園林規劃
    1994年,剛剛大學畢業的黃本敏來到青島,一下子就愛上了這座城市。從此,她為青島的園林綠化事業一幹就是20多年。黃本敏在青島市園林規劃設計研究院從事園林規劃工作。從2000年開始,她參與了多個青島市園林系統內「重磅」文件的編制,其中不少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如《青島市綠化條例》《青島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青島市城市綠地設計規範》以及《青島市「十三五」城市園林綠化發展規劃》等。
    「我們在做一份規劃時,往往都要幾易其稿,不僅要參照國家、省、市的規劃,也要適應當時的園林發展形勢。 」在黃本敏看來,園林行業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行業,「上世紀九十年代,最流行的是建設大廣場、大草坪;到了2000年之後,又開始流行對稱式的歐式園林;而2010年之後,園林設計更加強調自然、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潮流在變,依據在變,我們也要順勢而為。」她表示,如今園林綠化設計越來越重視「以人為本」的理念,「可以明顯看到,公園的改造、街頭巷尾的綠地中增加了越來越多的便民設施。 」
    2012年-2014年,黃本敏參與了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的設計工作,擔任中華園的工程負責人。世園會依山勢而建,不少地區地形複雜、坡度大,而設計圖紙都是按照平面來設計的,拿到實際操作中就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黃本敏帶領設計人員反覆調整圖紙,有的細節之處調整多達幾十次。另外,由於中華園內包含50多個全國各省市的展園,建設體量大、工期緊張,黃本敏負責的公共區域是將各個展園聯繫起來的橋梁,她不僅要做好自己區域內的工作,很多時候還要協調各展園之間的問題。「展園各具特色、風格不一,進度也不一致,我們要做好各個展園之間的銜接,讓遊人來遊園時能夠更加順暢。」世園會建設的兩年間,黃本敏過上了「兩點一線」的生活,一直在工地和單位之間「兩頭跑」。
    回顧20多年的園林規劃設計工作,黃本敏感慨萬千,「人們常用『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這句話來形容青島,深入了解之後,感覺青島確實是名副其實。正因如此,我們在進行設計的時候,首要考慮的都是守住既有的園林成果,打好綠化基礎。 」不過,她也坦言,雖然青島實施園林綠化的「底子」很好,但長期以來,相當多的綠地分布在沿海一線、山頭和河道周邊,其他區域不多,「我希望將來通過園林規劃能夠改善這種情況,真正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讓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綠色,讓每一名居民享受到『綠色福利』。」
講述人
市北區園林綠化工程一公司業務部部長 周清山
雙手守護島城青山綠水
    1979年,21歲的周清山來到臺東綠化站,成為了一名綠化工人。一架梯子、一把手剪、一把手鋸,就是站上給他配備的全套 「武器」。轉眼近40年過去,周清山依然堅守在園林綠化事業一線,勤奮耕耘,用自己的雙手守護島城的青山綠水。
    上世紀八十年代,綠化全靠人工、手工,周清山回憶,每天上班,他都要拉著地排車,步行40多分鐘,到達指定的區域養護行道樹。 「那時候我們只有一輛拖拉機,還是二手的,到了1983年才有了第一輛小貨車。 」周清山笑稱,那時候年輕,每天拉車扛梯子也不知道累;工作內容也比較簡單,由於當時綠地面積較少,基本上只需要養護行道樹。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機械在園林綠化中逐步得到推廣。 「我們添了油鋸、電鋸,還購置了打藥車等工作用車,有了工具,工作起來也得心應手。」與之相應的,還有工作內容的變化。「我記得最早是在延安二路試點,用綠化帶作為隔離帶將人行道和車行道分開,後來這種做法逐步在全市推廣。 」這一時期,周清山和同事們不僅要養護行道樹,還要維護綠化帶和一些小塊的綠地。不過,當時的綠化僅僅是從功能出發,還沒有形成景觀效果,真正開始注重效果提升,還得從2000年開始算起。
    周清山說,2000年之後,園林綠化配置大幅提升,機械的種類和數量同步增加,綠籬機、升降車等都開始應用到作業中,大大解放了勞動力,工作效率也隨之提升。「當時的綠化意識發生了很大變化,開始有了打造精品綠地的理念。為此,公司專門聘請了很多專業技術人員。 」
    除了日常對樹木進行養護外,周清山還參與了三次山頭公園的建設。1984年,參與櫸林公園新建;1990年,參與兒童公園改造;2016年,參與櫸林公園、兒童公園等市北區一批公園改造。其中,讓他印象最深的是1984年櫸林公園新建工程。 「我們要在山上修園路、搭涼亭,栽植樹木,增設公園的基礎設施,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由於當時山上只有土路,往上運送建材、樹木,都是靠人工搬扛。一棵樹幹7、8釐米粗的黑松,樹冠高大,又帶著土球,重達100多斤,必須兩個人通力合作,才能搬運上山。
    「從父母給我起這個名字,就能看出,我這輩子和園林綠化有緣分。 」今年8月,周清山就要退休了,即將離開摯愛的崗位,他心裡有些不舍,「以前覺得園林綠化就是栽栽樹、種種花,但幹的時間久了才發現,園林綠化是一門藝術,很有學問,只有用心才能做出好的景觀。 」

-----------------------------------------------------------------------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高原綠」+「格爾木藍」煥發城市生態美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高原綠」+「格爾木藍」煥發城市生態美 2020-10-20 0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湖碧水映南城,山清水秀生態美
    近年來,濟南圍繞彰顯「山、泉、湖、河、城」獨特城市風貌做好文章,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努力實現人文生態美、社會生態美、自然生態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生態宜居典範城市。今年,濟南將堅持生態立市,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攻堅行動,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泉湧的生態家園。(記者 崔健)
  • 北京城市山水畫研究會第一次會員大會召開 楊留義當選會長
    該研究會的宗旨是組織、動員廣大書畫家積極參與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當中,以自己的畫筆書寫城市生態文明的新篇章,打造城市以山水為主的文化名片,提升城市富於生態美的人文情懷。 楊留義《嶗山攬勝圖》 幾十年來,楊留義通過對積墨山水、黑山藝術、新青綠山水及現代城市文化建設的研究,創造出「城市山水畫」。他的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國際性大型美展,並多次獲獎。
  • 贊皇槐河景觀帶水清岸綠生態美
    一起走進槐河景觀帶,去感受水清岸綠生態美、賞景休閒好去處。沿槐河大橋進入贊皇縣城,一條「玉帶」映入眼帘,這是贊皇縣全力打造的槐河景觀帶。昔日常年乾涸、亂石滾滾的槐河,如今碧波蕩漾,兩岸綠草茵茵,呈現出一幅詩情畫意、人水和諧的景象。
  • 圍繞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 努力構築景觀生態新格局
    圍繞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林業部門以規管「綠」、以林增「綠」、以法護「綠」、以補守「綠」、以業活「綠」,努力構築景觀生態新格局—— 撫綠一顆「心」 生活更美好 綠心為何如此重要?林業部門為保護綠心做了哪些工作?林業部門和全社會還需要做些什麼來為綠心護綠增綠?為此,筆者專訪了省林業局局長胡長清。 問:長株潭生態綠心的基本情況和生態意義是什麼? 答:2007年,國家批准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 江作青羅帶 山水畫廊生態美
    霧鎖深山,水清岸綠,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空濛的山色與翡翠般的江面形成了「絕配」。新華網 發(李洪衛攝)江作青羅帶,與城市的喧囂不同,這裡的空靈奇秀讓人在綠水青山間放飛自我。新華網 發(李洪衛攝)原標題:重慶彭水:江作青羅帶 山水畫廊生態美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 京投銀泰•琨御府:城市綠境中的花園軌道綜合體
    京投銀泰•琨御府:城市綠境中的花園軌道綜合體 自古至今,國人對謐境生活的追求從未停止,反而隨著現代城市的高速發展而愈加渴望。城市繁華喧囂,雖為國人帶來同步的物質文明,卻讓傳承心境的魅力蹤跡難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 生態美|廈門五緣灣片區:從潮灘到城市「綠肺」的變遷
    生態修復打造城市「綠肺」進入5月,素有「中國最美候鳥」稱號的國家級保護動物慄喉蜂虎,成群結隊從東南亞來到五緣灣,在這裡「談戀愛」「生孩子」,這裡,已成為它們最溫暖的「家」。廈門市土地發展中心副總經理許一奎介紹,五緣灣片區這幾年實施了生態修復保護工程,拆除內灣海堤,開展退塘還海、內灣清淤和外灣清礁疏浚,構築8公裡環灣護岸,對受損海岸線進行生態修復,設置430米納潮口增加灣內納潮量和水流動力;對灣區水體水質進行鹹淡分離和清濁分離,逐步恢復海洋水生態環境;同時充分利用原有拋荒地和沼澤地建設五緣灣溼地公園,通過保留野生植被、設置無人生態小島等途徑,增加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面積
  • 圍繞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 努力構築景觀生態新格局
    圍繞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林業部門以規管「綠」、以林增「綠」、以法護「綠」、以補守「綠」、以業活「綠」,努力構築景觀生態新格局—— 撫綠一顆「心」 生活更美好 綠心為何如此重要?林業部門為保護綠心做了哪些工作?林業部門和全社會還需要做些什麼來為綠心護綠增綠?為此,筆者專訪了省林業局局長胡長清。 問:長株潭生態綠心的基本情況和生態意義是什麼? 答:2007年,國家批准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 安徽生態環境保護督察 | 銅陵:持續治理 秀水河水清岸綠生態美
    安徽生態環境保護督察 | 銅陵:持續治理 秀水河水清岸綠生態美 2020-11-13 22: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島入選國家"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城市 將在藍谷南部構築"岸線+離島...
    半島記者 婁花6月4日,記者採訪獲悉,經過嚴格評審,遼寧丹東,山東青島,日照和威海,江蘇連雲港,浙江台州、溫州,福建莆田,廣西北海,海南海口10個城市入選國家「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城市。在此次入選國家「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城市中,青島將在藍谷南部構築「岸線+離島」的海洋生態安全格局,有效提升海岸線穩定性和自然災害防護能力,保護小管島典型生態系統。據了解,2016年以來,國家支持沿海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福建廈門、廣東汕頭等成為全國首批18個試點城市之一。
  • 讓城市融入自然中——看南和怎樣構築生態城市
    讓城市融入自然中    ——看南和怎樣構築生態城市    河北日報記者 馬朝麗 河北日報通訊員 嶽紅亮 王 樂    綠之量——    向一切有限的空間要綠,提升縣城整體綠量    驅車環南和縣城而行,道路兩側每隔幾公裡就是一處成方連片的苗圃,從上百畝到幾千畝不等。
  • 宋文波:擷自然之意構築空間之境
    他設計了不少城市SPA,讓人們可以在日常輕鬆體驗到高品質的健康服務。在LYNNSPA這個項目裡,宋文波從怒江的山水、迪慶松贊林寺和禪茶美學中擷取素材。大地色系牆面,木格柵,幽暗的燈光,舒服的軟沙發,踏入這裡瞬間和喧囂的都市隔絕,進入一處清雅禪境。
  • 正陽淮河:水清岸綠生態美
    水清、岸綠、生態美,吸引了遠近的居民前來駐足觀賞淮河美景。
  • 眉山仁壽縣:推行「河長制」讓河道水清岸綠生態美
    近年來,眉山仁壽縣全面啟動推進河長制工作,對水環境治理實行嚴格的監督考核,紮實開展河流整治、排汙口截汙治理等工作,加強水體汙染綜合防治,推動河流生態保護與修復,一系列舉措落地生根,讓河道水清、岸綠、生態美。
  • 植綠不止 春山可望——中衛市建設生態美家園略記
    冬日裡,經常會看見一些雖有幾分憔悴,但依舊蒼翠的綠樹於西風的奏鳴曲中卓然挺立於公園、街道、學校、廣場,守望這座城市。開門見景,推窗見綠,出門滿眼翠。眼下,雖時值冬日,但經過園林工匠的精心打造,城區依然移步換景,如詩如畫。一座城市缺少綠色,絕不僅僅是缺少了靈性和美麗,而是缺少了幸福生活的一種元素。
  • 「藝術紅島——瀾灣藝術季」在青島瀾灣藝術公園開幕
    在策劃人看來,城市是當代生活的母體,城市的形態映現著人們的文化心理與審美訴求。隨著當代公共意識的不斷建構與公共文化的迅速發展,作為城市文化形態重要構成與表徵的公共藝術,也在後現代的文化語境下不斷地進行概念的梳理與語言系統的拓展,更明確的從人性化、人文化、生態化的城市空間價值學去營造城市意象,構築更為理想、合理的公共文化生態。
  • 重慶大足:「禪庭花園」驚豔亮相城市花博會 盡顯生態美
    (大足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10月20日至29日,中國(重慶)第三屆長江上遊城市花卉藝術博覽會在重慶園博園舉行第三屆城市花博會大足展園吸引力強,大批遊客前來參觀,親近自然,感受植物王國生態美
  • 資源 空間 文化名片…「十三五」青島改善城市品質成績單來了
    、23個企業商協會系統整合,堅持規劃引領,構築高品質都市空間格局,聚焦「宜居宜業幸福之城、多元融合魅力之城、崇尚藝術創意之城、治理有序文明之城」四大攻堅戰,協同攻堅,高品質都市空間格局日漸完善,一大批公共服務設施相繼啟動建設,城市品質和人居環境不斷改善,我市成功躋身2019-2020年度「中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和「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 雲南龍陵:山水田園生態美 龍新河畔百鳥歡
    雲南龍陵山水田園生態美 龍新河畔百鳥歡(侯雲鵬 攝)雲南龍陵山水田園生態美 龍新河畔百鳥歡(侯雲鵬 攝)雲南龍陵山水田園生態美 龍新河畔百鳥歡(侯雲鵬 攝)雲南龍陵山水田園生態美龍新河畔百鳥歡(侯雲鵬 攝)時至初夏季節,走進雲南保山龍陵縣龍新鄉龍新社區叢幹自然村,一條蜿蜒而清幽的龍新河從壩子中央淌過,河岸兩旁金燦燦沉甸甸的麥浪隨風「蕩漾」,蔥綠而自然排列的樹木依山傍水,特別是龍新河畔那一群群自由飛翔的牛背鷺格外引人注目……成為點綴農村山水田園和諧之美的「主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