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裡,經常會看見一些雖有幾分憔悴,但依舊蒼翠的綠樹於西風的奏鳴曲中卓然挺立於公園、街道、學校、廣場,守望這座城市。
開門見景,推窗見綠,出門滿眼翠。眼下,雖時值冬日,但經過園林工匠的精心打造,城區依然移步換景,如詩如畫。一座城市缺少綠色,絕不僅僅是缺少了靈性和美麗,而是缺少了幸福生活的一種元素。 喜歡攝影的牛銘經常帶著他的小飛機和照相機,城市的每一個季節、每一點變化,都逃不過他的記錄。「我是山東人,可是我不願意走,定居在了中衛,不僅僅是因為眷戀這片土地,更多的是因為這個城市的環境和空氣無可比擬。」牛銘笑著說。
他常常把拍的照片做成幻燈片,如同電影一般逐個放映。無論哪一個季節,都隨處可見中衛的綠色。哪怕是白雪皚皚的冬季,松樹也會使勁抖落了雪探出頭來,在鏡頭前綻放出昂揚的墨綠。
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衛市全面掀起生態保護和植綠增綠大會戰高潮,通過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圍繞「一漠一川兩河兩山三城」空間格局,著力構建生態產業體系,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市,守好生態環境生命線和全區生態安全「西大門」。
今年秋冬兩季,我們看到從城區到山野的植樹大軍,有機關幹部、村民 、中小學生……大家揮動著鐵鍬,或挖坑,或回填,或栽植,場景熱火朝天。那來自勞動工具發出的聲音,也正是近年來,中衛走生態綠色之路、追求生態效益的鏗鏘之聲。
中衛人親近自然,享受綠色。
中衛市本著「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原則,提高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逐步實現「增補一片、存活一片、美化一片」的植綠效果,消除裸露地,全面提升城市景觀形象。
62歲的市民景兆雲每天吃完晚飯都喜歡外出散步。尤其在春夏秋季,沿著香山湖堤岸一路向前,兩岸的燈光倒映在水面上,路邊的樹木和鮮花溫柔地看著路人,涼風習習,他總是忍不住放慢腳步,多看一看花的嬌羞、草的昂揚。做一個深呼吸,空氣中是淡淡的香氣,沁人心脾。
一個城市不僅僅應該擁有樓宇橋梁的繁華,更應該具備一個城市獨有的品位和底色,而代表著昂揚向上的綠色,恰恰就成了中衛的底色。
被定位為「宜居、休閒、生態美」的中衛,始終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生態。對於這一點,每一個中衛市民都深有體會,更親眼見證著變化:沙漠荒野披上了綠;居民聚集區繡滿了綠;經濟林產業讓瓜果飄香;香山公園成了市民休閒的好去處;立體鮮花造景讓大街小巷變成了萬花筒……
「中衛市堅持以『一帶兩廊』發展規劃為統領,借鑑『山頂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帶子、溝頭庫壩穿靴子』的治理模式,劃分荒漠草原防沙治沙區、平原綠洲生態屏障區、黃土丘陵水土保持區、特色經濟產業區等4個生態區位,實現生態產業建設『量的突破』和『質的提高』。」市自然資源局局長姜守清說。
中衛的綠色付出,也換來了豐厚的回報。
截至目前,全市完成營造林15.91萬畝,佔總計劃任務的109%;完成經濟林種植1.5萬畝,完成總任務的142%。其中,人工造林7.96萬畝,封山育林2萬畝,退化林分改造1.9萬畝,未成林補植補造4.05萬畝。今秋明春,先行實施五大工程,爭取一年內首戰告捷,為「十四五」期間生態保護和植綠增綠開好局、起好步。
「以前不僅莊稼房屋受災,吃飯的碗裡都是沙子,很受罪。現在的綠色帶曾經都是沙漠。」現年54歲的唐希明,是中衛市治沙林場副場長,從事沙漠治理已29年,世代生活在這裡的他,是中衛的治沙名人,也是中衛沙漠變綠洲的見證者。他發明的水分傳導式精準型沙漠植苗工具,只需腳一踩就能輕鬆完成種植,以前每人每天種植200株,現在提升為400株。
姜守清說,中衛市開發建設了10萬畝北乾渠系新灌區和近20萬畝南山臺子揚灌區,有2萬多人搬到沙區定居,使昔日沙海變成林網成行、稻麥飄香、果實纍纍的綠洲。尤其是北部沙區總面積168萬畝,經過幾代人努力,已治理利用147萬畝,沙區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通過堅持不懈的綜合治理,不僅完善了防風固沙體系,而且在北部沙區形成了一道綠色長城。
面朝黃土背朝天半輩子,沙坡頭區永康鎮永樂村的段成舉種的果園染綠了一片荒山,還帶來了很好的收益。前幾年,他和村民一起在荒山上栽了果樹,果樹一年年長起來,抓住了土,擋住了沙,改變了山的顏色。每到採摘季節,周邊的人開著車排著隊來採摘,漫山的蘋果紅彤彤的,段成舉笑起來的臉比蘋果還要紅。
植綠不止,春山可望。水源涵養、生態修復、治沙用沙、城鄉綠化……今年,隨著生態保護大會戰和植綠增綠大會戰全面推進,一個個生態工程加緊實施,中衛掀起了新一輪造林綠化高潮。待到春暖花開,植下的綠意更蔥蘢,更多鳥兒雀躍,中衛這片廣袤大地將會有更美好的綠水青山。(中衛日報全媒體記者 馮博睿 實習生 譚勳澤)
【來源:寧夏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